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部分:公元1095-1453年——訴諸刀劍警醒!1990年 | 10月8日
-
-
劍拔弩張
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呼籲歐洲天主教徒拿起實際的刀劍。基督教國聲稱惟獨它才有權統治中東聖地,因此決心要把伊斯蘭教趕出該地。
從事「正義」戰爭的主張並非新事。例如,教會在西班牙和西西里對抗回教徒的戰爭中就曾經作過這樣的聲稱。至少在烏爾班提出呼籲之前10年,據普林斯頓神學院的弗羅利克(Karlfried Froehlich)說,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已「打算要設立一支基督軍團(militia Christi)去與天主的一切仇敵對抗,並且考慮派兵到東方作戰」。
烏爾班採取行動的部分原因是響應拜占庭君主亞歷克塞(Alexius)的求助。可是,既然基督教國的東西雙方關係看來正在改善,教皇也許以為採取軍事行動可能使兩個爭吵的姊妹教會復和。無論如何,教皇召開克萊蒙會議,宣布所有願意從事「聖」戰的人均獲得完全的赦罪(免除一切懲罰)。此議獲得出乎意外的積極反應。「神的旨意」遂成為東西雙方召集隊伍的口號。
一系列的軍事遠征於是開始,延續了差不多兩個世紀的時間。(參看第31頁的附框。)回教徒起初以為入侵者是拜占庭的國民。但在認清了他們的真正來處之後,就稱他們為法蘭克人。法蘭克人是日耳曼民族之一,法蘭西後來便從他們得名。為了應付這些歐洲「蠻族」的挑戰,回教徒紛紛要求發動一場聖戰。
英國的斯圖爾特(Desmond Stewart)教授指出:「每有一個以教訓或以自身榜樣去撒播伊斯蘭文明種子的學者或商人,就同時有一個兵士被伊斯蘭教徵召入伍。」到了十二世紀後半葉,回教領袖努爾丁(Nureddin)已把敘利亞北部和上美索不達米亞的回教徒聯合起來而組成足夠的軍力。斯圖爾特繼續說:「正如中世紀的基督徒以武力推廣基督的宗教,回教徒亦以武力去推廣『先知』的宗教。」
當然,推廣宗教未必總是策動的力量。《歐洲的誕生》一書指出,對大多數歐洲人來說,十字軍「提供一個無可抗拒的機會去贏得名聲、蒐集戰利品、謀得新產業或統治整個國家——或者只是以光榮的冒險去逃避平凡的生活。」意大利的商人也看出這使他們有機會在美索不達米亞東部各地建立貿易站。但不論動機如何,顯然人人都願意為自己宗教而死——不論死在基督教國的「正義」戰爭中或者死在回教的聖戰中。
刀劍帶來意外結果
《宗教百科全書》說:「雖然十字軍的攻擊對象是東方的回教徒,但十字軍的熱狂也發泄在猶太人身上。這些猶太人不幸住在招募十字軍的地區——歐洲。十字軍當中的一個流行口號是,要為耶穌之死復仇,猶太人於是首當其衝成為犧牲者。1096年在魯昂發生了對猶太人的迫害,隨即在沃爾姆斯、美因茨和科隆也對猶太人大舉殺戮。」這不過是反猶精神的先聲而已,後來終於導致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
自1054年東方教長塞魯拉利斯(Michael Cerularius)與西方樞機主教亨伯特(Humbert)互相把對方逐出教會以來,東西方教會的關係日趨緊張,而十字軍則使關係更為惡化。十字軍在佔領的城市中以拉丁主教取代希臘教士,於是東西方的分裂更蔓延到平民當中。
兩個教會的分裂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達到高潮,據前任英國教會坎特伯雷法政會長沃達姆(Herbert Waddams)說,教皇英諾森三世所玩弄的是「兩面手法」。在一方面,教皇對劫掠君士坦丁堡一事表示憤怒。(參看第31頁的附框。)他寫道:「希臘人的教會看見拉丁民族立下作惡的榜樣,行為有如魔鬼,使希臘人有充分理由憎惡他們甚於憎惡狗,我們又怎能期望他們再度效忠於羅馬教會。」另一方面,教皇利用機會在當地建立一個受西方教長管轄的拉丁王國。
經過兩個世紀的連年爭戰之後,拜占庭帝國已衰弱到無法抵擋土耳其人的大舉進攻。在1453年5月29日,土耳其人終於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傾覆這個帝國的不僅是伊斯蘭教的刀劍,帝國在羅馬的姊妹教會所揮舞的刀劍也難辭其咎。基督教國的分裂使伊斯蘭教獲得一個進侵歐洲的方便據點。
政治和迫害的刀劍
十字軍增強了教皇在政治和宗教上的領導地位。歷史家芒迪(John H. Mundy)寫道:十字軍「使教皇在歐洲外交上取得控制權」。不久之後,「教會就成為歐洲最大的政府,……比其他任何西歐政府操有更大的政治勢力。」
-
-
第15部分:公元1095-1453年——訴諸刀劍警醒!1990年 | 10月8日
-
-
十字軍是基督徒奉命去打的「美好的仗」嗎?——哥林多後書10:3,4;提摩太前書1:18。
第一次十字軍(1096-99年)出征的結果收復了耶路撒冷,並且在東方建立了四個拉丁政府:耶路撒冷王國,埃迪薩郡,安提阿公國和的黎波里郡。歷史家威爾斯(H. G. Wells)所引述的一位權威人士論及攻陷耶路撒冷的經過,說:「十字軍殺人如麻;敗軍的血在街頭上直流,以致人策馬行過時血漿四濺。在晚上,十字軍在大肆蹂躪之後來到『聖墓』,『喜極而泣』,合著染滿血腥的雙手禱告。」
第二次十字軍(1147-49年)的出兵是因為埃迪薩郡在1144年落在敘利亞的回教徒手上;戰事在回教徒成功地擊退基督教國的「不信者」時結束。
第三次十字軍(1189-92年)在回教徒再度攻取耶路撒冷之後發起,將領之一是英國的「獅心王」理查一世。《宗教百科全書》說:「由於摩擦、爭吵和缺乏合作精神,」十字軍不久就「瓦解」了。
第四次十字軍(1202-4年)本擬進攻埃及,但由於缺乏經費而轉回君士坦丁堡;他們獲得應許,若幫助覬覦拜占庭王位的亞歷克塞登上寶座,便有物質上的酬報。《宗教百科全書》說:「[結果]十字軍在君士坦丁堡大肆劫掠,這件事是東正教永不能忘記或寬恕的。」該書補充說:「如果要揀選一個日子作為東、西分裂的確實日期的話,最恰當的——至少從心理的觀點來看——毋過於1204年。」
兒童十字軍(1212年)使德國和法國數以千計的兒童在尚未到達目的地之前就死亡枕藉。
第五次十字軍(1217-21年),是受教皇所支配的最後一次十字軍,它的失敗是由於領導不當和教士干擾的緣故。
第六次十字軍(1228-29年)由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腓特烈大帝所率領,他曾被教皇格列高利九世施以絕罰處分。
第七和第八次十字軍(1248-54年和1270-72年)由法王路易九世領導,他在北非去世之後即全軍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