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養成好學之心警醒!2004年 | 8月8日
-
-
怎樣養成好學之心
要教孩子走合宜的路,這樣他到老也不偏離。——箴言22:6
你正哄著孩子上床睡覺,突然有些事情發生,引起孩子注意。孩子雖然很累,又嚷又鬧,還是不肯入睡,堅要起身看個究竟。作家約翰·霍爾特說:「孩子需要認識世界,需要知道怎樣處理問題,就像他們需要得到食物、休息和睡眠一樣,這種需要是很殷切的,有時甚至是難以抑制的。」
然而,要孩子一生(當然包括求學時期在內)都好學不倦,也不那麼容易,天下間沒有一定奏效的祕訣。雖然如此,父母、教師和兒童仍可採用一些證明行之有效的策略。不過與任何策略相比,表現愛心更為有效。
愛能激發潛能
兒童渴望受父母所愛。父母對孩子的愛,令他們感到安全,他們因而更樂於發問、探索和與人溝通。父母愛兒女,就會經常跟兒女交談,關心他們的學習情況。《幫助兒女力求上進,喜愛學習》指出,「孩子學習的意願有多強,父母的影響看來最重要」。父母和教師要是共同努力,對孩子幫助更大。這本書還說:「父母與教師互相合作,對於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是最強大的力量。」
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能力也有影響。據《腦內乾坤》一書報導,研究員對43個家庭作過長期觀察之後,「發覺父母[在孩子出生最初三年]跟孩子交談越多,孩子的智商就越高;比較之下,沒有這樣做的父母,孩子的智商遠遠不如」。該書又說:「常常與孩子交談的父母,也常常稱讚孩子,欣賞他們,並且回答孩子的問題。他們給孩子所需的指導,而不會對孩子一味發號施令。他們跟孩子說話時,言辭富於變化,不會每次都用同一套詞彙。」身為父母,你經常跟兒女溝通嗎?兒女有沒有從中得益呢?
既要仁慈,又要理解
兒童各有不同的能力和才具,父母不該因為這些差異影響到他們對孩子的愛。可是,在今天的世界裡,人的價值有多大,往往是以才具來衡量的。據《思想與學習技能》一書說,這種情形會使有些兒童「力求勝過別人,並以此作為衡量個人價值的指標」。有這種想法的兒童,不但「會對失敗看得過重」,還會感到過分焦慮和不安。《今日印度》指出,過去25年,印度青少年的自殺率增加了兩倍,有人就把原因歸咎讀書壓力,以及青少年得不到家人支持。
有些父母常說自己的孩子「蠢」,這樣的批評,拙劣殘忍;既無助於鼓勵孩子努力上進,還會傷到他們的心,令他們自暴自棄。父母愛兒女,就該對他們仁慈,讓他們的天生求知慾得到發展。父母要使兒女知道,他們只要按自己的能力和速度去學習就足夠了,不必害怕被人恥笑。(哥林多前書13:4)孩子學習時遇到困難,父母該以愛心從旁協助,切勿數落孩子,令他們自慚形穢。誠然,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父母不免要拿出耐性,也要運用不同手法,但你們的努力是不會白費的。父母怎樣才能養成這種愛心呢?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有屬靈的思想。
有屬靈思想,做事才有分寸
基於聖經的屬靈思想是很寶貴的,原因很多。首先,我們有屬靈的思想,就看得出學問固然重要,卻不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因而能夠適當評估世俗學問。比方說,數學有許多用途,卻不能使人道德高尚,做事合乎原則。
聖經也勸我們,花在鑽研世俗學問方面的時間要適中合理,說:「著書多,沒有盡頭;讀書多,身體疲乏。」(傳道書12:12)孩子固然要接受適當的基本教育,但這不該佔去他們所有的時間。除上課之外,他們也該參與其他有益的活動,尤其是屬靈性質的活動。在培養孩子的內在為人、感情氣質方面,屬靈活動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
基於聖經的屬靈思想,能培育出謙遜的人。(彌迦書6:8)在今天的許多學府中,人人在學術研究上寸土必爭,謙遜的人卻明白自己能力有限,他們不求聞達,也不為學術成就而爭個你死我活。《今日印度》指出,學界的競爭歪風,以及尋求學術成就的野心,「令人情緒抑鬱,沮喪失落」。不論老幼,我們聽從聖經的明智勸告無疑好得多:「我們不該自命不凡,彼此挑起競爭,彼此妒忌。」「各人都應該察驗自己所做的事。這樣,人高興是因為自己的成就,不是因為跟別人比較。」(加拉太書5:26;6:4)
父母可以怎樣把聖經的勸告應用在兒女的教育上呢?一個方法是:鼓勵孩子訂立個人目標,讓他跟自己比較。比方說,你的兒子最近考過數學試或拼寫試,可以叫他把成績跟上一次比較,然後適當地稱讚或鼓勵他。這樣,在你的協助之下,孩子就能為自己訂立合理的目標,你也能夠跟進他的情況,補救他的任何弱點,卻無需把他跟別人比較。
今天有些年輕人,明明是讀書的料子,卻寧願成績平庸,因為怕被別人譏笑。有些年輕人的看法是,「讀書成績好,就不夠『酷』了」。屬靈的思想對這個問題有幫助嗎?的確有!請想想歌羅西書3:23的勸勉:「你們無論做什麼,都要全心全意,像是為耶和華而做,不是為人而做」。我們做事勤奮以求取悅上帝,有什麼動機比這更高尚呢?人有這麼崇高的動機,就會有力量抗拒不良的同輩壓力。
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
要得著優良的教育(無論是世俗教育還是屬靈教育),寫讀能力是不可少的。在孩子還牙牙學語的時候,父母就對孩子朗讀,能令孩子感到書刊可親。達芙妮是做校對工作的,她感激父母從她童年時開始,就經常對她朗讀。她回憶說:「在父母教導之下,我從小就愛閱讀,所以我還沒上學就識字了。他們還教我怎樣搜集資料,遇到問題我會懂得怎樣尋找答案。直到今天,我還從這種早期的教導得益不淺。」
可是,上文曾引述的作家霍爾特提醒我們,對兒童朗讀「並不就是靈丹妙藥」。他補充說:「如果父母和孩子都覺得朗讀毫無樂趣,只是一樁苦差,那就不如不朗讀更好。……就算孩子喜歡聽父母朗讀,如果父母苦著臉,孩子也不會開心。」因此霍爾特建議,父母該揀些自己也喜歡的書來向孩子朗讀。他們要記得,孩子聽過一次,可能還想再聽許多次!在世界各地,許多父母時常給年幼的兒女朗讀兩本書,一本稱為《向偉大的導師學習》,另一本稱為《我的聖經故事書》,這兩本由耶和華見證人出版的書,是特別為兒童寫的,書中有許多插圖,用來激發孩子的思想,教他們學習敬虔的原則。
公元1世紀的基督徒提摩太是有福的,他的母親和外祖母都十分關注他所受的教育,尤其是屬靈的教育。(提摩太後書1:5;3:15)提摩太長大後,為人非常誠實可靠,這樣的美德,單憑世俗教育是很難培養到的。(腓立比書2:19,20;提摩太前書4:12-15)由於許多父母都有屬靈思想,在他們的悉心教導下,今天環球各地的耶和華見證人會眾都有不少「提摩太」。
全情投入!
《幫助兒女力求上進,喜愛學習》一書指出,教師想要學生好學,「他就要投入,要有使命感,就是如此簡單。教師全情投入,讓學生感受得到他們對教學是認真的,學生就能從教師身上看到這種誨人不倦的熱誠」。
可是在現實生活上,並非每個父母和教師都會一腔熱誠,為教育而努力。因此,明智的學生會主動奮發向上,把學習視為己任。畢竟,正如以上引述的書指出,「不會有人終生坐在我們子女的身邊,幫助他們學習,督促他們辦好事情,教導他們思想,鼓勵他們改進自己的技能」。
這段話再次表明,成功的關鍵主要不在學校,而是在於家庭,以及兒童在那裡學到的價值觀。父母們,你們自己好學不倦嗎?家裡有沒有良好的學習氣氛?家人都重視屬靈價值嗎?(以弗所書6:4)要記住,你們言傳身教,對兒女會有深遠影響,他們離開學校和家庭之後,會終生受用不盡。(參閱第23頁附欄「家人一同學習,其樂融融」。)
學習方法因人而異
沒有兩個人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完全相同,因此學習的方法也因人而異。同一個方法,對這個人有效,對另一個人未必也有效。有鑑於此,梅爾·萊文在《因人制宜》一書裡說:「我們用同一方式待所有兒童,就等於用不平等的方式待他們。在學習方面,不同的兒童各有不同的需要,我們自當按他們的個別需要加以滿足。」
例如,對有些人來說,看圖畫或圖表會更易明白,也更易記得所學的資料。對另一些人來說,則寧願讀到文字或聽見語言,兩種方法混合使用甚至更好。萊文說:「要記得所學到的資料,一個最好的方法是把有關資訊的形式改變。如果資訊是圖象的,可以改為文字;如果是文字,可以畫個圖表或用圖畫去表達。」這個方法可使學習更有成效,也更有趣味。
-
-
怎樣養成好學之心警醒!2004年 | 8月8日
-
-
[第23頁的附欄或圖片]
家人一同學習,其樂融融
養成以下習慣和特質,家人一同學習,成效更為顯著。
◼ 要不時跟孩子溝通,讓孩子得知,因為你愛他,所以在合理範圍內,對他有所期望
◼ 讓孩子知道,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穫
◼ 要過充實的生活,切勿無所事事
◼ 每星期撥出充足時間,跟孩子一起在家中學習,例如溫習功課,看課外書,也可安排興趣活動,家人集體遊戲,以及訓練孩子做家務等
◼ 整家人彼此鼓勵,互相扶持
◼ 向孩子清楚說明家規,並要認真執行
◼ 要經常跟老師保持聯絡
◼ 要強調屬靈方面的進步最為重要
[圖片]
身為父母,你們有教導兒女培養閱讀的興趣嗎?
[鳴謝]
資料採自英語《幫助兒女力求上進,喜愛學習》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