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為什麼危機重重?警醒!2001年 | 4月8日
-
-
城市為什麼危機重重?
「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創世記11:4。
這句話是在四千多年前說的。當時有人宣布要建一個名叫巴別的大城市。
巴別後來取名為巴比倫,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示拿平原,這一帶的土地以往十分肥沃。可是,跟一般人的看法不同,巴比倫並不是聖經記載的第一個城市。其實早在挪亞洪水前已有城市存在。該隱建造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座城。(創世記4:17)這座城名叫以諾,或許比小型住宅區或村鎮大不了多少。但巴別卻是個大城市,城裡一座巨塔標明這城是個謬誤的崇拜中心。巴別和城內臭名昭著的巴別塔公然蔑視上帝。(創世記9:7)所以,聖經記載上帝採取行動影響事態,把建造巨塔的人的言語變亂,使這些野心勃勃的人的宗教陰謀無法得逞。創世記11:5-9指出,上帝「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
當然,人類分散全地也使城市不斷擴展。畢竟,城市能夠為人民帶來保護,免受外敵入侵。城市也提供一些地方讓農民儲藏和分配農作物。市場的出現更使居民有機會從事不同的行業,而不一定以務農為生。《城市的興起》表示:「在城市生活的人一旦脫離三餐不計的階段,就紛紛從事一些專業,如編製工藝、製陶、紡織、編織、皮革加工、木工手藝,以及石雕工藝這些有利可圖的行業。」
這些製成品以城市為銷售中心,很快就能夠賣出。聖經曾談及埃及一場嚴重的饑荒。宰相約瑟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安排人民住在各城市裡。為什麼?顯然由於這會使僅餘的糧食更有效地分配到人民手上。——創世記47:21。
古時的交通還沒有現在的那麼方便快捷,城市有助人與人之間的通訊和交流,也加快了社會及文化的改變。城市漸漸成為新事物的集中地,促進科技發展。由於任何人都可自由發表新的意念,帶來不少創新的科學、宗教和哲學思想。
南柯一夢
現代的城市也為人帶來同樣的好處。難怪世上數百萬人仍對城市的生活很著迷。對那些受不了艱苦的農村生活的人來說,城市的生活尤其吸引。可是,很多遷到城市去,一心要過較佳生活的人都發覺,他們的夢想根本無法實現。《1998生命徵象》一書說:「據人口理事會最近所作的研究顯示,今天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生活素質往往比農村更差。」為什麼呢?
亨利·西斯內羅斯在《都市人生》寫道:「當窮人聚居在同一個地區,他們遇到的難題就會劇增。……越多屬於少數民族的窮人聚居,失業情況就會隨之惡化,福利負擔因而加重,失業的人接受援助的時日也會延長,嚴重影響市民的身心健康。最令人聞風喪膽的就是罪行充斥。」《大城市的增長與未來》也有類似的評論:「大量移民湧入,時常令失業和就業不足的情況加劇,因為求職者不斷增加,勞工市場無法吸納。」
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裡,街童數目日增,令人痛心疾首,事情顯示一些城市的確面對著赤貧的問題。據估計,全球共有三千多萬街童!《大城市的增長與未來》說:「貧窮和其他問題使家庭關係大受破壞,導致街童被迫要自力更生。」大部分街童都淪落到要以拾荒、行乞或在市場幹粗活為生。
其他殘酷的現實
貧窮往往使人做出犯罪的勾當來。南美洲一個城市以嶄新的現代建築著稱。但當地罪行十分猖獗,市內的建築物都裝上鐵窗和鐵欄柵。為了保衛家園和家人的隱私,無論是家財萬貫,還是家徒四壁的都會安裝鐵欄。於是,居民就把自己困在鐵籠裡。一些人甚至在屋子未落成前已築起鐵欄。
人口過剩也令城市不能提供基本的食水和公共衛生設施。據估計亞洲有一個城市急需50萬個公廁,但最近一項調查顯示,這個城市只有200個可使用的公廁!
此外,過剩的人口也大大破壞城市的環境,問題實在不容忽視。由於城市的範圍不斷擴展,附近的農地也買少見少。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前總幹事費德里科·馬約爾說:「城市人耗用大量的能源和水,又不斷浪費食物和天然資源。……城市的自然環境已達到飽和,既無法容納更多污染物,也不能開發更多天然資源。」
西方大城問題多
西方國家的情況可能沒有那樣嚴重,但這些國家的城市仍存在著不少危機。例如,《美國大城市的危機》指出:「近年美國城市的暴力事件增長得異常迅速。……美國城市的暴力情況十分猖獗,以致一些醫學雜誌也開始刊登一些以暴力為題材的專欄,視之為公眾其中一個常見的健康問題。」毫無疑問,暴力是世上很多主要城市的禍根。
城市的生活素質每況愈下,令很多投資者也望而卻步。《都市人生》表示:「很多商人都把業務遷到市郊或海外。工廠紛紛關閉,剩下的只有『荒涼的土地』。飽受污染的土地上只有空置的建築物,地裡埋著有毒物質,完全不適宜發展。」結果,很多在城市居住的窮人都要住在「環境惡劣的地方,那裡排水系統失靈,食水未經適當淨化,地上滿布垃圾令害蟲滋生,侵害附近的民居。破爛不堪的公寓大廈牆上的油漆剝落,幼童很容易吃了含鉛的油漆而中毒。……看來這些地區已被遺忘了」。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罪行、暴力和悲慘的事無日無之。
此外,西方國家的城市要提供完善的基本設施也不容易。1981年,作家帕特·喬特和蘇珊·沃爾特撰寫了一本書,他們為這本書起了個令人矚目的名字,書名是《美國陷於崩潰,基本設施破爛》。他們在書裡寫道:「美國的公共設施損毀的速度遠比建新設施的速度快。」作者也表示各主要城市裡日久失修的橋梁、損毀的道路、殘破的排水系統隨處可見,已達到危險的地步。
即使二十年後,紐約市的基本設施依然不完善。《紐約雜誌》週刊一篇文章把一項規模龐大的第三輸水隧道工程描述為,「西半球一項最巨大的基礎建設」。這項工程至今已進行了30多年,耗資超過50億美元。工程完成後,輸水隧道每天可以運送逾10億加侖的淡水到紐約市。作者說:「但多年來的大興土木只能補現有水管的不足,讓20世紀初鋪設的水管首次得到維修。」《紐約時報》一篇文章報導,要維修市內其餘失修的建設,包括地鐵、輸水管、道路和橋梁,估計要花900億美元。
除了紐約市外,也有不少城市無法為市民提供完善的公共設施。事實上,很多大城市都經不起形形色色的社會問題而秩序大亂。1998年2月,新西蘭奧克蘭電力中斷超過兩星期,令全城陷於癱瘓。此外,澳大利亞墨爾本由於一家工廠發生工業意外而沒有天然氣供應達13天,當地的居民沒有熱水使用。
還有一個問題是所有城市都要面對的,就是交通阻塞。建築師摩西·薩夫迪說:「目前很多城市的運輸系統都無法配合城市的需要,形成嚴重的衝突。……很多政府在以往建設城市時都沒料到商業區的車輛往來會如此頻繁,現在才作出適當的配套工程。」《紐約時報》透露,在開羅、曼谷和聖保羅,交通阻塞已成為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儘管在城市生活要面對以上各種問題,但遷到城市生活的人潮看來仍有增無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使》發表的文章論到這個情況說:「不論事情本身對與錯,城市看來提供較理想的發展空間和機會,城市的吸引力令人無法抗拒。」可是,世上各大城市的未來會怎樣呢?今天大城市面對的問題會有實際的解決方法嗎?
[第5頁的精選語句]
「大量移民湧入,時常令失業和就業不足的情況加劇」
[第7頁的圖片]
交通阻塞是很多城市的棘手問題
[第7頁的圖片]
數百萬街童要自力更生
[第7頁的圖片]
很多人遷到城市去,尋求較佳的生活,他們後來發覺自己的夢想根本無法實現
-
-
城市的發展前景怎樣?警醒!2001年 | 4月8日
-
-
城市的發展前景怎樣?
「看看自己的城市怎麼樣,就等於我們的未來也會怎麼樣。」這句話是世界銀行代表伊斯梅爾·薩拉傑爾丁說的。但至目前為止,城市的發展前景並不樂觀。
政府付出很大努力去改善市區人民的生活,成績是有目共睹的。紐約市曼哈頓的時代廣場進行翻新,最近才竣工。以往時代廣場的色情場所林立,吸毒大為流行,是罪惡的溫床,但現在的紐約時代廣場已成為零售出口貨的新熱點。電影院隨處可見,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到來遊覽。據《全國地理雜誌》報導,意大利城市那不勒斯「曾經跟繁榮的倫敦和巴黎不遑多讓」,但這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被戰火蹂躪。那不勒斯一直以治安欠佳、社會秩序混亂著稱。可是,1994年一個政治會議選擇在那不勒斯舉行,於是政府把市中心粉飾一新,令這個城市得到重生。
當然,要擁有一個治安良好,市容整潔的城市必需付出代價。要改善治安通常牽涉到增加警力。此外,市民也可能要犧牲一些隱私。有些公眾地方裝有電視攝像機,也有便衣警員監視市民的一舉一動。你到公園散步,走過噴泉、塑像、花圃時,很可能不知不覺地經過一些保安檢查站。
有時即使是窮人,也要為了改善城市的環境而付出沉重代價。請留意一個城市現象,現在愈來愈多高收入家庭遷到貧民區居住,令經濟轉型,「以往十分蓬勃的製造業漸漸被服務業取代,而一向倚靠中等技術人才的工作也變為自動化工作」。(《城市經濟轉型》,尼爾·史密斯和彼得·威廉斯編撰。)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作已漸漸淘汰,但社會對專業人士和技術人員的需求,卻不斷增加。很多收入不俗的人都寧願在較破落的地區翻新房子,也不願到郊區居住。
這種現象很自然令貧窮地區的生活素質得到實質的改善,但住宅區的環境得到改善,物價自然上升。結果,在這些地區工作和生活多年的低收入家庭,赫然發覺自己無力支付昂貴的生活費!
城市步向滅亡?
城市人也許開始感受到新科技一日千里。網上購物和交易日趨普遍,帶來莫大影響。新科技令一些行業較容易遷到市郊發展,很多工人也可以遷到郊區居住。
網上購物和運用互聯網工作已成為生活的主流,人們也許愈來愈不願到煩囂擁擠的商業區。《文明的城市》指出:「我們可以期望將來一些從事一般行業,特別是部分時間工作的人即使足不出戶,或只消到附近的工作間也能夠工作,……從而大大減少交通的流量。」建築師摩西·薩夫迪也作出類似的推測:「在這個新趨勢下,全球可能會分成數百萬個村莊,讓每個人既可享受小鎮的簡樸生活,又可通過電腦和互聯網,體現傳統大城市的濃厚文化氣息。」
城市會有怎樣的前途?
很多觀察家都相信,儘管科技發展迅速,城市提供的公共設施和各種優點仍很有吸引力。無論將來城市有什麼發展,但現在 正危機重重!目前各政府對於市區數百萬正在增長的貧民帶來的房屋,和衛生問題仍一籌莫展。他們對於罪行和環境污染也束手無策。
有些人認為,政府只要注入大量資金到城市去,問題就迎刃而解。但根據以往各地政府運用資金的記錄,錢真的能夠切實解決城市的問題嗎?數十年前,《美國大城市的生死》的作者寫道:「很多人都有一個美麗的誤會,以為只要有足夠的資金……我們就可以把所有貧民窟一掃而空。……但請留意首筆花在市區重建的巨量資金得出什麼結果:為低收入的人而重建的房屋原本是要取代所有貧民窟,但新建的住宅區反而變成犯罪天堂,流氓四處毀壞公物,市民對政府怨聲載道。情況比貧民窟更糟。」數十年後的今天,情形看來絲毫沒有改善。
可是,既然金錢不能把問題解決,又有什麼方法呢?不要忘記,城市是由人組成的,不僅有大廈和街道,所以,要改善城市的生活素質,最終還是要人本身作出改變才行。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表示:「城市要有最佳的經濟狀況在乎人實施的管治方針和文化水平。」單靠增加警力或翻新建築物並不能夠根絕濫用藥物、賣淫、污染、環境破壞、貧富懸殊、毀壞公物及缺德的人到處亂塗亂寫等問題。在城市生活的人必需在思想和行為上徹底改變才行。
改變管治方針
要徹底改變人的思想及行為顯然不是靠人類的力量。今天,無論人怎樣全心全意解決城市的問題,最終也是徒然的。但學習聖經的人卻滿懷希望,因為他們知道,現今城市面對的種種難題,其實是證明人類根本無法以正確的方式管治地球的眾多例子之一罷了。城市的人口不斷膨脹,毫無秩序,正好把耶利米書10:23的話反映得淋漓盡致:「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人類嘗試以自己的方式統治人,結果令人吃盡苦頭,這些問題在城市往往變得更嚴重。
在世界各城市生活的人能夠從啟示錄11:18的聖經應許尋得安慰,因為上帝會「敗壞那些敗壞大地的人」。這是個令人鼓舞的應許,指向人類享有光明的前途。聖經應許上帝會以一個王國政府接手管治地球。(但以理書2:44)到時人類不會再一貧如洗,人人都有滿意的居所,享用完善的衛生設施。所有人都會重獲尊嚴,對未來充滿希望。在上帝的王國政府統治下,人類會豐衣足食,身心完美,也擁有舒適的居所。——以賽亞書33:24;65:21-23。
只有這樣的新世界才能徹底解決現今城市的種種難題。
[第8,9頁的圖片]
政府付出很大努力去改善市區人民的生活
意大利那不勒斯
美國紐約市
澳大利亞悉尼
[鳴謝]
SuperStock
[第10頁的圖片]
上帝的新世界會把今天城市人面對的難題一一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