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天災與日俱增?
    警醒!2005年 | 7月22日
    • 天災與日俱增?

      「我們可以預期,源自氣候改變的異常現象,在未來會導致越來越嚴重的後果。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有心理準備,要面對前所未見的氣候危機,以及可能損失更多人命財產。……明智之舉是:防患於未然,並裝備好自己,隨時面對巨變。」——《地球》(GEO)年度綜論:自然災害2003年

      2003年夏季,不少歐洲國家都遭受熱浪襲擊。在比利時、英國、法國、意大利、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共有差不多3萬人間接因高溫而死。在孟加拉、印度和巴基斯坦,季候風來臨前的一場熱浪,奪去了1500人的性命。在澳大利亞,旱災和破紀錄的高溫引發山林大火,燒毀了超過300萬公頃的林木。

      世界氣象組織說,「在1944年至1996年期間,平均每年只有9.8個風暴形成。但在2003年的颶風季節,大西洋有16個風暴形成,數目遠遠超過1944-1996年的平均數。其實,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每年的熱帶氣團數目都顯著增加,2003年的情況跟這個趨勢一致。」這樣的情況也一直延續到2004年,一個又一個的颶風橫掃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造成極大破壞,有大約2000人喪生,遭風暴蹂躪的痕跡隨處可見。

      2003年,斯里蘭卡被風暴襲擊,導致嚴重泛濫,逾250人死亡。2004年,西太平洋醞釀了至少23個颱風,當中10個吹襲日本,多處災情嚴重,超過170人死亡。在南亞地區,季候風帶來的滂沱大雨引致洪水泛濫,接近3000萬人受影響,當中以孟加拉的災情最為嚴重。許多人變成無家可歸,有差不多300萬人被迫放棄家園,超過1300人死去。

      在2003年,全球也發生了幾次強烈的地震。該年5月21日,阿爾及利亞的阿爾及爾遭地震蹂躪,有1萬人受傷,20萬人痛失家園。同年12月26日早上5時26分,伊朗城市巴姆以南約8公里發生6.5級地震。巴姆百分之70的地方嚴重受損,4萬人死亡,逾10萬人家園盡毀。這次地震是2003年最多人死亡的一次天災。有兩千年歷史的著名旅遊景點巴姆城堡,在地震中變成殘垣斷壁,使當地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經濟來源。

      整整一年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北部以西的海域發生9級大地震,引發了有記錄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海嘯。滔天巨浪奪去超過20萬人的性命,受傷的、失去家園的就更多了。遠至非洲東岸,即震央以西4500多公里的地方,也有人因海嘯而死。

      前景黯淡?

      這些慘劇只是未來發生的事的先兆嗎?許多科學家認為,人類的活動使地球的大氣發生變化,令世界的天氣改變,氣候變得極端,結果出現跟天氣有關的災難。要是這樣,人類的前景就不大樂觀了。令問題雪上加霜的是,在一些容易發生天災的地區,有越來越多人居住,當中有的是個人選擇,有的則是迫不得已。

      統計數字顯示,在死於天災的人當中,百分之95都是住在發展中國家的。至於富裕國家,雖然死亡人數較少,但經濟損失卻佔整體的百分之75。由於天災造成的損失迅速增加,情況嚴重,有些保險公司甚至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賠償能力。

      下一篇文章會談談,一些導致天災的自然現象和各種可能令災情加劇的人類活動。我們也會探討一下,到底人類有沒有意願和能力,力挽狂瀾,令下一代可以在地球上安穩地生活下去。

      [第3頁的圖片]

      圖:2003年的法國。該年熱浪襲擊歐洲,導致3萬人死亡;在西班牙,氣溫高達攝氏44.8度

      [鳴謝]

      Alfred/EPA/Sipa Press

      [第4,5頁的圖片]

      2003年,伊朗巴姆發生地震,奪去了4萬人的性命;婦女在集體埋葬之地哀悼遇難親屬

      [鳴謝]

      背景和婦女:© Tim Dirven/Panos Pictures

  • 天災與人為因素
    警醒!2005年 | 7月22日
    • 天災與人為因素

      車子保養得宜,乘客的安全就有保障。相反,如果不好好愛惜車子,並加以保養,乘客就會有危險了。從某個角度來看,地球的情況也差不多。

      有些科學家認為,人類的活動令地球的大氣和海洋發生變化,以致天災變得頻仍,災情日趨嚴重,令地球越來越不安全,人類備受威脅。至於前景,看來也不甚明朗。《科學》週刊(英語)一篇社論談到氣候的改變時說:「地球是人類惟一的安身立命之所,而我們好像正在對地球進行一個規模很大的實驗,卻不能肯定實驗的結果。」

      要明白人類的活動如何令天災越趨頻繁嚴重,就需要認識一下若干基本的自然現象。比如說,猛烈的風暴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猛烈的風暴

      有人把地球的氣象系統比作一副機器,這副機器把太陽能加以轉換並分散到各處。由於熱帶地區吸收的太陽熱能最多,因此地球表面出現溫差,形成大規模的氣流活動。a地球每天自轉一週,令潮濕的氣流形成旋轉的熱空氣,部分旋轉的熱空氣演變成低氣壓,而這些低氣壓可能會形成風暴。

      如果你留意熱帶風暴的移動路線,就會發現它們總是漸漸遠離赤道吹去,常常往南或往北走,也就是移向氣溫較低的區域。這樣,風暴就能把大量的熱能由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有助於緩和氣候。不過,當海洋上空(氣候機器的「鍋爐房」)的溫度超過大約攝氏27度時,熱帶風暴就可能吸收到足夠的熱能,演變成氣旋、颶風或颱風。氣旋、颶風、颱風基本上是同樣的自然現象,只是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

      美國有史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天災,發生於1900年9月8日。一場颶風吹襲得克薩斯州的加爾維斯頓市,滔天巨浪導致市內6000至8000人喪生,鄰近地區也被波及,死亡人數多達4000人。颶風也把大約3600幢房子夷為平地,事實上,市內的建築物無一倖免,都遭到程度不一的破壞。

      正如上一篇文章提到,近年有好幾場破壞力驚人的風暴。科學家正在研究,這是否跟全球氣溫上升有關,因為氣溫上升可能讓風暴吸收更多熱能,進而增強颶風的威力。可是,天氣改變也許只是氣溫上升的一個徵兆而已。事實上,全球氣溫上升可能已經導致另一個會帶來嚴重後果的現象。

      海平面上升與濫伐森林

      《科學》週刊一篇社論說,「在過去一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0至20厘米,而且看來還會繼續上升」。這跟全球氣溫上升有什麼關係呢?研究人員指出有兩方面可能跟全球氣溫上升有關。第一,兩極的冰層和冰川溶解,導致海洋的水增加。第二,熱膨脹,即海水變暖,體積增加。

      屬於太平洋群島的圖瓦盧,可能正受著水位上升的影響。《史密森尼學會》月刊說,在圖瓦盧首都富納富提這個珊瑚島收集到的數據顯示,該處的水位在過去十年「平均每年上升5.6毫米」。

      在世上許多地方,人口增加意味著市郊城市化、臨時搭蓋的房子激增和環境素質下降。這些發展也許會令天災發生時傷亡人數增加。請看看以下的例子。

      海地是個島國,人口甚多,濫伐森林的情況由來已久。最近有一則新聞報導談到,海地雖然經濟不佳、政治動盪、社會問題嚴重,但對國家存亡造成最大威脅的,是濫伐森林。2004年的一場悲劇,暴露了不斷砍伐森林的危險。該年,連續多場暴雨導致山泥傾瀉(土石流),奪去了幾千人的性命。

      《時代》雜誌(亞洲版)指出,南亞遭遇天災時災情之所以會那麼嚴重,原因是「全球氣溫上升,及人們建造水壩、濫伐森林和採用刀耕火種的耕種法」。另一方面,砍伐森林也會加速土壤中的水分流失,導致旱災日益嚴重。近年,印度尼西亞和巴西都鬧旱災,結果出現山林大火,規模之大前所未見,而那些森林本來是很潮濕,不容易發生火災的。然而,異常的天氣絕不是天災的惟一成因。深藏地底的能量一旦爆發,也會造成災害,使不少地方遭殃。

      大地震動

      地殼是由若干板塊構成的。這些板塊大小不一,並且相對移動。事實上,地殼的板塊不斷移動,因此地球每年發生的地震可能多達數百萬次。當然,許多地震都屬輕微,或發生於偏遠地區,不為人注意。

      據說,約百分之90的地震都發生於斷層,即板塊的邊緣。不過,遠離板塊邊緣的地方也可能發生震動,雖然這樣的情況並不常見,但有時破壞力卻十分驚人。據估計,1556年的一場地震是有記錄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當時中國有三個省份遭殃,死於地震的人可能多達83萬!

      地震也可能引發其他致命的災害。例如,1775年11月1日,一場地震把人口達27萬5000的葡萄牙里斯本市夷為平地。但地震過後,噩夢並未告終。地震不但觸發火災,還令鄰近的大西洋發生海嘯。高達15米的巨浪以高速衝向里斯本,使該市的總死亡人數超過6萬。

      當然,這類天災的嚴重程度也多少取決於人為因素。一個因素是高危險地區的人口密度。作家安德魯·魯濱遜說:「世上的大城市差不多有一半都位於有地震危險的區域。」另一個因素涉及建築物的材料和結構。有人說:「真正死於地震的人有限,被倒塌的建築物壓死的人才多。」這句話說得一點不假。然而,如果人們生活貧困,沒有錢建造防震的建築物,又該怎麼辦呢?

      火山爆發——有利也有弊

      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發表的一份報告說,「當你閱讀這幾句話時,至少有20個火山可能已經爆發了」。簡單來說,板塊構造論指出,地震和火山常常出現在類似的地帶,例如地殼的裂縫(尤其是海洋裡的裂縫)、地殼(地幔裡的岩漿穿過裂縫噴出之處)和俯衝帶(一個板塊沉潛到另一個板塊下面的地方)。

      板塊沉潛導致的火山活動,對人類構成的威脅最大。為什麼呢?有人留意到,這類火山的爆發次數最多,而且常發生於有人居住的地區附近。太平洋邊緣遍布數以百計這類的火山,形成一圈火山區,稱為太平洋火圈。除此之外,在板塊的邊緣以外,有些稱為熱點的地方,在熱點上也有少許這類的火山。夏威夷群島、亞速爾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和社會群島,看來都是這些火山爆發後形成的島嶼。

      事實上,長久以來,火山在地球的發展史上一直擔任著有建設性的角色。一所大學的網頁說,多達「百分之90的大陸和海洋盆地都是因火山爆發而形成的」。可是,為什麼有些火山爆發異常猛烈呢?

      火山爆發,始於岩漿從地球熾熱的內部湧出。有的火山,熔岩以緩慢的速度溢出,不會令人措手不及。但有的火山,爆發時釋出的能量比核子彈釋出的還要多!為什麼呢?火山爆發是否猛烈,取決於火山中岩漿的成分和黏性、岩漿裡的過熱水蒸氣和氣體有多少。當岩漿上升到地面時,其中的水蒸氣和氣體急劇膨脹。如果岩漿的各種成分達到某個比例,火山就會產生猛烈爆炸,就像開啟罐裝汽水時,汽水從罐內噴出來那樣。

      幸好,火山爆發前往往會有些先兆。培雷火山就是其中一個例子。1902年,這個位於加勒比海馬提尼克島上的火山爆發了。爆發前,火山灰被吹到附近的聖皮埃爾市,人們深感不適,惶恐不安,大部分商店一連多天都關門不做生意。雖然如此,由於當地快要舉行選舉,政治家仍促請居民留下。

      在耶穌升天節,即5月8日那天,許多人都上天主教堂,祈求天主救他們脫離火山爆發的災害。當日早上不到8時,培雷火山就爆發了,噴出巨量熾熱的火成碎屑物,包括火山灰、火山渣、黑曜岩、浮石和高溫氣體,溫度由攝氏200度至500度不等。致命的黑煙衝向山下,掩埋了整個聖皮埃爾市,奪去了差不多3萬人的性命。教堂的吊鐘熔掉了,海港的船隻也燒毀了。這是20世紀的火山爆發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然而,如果人們留意火山爆發的先兆,並及時採取行動,那麼遇難的人就不會那麼多了。

      天災越來越多?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在《2004年全球災難報告》中指出,在過去十年,跟地球物理和天氣有關的災難增加了超過百分之60,又說:「這表明了日後的趨向」。報告是在12月26日之前,即印度洋發生大海嘯之前發表的。毫無疑問,如果高危險地區的人口繼續增加,森林的面積又繼續減少,前景就很難令人樂觀了。

      此外,許多工業國家仍然不斷把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去,而且程度比以前更加嚴重。《科學》週刊一篇社論說,各國遲遲不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就像「人染了病,病情日益嚴重,但卻不肯服藥。可以肯定的是,日後要付出的代價一定比現在更大」。加拿大一份關於如何減輕災情的報告談到這些「代價」,說:「氣候改變可說是國際間最普遍、影響最深遠的環境問題。」

      可是,對於人類的活動是否導致全球氣溫上升這個問題,目前各國意見仍未一致,更遑論採取補救行動了。聖經說得一點也沒錯:「世人……無法確定該走的方向。」(耶利米書10:23)雖然如此,下一篇文章會讓我們明白,情況絕非無望。事實上,現今世界苦難重重,人類社會風雨飄搖,正好表明解救將至,紓解在望。

      [腳注]

      a 海洋各區域吸收的太陽能並不一樣。水會從暖水域流向冷水域,形成海流,把熱能轉移到較冷的區域去。

      [第6頁的附欄或圖片]

      玉米田長出火山來!

      1943年,墨西哥一個農夫發現農田除了長出玉米之外,還冒出了另一樣東西。有一天他到田裡,看見地面上有很多裂縫。第二天,裂縫中竟長出了一個火山錐。火山錐一星期內長高150米,一年後長到360米。最後,火山錐長到430米就停止了。火山錐加上山原本的高度,整座火山高達海拔2775米,稱為帕里庫廷火山。1952年,火山突然沉寂下來,自那時以來,就沒有再噴出岩漿了。

      [鳴謝]

      U. S. Geological Survey/Photo by R. E. Wilcox

      [第8頁的附欄或圖片]

      上帝拯救列國免遭災殃

      饑荒是一種天災。在古埃及發生的大饑荒,是史上最早的饑荒之一,當時雅各(以色列)的兒子約瑟也正在埃及。這場大饑荒歷時七年,範圍遍及埃及、迦南地以及其他地區。雖然當時受饑荒影響的範圍很廣,卻沒有很多人捱餓,因為上帝在事發前七年已經預告會有饑荒出現。他還啟示人在這場饑荒出現之前,埃及會有七年豐收。上帝甚至指引事態,讓敬虔的約瑟成為埃及的宰相兼糧政大臣。在約瑟的管理下,埃及人貯存的穀物多得「無法計量」。所以,埃及人不但沒有捱餓,而且還有糧食養活「各地的人」,包括約瑟的所有家人。(創世記41:49,57;47:11,12)

      [第7頁的圖片]

      2004年,海地的男孩在被水淹沒的街道上運送食水。濫伐森林導致山泥傾瀉

      [鳴謝]

      背景:Sophia Pris/EPA/Sipa Press; 內圖:Carl Juste/Miami Herald/Sipa Press

      [第9頁的圖片]

      許多國家仍不斷把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去

      [鳴謝]

      © Mark Henley/Panos Pictures

  • 沒有天災的日子近了
    警醒!2005年 | 7月22日
    • 沒有天災的日子近了

      「孩子啊,孩子的孩子啊,聽著!……這山遲早會爆發。這事發生之前,咕隆聲不絕於耳,大地震動,隆隆作響,山頂冒煙,噴出火光,天也顫動起來,號啕怒吼。你們要趕快逃命,要是你們不以為意,要是你們視財如命,就會嘗到大意及貪婪的惡果。別猶豫,快撇下家園,逃命吧!」

      上述的警告刻在皮蒂奇鎮的一個石碑上。1631年,意大利維蘇威火山爆發,導致4000人喪命。人們在火山腳下的皮蒂奇鎮立碑紀念這件事。《大地震動》的作者安德魯·魯濱遜在書中引述了這個碑文。魯濱遜說:「料想不到,1631年的火山爆發……使維蘇威火山成為一個人人熟悉的名字。」他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人們重建皮蒂奇鎮時,發現了赫庫蘭尼姆和龐培的遺址。這兩座古城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時被掩埋了。

      小蒲林尼,一個後來成為總督的羅馬人,逃過公元79年的火山爆發。他曾寫道,火山爆發前地面不尋常地顫動,像在警告將有大事發生。他和他的媽媽,還有其他人由於留意警告,遠離災區而得以生還。

      警告世人的徵象

      這個世界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制度快要結束了。我們怎麼知道?因為耶穌基督預告的徵象,包括一連串的世事發展,顯示上帝施行報應的日子快到了。正如火山爆發前會隆隆作響,山頂冒煙,噴出火山灰,耶穌說在這個制度結束前會有大規模的戰爭、地震、饑荒、瘟疫等。這些災禍自1914年以來,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蹂躪地球。(馬太福音24:3-8;路加福音21:10,11;啟示錄6:1-8)

      可是,耶穌除了警告會有災禍,還提及一個予人希望的好消息。他說:「這王國的好消息會傳遍普天下,對所有國族作見證;到時終結就會來到。」(馬太福音24:14)請留意耶穌把這王國的信息稱為「好消息」,因為上帝的王國,就是以耶穌基督為首的天上政府,會鏟除一切人為災害。不但如此,它也會平息所有的天災。這確實是個好消息。(路加福音4:43;啟示錄21:3,4)

      事實上,耶穌在地上時,曾平息了一股強勁的暴風,顯示他有駕馭大自然的能力。他的門徒又害怕又驚訝,說:「這個人到底是誰?他竟向風浪下令,風浪竟也服從他!」(路加福音8:22-25)今天,耶穌不再是個平凡的人,而是個大能的靈體。對他來說,控制大自然,不讓天災傷害他的臣民,實在是輕而易舉的事!(詩篇2:6-9;啟示錄11:15)

      有些人可能認為不再有天災,只是痴人說夢。人的承諾和預測往往落空,使人大失所望。但不要忘記,聖經的預言卻不同,總是百無一誤地應驗。我們也親眼目睹,有許多聖經預言自1914年以來獲得應驗。(以賽亞書46:10;55:10,11)不錯,聖經預言地球終有一天會天下太平,是絕對可信的。我們要是謹記上帝的話語,聽從其中的仁愛警告,留意即將震撼世界的大事,我們也必能享有美好的前途。(馬太福音24:42,44;約翰福音17:3)

      [第11頁的附欄或圖片]

      死去的親者有什麼希望?

      痛失親者可能使我們悲痛欲絕。聖經記載,耶穌的好朋友拉撒路死去時,耶穌也不禁掉下淚來。然而,耶穌很快就施行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神跡——把拉撒路復活過來!(約翰福音11:32-44)耶穌在傳道的早期,曾提出一個令人驚訝的應許:「時候要到,所有在紀念墓裡的人都要聽見[耶穌]的聲音,就出來。」(約翰福音5:28,29)他把拉撒路復活過來,使人類有充分理由相信他的應許。願所有痛失親者的人,都能從聖經的寶貴希望得到安慰,知道死去的親者會在地上的樂園裡復活過來。(使徒行傳24:15)

      [第10頁的圖片]

      你有沒有留意警告,看出世界已經進入末期了呢?

      [第10頁的圖片鳴謝]

      USGS, David A. Johnston, Cascades Volcano Observatory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