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變成怎麼了?
一百多年前,鑽石投機商巴尼·巴爾納托從南非返回英國。他一抵達英國,就對一篇有關自己的新聞報導大感不滿,於是寫了張便條給報章編輯,示意對方另寫一篇文章,「好修正報導的內容」,同時附上一張巨額支票。
編輯J.K.傑羅姆把便條扔入廢紙簍,並退回支票。巴爾納托對他的反應頗感意外,馬上把報酬加倍。傑羅姆一再拒絕接受。巴爾納托問道:「你到底想要多少?」傑羅姆回憶這件往事,說:「我向他說明,新聞必須如實報導,我們在倫敦從不受賄而修改新聞。」傑羅姆秉公執行編輯工作,決不出賣自己的忠誠。
「忠誠」這個詞語的定義是「道德正直;誠實」。緊守忠誠的人無疑值得信賴。但到了今天,各行各業都深受不正直、不忠實的行為所腐化。
在英國的傳播媒介,「卑鄙勾當」這個語詞已成為普遍用語。當地的傳媒常用「卑鄙勾當」來形容不道德的行為。正如《獨立報》指出,卑鄙勾當「無孔不入,從婚外戀、地方政府為私利而重新劃分選區、索取巨額出口定單的佣錢等行為清楚可見」。卑鄙勾當遍及生活各個層面,無所不在。
忠誠標準搖擺不定
忠誠當然不是指完美無疵,卻可以把人的基本特性反映出來。在這個講求暴發致富的世界,人可能認為忠誠是障礙,而不是美德。舉例說,有越來越多學生利用精巧的方法在考試中作弊;這些方法非常先進,幾乎無法查出。英國一位大學教授聲稱,當地的學生多半在考試中作過弊;不過,這樣的情況卻不是英國獨有的。
不容忽視的是,騙子撒謊欺詐,使無辜的平民蒙受損失。且以印度的博帕爾鎮為例。1984年,當地一所工廠漏出毒氣,結果釀成2500多人喪生,包括男女孩童在內;此外,還有盈千累萬的人受傷。《星期日時報》報導:「救援受害人的計劃通通落入貪污的泥淖之中。……虛報索賠申請、偽造文件、提供假證據等事例不勝枚舉,使篩選合格申請的工作變得十分複雜。」結果在十年後,損害賠償金雖然多達4億7000萬美元,受害人所分得的不過是350萬罷了。
宗教又怎麼樣?在忠誠方面,宗教的表現如何?說來遺憾,宗教的標準時常並不比世俗高。且舉個例說明。天主教會的埃蒙·凱西主教公開承認有私生子,現今已是個十多歲的少年。正如英國的《衛報》指出,凱西的處境「一點也不獨特」。《泰晤士報》也作了類似的報導:「談到凱西主教的醜聞,事實的真相是,他的敗行絕非例外,其實教士違反獨身誓約的事件不是新近才有,也毫不罕見。」蘇格蘭《格拉斯哥先驅報》提出證據支持這個論點,聲稱美國只有百分之2的天主教教士緊守獨身的誓願,沒有跟異性和同性發生關係。無論這個百分比是否準確,從這個數字別人就可以看出,天主教教士在道德上享有怎樣的名聲。
鑑於這些事例,人在道德上緊守忠誠是可能的嗎?這樣做值得嗎?人要怎樣做才能在道德上緊守忠誠呢?這樣做會帶來什麼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