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銀行何以倒閉
    警醒!1987年 | 5月8日
    • 銀行何以倒閉

      1970年,夏威夷銀行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雅浦島開設分行,當時遭遇的一個難題是:怎樣說服雅浦島的居民把錢存在銀行裡。銀行辦事人格里芬三世(Dominic Griffin III)解釋說:「我們舉行市民大會,解釋經濟的基本觀念。在自給的經濟方面,任何東西都可以是金錢。但我們要向島民解釋為什麼一頭豬不是金錢,但一張簽了名的紙卻是。」

      這個難題清楚表明一個基本的要點:現代的銀行制度是基於信託的。它建立在對人——個人和商業機構——的信任之上,信任那些與之有業務關係的銀行以及支持銀行的機構。

      雅浦島早已有銀行——石頭金錢銀行。長久以來,島民習慣以石製輪子作為通貨。石輪如此巨大,以致不必用地窖來儲藏和保護。反之,它們放在牆邊和哥倫尼亞鎮外的路旁樹邊。採石場是在雅浦島西南的庇留島上,石的價值取決於採石的困難程度以及用小艇將石運到雅浦島的難度。石頭金錢是永不移動的。誰都熟知每塊石頭和它的歷史。所有權(不是石頭本身)從一家移交至另一家以購買土地或貨物。

      因此,雅浦島實際需要從「石器時代」轉移到現代的電子系統銀行時代,引進了支票、儲蓄戶口、外幣兌換、債券、電匯等業務。島民需要學習關於紙幣的票面價值以及信任銀行去處理他們所看不見的金錢。

      今日,這種情況存在於普世各地。沒有人實際要求銀行出示幣值的實體。事實上,大多數交易都是由電腦或支票處理的。世人信任銀行能交出應許的幣值或在提款時能夠支付。但銀行的實際存款只夠每日提款所必需的流通之用。銀行從經驗獲知,到了什麼特定時候或季節就需要多少錢去應付。那麼,其餘的錢去了哪裡呢?

      銀行業務

      銀行也是商業。像其他行業一樣,銀行的業務目的是牟利。但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是,銀行的產品是金錢。在本質上,銀行從一方面借款,在另一方面貸款。由於貸款的利率高於借款的利率,銀行於是賺錢給本身、股票持有人、存款者和支付經營費用。但銀行也製造金錢。方法如何?

      特納(Dennis Turner)在他所著的《當銀行倒閉時》一書解釋說:「[聯邦儲備局]要求各銀行只將存款的小部分儲存在手頭。儲存的條件視乎銀行的大小和保證金多少而定,[1983年]的平均儲存率是百分之8。例如存款者若將100元存入自己的戶口,銀行就可以將其中的92元貸出。貸款者不論是把錢用去抑或存入其他銀行戶口,都會造成92元的新存款。新存款的84.64元可以被貸出,只留下7.36元作為儲備。這種金字塔式的程序繼續下去,按條件只儲備其中的百分之8,於是起初的100元存款可以製造的新金錢總額達1,200元。」

      銀行通常在法律容許的範圍內盡量放債。可是,若有謠言傳說某間銀行遭遇困難,存款者就會對該銀行失去信心而急忙提款。銀行若不能應付存戶擠提,就可能倒閉——除非政府加以支援或與一間較強的銀行合併。甚至有些經濟健全的銀行也在此種情況之下倒閉。

      其他倒閉原因

      為銀行帶來難題的許多時是貸款本身,尤其以低息的長期貸款為然。在經濟保持穩定和銀行給予存戶的利率低於貸款的利率時,通常不會有什麼難題。可是,付出的利率若攀升,正如前些時所發生的情形一般,銀行便會處於入不敷支的狀態了。

      借款人若無法償還債務,情況甚至會更為惡化。美國曾有不少耕農處於這樣的困境。欠債不還曾使許多地區的小銀行倒閉。「在1985年,實際上有一半倒閉的銀行都屬於農業銀行類,那便是說,銀行貸款至少有百分之25是與農業有關的,」金融報章《美國銀行家日報》如此說。

      有人行騙和侵吞公款是銀行倒閉的另一原因。電腦轉賬時代使大規模盜用公款成為可能,相形之下昔日的搶劫銀行有如小巫見大巫一般。巴黎的《費加羅日報》聲稱:「這種方法使美國人在經濟上每年損失5億美元以上。在歐洲,各大銀行對於發表損失數字謹慎得多,他們不願把難題透露出來。可是,他們承認,從電腦行騙所損失的款項數額比普通搶劫大得多。電腦騙局已成為現代經濟的大禍。……電腦專家一發現對付方法,便會隨即出現新的漏洞,被人加以利用以中飽私囊。」

      銀行也和其他行業一樣,經營不善和業務不前可以使其倒閉。事實上,據說經營不善乃是銀行倒閉的重大原因。銀行主管可能毫無保障便貸款給朋友或親戚,或者在繁榮時期過度擴張。貪圖暴利,希望急速發財而冒險投資也是倒閉的原因之一。

      有時劇烈的競爭曾促使許多銀行貿然冒額外的風險。有些銀行為了本身鹵莽的貸款政策而受害。由於遭遇難題而需要加以掩飾,以及增加儲備和吸入現金,有些銀行以異常的高息爭取存戶,甚或不惜進一步作冒險的投資。

      政府保護存戶的安排——保證不論發生了什麼事情,存款均可以歸還——也導致有些銀行把謹慎置之度外。但未來是無法預知的。例如,有些銀行在石油和其他能源市道暢旺和漲價時作大量投資,到油價暴跌或冒險失敗時便告破產。或者通貨緊縮也能使那些期望通貨膨脹,以貶值的貨幣償還借款的銀行遭遇困難。

      導致倒閉的難題不僅發生於小銀行。有些世界最大的金融機構也同樣處於困境。不少這樣的機構曾貸出數十億美元給第三世界諸國,欠債國至今仍無法償還利息,本金更不用說了。近年來銀行輕易倒閉已在普世引起若干問題。我們的信任是否放在錯誤的地方?銀行究竟安全到什麼程度?

      [第6頁的附欄或圖片]

      美國銀行倒閉數字a

      1977-6

      1978-7

      1979-10

      1980-10

      1981-10

      1982-42

      1983-48

      1984-79

      1985-120

      [腳注]

      a 各銀行由FDIC(聯邦儲備保險公司)保險。上述數字並不包括其他財務公司的倒閉。此外還有1196間銀行在1986年3月11日列入FDIC的難題目錄。

      [第5頁的圖片]

      雅浦島上的石頭金錢見於這間房屋外面

  • 銀行安全到什麼程度?
    警醒!1987年 | 5月8日
    • 銀行安全到什麼程度?

      「我們以為這僅是時間問題——在相當短的時間之內——普世的銀行都會發生擠提,結果差不多所有銀行都會倒閉。」——《當銀行倒閉時》,特納著。

      「銀行制度是絕對安全的。我們設立了一種安排去處理任何可能發生的難題,不論大小。」——艾薩克(William Isaac),聯邦儲備保險公司前任主席,《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引述。

      很少人再把金錢藏在蓆下。除了有火災或被盜而失去的危險之外,以這種方法儲存的錢是停滯的。金錢的數額既不會增加,它的價值也會因通貨膨脹或貶值而日漸減少。

      為了增加儲蓄,金錢必須加以運用才行。最受人廣泛接納和使用的方法——作為保管和生息——便是銀行。可是,銀行安全可靠嗎?正如以上引述的評論顯示,對這問題的意見極之分歧。

      有理由令人不安嗎?

      「全世界的銀行制度互相關連的成分很高,」已退休的大通銀行主席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指出。「銀行業務必須彼此往來,因此必然互相依存。」結果,沒有一間銀行或一個國家是真正孤立的。一間銀行若倒閉,就有人擔心它是否會牽連別的銀行一起倒閉或使人對銀行的信心減弱,而信心乃是銀行經營所不可少的要素。於是,別處的存戶便可能紛紛前往銀行提款,促使其他銀行也連帶倒閉而像骨牌倒塌一般一發不可收拾。

      在某處地方一間銀行倒閉可能導致國際銀行制度崩潰嗎?「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管理者必然會採取有力的步驟去阻止看來迫近的任何重大危機,」洛克菲勒說。「我認為這樣的事極少可能發生。」

      直至目前為止,雖然近年來世界各地發生了不少嚴重難題和倒閉事件,政府卻插手干預去挽救遭遇困難的金融機構。「各國的經濟部長和銀行家越來越害怕見到1929年的噩夢重演,他們會竭盡所能去避免50年前所發生的經濟大禍——或多或少地希望避免那看來的必然結果,世界大戰,」法國《快報》週刊解釋說。可是,令人關注的理由是有的。

      債務難題

      銀行本來就是富於風險的商業。銀行要處理大量金錢,而大部分金錢卻不是自己的。此外,銀行製造金錢和貸出遠超於金錢淨值的款項。他們雖然採取審慎步驟,但卻深知有些欠款會變成倒賬。因此銀行要撥出相當數額作為貸款儲備金以彌補倒賬。可是,如果有太多貸款成為倒賬,儲備金就不足以補償大量的損失或應付一場擠提了。《紐約》雜誌說:「倒賬所造成的財產淨值危機越大,銀行的經濟就越弱。所有銀行的財產淨值若枯竭,破產(或倒閉)就隨之而來。」

      今日有越來越多的銀行處於這樣的困境——太多貸款變成倒賬,以致資金不足以彌補。舉出的原因很多:石油危機,貿易限制和貿易赤字,經濟走下坡,利率不穩,資金溜走,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商業不景,過度放寬的貸款政策,商業破產,劇烈競爭,放寬規定——甚至無知和愚昧。

      繼續生存的方法是有的——在理論上。重新調整還款時限,延長貸款期,乃是被人再三運用的方法。另一方法是列出貸款的總值,雖然歸還本金的希望微乎其微。許多時銀行採用的策略是貸出多點金錢,使欠債者能付出利息。

      這一切方法在近期常被各銀行採用以應付第三世界的欠賬,許多人認為這是國際銀行制度的最大威脅。據世界銀行調查透露,百多個發展中國家的外債總額在1985年已達9,500億美元,翌年又增加了百分之4.6。這個數字雖然已過於龐大,但預料在1986年末更可能增至1萬零100億之巨。原因何在?因為許多國家不但無力還債,而且要求延期和多借一點。考慮到債額的龐大,各銀行不得不順應其要求。正如有人說:「我欠你一元,我就受你支配;我欠你一百萬元,你就受我支配。」

      籠罩在前頭的陰影是,債台高築的國家可能厭倦了厲行節約之苦而決定不再還債。銀行是不能強迫主權國家還債的。《理解》雜誌說:「對銀行來說,全球欠賬危機的意義很簡單明顯。銀行大部分溢利是從貸款而來,各國若不償還龐大的欠款,銀行溢利、資金基礎和股票價值便會突然下降。……第三世界的賴賬可能把銀行制度拖到崩潰邊緣,結果許多大銀行可能倒閉。」

      專家們警告說,只是四個國家——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委內瑞拉——決定不還債就可以把美國九間大銀行拖垮。《紐約時代雜誌》聲稱:「實際不還債的情況還未發生是令人詫異的。當然,這可能是語意上的問題。正如戰爭已不用再正式『宣戰』,現在也沒有國家『在法律上』宣布不還債。」

      「我存款的銀行安全嗎?」

      人能知道一間銀行情況穩固和有力還款嗎?《多變的時代》雜誌說:「對大多數存戶說來,銀行的現況如何是很難或甚至無法查究的。」《紐約時報》補充說:「近期的經驗表明,外人判斷一間銀行的健全程度是極之困難的事。近年來差不多每間倒閉或瀕於倒閉的大銀行都曾被銀行股票分析家所極力讚賞。……甚至銀行的管理者和核數者都無法探知銀行的嚴重難題,往往察覺時已經太遲了。」

      顧客對銀行的考查大多數只看看表面:提供服務的類型、服務的友善和快捷程度等。事實上,銀行廣告通常強調的正是這些事,例如職員的禮貌、貸款迅速、特別戶口或服務、提存方便等。有時銀行會贈送禮物去吸引新的存戶。但銀行很少提及本身的經濟情況。當然,銀行的各項服務十分重要。同時值得留意的是利率和利率的計算方法,因為利率各有不同。但對存戶來說,最重要的是他所光顧的銀行的安全程度。

      在這方面的要訣是存款保險。「由於有存款保險,除非銀行制度完全崩潰,否則難題只會影響到銀行家和銀行股票持有人而非存戶,」《大西洋》月刊說。「今日銀行的倒閉不大可能會導致三十年代式的損失,使許多人的一生積蓄化為烏有。」

      因此明智的作法是考查一下戶口是否有保險,保險者是誰。當然,政府作保是最好的,例如美國的聯邦儲備保險公司。有些人聽說自己的戶口已有保險,但後來發現作保的是私人公司,銀行倒閉時,保險公司的資金根本不足以歸還所有存款。保險數額也要查考一下。你的存款若超過限額,可以考慮在別家銀行另開戶口,使你所有的金錢均獲得保障。

      前途如何?

      專家們預料個別的銀行會繼續倒閉,倒閉的數字甚至可能增加。可是,對銀行制度最重要的是人們繼續對之保持信心。《財富》月刊說:「存戶若認為經濟困境乃是向受影響的銀行擠提的理由,危機就會發生了。」因此,有關方面正極力設法加強銀行制度本身和人們對銀行的信心。

      多項計劃正在付諸實行以圖把第三世界諸國的欠債減少至可以應付的水平,藉此協助他們負起還債的義務。法國前任工業部長郝蘭登(Albin Chalandon)說:「歸根究柢說來,巨大的經濟赤字將會被普世的納稅人所吸收。」

      那麼,銀行安全到什麼程度呢?一位銀行職員說:「銀行的安全有賴於政府的支持。」目前這種說法雖然似乎能使人放心,但有思想的人卻有理由採取審慎態度。原因何在?因為聖經預告地上所有的政府都行將遭受毀滅,取而代之的是永恆的上帝王國。(但以理書2:44)聖經並且指出,二十世紀的世事乃是表明現行的事物制度行將終結的標誌。——馬太福音24:3,6,7,21,22。

      聖經預言,屆時世人甚至會把金、銀拋在街上,因為這些東西根本無法拯救他們。(以西結書7:19;西番雅書1:18)既然那些寶貴的物質也會有被拋棄的一天,國家或經濟機構發行的通貨又有什麼可以倚仗的呢?支持這些貨幣的政府屆時都會消逝!

      耶穌的警告說得不錯:「不要為自己積儹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儹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你們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財利]。」——馬太福音6:19-21,24。

      [第9頁的附欄]

      銀行的處境——外界人士怎樣說

      ● 「幾十個債台高築的國家政府、國際金融基金會、聯邦儲備局和數以百計的美國和外國銀行正面臨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和最廣泛的經濟危機,這樣說絕非言過其實。」——《紐約雜誌》。

      ● 「現行政策只能提供一項極其不穩的保障。世界的經濟安全其實岌岌可危。債務危機不僅威脅到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而且威脅到工業國家銀行制度的穩定。」——聯邦專家團的報告,《倫敦衛報》。

      ● 「第三世界諸國欠下美國各銀行的巨大債務彷彿一場巨大的雪崩可能隨時壓在美國銀行制度之上。」——紐約《時代》雜誌。

      ● 「全球債務的總額是如此龐大,因此已在國際銀行制度上奠定了一個特級債務危機的基礎。」「最富於諷刺性的是,在全球的錢債危機中,各銀行如此泥足深陷,以致若不扳倒全間紙牌屋就不能自拔。」——《理解》雜誌。

      ● 「今日的處境比1930年代的處境更加危險和更難以應付。」——西德經濟學家里奇伯格(Kurt Richebächer),《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

      [第10頁的附欄]

      十七個債台高築的發展中國家

      國名 外債 私人方面a的

      (以十億美元為單位) 欠債比率

      阿根廷 50.8 86.8

      玻利維亞 4.0 39.3

      巴西 107.3 84.2

      智利 21.0 87.2

      哥倫比亞 11.3 57.5

      哥斯達尼加 4.2 59.7

      厄瓜多爾 8.5 73.8

      象牙海岸 8.0 64.1

      牙買加 3.4 24.0

      墨西哥 99.0 89.1

      摩洛哥 14.0 39.1

      尼日利亞 19.3 88.2

      祕魯 13.4 60.7

      菲律賓 24.8 67.8

      烏拉圭 3.6 82.1

      委內瑞拉 33.6 99.5

      南斯拉夫 19.6 64.0

      總額 445.9 80.8

      [腳注]

      a 大多數是商業銀行

      資料來源:世界欠債表,1985-86年版。華盛頓世界銀行出版。

      [第8頁的圖片]

      如果多間大銀行倒閉,骨牌式的株連可能使整個銀行制度崩潰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