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求金錢
《儆醒!》雜誌駐英國通訊員報導
「我的目標」,來自菲律賓的朱利安承認說,「是要到45歲就成為百萬富翁。」來自南非的卡雷爾也承認,「我一生的目標是要發財。」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渴望成為千萬富翁,但大都希望擁有足夠的物質和金錢,可以享受生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便是日本商人吉三郎的態度,他說,「我認為物質財富可以導致快樂。」
來自加拿大的莉絲表示同感,她說:「作為一個青年人,我相信金錢可以買到無憂無慮的自由。」她的丈夫湯姆則希望金錢能助他「逃避一切……去到一處沒有罪行、沒有污染、沒有兩面人要應付的地方。」
奔波勞碌只為財
自古至今,人不惜奔波勞碌,但求發財。在殖民地時代,英國商人緊隨著探險隊的腳蹤,攫得了整個大洲——例如非洲——的礦物資源。後來國勢衰微,加上近代的經濟危機,這項行動已逆轉了方向,因為聯邦公民紛紛移民英國,目的不是致富,而是要賺到足夠金錢去維持家人生活。
菲律賓有數以萬計的男女離開本土,出外謀生,在波斯灣一帶的國家及其他地方求職。墨西哥和中、南美洲的移民紛紛北上,希望在美國賺錢。歐洲多個國家也容許中東和北非的移民入境。
據南非《人力評論》雜誌1987年1月刊說,到1985年6月30日,正式登記的外籍工人已達37萬1,008名之多。但報告補充說,「估計還有150萬非法移民偷入南非境內,分沾它一點財富。」
甚至在較富裕的國家裡,今日也有許多人離鄉別井往他處賺錢。英國的情形便是如此。有越來越多人在南方工作,家卻在北方。以下的例子足以說明原因。倫敦(英國南方)市中心的一間住宅,據報是一間面積只有61平方呎的「斗室」,售價竟然高達3萬6,000英鎊(5萬4,000美元)。可是,在倫敦80哩之內的地區,這個價錢卻能夠買到一幢有三間睡房的住宅。
英國北部的布拉德福德市大約有6萬亞洲居民。移民大多數來到這個工業中心的羊毛工廠工作。但由於自動機器代替了勞工,失業工人如今只有依靠政府的社會救濟金去維持生活。因此,不少志在求財的人結果落得失望。
發展中的國家
同樣,在發展中的諸國,職業前景吸引了數以千計的人離開鄉村擁入都市。不錯,有許多人找到職業。但他們的收入有帶來快樂嗎?
工人所獲得的些微工資必須先繳納住所的昂貴租金;他們的住所很可能位於散布在市鎮周圍的簡陋貧民窟中。其剩下的錢要寄回家鄉給亟需金錢的親屬。例如,非洲多個城市的郵局在月終便出現長列的人龍,等著購買匯票,寄回鄉間給賴之為生的親人。
即使全家都在城市居住,也受到多方的經濟壓迫。他們必須撥出金錢作為醫藥費、交通費、學費、糧食費和租金等。開銷的項目看來難以勝數。難怪許多城鎮居民要身兼兩職。
這種情況看來像是獲致快樂的祕訣嗎?很難。所以,不論你移居別處抑或留在原地,問題仍然是,金錢在你的生活上擔任什麼角色?問題的答案對你的一生具有極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