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一體化——希望與擔憂警醒!2002年 | 7月8日
-
-
擔憂世界越發四分五裂
人們對於全球一體化的最大擔憂,莫過於它加劇了貧富之間的差距。毫無疑問,世界財富增長了,但是集中掌握這些財富的個人和國家卻越來越少。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200人擁有的財富淨值,超過世界人口百分之40(約24億人)的總收入。富裕國家的人民收入持續增長,過去10年中,有80個赤貧國家的平均收入卻呈下降 趨勢。
另一個普遍的擔憂與環境有關。全球經濟一體化由市場驅動力促成,而市場驅動力著重的是利潤,絕非對地球的保護。關於人類陷入的窘境,印度尼西亞世界自然基金會會長阿古斯·普爾諾莫這樣說:「我們正在與經濟發展競賽。……我很擔心,也許十年以後人人都會來關注環境問題,而到那時,需要人類保護的地區卻已所剩無幾了。」
人們也為工作擔憂。全球性的企業合併以及劇烈的競爭,迫使企業追求精簡高效的運作,人們的工作和收入因而岌岌可危。對於努力增加利潤的企業來說,按照市場需求變化招聘或解雇工人是合情合理的,此舉卻嚴重擾亂了人們的生活。
金融市場的全球一體化構成另一個不穩定因素。國際投資商可能將巨額資金投入發展中國家,當經濟惡化時卻又遽然撤資。這種大規模的撤資,可能使一個又一個國家陷入經濟危機。1998年的東亞金融危機就使1300萬人失去了工作。在印度尼西亞,那些保住飯碗的工人,眼巴巴地看著自己的實際收入削減了一半。
-
-
全球一體化——真的能夠解決問題嗎?警醒!2002年 | 7月8日
-
-
日益拓寬的壕溝
全球財富的分配從來都是不公平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則使貧富懸殊越發加劇。表面上,確實有一些發展中國家從加入全球經濟體系獲益。專家聲稱,在過去10年間,印度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比例,已經從百分之39下降到百分之26;亞洲的整體狀況也有類似幅度的改善。一個研究表明,到1998年只有百分之15的亞洲人口每日平均生活消費1美元,10年前的數字則是百分之27。然而,從全球來看,情形並非如此美好。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以及其他不發達國家裡,過去30年間的收入事實上有所下降。聯合國祕書長科菲·安南指出:「在一個史無前例、繁榮昌盛的世界裡,國際社會任憑近30億人,接近一半世界人口,每天只靠2美元甚至更少的收入維持生計。」造成這個巨大社會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對一己之利的追求。美國前財政部長拉里·薩默斯說:「在世界各地,民營金融市場都忽略了貧民這個群體。普通銀行不會到貧困地區發展業務,因為沒有賺頭。」
貧富之間的巨大懸殊不僅造成了國家與國家的差異,人與人的生活境況也截然不同。前不久,美國首富的財產超過了他的一億同胞的財富淨值總和。全球一體化也特別有利於資本雄厚的跨國公司的成長,事實上,這些公司已經壟斷了某些產品的國際市場。舉個例子,1998年電訊行業的業務總額為2620億美元,其中百分之86由10家公司掌控。這些跨國公司的經濟勢力常常超過政府。而且,一如國際特赦組織所言,「人權和勞工者的利益不是他們首要考慮的問題」。
可以理解,人權組織為世界財富集中在少數特權階級手中而深感憂慮。如果社會最富有的兩成人口,收入比最貧困的多74倍,你願意住在這樣的一個地方嗎?拜電視所賜,這一貧如洗的百分之20對那些富裕同胞的生活瞭如指掌,儘管他們幾乎看不到任何改善自己際遇的機會。這就是我們的地球村,這種極端的不公現象當然叫人憤憤不平、灰心喪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