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會效法上帝的慈悲嗎?守望台1991年 | 5月15日
-
-
在公正與慈悲之間保持平衡
12,13.為什麼我們效法上帝,不應該只是反映他的公正而已?
12 出埃及記34:6,7提及上帝的各項特質,上文大致說來只論及其中一方面。可是,這段經文所勾劃出的絕不只是上帝的公正而已。凡想效法上帝的人都不會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執行公正之上。如果你正製造所羅門聖殿的模型,你會只是研究聖殿裡的一根柱子嗎?(列王紀上7:15-22)你自然不會這樣做,因為關於聖殿的性質和作用,這種做法很難給你一個平衡的概念。照樣,如果我們渴望效法上帝,就要同時模仿上帝的其他行事方式和特質,例如仿效他「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
13 慈悲和寬恕是上帝的基本特質;從他對待以色列人的方式,我們可以清楚看見這點。公正的上帝並沒有讓他們屢次犯過而不用受罰,但卻表現莫大的慈悲和寬恕。「他使摩西知道他的法則,叫以色列人曉得他的作為。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他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詩篇103:7-9;106:43-46)不錯,回顧耶和華數千年來對待人的方式,便足以證明這段話的確所言不虛。——詩篇86:15;145:8,9;彌迦書7:18,19。
14.耶穌怎樣表明自己效法上帝的慈悲?
14 既然耶穌基督「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像」,我們應該期望他表現類似的慈悲,並且樂於寬恕人。(希伯來書1:3)他確有這樣做,他對待別人的方式便充分表明這點。(馬太福音20:30-34)正如我們在路加福音第15章讀到,他也以言詞強調慈悲。第15章的三個比方證明耶穌切實效法耶和華,並且向我們提供一些至為重要的教訓。
關心失去的東西
15,16.什麼事情促使耶穌提出路加福音第15章的幾個比方?
15 這些比方證明上帝慈悲地關心罪人,描繪出一幅和諧的寫照給我們效法。請仔細想想這些比方的背景:「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路加福音15:1,2。
16 這段記載所牽涉到的人都是猶太人。法利賽人和文士以一絲不苟地謹守摩西律法而自豪,因一種墨守法規的公義而驕傲。然而,上帝卻不贊成這種自稱為義的態度。(路加福音16:15)這裡提及的稅吏看來是指為羅馬收集稅款的猶太人。由於許多稅吏向猶太同胞勒索額外金錢,因此,稅吏是一群受鄙視的人。(路加福音19:2,8)人把他們和「罪人」——包括不道德的人,甚至娼妓——視為一丘之貉。(路加福音5:27-32;馬太福音21:32)但耶穌問那些發怨言的宗教領袖說:
17.耶穌在路加福音第15章所設的第一個比方是什麼?
17 「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找著了,就歡歡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裡,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去的羊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宗教領袖能夠明白這個意象,因為羊和牧人是十分常見的東西。由於關心走失的羊,牧人把99隻羊留在熟悉的草場上吃草,自己去找尋那失散的羊。他一直找尋,直到找到了,就溫柔地把那隻受驚的羊扛回羊群去。——路加福音15:4-7。
18.正如耶穌在路加福音第15章所設的第二個比方所強調,什麼是歡喜的因由?
18 耶穌又設了第二個比方:「或是一個婦人有十塊錢[「德拉克馬硬幣」,《新世》],若失落一塊,豈不點上燈,打掃屋子,細細地找,直到找著嗎?找著了,就請朋友鄰舍來,對他們說:『我失落的那塊錢已經找著了,你們和我一同歡喜吧!』我告訴你們,一個罪人悔改,在上帝的使者面前也是這樣為他歡喜。」(路加福音15:8-10)德拉克馬差不多等於一個工人一天的工資。婦人的硬幣可能是傳家寶,或者是組成珠寶飾物的一套硬幣的一部分。她失掉硬幣之後,就努力尋找,直到找著了,她便和她的婦女朋友一同歡喜。關於上帝,這個比方告訴我們一些什麼事?
天上歡喜——為了什麼事情?
19,20.耶穌在路加福音第15章所設的頭兩個比方主要論及誰?兩個比方提出什麼中心思想?
19 這兩個比方是耶穌為了回應別人對他的批評而設的。在此之前幾個月,耶穌表明自己就是不惜為羊捨命的「好牧人」。(約翰福音10:11-15)可是,比方所提及的主要不是耶穌。文士和法利賽人需要學習的教訓集中在上帝的態度和行事方式之上。因此,耶穌說天上為了一個罪人悔改而喜樂。宗教領袖們自稱事奉耶和華,但卻沒有效法他。另一方面,耶穌那慈悲的行事方式卻代表他天父的旨意。——路加福音18:10-14;約翰福音8:28,29;12:47-50;14:7-11。
20 倘若得回百分之一是喜樂的因由,十分之一就更叫人喜樂了。甚至在今天,我們也能感受到那些婦人找到硬幣的歡喜之情!這個教訓也集中在天上。在天上,「上帝的使者」與耶和華一同為「罪人悔改」而歡喜。請注意這裡所用的「悔改」一詞。這兩個比方所談及的其實是悔改的罪人。你可以見到,兩個比方都強調,為罪人悔改而歡喜是適當的。
21.我們應該從耶穌在路加福音第15章所設的比方學到什麼教訓?
21 誤入歧途的宗教領袖為了自己在表面上遵從律法而沾沾自喜,但卻忘記了上帝「是有憐憫有恩典的,……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出埃及記34:6,7)要是他們效法上帝在這方面的行事方式和品格,就會賞識耶穌以慈悲對待悔改的罪人了。我們又如何?我們把教訓銘記在心,並且應用出來嗎?請留意耶穌的第三個比方。
付諸行動的悔改和慈悲
22.簡而言之,耶穌在路加福音第15章所設的第三個比方提出什麼事情?
22 這個比方常常稱為浪子的比方。然而,你讀讀這個比方,就可以看出何以有些人認為這個比方是個談及父愛的比喻。比方提及一個家庭裡的小兒子獲得了父親給他的家產。(可參看申命記21:17。)這個兒子往遠方去,在那裡花天酒地,耗盡資財,結果被迫以放豬為生,甚至淪落到恨不得拿豬所吃的充飢。他最後恢復理智,決定回家,只求給父親雇作傭工。他快要到家的時候,他的父親採取主動出來歡迎他,甚至為他大排筵席。留在家裡工作的大兒子卻因父親表現慈悲而生氣。但做父親的說,他們應該歡喜快樂,因為他的兒子如今死而復生了。——路加福音15:11-32。
23.我們應該從浪子的比方學到什麼教訓?
23 有些文士和法利賽人也許覺得耶穌把他們比作大兒子,與好像小兒子的罪人相對。然而,他們領會到比方的要點嗎?我們又怎樣?比方強調我們慈悲的天父的一項傑出屬性,那就是,只要罪人衷心悔改歸正,他就樂於寬恕。這應該感動聽見比方的人因罪人悔改得到救贖而歡喜。這便是上帝對事情的看法和行事的方式。一切效法他的人也會同樣行。——以賽亞書1:16,17;55:6,7。
24,25.我們應該力求效法上帝的什麼行事方式?
24 顯然,上帝行事無不公平,因此凡想效法耶和華的人都會珍視公正和追求公正。不過,我們的上帝並不是單受抽象或一成不變的公正所推動。他具有莫大的慈悲和愛心。只要人真正悔改,他就樂於寬恕,由此將他的慈悲和愛心表露無遺。因此,保羅很適當地把寬恕別人與效法上帝相提並論,說:「[要]彼此饒恕,正如上帝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所以,你們該效法上帝,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也要憑愛心行事。」——以弗所書4:32-5:2。
25 真正的基督徒長久以來都力求仿效耶和華的公正,也效法他的慈悲和樂於寬恕的精神。我們越認識他,就應該越容易在這幾方面效法他。可是,對於那些因為跟從犯罪的行徑而公正地受到嚴厲管教的人,我們可以怎樣應用這條原則呢?且讓我們看看。
-
-
在今日效法上帝的慈悲守望台1991年 | 5月15日
-
-
在今日效法上帝的慈悲
「我願落在耶和華手裡,因為他有豐盛的憐憫。我不願落在人的手裡。」——撒母耳記下24:14。
1.大衛對上帝的慈悲有什麼感想?為什麼?
大衛王從經驗知道耶和華比人更加慈悲。大衛深信上帝的行事方式或道路是最好的,因此他渴望學習上帝的行事方式,按他的真理而行。(歷代志上21:13;詩篇25:4,5)你和大衛有同感嗎?
2.關於處理嚴重的罪過,耶穌在馬太福音18:15-17提出什麼勸告?
2 聖經向我們顯示上帝對各事的想法。例如若有人得罪我們,我們應該怎樣做,我們可以看看上帝的想法如何。耶穌告訴後來成為基督徒監督的使徒們,說:「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這裡所指的錯不是僅指個人的冒犯,而是指嚴重的罪,例如欺騙或毀謗。耶穌說,如果這個步驟不能解決事端,又如果有見證人的話,受冒犯的人就應該帶見證人同去,證明對方的確有錯。這個步驟是最後一著嗎?不然。「[犯過者]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馬太福音18:15-17。
3.耶穌說不肯悔改的犯過者就「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他的話是什麼意思?
3 使徒是猶太人,因此明白待犯過者「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是什麼意思。猶太人避免與列國的人交往,並且鄙視做羅馬稅吏的猶太人。a(約翰福音4:9;使徒行傳10:28)故此,耶穌其實告訴門徒,如果會眾摒棄犯過者,他們就要停止和他交往。然而,這項訓示和耶穌不時與稅吏來往一事怎能一致呢?
4.鑑於馬太福音18:17的話,何以耶穌能夠與某些稅吏和罪人交往?
4 路加福音15:1說:「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都」這個字不是說每個稅吏或罪人都在那裡,而是指人數眾多。(參看路加福音4:40。)在那裡的是哪些稅吏或罪人呢?就是那些渴望自己的罪得蒙赦免的人。在較早時候,有些這樣的人受施浸者約翰的悔改信息所吸引。(路加福音3:12;7:29)因此,別人來到耶穌那裡時,耶穌向他們傳道並沒有違反他自己在馬太福音18:17所提出的勸告。請注意,「有好些稅吏和罪人[聽耶穌講道],……也跟隨耶穌。」(馬可福音2:15)這些人並不想繼續過糜爛的生活,也沒有拒絕接受幫助。相反,他們聆聽耶穌的信息,並且心裡受到感動。即使他們當時仍然犯罪,很可能他們正力圖改過自新。「好牧人」向他們傳道乃是效法他慈悲的天父。——約翰福音10:14。
寬恕——基督徒的義務
5.關於寬恕,上帝的基本立場是什麼?
5 以下兩段親切的話向我們提出保證,我們的天父是樂於寬恕人的:「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是要叫你們不犯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裡我們有一位中保,就是那義者耶穌基督。」(約翰一書1:9;2:1)被會眾開除的人有可能得到寬恕嗎?
6.被會眾開除的人怎樣能夠得到寬恕及恢復地位?
6 有可能。某人若由於犯了罪不肯悔改,被會眾開除,代表會眾的長老們會向他解釋,他是可以悔改得到上帝寬恕的。他可以出席在王國聚會所舉行的聚會。在那裡,他能夠聽到可以幫助他悔改的聖經訓示。(參看哥林多前書14:23-25。)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可以請求在潔淨的會眾裡恢復地位。於是,長老們會和他會面,設法決定這人是否已經捨棄犯罪的行徑而衷心悔改。(馬太福音18:18)倘若他已悔改,不再犯罪,會眾就可以按照哥林多後書2:5-8的模式恢復他的地位。要是他被會眾開除已有多年之久,他就需要作出認真的努力以求進步。此後,他也可能需要頗大的幫助,去加深他的聖經知識和體會,好成為靈性堅強的基督徒。
歸向耶和華
7,8.關於上帝流亡異地的子民,他立下什麼典範?
7 但長老本人可以採取主動向被開除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嗎?可以。聖經表明慈悲不是僅藉著消極地不施加懲罰而顯示出來,而是常常藉著積極的行動表明出來。我們有耶和華所立的榜樣。他把不忠的子民放逐到外地之前預言以色列人有重投他懷抱的希望,說:「雅各,以色列啊,你是我的僕人,要記念這些事。……我塗抹了你的過犯,像厚雲消散;我塗抹了你的罪惡,如薄雲滅沒。你當歸向我,因我救贖了你。」——以賽亞書44:21,22。
8 後來,在以色列人流亡期間,耶和華進一步採取其他積極步驟。他差遣預言者作為他的代表,促請以色列人『尋求他,就必尋見』。(耶利米書29:1,10-14)他在以西結書34:16把自己比作牧人,把以色列國的人民比作迷失的羊,說:「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在耶利米書31:10,耶和華也運用意象把自己描述為以色列的牧人。不,他沒有把自己形容為在羊欄裡等待迷失的羊自行回來的牧人,相反,他表明自己採取主動去找尋失喪的羊。請注意,即使當時一般以色列人都不肯悔改,以致流亡異地,上帝仍然主動地付出努力,幫助以色列人歸向他。正如瑪拉基書3:6表示,在基督徒的安排裡,上帝對待人的方式並不會改變。
9.基督徒會眾怎樣效法上帝的榜樣?
9 這豈不是表明長老可以有理由採取主動向某些被會眾開除、但如今已表示悔改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嗎?請記得使徒保羅曾吩咐哥林多會眾把惡人從他們當中除去。後來由於這人衷心悔改,保羅勸哥林多人要向這人確定他們的愛心。結果這人得以在會眾裡恢復地位。——哥林多前書5:9-13;哥林多後書2:5-11。
10.(甲)什麼動機應該推使人設法與某些被會眾開除的人取得接觸?(乙)為什麼主動接觸被開除者的人不應當是犯過者的基督徒親屬?
10 上文引用的百科全書說:『實施革除會籍的基本理由乃是要保護群體的標準:「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林前5:6)。在大部分聖經章節和正典以外的文章裡,這個動機都很清晰;但是保羅在林後2:7-10提出勸勉的理由乃是對個別的人,即使已被會眾驅逐,所懷的關注。』(楷書本刊自排。)因此,按理說來,羊群的牧人也應該在今天表現這種的關注。(使徒行傳20:28;彼得前書5:2)犯過者的前度朋友和親戚也許希望某個被會眾開除的人重投耶和華的懷抱,但由於尊重哥林多前書5:11的命令而不與被會眾驅逐的人交往。b他們讓受委任的牧人採取主動,看看這人是否想歸向耶和華。
11,12.甚至長老也不想接觸哪一種被會眾驅逐的人,但他們可以探訪哪種人?
11 即使長老也不適宜主動接觸某些被會眾驅逐的人,例如叛道者。這些人「說悖謬的話,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他們是『假師父,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用捏造的言語在會眾身上取利』。(使徒行傳20:30;彼得後書2:1,3)被會眾開除的人若好爭論,或者積極助長犯罪的行為,我們就沒有任何聖經理由要主動與這樣的人接觸。——帖撒羅尼迦後書2:3;提摩太前書4:1;約翰二書9-11;猶大書4,11。
12 可是,許多被會眾驅逐的人並不像這類人。一個人可能為了某項嚴重過犯被會眾開除,但卻已經停止犯過了。另一個人也許曾經使用煙草,或者曾經縱酒,但現在並沒有試圖引誘別人犯過。請記得,甚至在流亡異地的以色列人歸向上帝之前,上帝就已經差遣代表敦促他們回頭了。聖經並沒有提及保羅或哥林多會眾的長老們有沒有採取某些主動步驟去查看被會眾開除的男子的情況如何。這人改過自新,終止以往的不道德行為之後,保羅便吩咐會眾恢復這人的地位。
13,14.(甲)什麼顯示有些被會眾驅逐的人也許會響應別人主動地表現慈悲?(乙)長老團可以怎樣作出安排去接觸這樣的人?
13 近年來,長老偶然遇到被會眾開除的人的事曾屢次發生。c在環境適當的時候,牧人簡略地向對方說明恢復地位所需的步驟。有些這樣的人表示悔改,結果得以恢復地位。這些喜樂的結果顯示,也許有些被會眾開除或脫離組織的人會響應牧人慈悲地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但長老可以怎樣處理這件事呢?長老團應該最多每年一次考慮一下有沒有這樣的人住在他們的地區內。d長老會特別注意那些被會眾驅逐了超過一年的人。視乎情形而定,倘若適當的話,長老團會派兩位長老(最好是熟悉這人情況的長老)去探訪這人。但長老並不會探訪任何表現吹毛求疵的危險態度,或者表明不想接受幫助的人。——羅馬書16:17,18;提摩太前書1:20;提摩太後書2:16-18。
14 兩位牧人可以用電話問問這人他們是否可以上門作個簡短的探訪,或者他們可以在適當時間順道探訪他。探訪的時候,他們無須疾言厲色或甚至態度冷漠,相反,他們應該親切地反映出慈悲的關懷。與其舊事重提,倒不如討論一下像以賽亞書1:18和55:6,7,以及雅各書5:20一類的經文。倘若這人有興趣歸回上帝的羊群,長老可以仁慈地解釋他應該採取什麼步驟,例如閱讀聖經和守望台社的刊物,並且出席王國聚會所的聚會。
15.長老接觸被會眾開除的人時,應該將什麼事緊記在心?
15 長老需要運用智慧和辨識力去探知這人有沒有悔改的跡象,然後決定是否應當適合再探訪他。當然,他們應該記住,有些被會眾開除的人是永不會「重新復甦以至悔改」的。(希伯來書6:4-6,《新世》;彼得後書2:20-22)探訪之後,兩位長老會扼要地向會眾的服務委員會作一項口頭匯報。然後,會眾服務委員會會在下一次長老會議中知會長老團。長老們慈悲地採取主動正好反映上帝的觀點:「萬軍之耶和華說:……現在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瑪拉基書3:7。
其他的慈悲幫助
16,17.對於被會眾開除的基督徒親屬,我們應該懷有什麼看法?
16 我們若不是監督,就不會對被會眾開除的人主動地伸出援助之手。但我們又怎樣呢?我們能夠做些什麼與這項安排一致的事以效法耶和華呢?
17 只要人一日仍是被會眾開除,或者脫離組織,我們就需要遵從以下的訓示:「若有稱為弟兄是淫亂的,或貪婪的,或拜偶像的,或辱罵的,或醉酒的,或勒索的,這樣的人不可與他相交,就是與他吃飯都不可。」(哥林多前書5:11)但至於與被會眾開除的人同住的基督徒家庭成員,這項聖經訓令卻不應該影響到我們對這些人的看法。古代的猶太人對稅吏如此憎惡,以至連帶憎恨稅吏的家人。耶穌絕不贊成這種做法。他說犯過者若拒絕接受幫助,就要待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耶穌並沒有說我們應當以這種方式對待基督徒家庭的成員。——馬太福音18:17。
18,19.對於被會眾驅逐的人的忠信親屬,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表現基督徒的精神?
18 我們應當特別支持仍是忠信基督徒的家庭成員。他們既與被會眾驅逐的人同住,後者可能實際阻撓他們照料屬靈事務,因此他們也許已經面對各種痛苦和障礙了。被會眾驅逐的人也許不願有基督徒登門造訪;或者基督徒若前來探望忠貞的家庭成員,這人並不知情識趣地避開。他也可能阻止家人參加基督徒的所有聚會和大會。(可參看馬太福音23:13。)因此蒙受不利影響的基督徒的確配得我們的慈悲。——哥林多後書1:3,4。
19 我們能夠表現溫厚慈悲的方式之一是藉著「說撫慰的話」,與這些家庭裡的忠信基督徒作富於鼓勵的交談。(帖撒羅尼迦前書5:14,《新世》)聚會前後、從事外勤服務的時候,或者在其他時間與這些人一起,都是扶持他們的大好機會。我們無需提及開除的問題,我們有許多造就的事情可以討論。(箴言25:11;歌羅西書1:2-4)雖然長老會繼續牧養這些家庭裡的基督徒,我們可能發覺自己也能夠探訪這些人,但卻無須與被會眾驅逐的人有任何交往。我們探訪或打電話的時候若剛好由被開除的人應門或接聽,我們可以簡單地要求與我們所要找的基督徒親屬說話。有時基督徒家庭的成員也許能夠接受邀請到我們家裡交往。要點是:他們不論老幼,都是與我們同作上帝的僕人,都是上帝會眾中蒙愛的成員,因此不該受到孤立。——詩篇10:14。
20,21.倘若有人恢復地位,我們應該有什麼感想和行動?
20 若有被會眾驅逐的人恢復地位,就有另一個範疇讓我們表現慈悲了。耶穌的比方強調天上為了「一個罪人悔改」而喜樂。(路加福音15:7,10)論到曾被會眾開除的男子,保羅對哥林多人寫道:「倒不如饒恕他,安慰他,免得他因憂愁過度而受不了。所以,我勸你們向他確定你們的愛心。」(哥林多後書2:7,8,《新譯》)我們應當在犯過者恢復地位之後隨即以理智、仁愛的方式實行這項勸告。
21 耶穌的浪子比方提出一個我們需要避免的危險。大兒子沒有為浪子回家而歡喜快樂,反而生氣不悅。我們切勿像他一樣,對以往的過犯深懷恨意,或者不願見到犯過者恢復地位。相反,我們的目標要像比方中的父親一樣,他正好表明耶和華的反應。父親很高興見到自己的兒子彷彿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一般。(路加福音15:25-32)照樣,我們會樂於和恢復地位的弟兄說話,並且用其他方式鼓勵他。不錯,我們應該顯明自己正表現慈悲,就像我們那樂於寬恕、慈悲為懷的天父一樣。——馬太福音5:7。
22.我們效法耶和華上帝意味到怎樣行?
22 毫無疑問,我們若想效法我們的上帝,就必須表現與他的命令和公正一致的慈悲。詩篇執筆者描述他說:「耶和華有恩惠,有憐憫,不輕易發怒,大有慈愛。耶和華善待萬民;他的慈悲覆庇他一切所造的。」(詩篇145:8,9)他立下一個多麼仁愛的典範讓基督徒效法!
[腳注]
a 「稅吏特別受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所鄙視,理由有好幾個:(1)他們為佔據以色列土地的外國勢力收集金錢,因此間接支持這項暴行;(2)眾所周知他們無所不為,時常犧牲同胞自肥;(3)他們的工作要他們經常和外邦人接觸,所以在禮儀上不潔。新約和拉比文學都透露人蔑視稅吏。……根據後者,人甚至憎恨稅吏的家人。」——《國際標準聖經百科全書》。
b 如果基督徒家庭裡有被會眾開除的成員,這個人仍然是家庭日常交往和活動的一部分。這可以包括在全家人考慮屬靈的資料時,容許這人在場。——可參看《守望台》1989年2月15日刊,第19,20頁。
c 可參看《1991年耶和華見證人年鑑》,第53-4頁。
d 若有任何見證人在逐戶傳道工作上,或藉其他方法,知道有被會眾開除的人住在地區內,就應該通知長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