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有些兒童這麼難教警醒!1994年 | 11月22日
-
-
為什麼有些兒童這麼難教
「遺傳因素、腦部的化學特性、神經系統的發展過程對我們小時的個性,以及長大之後的為人操有極大的影響。」——斯坦利·圖雷茨基醫生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獨一無二的。兒童生來就具有各種不同的遺傳特徵和情緒,這些特徵也許是父母所無法控制的。的確,桀驁不馴、煩躁不安、調皮搗蛋的兒童自古至今都不乏例證。最優秀的父母也會養育到難教的孩子。
然而,有些兒童卻是特別難教的,教養他們會是一項挑戰。為什麼呢?原因是這些兒童在行為上有嚴重難題,而他們的數目也日漸增多。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普遍同意,在所有兒童當中,有百分之5至10顯得極度煩躁不安。這些兒童不能留心聆聽、集中精神、遵守規則以及控制自己的衝動天性。他們不但為自己製造許多難題,也使家人、老師及同輩大感苦惱。
耶魯大學醫學院兒科兼神經病學教授貝內特·謝維茨醫生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癥結:「影響腦部神經傳遞系統的某些化學物質受到遺傳因素干擾。」神經傳遞系統不但控制腦細胞的機能,而且也協助腦部控制人的行為。不論什麼因素促使孩子這麼難教,父母都應該總是以熟練、有效的方式管教兒女的行為,並且給予他們鼓勵和支持,而非諸多批評或責難。
在聖經時代,父母有責任教導和訓練兒女。他們深知,按照上帝的律法去管教和指導兒女能夠使他們行事明智。(申命記6:6,7;提摩太後書3:15)因此,上帝賦予父母的責任是,儘管生活繁忙,他們仍要竭盡所能滿足兒女的需要。對於孩子的搗蛋行為,他們的反應尤其要積極。兒科醫生現今所處理的行為問題,大部分都是與過度活躍、容易衝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兒童有關的。有鑑於此,孩子難教的原因可能在於他們患有ADD或ADHD。a探討一下這兩種病症對父母會有所幫助。
在1950年代,醫學界把這兩種病症稱為「微小腦機能障礙症」。據兒童神經病學家簡·馬西森醫生所稱,這個醫學術語已經停止使用,因為研究結果表明「ADD根本不是腦損傷」。馬西森醫生說:「ADD看來是因腦部某些區域出現毛病而引起的。我們仍然不能確定影響神經系統的化學物質出了什麼毛病,但我們認為問題涉及一種稱為多巴胺的腦部化學物質。」他相信問題跟多巴胺的調節有關。他補充說:「問題的起因並非涉及單單一種化學物質,很可能是由多種化學物質的交互影響所促成的。」
關於ADD, 雖然仍有許多問題尚待解答,研究人員大致上同意馬西森醫生的見解,認為兒童的注意力、衝動天性以及肌肉運動的控制能力長期欠佳,起因在於神經系統出現毛病。埃倫·扎梅特金博士,連同美國全國精神健康協會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計劃。他們首次發現,ADD是由於某些腦細胞的新陳代謝變得反常而引起的,但他們也承認「還需要從事大量研究工作才能找出更可靠的答案」。
上學是艱巨挑戰
不能集中精神、容易分散注意、容易衝動或過度活躍都是一些兒童的長期難題。對這些兒童來說,上課通常是一項艱巨挑戰,因為他們必須在課室內專心學習,並且保持寧靜。這些兒童總是覺得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因此除了表現極度活躍之外,他們還能做些什麼呢?有些兒童嚴重缺乏注意力,所以無法跟得上在家裡或在學校施行的正規教育。既然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也不能衡量自己的行動會造成什麼後果,他們就在課室內肆意搗亂或胡鬧,為此遭受處分是很平常的事。
最後,他們貶低自己,也許自認是「壞蛋」或「蠢材」,並且付諸行動。不論這些兒童怎樣努力,他們始終不能取得及格分數,因此很容易心灰意冷,漸漸使自己淪為永遠的失敗者。
孩子的搗亂行為往往叫父母不知所措;他們為此焦慮不已,也感到大惑不解。這種情況有時導致夫妻不和,各自把責任歸咎於對方身上。許多父母只顧不停地生孩子的氣,兼且喋喋不休地談論他的壞行為,完全忽略了他的優點。因此,父母對於孩子的搗蛋行為模式的不良反應,只會引發起更多惡劣行為。這樣,孩子的家人,以及與孩子有若干交往的人,就這樣捲入一場難解難分的角力當中。無論孩子是否患有注意力障害症,由於父母未能了解孩子難教的原因,也沒有控制他的行為,結果導致這種不幸的情勢。
羅尼母親的親身經驗
「羅尼自出生以來,就從未快樂過。他經常煩躁易怒,兼且哭個不停。由於患有過敏症,他的皮膚生滿疹子,耳朵受到感染,以及經常腹瀉。
「雖然這樣,羅尼早期的運動肌肉卻發展得相當好,很快就可以坐直、站立和走路——或許我應該說跑步?我要在他小睡的時候趕快完成一切家務,因為小『旋風』醒來時,就會到處奔走,觸摸任何吸引他的東西——但幾乎任何東西都吸引他!我要不停地阻止他弄傷自己,或破壞傢具。
「他能夠集中注意的時間很短,對任何事物很快就失去興趣。他不喜歡靜坐不動。每逢我們帶他赴會,尤其是會眾的聚會,要求他靜坐不動簡直是不可能的。他根本不能安靜地坐著,就算打他一頓也沒有效用。許多人懷著善意向我們投訴,或給我們勸告,但始終無補於事。
「羅尼天生聰穎,所以在他三歲左右,我們就開始一項閱讀計劃,每天撥出些少時間訓練他的閱讀能力。到五歲的時候,他已經能夠流暢地朗讀。後來他上學去了。大約一個月之後,羅尼的老師邀請我到學校與她會面。她向我指出,首次接觸羅尼的時候,他看來像個可愛的小天使。可是,開課一個月後,她認為羅尼是個討厭的淘氣鬼!她告訴我,羅尼總是跳跳蹦蹦,若不是把其他孩子絆倒,就是用力拉扯他們。他不能保持安靜,或靜坐不動,他擾亂了全班的秩序。他缺乏自制力。此外,她還注意到羅尼開始表現反叛的態度。老師建議羅尼接受特殊教育,也提議我們帶他看醫生,並且索取藥物配方,使他可以平靜下來。老師的一番話令我們感到極度沮喪!
「兒科醫生指出藥物治療並不適合羅尼,卻提出一些切合實際的建議。他的看法是,羅尼的頭腦靈活,而且很容易感到無聊;因此,醫生提議我們盡量使羅尼保持忙碌,並且對他愛護備至,也需要保持忍耐和積極。他認為隨著羅尼的年歲漸長,以及改變日常的飲食習慣,難題是會逐步改善的。
「我們深知自己的兒子需要細心教導,我們要幫助他學會把精力用在積極的事上。這是一件費時的工作;因此,我們調整自己的時間表,以求撥出更多時間跟他一起做學校功課,並且耐心地予以教導和講解。我們不再使用消極的言詞,也沒有因為他的魯莽舉動和惡作劇而怪責他。我們的目標是要逐步建立他的自尊。我們凡事與他商談,而非發出命令或提出要求。如果我們的決定與他有關,我們會聽取他的意見。
「有些事情是其他兒童很自然做到的,但對羅尼來說卻非易事。舉個例說,他需要學會怎樣保持忍耐、怎樣保持鎮靜、怎樣靜坐不動,以及怎樣控制自己的誇張舉動。然而,這一切都是可以控制的。他要自覺地作出努力,叫自己慢下來,然後考慮一下自己正在做什麼,以及將會做什麼。羅尼一旦明白這點之後,就開始對人生抱有積極態度。到13歲的時候,他的行為跟正常兒童無異。值得慶幸的是,情況從此一帆風順,連通常比較反叛的青少年時期都平穩度過。
「對羅尼表現無比的愛心,撥出大量時間與他一起,以及對他表現極度忍耐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報酬!」
[腳注]
a 在這幾篇文章裡,ADD代表注意力障害症,ADHD則指注意力障害兼過度活躍症。
-
-
養育難教的孩子警醒!1994年 | 11月22日
-
-
養育難教的孩子
蘇珊到學校接兒子吉米放學。他鑽進汽車的時候,蘇珊問道:「今天上課開心嗎?」吉米皺起眉頭,對母親的問題置之不理。蘇珊以同情的口吻說:「啊,你一定是碰了許多釘子。你喜歡跟媽媽談談嗎?」
「別攪擾我,」吉米抱怨地回答。
「我只是擔心你。看見你不開心的樣子,我很想幫你。」
「我不要你幫!」他尖聲喊道。「你走開!我恨你。我情願死了算了!」
「吉米!」蘇珊喘著氣說,「不可對媽媽這樣無禮,否則——否則我會打你一頓!我只是出於好意。我不明白你有什麼煩惱。無論我說什麼、做什麼,你都不高興。」
經過一天的繁忙工作,蘇珊感到緊張,兼且精疲力竭。她在車流中迂迴前行,期間不斷納罕為什麼自己會生下這樣的孩子。對於自己的兒子,她感到迷惑不解、無能為力、憤憤不平,以及一肚子怨氣。她為此而深感內疚。蘇珊很怕把他——自己的兒子——帶返家中。她幾乎不想知道兒子在學校發生什麼事。老師可能會再次打電話給她。蘇珊有時覺得實在無法應付下去。
因此,表面看來簡單的事件也可以使人在感情上受盡煎熬,以及焦慮不已。患有ADD/ADHD的兒童,或稱為「難教」的兒童,都有共同特徵:他們一旦遭遇難題,就會有暴烈的反應。他們往往一下子就變得脾氣暴躁,使父母心頭火起、不知所措,最後精疲力竭。
評估與調解
以一般而言,他們都是聰明的兒童,具有豐富的創造力和極度敏感。至為重要的是,父母必須明白這些兒童其實是健康的,只是由於有特別需要,所以需要父母深入了解。對於教養這類兒童,有些父母認為跟從以下的原則和提議會大有功效。
首先,父母要學會辨認使孩子心緒煩亂的環境和刺激因素。(可參閱箴言20:5。)在孩子出現情緒問題之前,父母必須注意孩子所發出的信號,並且立即予以援助。一個主要的跡象是,察看孩子的臉部表情,他的挫折感是否變得越來越強烈,以致無法應付自己所面對的處境。要仁慈地提醒孩子保持自制,或在必要時把他帶離當時的環境會有所幫助。有時,把事情暫時擱置下來會頗為有效;這樣做不是要懲罰孩子,而是讓孩子和父母有機會冷靜下來,然後繼續以理智的方式解決問題。
在上述的例子裡,吉米對簡單的問題報以過於激烈的反應。這其實是吉米的慣常行為。父母很容易會認為孩子的忿怒和怨恨是針對自己而發泄的。雖然這樣,他們卻必須體會,孩子面對壓力時,一旦覺得無法再忍受下去,就往往會失去理智。因此,父母懷著洞察力行事是非常重要的。(箴言19:11)在吉米的事例上,只要蘇珊不再堅持跟他談話,給他機會去控制自己,也許等待日後才討論當天所發生的事,緊張的氣氛就會緩和下來。
壓力使孩子精疲力竭
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巨大難題、重重壓力和憂慮都是人類家庭從未經歷過的。時世改變了,一般人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對兒童的要求亦然。關於這個問題,《好孩子、壞行為》一書指出:「在兒童所經歷的難題當中,看來許多都是因社會對他們的期望不斷改變而引起或促成的。」對患有ADD/ADHD的兒童來說,上學可說是一場噩夢。他們不但要竭力應付自己的弱點,同時也要迫使自己適應急劇發展、變化多端的先進科技。在他們看來,這樣的環境好像是充滿敵意和危險的,因此倍感憂慮。兒童由於感情未成熟,所以不懂得怎樣處理這些問題。他們需要父母的幫助。
減少摩擦
為了使兒女活得開心,並且享有良好健康,提供一個條理井然的安定環境是至為重要的。一個有效的計劃可以減少家庭摩擦,首先要做的就是過簡單的生活。由於這些兒童天生衝動、容易分散注意和過度活躍,因此有必要減低過度刺激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減少這些兒童每次可以玩耍的玩具數量。每次只嘗試應付一項雜務,或一份學校作業,直至完成為止。這些兒童往往缺乏組織能力,因此以有系統的方式做事能夠把挫折感減少到最低程度。他們要處理的項目如果是較少、較容易達成的話,應付重要事情的時候,他們就會感到容易得多了。
減少家庭壓力的另一個有效方法是,實施一項有條理但非刻板的常規,使兒童有穩定平衡的感覺。關於處理常規事務,定下先後次序比時間規限更為重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你可以應用以下切合實際的建議。定時提供簡單、均衡的膳食和小吃,使孩子可以汲取適當營養。進行臨睡前的慣例時,例如給孩子洗澡、講故事等,要讓孩子感到溫暖、受人關懷,兼且身心舒暢。出外購物能夠使高度活躍的兒童變得更為興奮,因此購物前要作好計劃,盡量避免前往太多商店。出外遊玩時,要向孩子解釋,你對他的行為抱有什麼期望。對於有特別需要的孩子,明確的常規不但能夠幫助他們控制自己的衝動行為,也可以幫助父母預知孩子的反應。
要給孩子一種條理井然的感覺;除此之外,制定一連串規則會對孩子大有助益,也要讓他知道,破壞一些嚴格的規則會招致什麼後果。父母必須一致同意所定下的規則,並且首尾一貫地執行。這樣做不但為孩子確定什麼是可以接受的行為,也教導他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有需要,把規則貼在顯眼地方(讓父母和孩子都可以記住)。只要父母言行一致,孩子的情緒就能保持安定。
要了解孩子的偏好、他所喜歡或討厭的事物,並且作出所需的調整,好使家庭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壓力。難以捉摸、容易衝動往往是這些兒童的特性,因此跟其他兒童交往可以令他們感到不快。與別人共用東西,尤其是玩具,也可以引起衝突。因此父母可以讓這些兒童選擇自己最喜愛、又能與別人分享的玩具。此外,為了控制孩子的興奮情緒,只讓他們跟少數同伴玩耍,遊戲可以富於創意但不能過度刺激,這樣做有助控制他們容易激動的天性。
至為重要的是,父母要讓孩子自然成長,避免不必要地把他們壓進同一的模子裡。如果孩子厭惡某種食物或某件衣服,要把這些「刺」除去,因為它們會令孩子感到苦惱,為此而引起衝突是毫不值得的。事實上,不要試圖控制孩子的一切活動。要保持平衡,但如果你已經定下在基督徒家裡什麼是可以接受的行為,務要緊守你的決定。
行為管教
易變的孩子往往需要額外管教。因此,如果要頻頻管教兒女,許多父母的內心都深感不安。可是,辨別管教和虐待之間的差異是重要的。《一線之差——管教變成虐待》一書指出,在身體遭受虐待的兒童當中,據報有百分之21是由於他們表現放肆行為所致的。因此,調查所得的結論是,患有ADD/ADHD的兒童「有較多機會遭受皮肉之苦,兼且被人忽略」。這些兒童有特殊需要,養育他們確實為父母帶來重重壓力;雖然這樣,父母所施行的管教卻必須是健全和平衡的。鑑於這些兒童一般都非常聰穎和富於想像,如果情況需要父母跟他們推理,父母就要面對挑戰了。即使父母運用最高超的推理方法,這些兒童也能找出漏洞。切勿讓他們這樣做!要保持你身為父母的權威。
向孩子解釋時,要簡略中肯,態度要友善而堅定;換句話說,不要作冗長的解釋,也不可在嚴格的規則上讓步。你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可參閱馬太福音5:37。)兒童不懂得怎樣運用外交手腕;因此,與他們討價還價只會導致爭吵、忿怒和挫折,甚至逐步演變為尖聲叫喊和暴力行為。(以弗所書4:31)同樣,要避免發出過多警告。如果孩子需要接受管教,就應當立即施行。《在腐敗的世界培育品行優良的孩子》一書敦促父母說:「鎮靜、自信、堅定——這就是權威的真正含義。」此外,請留意《日耳曼論壇》所提出的優良建議:「跟孩子談話時,務要使他留心聆聽:要經常使用他的名字,保持目光接觸,以及運用清楚易明的措辭。」
父母一旦失去自制,就會很容易虐待兒女。如果父母尖聲喊叫的話,他們已經失去控制了。箴言第15章討論養育及管教孩子這個題目。舉個例說,第4節說:「溫良的舌是生命樹;乖謬的嘴使人心碎」;第18節(《新譯》)說:「脾氣暴烈的人常引起紛爭;不輕易動怒的可平息爭執」;最後,第28節說:「義人的心,思量如何回答。」因此,至為重要的是,我們不但要注意自己的言詞,也要注意表達的方式。
稱讚而非譴責
由於難教的兒童做事富想像力、行為古怪、甚或瘋狂,所以父母很容易就會挑剔、嘲笑、痛斥,以及在盛怒下責打他們。可是,聖經在以弗所書6:4卻吩咐父母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兒女。耶穌怎樣管教犯過者呢?耶穌向人提出有益的教訓,使他們得到訓練和教導,並且以公平、堅定的方式對待他們。管教是一個過程、一種教導方法;管教兒童通常都是要反覆地施行的。——可參閱《儆醒!》1993年2月8日刊,「聖經的觀點……行使『管教的杖』——是否過時?」一文。
適當的管教能夠製造一個互相信賴、溫暖和安定的環境;因此,你給予孩子所需的管教時,應當說明原因所在。訓練兒童是不會即時見效的,因為他們需要時間逐步學習。如果要適當地教養孩子,特別是難教的孩子,父母就要表現無比的愛心和關懷,以及花大量時間和精神在他們身上。記住以下的格言會頗有幫助:「要說由衷之言,也要言出必行。」
有些兒童的行為實在叫人擔心,最令人感到挫折的一點是,他們過度渴望得到別人的注意。他們所得到的注意卻往往是消極而非積極的。可是,父母仍需要敏於留意和稱讚,孩子如果表現好行為或幹得出色,就要加以獎賞。這樣做會對孩子產生很大激勵作用。起初你看來要格外努力,但所得的結果卻是大有價值的。兒童需要微小而即時的獎賞。
格雷格父親的親身體驗
「我們的兒子格雷格在五歲就讀幼兒園時,醫生已斷定他患有ADHD。當時我們帶他去看一位專門研究兒童發育的醫生,他證實格雷格的確患有ADHD。醫生對我們說:『這不是他的錯,也不是你們的錯。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況,但你們卻能夠。』
「我們不時想起醫生的勸告,因為他的話使我們深深體會到,我們身為父母有重大責任去幫助兒子應付ADHD。那天醫生給我們一些刊物,叫我們回家閱讀。我們深信,對於格雷格所患的病症,我們在過去三年所獲得的知識大大幫助我們履行父母的責任。
「關於養育患有ADHD的孩子,至為重要的是,要鞏固正當的行為,並且提出警告;如果有需要,處罰不規矩行為。你的做事方式越是條理井然和首尾一貫,你就會見到更好的效果。要成功地養育患有ADHD的孩子,關鍵在於父母把以上的簡單提議付諸實行。然而,由於你需要每天反覆地這樣做,情況就會變得說時容易做時難了。
「我們覺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事情暫時擱置。每逢我們把事情暫時擱置下來,藉此改變不規矩行為,我們也同時實施一項激勵計劃,鼓勵孩子表現較為積極的行為。嘉許的言詞、把孩子緊緊摟抱,甚至一份紀念品或一項特權也能發揮激勵作用。我們買了一個貼紙圖表。在圖表的上端我們列出什麼是適當行為。每逢格雷格表現適當行為,我們就會給他一張貼紙,叫他貼在圖表上。只要圖表布滿貼紙,例如20張貼紙,他就可以獲得獎賞。獎賞通常是他最喜歡的活動,例如遊公園等。這個做法對孩子大有助益,因為他受到推動去做對的事。他親自把貼紙放在圖表上,從而知道自己的進度如何,還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可以獲得獎賞。
「我們發覺另一個有效方法就是給予格雷格選擇權。我們不會直接發出命令,相反,我們會讓他選擇。若不是表現適當的行為,就是承擔不規矩行為所帶來的後果。這樣做能夠使他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且作正確決定。如果孩子在行為上經常表現同一難題,例如在商店或餐館裡搗蛋,我們就會運用貼紙圖表兼獎賞去改變他的行為。這個做法不但使孩子看出表現適當行為的裨益,也表明我們賞識他的進步。
「許多人都不知道,ADHD使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和反應。不少人卻相信,只要這些兒童格外努力,就能控制自己集中注意的時間長度和行為。他們一旦失敗,父母就受到指責。
「出席王國聚會所的聚會時,要一個患有ADHD的孩子在兩小時內靜坐不動是完全不可能的。我們永不會忘記,年僅五歲的格雷格每次聚會前都慣常問我們:『這是長聚會還是短聚會?』如果聚會長達兩小時,他就放聲大哭,因為他深知自己不能在聚會中靜靜地坐著。我們需要體諒他的情況,也要顧及這個病所帶來的限制。耶和華比任何人都更了解這種病症,知道這點令我們深感安慰。目前格雷格已不再需要服用藥物,並且與年紀相若的孩子一同接受正規教育。
「我們以耶和華為希望,並且把目光集中在將臨的新世界之上,這就是我們力量的來源。這個希望給格雷格莫大鼓勵。在地上的樂園裡,耶和華會把注意力障害兼過度活躍症鏟除。一想起這件事,格雷格就會感到極其興奮,甚至熱淚盈眶。」
[第9頁的附欄]
好行為的獎賞可以包括:
1.稱讚——孩子如果做得好,就要給予口頭稱讚;要對他的好行為表示賞識,臉部要充滿溫馨的愛意,也要緊緊摟抱孩子。
2.圖表制度——圖表要貼在顯眼地方,孩子如果表現好行為,要贈送精美貼紙或星形貼紙以作獎勵。
3.良好表現一覽表——列出令人滿意及可嘉的成就。每逢孩子有出色的表現,不論起初是多麼微小,也要寫下來,並且向家人公開宣讀。
4.行為指標——視乎孩子的年歲而定,只要孩子做得好,就要加添瓶子內的軟心豆粒糖(顯示父母賞識他的好行為)。目的是要成立一個贏取積分制度,獎賞可以包括看電影、溜冰、出外進膳等,反正這些都是整家人打算從事的活動。與其向孩子強調:「如果你不聽話,我們就會取消這項活動,」倒不如說:「如果你聽話,我們就會出外遊玩。」要給孩子一段合理的時間去作出改變,目的是要把消極的思想改變為積極的想法。
[第7頁的圖片]
交談有時可以使人在情緒上突然變得激動
[第8頁的圖片]
作了決定之後,要向孩子解釋,並且緊守到底
[第10頁的圖片]
他在圖表上加添貼紙,為此感到自豪
-
-
還需要進一步協助警醒!1994年 | 11月22日
-
-
還需要進一步協助
雖然以上兩篇文章提供不少有用建議,但在特殊情況下,進一步協助有時是必需的。例如,關於兒童的個案研究,報告顯示有些兒童不但感情容易衝動,而且也會危害別人。這些兒童雖然得享家人的慈愛照顧,卻喜歡肆意破壞,例如把東西打碎、對別人高聲呼喝、縱火焚燒、愛亂開槍或用刀傷人(假如有武器的話)、傷害動物、別人或自己等。這些念頭一旦在腦中浮現,他們就會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簡單來說,他們是混亂的象徵。
為了使孩子得到最好照顧,接受藥物治療與否,純粹是父母的個人決定。每個家庭必須各自決定怎樣去滿足個別孩子的特殊需要,同時緊記箴言22:6對父母所提出的安慰保證。
藥物治療是目前引起最大爭議的療法之一。最常開的處方是利他林,這種藥物所產生的療效有好有壞。孩子服用了利他林或其他降低活躍程度的藥物之後,不少家庭對孩子的進展都深感滿意。可是,這些藥物所引起的爭議至今仍然持續不息,問題不但涉及藥物的療效,也跟開藥過量有關。事實上,有些醫生全然質疑這些藥物的成效,例如,他們聲稱長期服用利他林能夠產生多種有害的副作用。可是,我們必須再次強調,許多父母和醫生都指出,利他林不但副作用少,對孩子的行為和學業進度也大有助益。饒有趣味的是,不少成年人都患有ADD, 目前正接受藥物治療,他們對藥物的療效也感到滿意。因此,接受還是不接受藥物治療,是個人經過仔細研究和衡量而作的決定。
有些人曾試過藥物治療,但發覺效果不佳。他們還可以採用其他療法。有些家庭讀過有關維生素療法、草藥療法,或雙管齊下的效用,他們對這些療法也有良好反應。正如上文指出,在若干事例上,腦部的生化物質失調可以引起ADD/ADHD。一般相信這些療法有助平衡腦部的生化物質。
除此之外,有些人認為,與ADD/ADHD有關的不少難題,其實是由其他因素誘發的。多麗絲·拉普醫生在《這孩子是你的嗎?》一書聲稱,「有些兒童除了身體患病之外,也許還有感情、行為和學習難題。在這些難題當中,大部分是由敏感症或對環境產生不良反應所引起的。」此外,他們對染料、糖、添加劑所產生的不良反應也可以實際引發類似難題,例如脾氣暴躁、情緒起伏不定和失眠等。
許多父母雖然學會怎樣糾正孩子的行為,孩子的學業表現卻為他們帶來額外的難題。對有些兒童來說,諸如家庭教師、輔導工作、互助小組以及專業教師等特殊服務也許會有幫助。由於這些兒童在一對一的安排下往往表現得較好,所以有些父母採納醫生的建議,實行家庭教學,據報成效卓著。
許多新的教育計劃都是不容忽視的,例如梅爾·萊文博士的協調《學校》,這個教育計劃褒揚個別兒童的獨特之處,以及彼此之間的差異。萊文博士的計劃主張按個別孩子的需要編制教育課程。不論在美國什麼地方推行,這個多樣化的學習方法看來取得滿意的成效。
瞻望未來
養育孩子就好比購置新居。兩件事都是畢生的投資;可是,由於環境所限,買主可能被迫購置未符理想的物業。類似地,在撒但的世界裡,不完美的父母要養育不完美的兒女,他們也要接受孩子不合心意的表現。新居可能具有不合心意的結構特徵,但是,只要買主運用些少想像力,將其加以美化,許多不順眼的特徵就彷彿完全消失了。不久,甚至設計不良的結構特徵也可以成為家居特色。
同樣,孩子的行為雖然跟一般兒童有別,但父母如果能夠適應他的需要,他就可以成為父母一生的美事。父母必須賞識個別孩子的氣質。因此,要把重點集中在積極的事物之上。與其抑制孩子的活動,倒不如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創作力;要體會孩子是可貴、配受父母尊重和愛戴的,因為他是耶和華的寶貴恩賜。——詩篇127: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