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村依然四分五裂警醒!1996年 | 7月8日
-
-
地球村依然四分五裂
《儆醒!》雜誌駐尼日利亞通訊員報導
你可曾聽過無口族的故事?傳說他們不能吃喝,主要靠聞蘋果的氣味過活。可是,他們一旦聞到臭氣,就會一命嗚呼。
還有其他傳說敘述,西非某一族群經營黃金買賣。從前葡萄牙一個船長報導:「在距[馬里]王國二百里格遠的地方,我發現了大片土地,那兒的居民都是狗頭犬齒的,拖著狗一樣的尾巴。這些黑人拒絕談話,因為他們不願會見外來人。」很久以前,一般人都持有以上的怪誕想法,那時世人還沒有機會遠遊,增廣見聞,探索新的事物。
各色人等互相往來
多個世紀以來,世人對這類傳說一直信以為真。後來探險家在地球各處進行勘查,他們找不到嗅蘋果的無口族,也沒有見過狗頭怪人。今天,異國的風土人情不再是神祕莫測了。現代世界猶如一村。我們只要開著客廳的電視機,就可以了解其他國族的情況。人如果參加航空旅行,不出幾小時就可到達外地;乘飛機出外旅遊的人士每年數以百萬計。出於經濟或政治原因,其他人不得不到處奔波。聯合國人口基金一份報告聲稱:「為了提高生活素質,環球各地的人都離鄉背井,移居他處。動遷人數創下了空前紀錄,而且必會持續增長。」目前約有一億人口在出生地以外居住。
世上各國互相依存,日益謀求經濟合作。像龐大的中樞神經系統一樣,環球通訊網把世上所有國族聯繫在一起。各種各樣的人既可互通信息,還可進行思想、技術交流;他們得以融為一體,彼此打成一片。在環球各地,世人的穿著打扮比以往任何時期更相似。世界各大城市都有很多相似點:警察機關、豪華旅館、交通設施、商店、銀行、環境污染。由於各色人等互相往來,正如有些人所描述,我們目睹一種全球文化正乘時而興。
世人為何仍然四分五裂
雖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可以互相融合,但很明顯,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表現手足之情。2000多年前,希臘一個劇作家寫道:「人人都敏於責怪外僑。」說來遺憾,這句話對今天的情況也同樣適用。證據觸目皆是,從以下的新聞片語就可見一斑:信仰偏見、仇視外僑、「種族清洗」、民族紛爭、宗教暴亂、平民大屠殺、殺戮場、強姦營、嚴刑拷打、種族滅絕。
當然,提起種族紛爭,我們大都束手無策,實在不能把事態扭轉過來。事實上,種族仇殺對我們可能沒有什麼直接影響。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難題所以出現,主要是因為大家沒有跟自己接觸到的異族人,例如鄰舍、同事、同學等,相互溝通。
不同族裔常常發覺,大家很難互相信賴、彼此惺惺相惜,這不是看來很奇怪嗎?地球畢竟充滿豐富多彩、品類無窮的受造物。我們大都喜歡換換花樣,品嘗各種各樣的食物,欣賞不同類型的音樂、斑斕奪目的色彩,以及林林總總的動植物和雀鳥。我們可以對變化多端的受造物深表賞識,但叫人費解的是,對於異族人的思想行為,很多人卻不可以表現互諒互讓的精神。
許多人都沒有懷著積極的目光,欣賞各民族的特色,反而集中注意彼此間的分歧,甚至為此引起爭議。原因到底是什麼?我們如果採取主動,努力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會有什麼裨益呢?我們可以怎樣消除彼此間的隔閡,彌合這些差別?接續的文章會嘗試解答這些問題。
-
-
妨礙溝通的壁壘警醒!1996年 | 7月8日
-
-
妨礙溝通的壁壘
羅伯特是守望台社的海外傳道員,現時在西非塞拉利昂居住。他到達那兒不久,有一天他在街上漫步,留意到當地的兒童在反覆喊叫:「白人啊!白人啊!」由於自己是美籍黑人,羅伯特於是環顧四周,看看白人是誰,卻見不到其他人跡。他後來恍然大悟,兒童所喊叫的「白人」原來是指他本人!
兒童的喊叫並無惡意。他們只不過是表達自己的觀感罷了,因為他們看出羅伯特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為了說明彼此的差別,這些兒童只想到把羅伯特稱為白人。
文化背景怎樣影響我們的為人
按廣義解釋,文化就是「一套共同的想法……某一生活方式固有的習俗、信念和知識」。通過直接傳授,我們學到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念。不過,我們在無意間也不斷受其他文化所薰陶。一名研究人員說:「[孩子]自出娘胎,就以本土風俗作為楷模,模鑄自己的生活習慣、言談舉止。孩子懂得說話的時候,社會文化對他的思想行為已操有深遠的影響。到他長大成人,投身社會,一切早已習慣成自然。他的行為舉止、思想信念完全受本土文化所支配;連社會大眾認為不可能的事,他也一一認同。」
在生活的不同層面上,我們要是有文化修養,日子就會好過得多。在童年,我們很快就學會怎樣取悅父母。知道社會公認的準則可幫助我們作決定,也指導我們怎樣行事為人、穿著得體、待人接物。
當然,個人的特性和特質並不是單單取決於文化背景的。各民族都有本身的差異。遺傳因子、人生經驗,連同許多其他因素都一一支配我們的為人。不過,每當我們觀察周遭世界,文化習俗就像透鏡一樣,影響我們的視覺。
舉例說,本土文化不但規定我們說什麼語言,還限定語言的表達方式。在中東某些地區,人民認為口才很重要,人要是能言善辯,又善於運用隱喻,懂得把思想重點反覆闡明出來,就會備受賞識。遠東某些民族卻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寡言少語是上策。日本一句諺語正好把這樣的觀點反映出來:「禍從口出。」
我們的時間觀念也深受社會習俗影響。在瑞士,你赴約要是遲到十分鐘,對方就會期望你表示歉意。在其他國家,你即使遲到一兩小時,對方也不會要求你道歉。
本土文化也把不同的價值觀灌輸給我們。假如有人說:「你胖了很多。你真的發福了!」試想想你會有怎樣的感受。非洲社會認為長得高大健壯是福氣,你如果從小就受這樣的思想薰陶,聽到上述評論,你可能會欣喜不已。可是,你如果在西方社會長大,由於人人都講求身材苗條,以上的直率話就可能會叫你難受。
『始終都是我們的方式好!』
由於文化背景各異,不同的族裔往往很難相互溝通,原因在於人人多少都會武斷地認為,我國文化始終比別國的優越。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的信念、價值觀、傳統、服裝式樣、審美眼光是正當得體的,比任何選擇更勝一籌。此外,我們也往往根據本土的價值標準來判斷其他民族。這樣的想法稱為民族優越感。《新大英百科全書》評論說:「民族優越感……可說彌漫全球。世界上幾乎所有文化族群都認為,比起其他民族,連關係密切的鄰邦也無例外,自己的生活方式始終優越得多。」
兩百年前,英格蘭一個鄉紳直言不諱地說:「依我看來,外國人通通都是傻瓜。」這句話摘自一部名言詞典。該詞典的編者寫道:「[這句話]諒必是普天下人人的感受,從來沒有任何言詞能像這句話一樣到處流通。」
不容異己的事例俯拾即是。以下的引語雖然出自1930年代德國一個小說家的手筆,世人卻常常以為,這是納粹德國元帥戈林的名句:「一聽到『民族文化』這個短語,我就會伸手拔槍。」
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可引起種族歧視,繼而爆發種族對抗,彼此拼個死活。理查德·戈德斯通是國際刑事法庭的檢察官。這個法庭正審查盧旺達和前南斯拉夫的戰爭罪行。論到兩國所爆發的內戰,戈德斯通說:「這樣的野蠻行為其實到處都可以發生。且看兩個不同的國家[盧旺達和前南斯拉夫],彼此的文化習俗、歷史傳統儘管迥然有別,卻犯下類似的罪行:鄰邦自相殘殺。歸根究底,這樣的戰鬥所以爆發,是因為種族歧視、宗教偏見逐步升級,結果激化成為殘酷的暴行。受歧視的族群慘遭誣衊,攻擊者要不是譴責對方『喪失人性』,就是訛稱他們『有惡魔附體』。久而久之,這種觀念就會在平民百姓心中扎根。面對仇族,他們就有如脫韁之馬,不再受道德規範約束,結果極盡殘暴之能事。」
開闊胸懷
我們選擇為友的人通常都是志趣相投、觀點一致的,大家都懷有共同的價值標準。我們信任自己的朋友,也了解他們的為人。跟好友交往,我們會顯得從容自在。我們要是認為某人行為古怪,我們的朋友很可能都會心有同感,因為他們也持同樣的偏見。
我們跟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相互溝通,究竟可得到什麼裨益呢?首先,互相交流思想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異族人士的想法和做事方式。來自西非的孔勒說:「在非洲,很多兒童從小就受到教導,進餐時間不宜談話。可是,在某些歐洲國家,進餐期間人人都有說有笑。歐洲人一旦跟非洲人共膳,到底會有什麼事發生?歐洲人會猜想,進膳的時候,非洲人為什麼一聲不吭,恍似入神思索一般。反過來,非洲人卻感到奇怪,歐洲人竟像鳥兒一樣唧唧喳喳!」很明顯,碰上這樣的情況,雙方如果互相體諒,了解一下對方的文化背景,就可以把社會的種種偏見消除了。
我們只要跟其他民族往來,就可以進一步了解他們的文化背景,也可以加深自己對本土文化的認識。一位人類學家寫道:「在海底居住的生物,不會刻意察覺到四周是水汪汪的。除非意外事故把牠帶到水面去,讓牠接觸外面空間,牠就不會意識到水的存在。……人要全面認識自己的社會文化……就非拋開主觀意識不可。這樣做又談何容易,幾乎從來沒有人可以辦到。」不過,我們如果跟其他民族交往,就像在海底居住的生物一樣,既可以接觸外面空間,也可以加深自己對本土文化的認識。關於這點,作家托馬斯·阿伯克龍比說得不錯:「從沒有深刻體味過外族文化精妙之處的人,也就永難察覺自己原來一直深受本土文化所羈絆。」
簡單說來,我們如果開闊胸懷,賞識其他文化的特色,生活就會變得豐富多彩。不但這樣,我們還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傳統、民族優越感雖然有可能妨礙相互溝通,但這種情況並不是必然的。妨礙溝通的壁壘是可以逾越的。
-
-
消除隔閡、彌合裂縫警醒!1996年 | 7月8日
-
-
消除隔閡、彌合裂縫
生在哪個家庭、誕於哪個國族,這都不是我們自己可以作主的。我們從小就以什麼文化習俗為楷模,模鑄自己的思想,也不是由我們決定的。這些事根本不受我們控制。我們大家都要受時間和環境支配。不過,我們卻可以克制自己的思想行為,改變自己對別人的看法和態度。
聖經指出,我們可以怎樣調整自己的觀點。讓我們考慮幾個聖經原則,這些原則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障礙,跟不同背景的人相互溝通。
「這位造成世界和其中一切的真神……以一個人造出所有國族的人,讓他們住在全地面上。」(使徒行傳17:24,26)我們都出自同一始祖,同是人類家庭的成員,所以大家都有很多相似地方。我們只要找出共通點,相互溝通就會容易得多。我們大家都想有知心密友,都需要感到為人所愛、受人尊重。人人都會盡量避免身心遭受創傷。各種各族的人都熱愛音樂、藝術,也喜歡說笑話;不管文化背景如何,人人都喜歡彼此以禮相待,合力尋求幸福之道。
「凡事都不要爭勝,不要自命不凡,倒要思想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優越。」(腓立比書2:3)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凡事都看別人比自己優越。不過,我們卻應該認識到,在生活的某些層面上,別人確實比我們優越。我們永不該以為,自己的族裔、本土文化處處凌駕別族。
「所以我們一有機會,就該對所有人行善。」(加拉太書6:10)不分種族文化,我們只要主動對別人表示友好,而且樂於幫忙,我們就可以建立溝通橋梁,彌合彼此間的差異。
「我親愛的弟兄,你們要知道,無論是誰,要快一點聽,慢一點才講,慢一點才動烈怒。」(雅各書1:19)單是講話並不能起溝通作用;如果要彼此心意相通,大家都必須仔細聆聽,體恤對方的感受。
「人心懷藏謀略,好像深水,惟明哲人才能汲引出來。」(箴言20:5)不要單看別人行為的表面,要敏於洞悉對方的內心感受,從而了解問題所在。設法對別人有較深入的認識。
「不要單顧自己的事,只對自己懷有個人關注,也要顧及別人的事,對別人懷有個人關注。」(腓立比書2:4)不妨易地而處,從別人的觀點看事物,體諒對方的處境。要為他人著想。
耶和華見證人文化背景各異
在環球232個國家地區,耶和華見證人都熱心傳道,彼此精誠團結。由此可見,上述的聖經原則的確大有實效。這群人是從「所有國族、部族、民族、語言」來的,他們決心凡事都順從耶和華的仁愛指引。——啟示錄7:9;哥林多前書10:31-33。
見證人不會輕蔑異族的文化習俗,也不會排斥本土文化,除非這些風俗習慣跟聖經原則有所抵觸。要是本土的風俗習慣跟聖經的主張有抵觸,他們就會把自己的生活方式改變過來。他們明白到,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長處;人一旦歸附純真崇拜,就會把自己的民族優點充分發揮出來。
關於地球,見證人力求跟上帝懷有一致的看法。在上帝眼中,地球必然是璀璨、瑰麗的;這個行星在太空不停地旋轉,蔚藍奪目,大放光彩。大地布滿各種各族的人,文化習俗色色俱全。終有一天,各色人等都會和睦共處,不分彼此,團結一致地享受生命。耶和華見證人熱切期待這天來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