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頭號大企業警醒!2005年 | 8月22日
-
-
全球頭號大企業
每年超過6億人出國旅遊。因工作關係或為調劑生活而在國內旅遊的,更是不計其數。就這樣,酒店、度假場所、航空公司、旅行社,以及為旅遊提供服務的其他行業,就蓬勃起來。旅遊業蒸蒸日上,成為全球頭號大企業。
據估計,全球旅遊業每年創收4億萬美元左右。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稱旅遊業是一場世界和平運動,但個別的遊客也許從沒想過自己是這場運動的一分子。2004年,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祕書長弗朗切斯科·弗朗吉亞利,在一個由某國總理主持的中東會議上說:「旅遊業跟和平密不可分。旅遊業激發一股強大的力量,能夠改變看來不可逆轉的形勢,化解人們認為不可能化解的矛盾。」
旅遊業具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那麼這個行業是怎麼產生的呢?旅遊業果真能帶動繁榮嗎?既然「旅遊業激發一股強大的力量」,它真的能為人帶來和平嗎?
旅遊業的黃金時代
西方的旅遊業始於19世紀。工業革命使歐洲和美國的中產階級不斷擴大,口袋裡有錢的人越來越多,而且他們也有時間,於是就想到外地去走走看看。
另外,種類繁多的交通工具也提供了便利。火車穿梭各大城市,輪船連接各大洲。遊客可以乘車乘船遊覽世界。遊客不斷增加,為了提供食宿,在火車站和碼頭附近的地區,許多飯店應運而生。
1841年,英國的企業家托馬斯·庫克看到了商機。他首創了「一攬子假期旅遊」機制,把交通、食宿、旅遊景點一併結合起來。19世紀60年代,英國政治家威廉·格拉德斯通說:「由於庫克先生創立的機制,有錢人初次體驗到出國旅遊並非難事。認識了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後,他們不再看不起外國人,而是以禮相待了。」
20世紀旅遊業發展蓬勃
很遺憾,雖然旅遊業促進了各國人民之間的交流,卻不能遏制發生於20世紀前期的兩次世界大戰。戰爭促使社會改變、科技進步,這些非但沒有摧毀旅遊業,反而加速了旅遊業的發展。
搭乘飛機既便捷又廉宜,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汽車激增。到了20世紀中期,度假和旅遊成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社會不同階層的人都喜歡旅遊。此外,成千上萬的家庭有了電視機,看到景色秀麗、具有異國情調的畫面,人們就按捺不住想去外國旅遊。
20世紀60年代初期,每年到國外旅遊的人數多達7000萬。到了90年代中期,到國外旅遊的人數飆升,超過了5億!全球各地興建旅遊場所,為國內外的遊客提供服務。由於遊客消耗大量食品、飲料,也需要其他物品和服務,所以跟旅遊沒有直接關聯的行業也獲利豐厚。
今天,在超過125個國家裡,旅遊業對經濟的影響舉足輕重。為強調旅遊業帶來的益處,2004年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新聞稿闡述,通過創建中小型旅遊行業,貧窮得以消除。旅遊業增加了就業機會,因而也提高了「環境、文化和社會意識」。
至此,你可能會問:「旅遊業怎樣能夠成就這些事呢?旅遊業又如何利於環境保護?」
推銷自然景觀,以收環保效益
20世紀80年代早期,一些科學家和電影製片商,開始越來越關注如何保護雨林及珊瑚礁,以及居住在其中的生物。調查報告和自然記錄片引起了社會大眾的興趣,使他們都想一睹這些自然奇觀。一些旅遊小企業本來只為科學家和電影製片商提供服務,但隨著有越來越多生態旅遊者四出旅遊,這些企業也就不斷擴展開去了。
生態旅遊大受歡迎,成為旅遊業中發展最快的項目。事實證明推銷自然景觀利潤豐厚。新聞記者瑪莎·霍尼解釋:「在一些國家,生態旅遊迅猛發展,成為最大的外匯創收行業,超過哥斯達黎加的香蕉業,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的咖啡業,印度的紡織業和珠寶業。」
旅遊業為保護動植物提供了寶貴的資金。霍尼說:「在肯尼亞,據估計每頭獅子每年從遊客身上賺取7000美元,一群大象每年創收61萬美元。」據估計,夏威夷的珊瑚礁旅遊收入每年3億6000萬美元!
何謂生態旅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生態旅遊:保持生態平衡的原則、行動和政策》說:「許多旅遊業者發覺,『生態旅遊』這個詞很適合用在他們的行業宣傳上;政府則大量使用『生態旅遊』這個詞來推銷本國的景點。但所有人都不實行[生態旅遊]最根本的原則。」你怎麼能夠肯定,你選擇的旅遊是真正的生態旅遊呢?
上述報告的作者梅甘·伍德指出真正的生態旅遊要具備以下的特徵:出發前,向遊客提供旅遊地的環境和文化資料,該穿什麼服飾、該有怎樣的行為;簡明而深入地介紹目的地的地理、社會、政治特徵,除了購物以外,還有什麼可跟當地人接觸的機會;確定所有公園的門票都全額支付;提供的住宿不會破壞景點的生態。
生態旅遊的成就
生態旅遊通常不僅僅組織一群人到自然景點參觀而已。生態旅遊的定義是:「懷著目的到自然景區旅遊,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愛護生態環境以免改變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同時帶動經濟發展,保護自然資源造福當地人民。」
生態旅遊是否符合這些崇高的理想呢?普林斯頓大學的馬丁·維克爾斯基說:「加拉帕戈斯群島得以保存,生態旅遊是一個重要因素。」在非洲國家盧旺達,由於成功推行生態旅遊,山地大猩猩得到保護,維持一定的數量,因為當地居民有了其他賺錢的機會,不再偷獵。在非洲其他國家,自然保護區也靠旅遊進項來維持。
在世界各地,生態旅遊為環境保護和社會進步做出了貢獻。旅遊業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無可否認的。不過,生態旅遊真的百利而無一害嗎?世界旅遊的前景會是怎麼樣呢?
[第6頁的附欄或圖片]
出國旅遊注意事項a
出發前
1.將一些重要細節寫下來,如護照上的資料、信用卡號碼、機票號碼、旅行支票的詳細內容。將所寫的內容複印一份,留一份在家裡,一份隨身攜帶。
2.檢查護照有沒有到期,確定簽證有效。如有需要,預先打防疫針。
3.確定你有適當的醫療保險,因為一旦發生緊急事故,國外的醫療費和交通費都可能相當昂貴。如果身體欠佳,隨身攜帶醫生證明,說明你的身體狀況,服用什麼藥物。(注意:有些國家可能禁止遊客攜帶某類藥物入境,要向該國的大使館或領事館查詢詳情。)
旅行期間
1.不要隨身攜帶珍貴物品。
2.護照及其他貴重物品要貼身存放,不要放在手提包或外口袋。全家人的證件不要放在同一個人的身上。
3.如果把錢包放在口袋,用橡皮筋捆紮好,這樣不易被扒竊。
4.用信用卡購物要有節制。在有些國家,透支信用卡可能會被逮捕。
5.拍攝軍人、軍事建築、工業建築(如碼頭、火車站、機場設施),要小心謹慎。一些國家可能認為這些做法威脅安全。
6.切勿為不熟悉的人捎帶包裹。
購買紀念品
1.要記住,許多國家禁止象牙、龜甲、植物、毛皮及其他物品入境,即便是小小的紀念品也不容許。
2.小心選購上釉的陶瓷。因為如果製作不當,有些上釉陶瓷可能引起鉛中毒。
[腳注]
a 資料採自美國政府刊物出版部10542。
-
-
旅遊業前景警醒!2005年 | 8月22日
-
-
旅遊業前景
「旅遊業的發展被視為導致環境退化的主要原因,世上幾乎每個國家都有這樣的事例。」——《旅遊業發展導言》利科里什和詹金斯合著。
旅遊業的發展不僅對環境構成威脅,還會帶來其他問題。我們先簡略地考慮其中的一些問題,然後討論旅遊業的前景。將來,我們可能有機會遍遊這個奇妙的地球,欣賞一切自然奇觀,特別是能夠結識許多可親可愛的人。
環境問題
如今遊客大批大批地湧現,引起各種各樣的問題。研究員利科里什和詹金斯寫道:「印度的泰姬陵遭受遊客摧殘,情況令人痛心。埃及的金字塔面對大量遊客,也同樣受到威脅。」
另外,這兩位作者還警告說,遊客在保護區川流不息,這種不加限制的旅遊活動會扼殺植被或妨礙植被生長。更嚴重的是,物種受到威脅。諸如稀有貝殼、珊瑚這樣的物品,遊客喜歡收集,當地人就去採集來賣給遊客。
遊客也造成污染,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估計,每個遊客平均每天丟棄1公斤的垃圾和廢物。甚至最邊遠的地區也不能倖免。雨林行動網絡的最近一份報告說:「在喜瑪拉雅山脈熱門的旅遊路線上,到處都是遊客拋棄的垃圾。遊客撿柴燒水煮飯,因此高山森林也遭破壞。」
除此之外,遊客所消耗的資源,往往比當地人還要多。舉個例,詹姆斯·馬克在《旅遊與經濟》中寫道:「在格林納達,遊客所消耗的水量是當地居民消耗的七倍。」他還說:「在夏威夷,雖然平均每8個人中只有1個是遊客,但旅遊業直接或間接地耗掉了當地能源消耗總量的百分之40。」
儘管遊客可能在發展中國家大灑金錢,可是大多數時候並沒有惠及當地的居民。世界銀行估計,只有百分之45的旅遊收入用在東道國,大部分錢經海外旅遊機構和外資賓館回流到發達國家去。
不利影響
較富裕的西方遊客到發展中國家旅遊,對當地的文化帶來若干負面的影響,有些影響是明顯的,有些則不易察覺。譬如,遊客常攜帶舒適的生活用品,對當地人來說,根本無法想像這樣富裕的生活。許多當地人想要得到這些昂貴的東西,但又買不起,除非徹底改變生活方式才行,這樣的改變卻可能敗壞當地的社會風氣。
馬克指出潛在的問題,旅遊業發展過速會「導致文化和社區特色受到破壞,造成傳統社會在土地和資源的運用方面彼此衝突,增加犯罪和嫖妓等反社會活動」。
遊客常常覺得旅遊時可以隨心所欲,自我放縱,做一些平時在家裡不會做的事。因此,遊客為求滿足性慾,已造成了嚴重的後患。馬克引述一個人所共知的事例說:「全球越來越關注旅遊業所帶來的雛妓問題。」2004年,美國有線新聞電視網絡報導:「據可靠估計,墨西哥有1萬6000至2萬的兒童成為性犧牲品,大部分在邊境地區、城市和旅遊區。」
旅遊好處多
地球是個美不勝收的家園。五彩繽紛的日落,繁星密布的夜空,多姿多彩的植物和動物,是全球常見的天然景致。無論我們居住在哪裡,我們都能欣賞這些自然美景。然而,如果我們有機會走遍地球,看看其他地方的美景,那該多好啊!
地上美景固然讓我們難以忘懷,但是許多遊客說,旅遊最精彩部分是認識不同文化的人。旅遊通常讓人看出,過去對外國人消極的看法是不客觀的。遊客在旅行中了解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人,雙方就能夠建立寶貴的友誼。
通過旅遊,許多人學到難忘的一課,擁有財富不一定叫人快樂。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享有良好的關係,包括珍惜老朋友、結識新朋友。聖經有段記載講述,公元1世紀,馬耳他「不會說希臘語的人」善待遭遇船難的遊客,「非常有人情味」。(使徒行傳28:1,2)今天到外國旅遊,認識不同國家的人,幫助許多人看出,我們其實是天下一家,能夠和睦共處。
今天,只有少數人能夠環遊世界,但將來又如何呢?將來大多數人甚至是每一個人都能走遍世界嗎?
展望未來
事實上,我們都是天下一家親,可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上帝警告人類的始祖,不服從上帝就會死。他們確實死了。(創世記1:28;2:17;3:19)所以,他們的所有後代,包括我們今天的每個人,都會衰老死亡。(羅馬書5:12)但是上帝應許,他對地球原定的旨意將會實現,愛他的人要永遠居住在地球上。上帝說:「我說過的話……必定執行。」(以賽亞書45:18;46:11;55:11)
想想看,這意味著什麼!聖經保證在上帝王國的統治之下,「義人必得著大地,永遠在地上安居」。(詩篇37:29;馬太福音6:9,10)聖經描述人將來在地上生活的情況,說:「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上帝要擦去他們的所有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哀慟、呼號、痛苦。」(啟示錄21:3,4)
想想這個美好的將來,到時,我們可以暢遊地球,欣賞地上的奇觀,尤其可以結識可親可愛的人。那時我們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人人都是我們的朋友,構成了聖經所說的「在世上的整個弟兄團體」。(彼得前書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