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彼得
    洞悉聖經(上冊)
    • 事實表明,彼得確實像磐石一樣堅強不屈,尤其在耶穌去世及復活之後,彼得對基督徒同工有很大的強化作用。(約1:47,48;2:25;路22:32)

  • 彼得
    洞悉聖經(上冊)
    • 四福音記載的彼得言談,比其餘的十一個使徒都要多。彼得顯然是個精力充沛、敢作敢為的人;他心直口快,絕不會猶豫不決。正因為這樣,彼得時常率先發言和表達意見,別的門徒卻不大出聲。他屢次發問,引致耶穌進一步澄清和說明所講的比喻。(太15:15;18:21;19:27-29;路12:41;約13:36-38;另見可11:21-25)但彼得有時說話衝動,甚至近於魯莽。使徒看見耶穌改變形貌的異象後,只有彼得才覺得需要說幾句話。他表示自己有幸能目睹這個景象,並建議搭三個帳幕,也許他希望這個異象(當時摩西和以利亞已跟耶穌分離了)能持續下去。(可9:1-6;路9:33)耶穌過最後一個逾越節的晚上為門徒洗腳,彼得起初不肯洗,但被耶穌責備後,就連手和頭也都想耶穌給他洗洗。(約13:5-10)看來彼得勇於發言,主要是由於他思維敏捷、興趣廣泛,而且感情強烈的緣故。既然聖經記下彼得的言談,可見這些話有一定的價值;雖然有些話暴露了人性的某些弱點,卻仍是瑕不掩瑜的。

      有一次,門徒中有很多人不同意耶穌的主張,就捨他而去,彼得卻代表全體使徒表明,他們決心繼續跟隨主耶穌,因為他「有永生的話語……是上帝的聖者」。(約6:66-69)另一次,耶穌問門徒眾人說他是誰,彼得再次表達自己的堅強信念,說:「你是基督,是永活上帝的兒子。」耶穌說彼得「是有福的」。(太16:13-17)

      彼得發言最快,受糾正、受責備和申斥的次數也最多。有一次,耶穌預告彌賽亞必定會受很多苦,甚至被殺。耶穌的話說得坦白率直,彼得就把他拉到一旁,開口勸阻他。彼得這樣做雖是出於好意,卻犯了嚴重的錯誤。耶穌轉過身來,直斥其非。耶穌稱彼得為「撒但」(意即他跟耶穌作對),指出他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意思,而是人的意思,跟聖經的預言背道而馳。(太16:21-23)值得注意的是,耶穌斥責彼得時,「看著[其餘的]門徒」,很可能他知道彼得的話也表達了他們的想法。(可8:32,33)另一次,彼得妄自在納稅問題上代耶穌發言,耶穌就溫和地幫助彼得,讓他看出說話前該先想清楚才好。(太17:24-27)彼得顯然過度自信,覺得自己比其餘的十一個使徒更堅強,聲稱哪怕別人全都因耶穌的事而失足,他 也永不失足;他甘願跟基督一起坐牢,甚至一起赴死。當然,其餘的使徒也說了同樣的話,但彼得最先發言,而且態度十分堅決,只是耶穌接著預告,彼得必定會三次不認主。(太26:31-35;可14:30,31;路22:33,34)

      彼得不但心直口快、敢作敢為,而且見義勇為、當仁不讓,對主的感情也很深。有一次,耶穌清晨起來,走到外面僻靜的地方禱告,西門彼得帶著一班人「四處找他」。(可1:35-37)另一次,耶穌在風浪大作的海上行走,彼得請耶穌吩咐他從水上走到耶穌那裡去。彼得果然在水上行走了一段距離,才因信心不足而往下沉。(太14:25-32)

      耶穌生活在地上的最後一晚,彼得、雅各和約翰有幸在客西馬尼園陪同耶穌到一處地方禱告。當時耶穌熱切禱告,彼得卻像另外兩個使徒一樣,因疲倦和憂傷而睡著了。彼得曾十分堅決地表示,自己必永不離棄主,所以耶穌特別衝著他說:「你們連跟我守望一小時也不能嗎?」(太26:36-45;路22:39-46)彼得沒有「不斷禱告」,以致帶來嚴重的後果。

      門徒見暴民要逮捕耶穌,就問他們的主是否應當抵抗;但彼得沒有等耶穌回答,就已經拔劍削掉了一個男子的耳朵(也許彼得原本打算砍這人的頭),結果受耶穌責備。(太26:51,52;路22:49-51;約18:10,11)雖然彼得像其餘的門徒那樣撇下耶穌逃跑了,後來卻「一直遠遠跟著」暴民。他內心顯然飽受煎熬,一方面擔心自己的安危,一方面又很想知道耶穌有什麼遭遇。(太26:57,58)

      憑著另一個門徒的幫助,彼得跟這門徒一起進了大祭司的院子。(約18:15,16)他沒有靜靜地躲在黑暗角落裡,而是到院子裡跟別人一起坐下烤火。在火光照明下,有人認出他是跟耶穌一夥的,他的加利利口音也叫別人懷疑。彼得在指控下三次否認他認識耶穌,最後甚至發咒起誓,說他不認識這個人。這時,城中某處雞啼了兩次,耶穌「轉過身來,看了彼得一眼」。彼得就出去,禁不住痛哭起來。(太26:69-75;可14:66-72;路22:54-62;約18:17,18;見雞叫;誓言)即使這樣,上帝垂聽了耶穌先前為彼得所作的懇切祈求,讓彼得不致信心盡失。(路22:31,32)

      耶穌去世又復活之後,天使吩咐墳前的幾個婦女去通知「他的門徒和彼得」。(可16:1-7;太28:1-10)末大拉人馬利亞就去告訴彼得和約翰,他們馬上往紀念墓跑。約翰比彼得跑得快,先到了紀念墓。約翰站在墓前,俯身探頭張望,卻沒有進去。彼得接著也來到,立即進了紀念墓,約翰才跟著進去。(約20:1-8)之後,耶穌還未向一群門徒顯現,就已先顯現給彼得看,而且天使向婦女指名提及要通知彼得,這都足以令衷誠悔改的彼得深信,雖然他曾三次不認耶穌,他的主卻沒有因此跟他斷絕關係。(路24:34;林前15:5)

      耶穌在加利利海(提比里亞海)向門徒顯現之前,精力充沛的彼得說他要去打魚,別的門徒也就跟著去。後來約翰認出耶穌站在海灘上,彼得就迫不及待,跳進海裡,向岸上游去,讓其餘的門徒把船划到岸邊。耶穌要他們拿幾條魚給他,彼得立刻上船把網拖到岸上。(約21:1-13)耶穌就在這個場合三次問(曾三次不認耶穌的)彼得是否愛他,然後吩咐彼得要牧養他的羊,又預告彼得將要怎樣死。彼得一看見使徒約翰,就問耶穌:「主啊,這個人將來怎樣?」耶穌再次糾正彼得的觀點,強調不管別人怎樣做,彼得都要繼續跟隨耶穌。(約21:15-22)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