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爆炸的時代警醒!2009年 | 11月
-
-
科技爆炸的時代
在阿爾巴尼亞可以常常看到這種情況,一個騎在驢子上的老人,正拿著手機講個不停。在印度也可以看到,乞丐正在行乞的時候,他的手機突然響了,或者他突然拿手機出來打電話。從手機、電腦到電視,科技產品在世界各地無孔不入,甚至跨越貧富的界限,已經變成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
科技產品種類繁多,越來越普及,其中最多人使用的大概就是手機了,而且現在很多手機不單只是一個電話那麼簡單了。先進的手機不但可以上網、收發電子郵件和短訊、看電視、聽音樂、拍照、使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哦,對了,還可以打電話!
《華盛頓郵報》報導,現在一個多媒體智能手機的「功能比1965年北美的防空聯合司令部還強」。又說:「現在地球上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手機」,至少有30個國家,手機數目比全國的人口還多。沒錯,我們已經看到,手機是「有史以來全球增長最快最廣的科技產品」。
全球手機的使用者大約有百分之60都住在發展中國家。這還是第一次出現高科技通訊產品的使用者大部分都在發展中的國家。舉例說,單在2008年,阿富汗每個月都增加了大約14萬個手機用戶,而在非洲近幾年來,手機用戶每年激增大約百分之50。
雖然人的通訊方式有這麼大的進步,但也有壞的一面。手機、呼叫器(傳呼機)和筆記型電腦(便攜式電腦)有時會讓人喘不過氣來,因為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聯絡到別人,所以有些人覺得好像無法逃離電子網路的魔掌。另一方面,有些人好像上了「科技癮」似的,每分每秒都要上網知道外面世界發生了什麼事。
流行的通訊產品和現代的媒體科技也帶來一些問題,最常見的包括:上了「科技癮」、無法專心做事、常常被人干擾。a不過這些科技產品也有好的一面。那麼,你可以對這些產品有什麼平衡的看法呢?你可以怎樣好好地使用這些科技產品?還有,你使用時該怎樣考慮到別人呢?接下來的文章就會討論這三個問題。
[腳注]
a 這系列文章主要討論手機、電腦、電視和網路這些產品。所以這幾篇文章提到的「科技產品」通常是指以上的幾種產品。
-
-
是阻力還是助力?警醒!2009年 | 11月
-
-
是阻力還是助力?
有一輛車子失控,撞到一根電線杆,乘客嚴重受傷,司機馬上打手機求救。為什麼車子會失事呢?因為司機接手機時,分了一下心。
從剛剛提到的例子可以看出,現代科技產品是助力也是阻力,全看你怎麼使用這些產品。當然,很少人願意回到過去科技不發達的時代。現在的電腦可以幫我們處理一些枯燥的工作,也讓我們在自己方便的時候上網買東西、理財,還可以讓我們用電子郵件、聲音檔案、網上視像來跟別人保持聯絡。
不久之前,一家人早上出門分手之後,要到晚上才會再次見面聊天。《今日美國》報導,現在「兩人都有手機的夫妻當中,有百分之70的夫妻會每天都打手機問候對方;有百分之64的夫妻會用手機來安排當天的事;有百分之42的父母每天都會用手機來跟孩子聯絡」。
別將助力變阻力
如果過度或不正確地使用科技產品,對我們的身體和心理有沒有害處呢?現在來看看一個例子,一份新聞報導指出,在西方有一對新婚夫婦「常常打手機。在車裡,在健身房裡,甚至有時在家中不同房間裡,他們也用手機打給對方」。有時,他們一個月使用手機4000分鐘,也就是打了超過66小時的手機電話,他們說要是沒有手機真不知該怎麼辦。一位精神科專家,哈里斯·斯特拉帝納博士說,這對夫婦就是「典型的科技上癮,他們好像一定要有手機才能維持彼此的關係」。
這個例子可能太特殊了,但是這個例子卻反映出一個令人憂慮的趨勢。很多人只要一小時不跟別人聯絡就會受不了。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子說:「我們一定要常常查看電子郵件、上網,還要常常用即時通訊跟朋友保持聯絡。」
布賴恩·楊在《新加坡商業時報》說:「要是你上網的時間越來越多,而且一心只想上網什麼事都不顧,那麼這就清楚顯示你可能有某方面的問題。」另外,如果人常常關在房間裡一直玩科技產品,又沒什麼時間來做運動,就可能會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其他嚴重的疾病。
打手機也有其他立即的危險。最近有一個研究顯示,開車時使用手機,不論是用耳機或是手拿著來聽都會有危險,跟醉酒開車一樣危險!另一個研究則顯示,16至27歲的人開車時,有百分之40的人會邊開車邊打短訊,這樣做有致命的危險。你開車時想要打手機或發短訊的話,就要記得,如果你發生交通意外,警察和保險公司可能都會查看你的手機記錄,看看你發生意外前有沒有使用手機。打一個電話或發一個短訊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a請看看這個例子,200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生了一個嚴重的交通意外,有25人喪生。根據調查,火車司機在失事前幾秒鐘正在發短訊,所以他完全來不及煞車。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小朋友會使用手機、電腦和其他娛樂媒體,所以這些小朋友都要學習怎樣好好地使用這些科技產品。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呢?請看看下一篇文章。
[腳注]
[第5頁的圖片]
你跟別人聯絡的時間是不是越來越多了呢?
-
-
父母們要指導孩子警醒!2009年 | 11月
-
-
父母們要指導孩子
「以前我們只要擔心孩子不要看太多電視就好了。現在還有電子遊戲、電腦和手機,對孩子來說,這實在是太多了。他們對這些科技產品的熱愛已經跟上癮差不多……孩子的大腦接收了太多聽覺和視覺上的刺激,一旦沒有這些刺激,孩子就不知道該做些什麼。」——馬莉·曼醫生
通訊科技和網路日新月異,所以現在世界上「有線」的產品越來越多了。許多年輕人出門時一定要帶著他們的媒體播放機或手機。科技產品的功能越來越強,用途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便宜,看來通訊科技產品會繼續泛濫,沒有停止的跡象,這讓父母更難管教、訓練和教導他們的兒女。
雖然如此,只要父母注意兩件很重要的事,就可以給兒女適當的指導。第一,父母要打從心裡同意聖經所說的這句話:「愚昧纏住孩子的心,管教的杖可使愚昧遠離他。」(箴言22:15)第二,要明白科技的力量很大,可以對孩子有好的影響,也有壞的影響。要努力讓科技對孩子有好的影響。
早點開始訓練!
在許多家庭,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科技產品就是電視,其實電視常常變成孩子的保姆。可是,有些精神學專家認為,如果孩子太小開始看電視,又看得太多的話,就會對運動失去興趣,也很難看出虛擬和現實之間的分別,還會產生情緒問題,上學後會很難集中精神。馬莉·曼醫生說,有些孩子可能會「被誤診為患了注意力缺失症[ADD],或注意力缺失兼活動過度症[ADHD],甚至以為他患有躁鬱症。」所以有些專家建議兩歲以下的孩子不要看電視。
美國兒科研究院的肯尼思·金斯伯格醫生說:「孩子出生後的兩年,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跟父母建立親密的關係。」父母可以怎樣跟小寶寶建立親密的關係呢?就是要跟小寶寶說話,跟小寶寶玩,讀書給他們聽。很多父母都知道,如果他們經常讀書給孩子聽,孩子長大後也會喜歡讀書,這個好習慣對孩子大有益處。
當然,對很多孩子來說,有電腦和其他科技產品的知識是很重要的,甚至是必需的。不過,要是你留意到孩子只喜歡打電腦、玩電子遊戲機和上網,就要幫助他培養別的興趣。那麼,你該怎麼幫他呢?可以讓他們培養一些有趣的、可以刺激創造力,又有益身心的興趣,例如學學一些才藝或一種樂器。
如果父母為孩子找到一個適合他興趣的活動,不但可以轉換一下他的注意力,還可以幫孩子培養耐心、自制、創造力、專注力等品質。這些品質可以讓孩子未來的生活更平順,因為生活上的問題不總是可以像用滑鼠一樣,只要按兩下就可以解決了。
孩子需要有「智慧和思考力」
聖經鼓勵大人和小孩都要運用「理智」,就是思考能力。(羅馬書12:1;箴言1:8,9;3:21)有了思考能力,我們就不但可以分辨是非對錯,還可以看出怎樣做是明智的,怎樣做是愚蠢的。例如,花很多時間來玩電腦遊戲或看電視,雖然不犯法但是這樣做是不是明智的呢?另外,買最新、最先進的電子產品或電腦程式,雖然也是不犯法的,但這樣做是不是明智的呢?那麼,你可以怎樣幫助孩子有智慧的心,可以對科技產品做出明智的判斷呢?
◼ 讓孩子知道危險在哪裡孩子可以很快學會上網,以及使用新的科技產品,但是他們卻缺乏經驗和智慧,有時他們也會對這些東西想的太天真了。所以父母要讓他們知道危險在哪裡以及怎樣避開危險。例如,網上的社交網站也隱藏一些危險。當然,年輕人可以在這些網站裡登記自己的身份,認識其他年輕人。可是,有些性變態和動機不良的人會常常瀏覽這些網站,尋找一些容易上鉤的年輕人。a(哥林多前書15:33)所以,謹慎的父母會教兒女不要在網上透露自己的資料。b
當然,父母都明白,孩子可以有某種程度的隱私,但這要看他有多成熟而定。父母有上帝所賜的權力和責任,要訓練和指引自己的兒女。(箴言22:6;以弗所書6:4)但願兒女可以看得出父母是關心他們的,對他們懷有無私的愛,而不是過度地侵犯他們的隱私。
你可能說:「我自己都不知道怎樣用這些科技產品,那要怎麼幫助孩子呢?」嗯,你可以從基礎學起!梅爾巴今年已經九十多歲了,她八十歲之後才開始學電腦。她說:「我第一次開始學這個東西的時候,真想把它丟出窗外。不過,兩三個月之後,我就會用了。現在我可以寄電子郵件,也會用其他功能。」
◼ 給孩子一些合理的限制如果孩子長時間自己一個人看電視、上網或玩電腦遊戲,那麼你可以試試規定他使用這些科技產品的時間,還要規定在家裡哪些地方不可以玩這些科技產品。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了解這個聖經原則:「凡事都有定期」。這個意思是,有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有跟朋友在一起的時間,有做功課的時間,有吃飯的時間,有運動的時間等等。(傳道書3:1,《新標點和合本》)定下合理的規定,要堅定地執行,這樣,家人的生活就會上軌道,也可以使孩子學會為別人著想,又可以培養禮貌和好的社交技巧。
我們會在這系列的最後一篇文章討論一些原則,可以幫大人和小孩購買和使用科技產品時,留意節省金錢和考慮別人的感受。
[腳注]
a 《警醒!》2008年10月刊有一篇文章是《孩子上網——父母該知道些什麼?》,而2007年3月刊和12月刊以及2008年1月刊也有一些文章談到色情資訊、電子遊戲和上網的危險,這些都對父母很有幫助。
b 有些年輕人會發「性短訊」給自己的朋友,就是將自己的性感照片用手機寄給他們,這樣做不但愚昧而且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不論一個人為了什麼原因寄出這些照片,收到照片的人也往往會給其他人看。
[第7頁的圖片]
孩子要參與多方面的活動,才可以開闊視野,培養耐心和專注力
-
-
使用科技產品——要顧及別人也不要浪費金錢警醒!2009年 | 11月
-
-
使用科技產品——要顧及別人也不要浪費金錢
凱瑟琳二十多歲,工作需要用到電腦,在家時她也常常瀏覽網站、上網買東西,還要回覆收不完的電子郵件。但跟年輕的同事比起來,她用電腦的時間還不算多呢。凱瑟琳說:「這些人真奇怪,整天發一些無聊的短訊來煩我,我又不是不能說話!為什麼不打電話直接跟我說呢?」
其實,凱瑟琳問的問題也有一點矛盾,因為打電話也不是直接面對面跟人溝通的方式。不過她的話點出了一個事實:雖然許多科技產品可以使人更方便地聯絡,但卻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們怎樣才能對科技產品有平衡的看法呢?請看看以下的聖經原則。
◼ 「在一切事上,你們希望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得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12)我們使用手機和電腦時如果把耶穌的勸告用出來,就會尊重別人也會有良好的禮貌。安妮說:「有一次,我和丈夫到餐廳吃飯,隔壁桌有兩個先生在吃飯,其中一個吃飯時一直講電話,而他的朋友就等於是『自己一個人』吃飯。我們覺得他朋友好可憐哦!」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有什麼感覺呢?覺得很難過?很生氣?沒錯,雖然我們可以隨時隨地使用手機,但這不代表我們真的可以這麼做。耶穌的話可以指引我們做對的事。
◼ 「你們總要仔細留意自己怎樣行事。不要做愚昧人,倒要做智慧人。要買盡時機」。(以弗所書5:15,16)時間是上帝給我們的寶貴禮物,我們要好好珍惜時間。當然,科技產品可以幫助我們節省不少時間,例如,上網可以幫助我們節省找資料、去銀行、買東西的時間,但如果我們花很多時間瀏覽網頁,那麼這些科技產品反而會浪費很多時間。
同一時間做很多事也會浪費時間,例如同時打電腦、看電視、講電話,或發電子郵件時又使用其他電腦程式。為什麼同時做這麼多事並不會節省時間,也不會增加工作效率呢?
神經系統科學家喬丹·格拉夫曼說:「如果你同時做很多事,你就不可能做好每一件事。」因為我們一次只能做一件事,如果我們同時做許多事,一定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做得好,結果就做得很馬虎,還不會記得自己做過什麼。此外同時做許多事,也會不斷轉移注意力,這樣反而很容易出錯,正如《時代》週刊報導,「這反而比一件一件來做的時間花得更多,往往要花兩倍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工作」。所以當你想同時做很多事時,就得想清楚,你一天可能需要48小時哦!
◼ 「要留意提防各樣的貪婪,因為人不管怎樣富裕,他的生命也不在於他擁有的財物。」(路加福音12:15)物質的東西無論有多昂貴,多精緻,都不能使人得到生命和真正的快樂,只有上帝才做得到。耶穌說:「自覺有屬靈需要的人有福了」。(馬太福音5:3)可是,這個商業世界卻讓人以為有了物質東西就快樂,並且叫人「買東西!買東西!買東西!一定要買最新款式的東西!」聽到這些話,可不要輕易相信,相反,要做個明智的消費者。你的錢是很辛苦賺回來的,所以買東西前要想想為什麼你要買這樣東西,以及你是不是真的需要這個東西。要記住,很多高科技產品很快就會降價了。所以,當你想買一個科技產品時,要想想:「我一定要買最新的產品嗎?我需要有那麼多功能的昂貴產品嗎?有些功能是我用不到的嗎?」
助力或阻力?——看你怎樣選擇
文章開頭提到的凱瑟琳,有一天她的電腦壞了,她就感到很焦慮。她說:「剛開始,我很緊張,不過我決定過一陣子再買個新的電腦。一個月之後,我的精神就沒那麼緊張了,人也比較輕鬆一點,還有多點時間看書。既然我工作時也有電腦可以用,那麼我就可以在休息時間或上下班前後跟朋友聯絡。這樣,我就不再有壓力要一直跟人聯絡,科技產品再也不能控制我的生活了。」
不錯,很多科技產品都很實用也可以節省時間和體力。所以你有需要的話是可以用的,但要好好地使用,也要留意別人的感受。該怎麼做呢?就是要重視人而非科技產品,也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不要花錢買一些你可能用不到的產品和電腦程式,也不要上網和用其他媒體來看色情、暴力的資訊。小心別上了「科技癮」。簡單來說,就是要做一個明智的人,要將上帝的話語聖經中的原則用出來,這些受聖靈啟示的原則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的確,「耶和華賜人智慧;他口所出的話給人知識,使人明辨事理」。(箴言2:6)
[第9頁的附欄]
使用手機、電腦應有的禮貌
使用手機、電腦時,可以怎樣多考慮別人呢?請留意以下的建議:
◼ 你接聽或撥打手機時,要留意你當時的環境和時間,不要打擾別人。必要時要關掉手機。
◼ 若非必要,當你正在跟別人面對面談重要的事時,請不要接聽手機。
◼ 當你講電話時,不要同時做別的事。
◼ 不要用手機偷拍別人,這樣做不但不禮貌也會令別人尷尬。
◼ 要是你收到一些「有趣」的電子郵件,不要將每一個郵件都轉寄給別人,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收到這些「有趣」的郵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