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命賤如草芥?警醒!2000年 | 7月8日
-
-
人命賤如草芥?
「在這個世界上,人命賤如草芥。要把人置於死地,花幾百英鎊就行了。從事這種勾當的,大不乏人。」——《蘇格蘭人報》。
1999年4月,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利特爾頓鎮,兩個青少年闖進哥倫拜恩中學,開槍擊斃了15人。這起槍擊案震驚全球。在一個兇徒的網頁上,調查人員發現了以下的字句:「人死口閉,反駁不了!」慘劇發生後,兩個兇徒飲彈自盡。
兇殺案不分疆界,無日無之,遇害的人真是不計其數。1995年,南非的兇案數字在世界上名列榜首,每10萬個居民中就有75個死於兇殺。在南美洲一個國家,人命低賤,一文不值。1997年,這個國家有六千多人因政治理由遭到毒手。主謀通常雇用殺手行兇。論到上述國家的情況,一篇報告指出:「令人震驚的是,謀殺兒童的案件急劇上升:1996年,被殺的兒童多達4322人,兒童兇案在短短兩年內增加了四成。」但遺憾的是,連兒童也傷人害命。他們不但殺害其他兒童,還弒父殺母。由此可見,人命賤如草芥,一點沒誇張。
「死亡文化」為什麼會興起?
上述數字和資料說明了什麼?世人越來越不尊重生命。貪權好利的,不惜謀財害命,良心沒半點不安。毒梟下令滅門絕戶。他們策劃殺人行動,卻用「狠揍」、「幹掉」、「消除」或「結束」等委婉語來代替「謀殺」一詞。此外,像種族滅絕、種族清洗一類的暴行,也奪去了無數人的性命。人命已變得無足輕重。結果,在世界各地,電視的新聞節目天天都有殺人事件的報導。
這還不止,電視節目和電影也大肆渲染暴力和殘害他人肢體的行為。看來,我們的社會已被一種以死亡為主題的病態文化所籠罩。關於這點,《不列顛百科全書》說:「在20世紀下半葉,死亡居然成了流行話題。在此之前,科學家已著手探索不同問題的根源,但叫人頗感意外的是,他們對死亡這個題目大多避而不談。哲學家的理論也不怎麼提及死亡。」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文化人類學教授何塞普·費里克拉指出:「死亡再也不是我們社會所忌諱的話題了。在當今社會,死亡已成為操縱他人思想的工具,既管用又有效。」
以下的流行見解也許是「死亡文化」的最顯著特色:在大眾的心目中,權力、至尊地位、錢財和享樂,遠比人命和道德觀念重要。
「死亡文化」是怎樣傳播開去的?這種消極的人生觀如今到處蔓延。做父母的該怎樣抵消這股歪風,以免子女受害呢?接續的文章會解答這些問題。
-
-
「死亡文化」怎樣盛行起來?警醒!2000年 | 7月8日
-
-
「死亡文化」怎樣盛行起來?
「科索沃的兒童,小小年紀就要逃難,飽受創傷。美國的兒童,有的慘遭虐待,有的受盡苦楚。雖然兩地的兒童相距千里,可他們的心是相近的,他們同病相憐。」——馬克·考夫曼,《華盛頓郵報》。
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死亡不是直接,就是間接影響到我們所有人。無論我們住在哪裡,無論居住地方是動盪不安的,還是局勢穩定的,我們都擺脫不了死亡的陰影。
今天,許多人都心情鬱結,內心非常痛苦。吸毒歪風到處蔓延。墮胎、自毀行為、自殺、集體謀殺等事件頻頻發生。這一切都是「死亡文化」的表現形式。邁克爾·基爾是美國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市三一大學的社會人類學教授。關於利用死亡這一題目去操縱別人,他有以下的評論:「從我們20世紀晚期[1999年]的觀點看,我們發覺……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死亡是推動社會秩序的主要力量,使社會充滿活力、生機盎然、井井有條。死亡給我們的宗教信仰、哲學思想、政治理念、藝術創作和醫療技術源源不絕的啟發。死亡促進報紙和保險單的銷路,使電視節目的情節增添趣味……甚至推動我們的工業發展。」讓我們研究一些例子,看看這個稱為死亡文化的現象,怎樣在我們的日子顯露出來。
軍火買賣
軍火買賣是「死亡文化」的一種表現,所造成的禍害天天可見。軍備本是用來對付敵軍,但很可惜,受害的十有八九都是老百姓,包括無辜的婦孺在內。在戰爭時期,不管是內戰還是對外戰爭,人命就像草芥一樣,一文不值。刺客或狙擊手所發射的子彈,到底值多少錢呢?
在一些國家,公眾很容易就把武器弄到手。結果可想而知:死亡人數不斷增加,有的個別地遇害,有的集體喪生。長此以往,後果實在不堪設想。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利特爾頓鎮,一所中學發生了槍擊慘劇,事後群眾憤然抗議。他們反對槍械在市面上廣泛流通,使未成年的男女輕易買得到。在美國,年輕人兇死的案件多得驚人。據《新聞週刊》報導,每週平均有40個年輕人死於暴力事件,遭槍殺的佔了差不多九成。這等於每年有150宗像利特爾頓鎮一類的屠殺案發生!
娛樂界
電影劇本常常用死亡做題材。比方說,電影情節可能把淫蕩、暴力、販毒等行為,或有組織的犯罪活動美化過來,從而貶低生命和道德準則的價值。有些電影甚至用浪漫手法刻畫死亡,使死亡顯得無關重要,給死亡增添神話色彩。電影內容不是描繪死後的生活,就是講述死者回到人間探望親友。
電視節目和音樂也好不了多少。據新聞報導,利特爾頓鎮的年輕兇徒,生前熱烈擁戴一個搖滾樂歌手。這個歌手以「男子女化的裝扮」聞名,又喜歡以「撒但的形像」出現。他的歌曲「不是鼓吹反叛行為,就是圍繞死亡這一主題」。
在美國,為了保護年輕人免受電視節目的有害意識所薰染,當局重新釐定電視節目的等級,結果適得其反。喬納森·奧爾特在《新聞週刊》撰文評論,給電視節目分等級,「可能使年輕人更想得到他們不該得到的東西」。他進一步說,各大娛樂公司都著重製作血腥電影,錄製以暴力和色情為基調的說唱音樂,還設計兇殘的電腦遊戲,讓兒童「『在虛擬現實中』開火殺人」。按他的意見,克林頓總統該「把各大娛樂公司的名稱(連同總經理的姓名)公之於世」,好叫這些公司的管理層感到羞愧,再也不敢肆無忌憚地渲染暴力。
電視和互聯網上的死亡競賽
羅伯特·韋林在他的著作《死亡競賽宣言》裡,仔細分析青少年為什麼熱中於所謂的死亡競賽遊戲a。韋林先生認為,玩這類遊戲的年輕人自成一群,彼此私下交往。死亡競賽遊戲對青少年起著重大的「教育」作用,但不是教他們學好,而是教他們怎樣殺人。韋林說:「年輕人在網上可跟世上任何地方的對手較量較量,顯示自己本領過人,無可匹敵。這麼興奮激動的經歷,不是筆墨所能形容的。年輕人很容易就玩上了癮。」青少年在網上進行血腥搏鬥,給一幕幕的立體影像牽著前進,欲罷不能。有些年輕人沒有上網裝置,於是購買電子遊戲,在家裡的電視屏幕上跟對手競賽。其他年輕人慣常租用電子遊戲機中心的遊戲機,「在虛擬現實中」跟別的對手拼死搏鬥。
雖然「死亡競賽」遊戲是按年齡分級的,可是當局並沒有對此實行什麼管制。在美國,十四歲的埃迪說:「人家常常告訴你,你年紀還小,不適合玩[死亡競賽遊戲],不過他們卻不會阻止你購買。」埃迪喜歡跟對手在屏幕上開槍格鬥,拼個死活。這件事他父母是知道的。他們雖然不喜歡兒子玩槍戰遊戲,卻很少查看兒子是否在屏幕上跟對手開槍格鬥。一個年輕人得出以下的結論:「我們這一代對暴力麻木得很,跟任何一代相比,有過之無不及。今天,陪伴兒童成長的是電視,而不是他們的父母。很可惜,電視節目往往迎合兒童的暴力幻想。」約翰·利蘭在《新聞週刊》寫道:「[美國]現在有多達1100萬個青少年網絡用戶。他們花越來越多時間上網,在網上別有一番天地。至於他們在網上幹什麼,許多父母都過問不了。」
亡命的生活方式
除了玩「死亡競賽」遊戲、觀看暴力電影之外,其他行為又怎麼樣?在現實生活上,我們無需跟希奇古怪的東西拼死搏鬥。可是,許多人卻過著自我毀滅的生活。且舉例說明。儘管家人好言相勸,儘管保健組織和其他機構經常提醒人,抽煙、吸毒危害健康,沾染這些惡習的人還是有增無減。不少人因抽煙過多、吸毒成癮而死於非命。大企業家和毒品販子貪圖非法利潤,不斷利用人們焦慮不安、絕望無助、精神空虛的狀況而佔他們的便宜。
誰在幕後操縱這一切?
聖經有沒有把死亡當做娛樂題材看待呢?亡命的生活方式,我們有理由採納嗎?絕沒有。真基督徒對死亡的看法跟使徒保羅相同:死亡是人類的「仇敵」。(哥林多前書15:26)基督徒不會嚮往死亡,也不會視死亡如遊戲。在他們看來,死亡是不合乎自然規律的,是人類犯罪、背叛上帝的直接後果。(羅馬書5:12;6:23)上帝從沒有定意要人類死亡。
聖經指出,撒但「有能力帶來死亡」,又把他稱為「殺人者」。儘管這樣,撒但卻無需直接給人帶來死亡,他可以借助以下的手法:耍弄詭計引誘人犯罪,鼓吹墮落、亡命的行為,助長行兇作惡的風氣,使男女老幼都心懷殺機。(希伯來書2:14,15;約翰福音8:44;哥林多後書11:3;雅各書4:1,2)撒但發動攻擊,年輕人往往首當其衝。為什麼呢?我們該怎樣幫助年輕一代?
[腳注]
a 談到「死亡競賽」遊戲,這本書指出,「玩立體網絡遊戲的人,個個都不由自主地跟對手互相殘殺」。
[第7頁的圖片]
「我們這一代對暴力麻木得很,跟任何一代相比,有過之無不及」
-
-
幫助年輕人擺脫「死亡文化」警醒!2000年 | 7月8日
-
-
幫助年輕人擺脫「死亡文化」
當今的年輕一代,竟然對死亡這一課題著了迷。為什麼呢?美國伊利諾伊州的州議員亨利·海德說:「年輕人沉迷於兇殘的活動。他們的娛樂消遣不是以死亡為主題,就是充斥著暴力。可見,年輕一代,精神空虛。」
《時代》雜誌一個讀者寫道:「在我們的年輕人中,死亡文化大為流行。父母懶得管教子女,娛樂節目充斥暴力是部分原因。當今的年輕人缺乏道德觀念,精神沒有寄託。」
此外,青少年也備嘗孤寂之苦。雙親出外工作,年輕人大半天都是一個人呆在家裡,很是孤獨。另一些年輕人只是跟單親同住。一則消息透露,美國的青少年每天都要獨處三個半小時左右;每週跟父母共處的時間,跟20世紀60年代的青少年相比,少了11個小時。有些年輕人真的孤零零地生活。他們不是雙親不在身邊,就是得不到父母的關懷和支持。
父母該怎樣做
鑑於年輕人常常感到「精神空虛」,父母對子女的關注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明智的父母看出,子女不但需要有益的娛樂消遣,也需要經常得到個人關注。父母愛護子女,自然關心他們的活動。做父母的不妨花時間跟子女談談,了解一下他們對音樂、電視節目、錄像帶、小說、電視遊戲和電影的喜好。年輕人雖然沒有說出自己的感覺,心裡卻渴望父母對他們處處愛護、事事關懷、多方指導。在這個充滿疑惑的世界,年輕人很需要直率、明確的答案。成年人必須明白,當今兒童面對的世界,要比他們年輕的日子複雜多呢。
父母想要保護子女,就會經常 跟他們交談,細聽子女的傾訴,提醒他們要提防現代文化的禍害。做父母的該給子女定下明確的限制,並且貫徹執行。他們要通情達理,不時對子女流露愛意。父母這樣做,通常都能打動子女的心,激發良好的反應。——馬太福音5:37。
耶和華見證人刻意安排時間,經常跟子女討論聖經和基於聖經的出版物,全家一起觀看以聖經為題材的錄像帶a。他們不會利用這些場合責問子女,倒會把握機會建立家人的靈性。在這樣的家庭聚會裡,做父母的會留心聽子女的傾訴,了解一下每個孩子的情況,例如他們面對什麼困難、遇到什麼考驗等,好讓家裡的年輕人得到個人關注。
有些年輕人在靈性上得不著父母的扶持。儘管這樣,他們卻可以從詩篇27:10的話得著力量。這節經文說:「我父母離棄我,耶和華必收留我。」溫柔慈悲的父親耶和華,怎樣扶助年輕人呢?耶和華見證人的會眾成了年輕人的庇護所。在會眾裡,他們體嘗到別人的親切關懷,一直積壓在心裡的鬱結解開了。年輕的何西亞斯對此抱有同感,他說:「全虧耶和華的組織,我才活得有意義。以往我覺得生活沒意思,我根本沒有人生目標,也沒有什麼抱負,只是混日子罷了。後來我認識到,我不是孤立無援的,這件事改變了我的一生。雖然我失去了父母,會眾的弟兄姊妹卻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基督徒大家庭的溫暖。會眾的長老和基督徒家庭就像錨一樣,幫助我在感情上保持穩定平衡。」
不論大人小孩,許多人都發覺,經常參加耶和華見證人會眾的聚會,既能增進精神健康,又能滿足靈性需要。人類學家帕特莉夏·福圖尼在她的論說文《耶和華見證人:應付世紀終結的另一宗教選擇》(Los Testigos de Jehová: una alternativa religiosa para enfrentar el fin del milenio)裡,論述耶和華見證人的聚會怎樣造益別人。她說:「耶和華見證人提出一套清晰、詳盡的指引,供日常生活應用。他們也提供一套明確的道德規範,作為思想和行為的指南。」這裡所提及的「指引」和「道德規範」都是以聖經為根據的。耶和華見證人跟他們的鄰居一樣,面對相同的難題和壓力。但不同的是,他們在這本歷史悠久、無與倫比的智慧書中尋得慰藉,所以有力量應付下去。不錯,耶和華見證人總可以從聖經的明確教誨和原則中找著所需的指引和安慰。
到時「不再有死亡」
在王國聚會所的聚會裡,耶和華見證人反覆強調,上帝所應許的新世界不久就會來臨,到時「有正義住在其中」,誰也不會受到「驚嚇」。(彼得後書3:13;彌迦書4:4)此外,以賽亞先知也記載,上帝會「吞滅死亡直到永遠。主耶和華必擦去各人臉上的眼淚」。由於第一個人亞當犯罪,全人類都不免一死,但上帝應許,地上很快就「不再有死亡」了。——以賽亞書25:8;啟示錄21:3,4;羅馬書5:12。
如果你是個年輕人,很想尋求幫助,我們鼓勵你學習聖經,從中找著希望和生存的意義。憑著耶和華見證人的幫助,你能夠對前景充滿希望,確信最好的日子就在前頭,因為上帝所應許的新世界很快就要到了。
[腳注]
a 《青年人問——怎樣結交真朋友?》這盒錄像帶,是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錄製的,目前只有英語版。這盒錄像帶給年輕人提供不少實用的勸告。
[第9頁的圖片]
做父母的應該撥出時間,認真地聽子女的傾訴,了解他們的疑難
[第10頁的圖片]
「耶和華見證人提出一套清晰、詳盡的指引,供日常生活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