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你有精疲力竭之虞嗎?
    警醒!1995年 | 1月8日
    • 你有精疲力竭之虞嗎?

      《儆醒!》雜誌駐日本通訊員報導

      「瑞典的女侍者、日本的教師、美國的郵局雇員、歐洲的公共汽車司機,以及世界各地的裝配線工人都一律顯出徵象,表明他們的工作壓力正日益加劇。」——《每日新聞》。

      信祥感到疲憊不堪。他日以繼夜地工作,不出四個月,就招聘了130名員工。在日本,他受雇於一個經營超級市場的集團,擔任一家新分店的營業經理。他雖然努力工作,卻在壓力下雇用了一些未能符合標準的員工。雇員若不是互相鬥爭,就是埋怨工作環境欠佳。除此之外,還有一名男雇員與一位女同事私奔。信祥每天都頭痛欲裂,他不久甚至連上班也不行了。有些日子,他強迫自己返回辦公室,但終歸又要立即回家。他已精疲力竭,就像將滅的火柴一樣。

      專職料理家務的婦女也感到筋疲力盡。薩拉留在家中照顧三個兒女。過了兩年之後,她對兒女顯得極不耐煩。她說:「我覺得自己彷彿日夜為兒女操勞,但家務卻是永遠做不完的。」母親如果有世俗工作,同時又要教養兒女,精力透支的機會就大大提高了。四十多歲的貝蒂發覺自己要在家庭和事業兩方面保持平衡,她嘗試兩者兼顧,務求盡善盡美。她試圖取悅所有人——丈夫、兒女、雇主和同事。結果,她的血壓上升,無關緊要的小事也會使她大發脾氣。她把自己累垮了。

      雖然有些人看來不致有精疲力竭的難題,卻仍舊經歷這種苦況。進三是一位能幹、精力充沛、很有見地的基督徒傳道員。他遷往一個亟需基督徒教師的地方,以便提供一臂之助。可是,不出幾個月,他就感到疲憊不堪,一天到晚都把自己關在臥室裡。他覺得自己猶如走進了一個死胡同。他變得優柔寡斷,連午飯吃什麼也拿不定主意。他什麼都不想做,因為實在困累得要命。

      何謂精疲力竭?

      精疲力竭究竟是什麼?在1970年代中期,赫伯特·弗羅伊登貝格爾和其他研究人員開始採用這個詞語,意指「與人相處的時候,由於受到環境影響,情緒變得極為緊張,結果陷於疲憊不堪的狀況中」。這個詞語也指「心力交瘁,特別是由於長期處於壓力之下,或生活放蕩無度的緣故」。(《美國傳統英語辭典》)可是,這個詞語在定義上也有些細微的差別,視乎個別的研究人員而定。

      精疲力竭一詞雖然沒有明確的醫學定義,但深受其苦的人卻會呈現若干症狀,例如,精力透支、沒精打采、不知所措、毫無希望和渾身虛弱等。呈現這些症狀的人常常感到極度疲累,無關緊要的小事也會使他大發脾氣。什麼都不能叫他振作精神,鼓起幹勁。他覺得凡事都不勝負擔,不論遇到任何人,他都求對方伸手相助。在他看來,不論在工作場所還是在家裡,自己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沒有意思的。絕望之感油然而生。假如你呈現這些症狀,加上身體不適,生活毫無樂趣,很可能你已備嘗精疲力竭的滋味了。

      精疲力竭能夠影響工作和家庭生活。無疑,你想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你可以怎樣做呢?為了尋得答案,讓我們首先看看,怎樣的人較容易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然後找出原因所在。

      [第4頁的附欄]

      精疲力竭的症狀

      「工作過勞是一種削弱體力的心理狀況,起因在於工作壓力一直得不著舒緩,結果造成:

      1.精力衰竭

      2.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減弱

      3.不滿和悲觀的情緒日趨嚴重

      4.曠工次數越來越頻密,工作效率則大大降低。

      「這種狀況確能削弱體力,因為那些本來健康、活力充沛和能幹的人,一旦工作過勞,就會變得疲弱無力,甚至一蹶不振。主要起因在於長期處於壓力之下,隨著日子過去,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壓力始終得不著舒緩。」——《工作與壓力的關係:如何應付工作過勞》,羅伯特·L·文寧加和詹姆斯·P·斯普拉德利合著。

  • 誰有精疲力竭之虞?原因何在?
    警醒!1995年 | 1月8日
    • 誰有精疲力竭之虞?原因何在?

      試想像一下,你要照顧兒女,又要上班工作。也許你不用想像,你的實際情況正是這樣。辦公桌堆滿工作文件;電話又響個不停,顧客的苛求簡直滿足不了。上司感到不滿,因為你未能如期完成工作。兒子在學校行為不端,老師請你立即跟他會面。你請求配偶予以一臂之助,配偶卻處之漠然。看來一切都不受控制,壓力已變為苦惱,那麼你便有精疲力竭之虞了。

      工作過勞是促成精疲力竭的因素嗎?腦科研究人員安·麥吉-庫珀聲稱,人們感到精疲力竭,「原因在於生活失去平衡,他們通常工作時間過長,休息時間不足,結果引起惡性循環」。可是,工作過勞並不是惟一的因素;面對同樣的壓力和環境時,有些人會弄得筋疲力盡,其他人則應付裕如。

      誰有精疲力竭之虞

      正如有些人較容易感染某種疾病,若干類型的人也較容易感到精疲力竭。加利福尼亞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埃利奧特·阿倫森說:「你若想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就先要懷著如火的熱情,竭盡全力。」熱中工作的人為自己定下崇高的目標和理想,因此很容易精力透支。據說把自己累垮的人往往是商業機構的精英。

      日本赤十字看護大學的稻岡文昭教授在《精疲力竭症候群》一書中概括說明,誰有精疲力竭之虞以及他們的個性特徵。他寫道:「易於精疲力竭的人一般都有強烈的個性傾向,他們富同情心、有人情味、體貼入微,並且不斷追求理想。簡單來說,他們所關心的是『人』而非機器。」

      有人邀請專家研究篩選的方法,以求把易於筋疲力盡的人淘汰,專家反而認為篩選方法應當用作甄錄雇員的標準。他說:「商業機構先要尋找一些願意為公司著想而拼命工作的人才,……然後發展另一項計劃對抗精疲力竭症候群。」

      從事服務行業的人特別容易精力透支,例如社會工作者、醫生、護士和教師等。他們熱切渴望幫助別人;為了改善別人的生活狀況,他們甘願付出時間、精力和資源。他們所定下的目標有時是無法實現的。他們意識到自己達不到目標時,就難免有心力交瘁的感覺。為了同一理由,對孩子關懷備至的母親也會操勞過度。

      精疲力竭的成因

      對護理人員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促成精疲力竭的因素有三。第一,他們每天都要面對不少令人煩惱、灰心喪氣的難題。舉例說,大部分護理人員都要負起沉重責任,處理病人所引起的難題,學會使用新儀器,應付日益加增的開銷,以及忍受一種不固定的生活方式。《精疲力竭症候群》一書指出,「他們感到心力交瘁,最大原因在於天天所面對的煩惱。」如果難題遲遲解決不了,他們的挫折感就會加劇,以致把自己累垮。

      第二,他們缺乏支持,因為找不到傾心吐意的知己。因此,如果一位母親孤立自己,很少跟鄰近的家庭主婦來往,精疲力竭的症狀就會漸漸呈現。以上提及的調查顯示,與已婚的護理人員相比,單身的護理人員較容易筋疲力盡。不過,如果夫妻沒有坦誠相對,即使已婚也會天天增添煩惱。就算所有成員在家,你仍會感到孤獨,因為他們只顧聚精會神地觀看電視。

      第三,他們感到茫然無助。舉例說,與醫生相比,護理人員較容易感到無奈,因為他們無權把事情改變過來。中級管理人員如果已竭盡所能,但事業仍然停滯不前,就會意志消沉,幹勁盡失。正如一位人力資源科經理所說,「人一心想大展鴻圖,可惜懷才不遇,灰心喪氣之餘,」就難免有精疲力竭之感。

      要是別人對自己所作的努力毫不賞識,無奈之感就會油然而生,久而久之,精疲力竭的症狀也會相繼呈現。妻子要持家,又要照顧兒女,其實是非常吃力的,如果丈夫沒有體諒之心,妻子就很容易操勞過度。對中級管理人員來說,如果上司無視他們的出色表現,並且諸多挑剔,他們就會泄氣,甚至一蹶不振。《父母》雜誌聲稱,「基本上,我們大家都需要受人賞識,得到別人的認可。不論在家還是在辦公室,如果我們凡事全力以赴,卻徒勞無功,我們就極有可能嘗透筋疲力盡的滋味。」

      饒有趣味的是,雖然大部分護理人員都感到疲憊不堪,產科醫生卻很少有這樣的感覺。一般來說,產科醫生的工作是協助產婦分娩,迎接新生命。新生嬰兒的父母無不感謝他們的幫忙。人只要受到賞識,就會自覺能幹有用,氣魄十足。

      我們一旦知道誰有精疲力竭之虞,並且了解背後原因,處理這樣的難題時,就會容易得多了。對於那些深受其苦的人,下一篇文章會幫助他們對人生懷有平衡的看法。

      [第6頁的精選語句]

      精疲力竭的起因在於工作時間過長,休息時間不足,結果引起惡性循環

  • 如何應付精疲力竭症候群?
    警醒!1995年 | 1月8日
    • 如何應付精疲力竭症候群?

      日常生活的憂慮和煩惱使人的精神負擔日益加重,盈千累萬的人試圖借酒消愁。酒精是目前最普遍被人濫用的麻醉劑。許多人遁入醉鄉,藉此逃避殘酷的現實。其他人倚賴醫生慣開的鎮靜劑去消除焦慮。另一些人則吸食致幻的麻醉劑,例如大麻、脫氧麻黃鹼和可卡因等。事實表明,為了逃避現實,甚至小孩也服用麻醉劑。據說在中學畢業之前,有百分之95的美國青年已服用一種或以上的違禁藥物。

      此外,有些人以為天天跟朋友狂歡作樂,就可以逃避壓力;他們裝出滿臉喜氣洋洋的樣子,以求掩飾內心的抑鬱感受。也許懷著不當的動機,他們追求異性的愛慕和溫柔對待。不過,以逃避現實作為應付壓力的對策只會徒增挫折感。人一旦借酒消愁,或服用致幻的麻醉劑去減輕壓力,而非抖擻精神、鼓足幹勁,精疲力竭的症狀就會加快呈現。假如你覺得自己正漸漸失去衝勁,你可以怎樣做呢?

      復原方法

      《儆醒!》雜誌不會向讀者推薦特定的療法或藥物。不過,本刊會根據聖經原則提出若干有用的建議,使你能夠重新振作精神,奮發圖強。關於怎樣應付精疲力竭症候群,日本慶應大學醫學院的大野裕博士提出三項建議,就是「控制、溝通和認識」。

      為了克服茫然無助之感,你需要自信有能力抑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假如你讓每天所遭遇的挫折影響你的情緒,甚至把你壓倒,使你無法解決難題,你就很容易誤以為情況已不受控制了。切勿坐視不理,也不可讓煩亂的思緒困擾自己。你可以嘗試逐步解決難題。(可參閱第8頁的附框。)不要耽擱拖延。你只要肯積極進取,就必然覺得情況有所好轉,並非不受控制。

      要盡量減少接觸一些惹人惱火的事情,以免令自己精神頹喪。舉例說,有些人往往因為區區小事而大動肝火。他們堅持要按照某種方式辦事,別人一旦沒有遵囑而行,他們就大發脾氣。或許由於個人目標實現不了,他們便感到灰心氣餒。一位睿智的古人曾說:「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傳道書7:16)如果你硬要持守過高的標準,但又常常達不到的話,你就必定會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

      聖經還提供進一步的有益勸告,就是要「存謙[遜]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8)謙遜的定義是意識到自己的能力限度,或「對自己的能力作適度的評估」。這可能意味著你要拒絕接受上司的不合理要求。

      有自知之明的人會樂於接受別人的幫助。一位女經理曾嘗透精疲力竭的滋味,她說避免筋疲力盡的要訣在於請求別人予以一臂之助。可是,正如她所說的一樣,仍然「有許多人不願請求別人幫忙,因為他們害怕給人力有不逮的感覺」。不論是家務、學校作業還是世俗工作,假如你發覺工作負擔過重,自己有精疲力竭之虞,你就要盡可能把部分工作委託別人去做。你可能感到出奇,即使你沒有凡事親力親為,工作竟可以如期完成。——可參閱出埃及記18:13-27。

      你可能需要休息一下。如果你有精疲力竭之虞,放假休息可能會產生奇妙的效益。研究人員安·麥吉-庫珀聲稱,即使環境並不容許你休假,「你只要懂得怎樣保持心情舒暢愉快,情況就會顯得迥然不同了。」稍作休息,改變一下生活步調不但可以促進生產力,還可以啟發你的創作靈感。所羅門王許久之前所提出的勸告至今仍是至理名言:「一掌盛滿安寧,勝過兩手抓滿勞碌捕風。」——傳道書4:6,《新譯》。

      互相支持、彼此溝通

      大野裕博士所提出的第二項建議與溝通有關。饒有趣味的是,消防員很少會患上精疲力竭症候群。除了被人看作英雄之外,還可能是由於他們團結一致,彼此之間有親密的同志情誼。要是有支援的團體作為倚靠,人就可以隨時請求他們幫助。現今你可以從哪裡尋得予人安慰的支持呢?論到醫生應付精疲力竭的方法時,《精疲力竭症候群》一書聲稱:「對醫生來說,在感情上最有效、最切合實際的支持乃來自他們的家人,尤其是配偶。」其實人人都需要密友,彼此交談知心話。關於溝通,聖經向人提供一些實用的勸告。聖經不但鼓勵夫婦保持親密關係,互相表達愛慕之情,同時也鼓勵所有人尋找益友良朋,你需要幫忙時,他們都樂意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箴言5:18,19;11:14。

      《今日美國》雜誌說:「我們須要各自建立一個由家人密友組成的支援團體。」該雜誌補充說:「此外,我們還須要開誠布公向宗教團體,以及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機構尋求幫助。」關於怎樣善用宗教團體所提供的援助,耶穌的同母異父弟弟雅各寫道:「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雅各書5:14)基督徒遭遇困難時,只要他們願意跟耶和華見證人各會眾的監督傾談,就可以尋得舒解。雖然長老並非醫治精疲力竭症候群的專家,他們所提供的屬靈支持卻是非常寶貴的。

      儘管親友的支持能使我們重新得力,面對新一天的挑戰,但這種支持有時也有不足之處。馬丁·E·P·塞利格曼在《徒喚奈何》一書的序言指出,個人主義在西方國家橫行無阻,以致目前的抑鬱症日益增多。他認為尋找人生目的是必需的。他接著說明,「要尋找人生目的,一個必需條件就是緊緊依附一個比你強大得多的人物。」雖然今日有許多人並不重視他們與上帝的關係,但創造者無疑「比你強大得多」,與他溝通確能助你克服無奈之感。

      大衛王面對過不少危急關頭,他鼓勵屬下臣民說:「你們眾民當時時倚靠他,在他面前傾心吐意;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詩篇62:8)上帝樂意垂聽我們的禱告,甚至「說不出來的嘆息」也能聽見。(羅馬書8:26)向上帝作熱切懇求能使你得享內心安寧,這種平安會『保衛你的心和你的精神力量』,使你免受精疲力竭之苦。——腓立比書4:6,7,《新世》。

      改變個人觀點

      最後,你也許需要改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關於應付精疲力竭的方法,大野博士所提出的最後一項建議就是認識,意即理解。在極大壓力之下,我們很容易對任何事都懷有消極看法,並且深受悲觀思緒所困擾。但我們始終要面對現實。你可以分析一下,自己是否有理由要繼續意志消沉,不求進取。事情的結果會真的像你所懼怕的那麼壞嗎?要嘗試從別的角度去看事情。

      《父母》雜誌說:「首先,你可以假定,心力交瘁其實是由於你『表現出色』,而非『一無是處』。」別忘記:易於精疲力竭的人往往辦事能力高,而且也處處為他人著想。人感到精疲力竭的時候,最有效的幫助莫過於幾句來自別人由衷的稱讚。就以母親為例,如果丈夫和兒女對她在持家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深表體會,她的感受就會大為不同了。要是中級管理人員因工作過勞而累垮,讚賞和鼓勵能令他精神一振,對前景抱有樂觀的看法。

      聖經表明,才德的婦人怎樣配受稱讚:「她的兒女起來稱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稱讚她,說: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獨你超過一切。」(箴言31:10,28,29)的確,「和悅的甘言如同流蜜之處,使人的心覺得甜蜜,使筋骨恢復強健。」——箴言16:24,《呂譯》。

      頭一篇文章所提及的基督徒長老進三曾嘗透精疲力竭的滋味,如今至很大程度已康復過來。他雖然接受了專家的幫助,但最有效的幫助莫過於向耶和華禱告。他向上帝作了懇切的祈求之後,不久就遇上起初幫助他學習上帝話語的長老。該長老,連同其他長老同工,給他所需的支持,並且細心聆聽他表白自己的焦慮。他的妻子把本刊以往一期登載有關克服消極情緒的資料念給他聽。(1993年4月8日刊)他漸漸意識到,問題出於自己試圖凡事親力親為。他開始改變自己對周圍事物的看法。雖然他起初覺得不能自拔,好像落入絕望的萬丈深淵一樣,但希望的曙光乍露,越照越明亮,他漸漸康復過來,終於擺脫絕望之感。

      像進三一樣,你也能夠應付精疲力竭症候群,並且重新正視人生。

      [第8頁的附欄]

      預防精疲力竭十二法

      下列的方法乃取自一位有臨床經驗的精神健康護理專家的建議。

      1.控制你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禱告是良助。

      2.憂慮初起,就要刻意改變自己的思想,把注意集中在有益的事上,也要果敢決斷。

      3.焦躁不安的時候,要深呼吸,然後自覺地放鬆自己。

      4.嘗試從別人的角度去觀看事情,藉此了解壓力的成因。

      5.集中注意別人的優點,並且予以實至名歸的稱讚,而非阿諛奉承的言詞。

      6.辨明消極、有害的思想,盡力將其排出腦外。

      7.你如果自覺體力不足,又騰不出時間的話,就要拒絕接受額外工作。

      8.天天做運動——輕快的步行能促進身心健康。

      9.對別人表現尊重,並且設法幫助他們把自己最優良的品質顯露出來。

      10.培養幽默感,保持心情舒暢愉快。

      11.下班之後,別再憂慮工作上的難題。

      12.今天的事今天做——不要耽擱拖延。

      (改編自《美國護理雜誌》1992年1月刊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應付情緒起伏,克服精疲力竭」,露思·戴利·格蘭傑撰寫。)

      [第8,9頁的圖片]

      不停工作、策勵自己向上的人往往嘗透精疲力竭的滋味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