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雨林大受破壞
    警醒!1998年 | 5月8日
    • 雨林大受破壞

      從前地球有條翠綠的寬腰帶,是由各種各樣的樹交織而成的,其上還有波瀾壯闊的江河做裝飾條紋。

      地球的綠腰帶宛如龐大的天然溫室,生物種類豐富多彩,美不勝收。世上的動物、禽鳥和昆蟲中,有一半的種類都是在這個天然溫室裡棲息的。這個翠綠地帶雖然物產豐饒,卻易受破壞——比任何人所想像的還要脆弱。

      我們所指的就是熱帶雨林。表面看來,熱帶雨林廣袤無際,像是破壞不了似的。但事實可不是這樣。加勒比海群島的雨林最先從地上消失。早在1671年,也就是渡渡鳥a絕種之前十年,巴巴多斯的森林已被糖料作物種植園取代。加勒比海其他島嶼的森林也有同樣的遭遇。這不過是前奏罷了,預示雨林會逐漸在全地消失。到了20世紀,雨林的消失速度更為驚人。

      一百年前,熱帶雨林佔地球表面百分之12,但現今已下降到百分之5。每年被砍伐或燒掉的林區多達13萬平方公里,面積比英格蘭還要大。雨林遭受破壞的速度實在快得驚人,長此下去,雨林和其中的住客準會步渡渡鳥的後塵,走上絕路。巴西的雨林研究員菲利普·費恩賽德告誡說:「我們不該貿然下結論,說雨林將在哪一年全然消失,但情況要是沒有好轉的話,雨林終會在地上消失。」1997年10月,黛安娜·瓊·斯基莫報導:「近幾個星期的資料顯示,今年巴西因刀耕火種而失去的樹木,比印尼的森林大火所燒掉的還要多。火災發生後,印尼有多個大城市給層層的濃煙籠罩著,憋得居民透不過氣來。濃煙還擴散到其他國家去。……人造衛星的資料顯示,亞馬遜流域的刀耕火種比去年多了百分之28。根據1994年的統計數字,也就是手頭最新的數字,自1991年以來,被砍掉的林木增加了百分之34。」

      「在沙漠生長的樹木」

      既然一個世紀以前,雨林還算完好無損,如今卻又為什麼消失得這麼快?溫帶森林佔地球表面百分之20。過去50年來,溫帶森林的面積只是略為減縮;相形之下,雨林就顯得易受破壞了。原因到底是什麼?答案在於雨林獨有的特性。

      阿諾德·紐曼在他撰寫的《熱帶雨林》評論,有人把雨林形容為「在沙漠生長的樹木」,用詞的確貼切。他指出在亞馬遜的部分盆地,還有在婆羅洲,「真沒想到廣大的森林竟然矗立在差不多純白的沙土上」。雖然雨林多半不會在沙土上生長,但幾乎所有雨林的表土都是非常貧瘠的。溫帶森林的表土也許有2米深,雨林表土的深度卻很少超過5厘米。地球的豐茂植物又怎麼可以在這樣的瘠土茁壯生長呢?

      在60年代和70年代,科學家漸漸明白其中的奧妙。他們發現雨林原來是自給自足的。植物所需的養分大多由林地的枯枝落葉層供應。由於雨林的氣溫和濕度恆常不變,枯枝落葉層很快就給白蟻、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分解了。所有東西都會在自然的回收過程中再充分利用。雨水降在雨林,水分經樹冠層排出,再給太陽蒸發,從雨林回收的水分有時多達百分之75。後來,被蒸發的水分在上空形成雲霧,不久又下到雨林去。

      這個系統雖然很奇妙,卻有致命的弱點。雨林要是過度受損,就無法自行修補了。一小塊林區給砍掉後,不出幾年雨林就會自動復原。不過,如果把一大片林區夷平,雨林就可能永難復原。傾盆大雨把養分沖走了,似火的驕陽又把表土曬得乾巴巴的。這層薄土如今只能長出野草來。

      土地、木材和漢堡包

      發展中國家缺少農地,發覺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正等待開發。一個「簡單」做法就是鼓勵無地的貧農各自砍去一塊林區的樹木,然後把該塊林地據為己有,情形就像歐洲移民在美國西部開拓殖民地一樣。這個做法卻帶來可悲的後果,對雨林和農民都沒有好處。

      繁茂的雨林可能給人錯覺,種什麼都會茁長。可是,樹木一旦給砍伐淨盡,肥沃多產的假象很快就消失了。一個名叫維多莉亞的非洲女子說出問題所在。最近維多莉亞的家人佔用了一小塊林地給她耕種。

      「公公剛剛把這塊林地的樹伐清,又把地上的草木燒掉,好讓我種野豆、木薯和香蕉。我預計今年將有好收成。但再過兩三年,土壤的肥力就會耗盡,我們又要砍伐另一塊林地了。刀耕火種雖然艱苦,不過這是我們的惟一生路啊。」

      像維多莉亞一家靠刀耕火種過活的農民,至少有2億戶!雨林每年所遭受的破壞,有百分之60是他們造成的。這些流動農民也不想這麼辛苦地耕種,可惜他們別無選擇。他們天天都要掙扎求存。面對這樣的困境,保護雨林資源猶如斷絕農戶的生路,他們真是連想也不敢想。

      農民清除林區的樹木,大多是為了耕種土地,但也有農民在土地上放牧。在中南美洲,雨林被人濫伐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開發林區做牧牛場。牧場主通常把牛肉運送到北美洲去,因為當地的連鎖快餐館對廉價的漢堡牛肉餅有很大需求。

      可是,像小農戶一樣,牧場主也遭到同樣的困難。用草木灰燼做肥料的林地,至多只能生產五年的牧草給牛群吃。在少數人說來,把雨林改為肉用牛的牧場可能有利可圖。不過,用這種方法生產糧食簡直是暴殄天物,倒虧他們想得出來。b

      採伐木材也大大危害雨林。伐木不一定會破壞雨林。有些公司只採伐幾種有商業用途的木材,由於伐木得法,雨林很快就復原了。木材公司每年開發4萬5000平方公里的樹林,但其中竟有三分之二的林區因大量採伐,結果每五種林木就只有一種未受損害。

      「伐木公司漫無節制地採伐,把大好的森林夷為平地,實在太可怕了。」植物學家曼努埃爾·菲達爾戈悲嘆著說,「在這片光禿禿的林地,其他種類的花草樹木可能會發芽生根,但重新長成的不過是次生林,花草樹木的種類比原生林少得多。森林可能要經過悠悠歲月,才能恢復昔日的光景。」

      伐木公司還在其他方面,使雨林加快遭受破壞。採運工人開闢道路,牧場主和流動農民就順勢侵佔雨林土地。採運工人留下的垃圾,有時成了山火的燃料,使火勢迅速蔓延,到頭來被燒掉的林木比伐木工人所砍去的還要多。1983年,在婆羅洲,單單一場山火,就把100萬公頃的林木燒毀了。

      採取了什麼保護措施?

      面對以上各種威脅,有關當局採取了不少相應的步驟,保存還沒受損的雨林。保護雨林的確任重道遠。國家公園範圍有限,只能保護一小片的雨林。不過,即使在國家公園的範圍內,人民也依然如故,繼續狩獵、伐木、刀耕火種。發展中國家經濟拮据,哪裡有錢管理國家公園呢。

      由於資金奇缺,有些政府利字當頭,輕易把採運木材的權利賣給跨國公司。一些國家由於國庫空虛,惟有利用雨林資源來清還外債。千千萬萬的流動農民無路可走,不得不朝著雨林深處進發,進一步破壞雨林。

      既然世界困難重重,保護雨林資源真是這麼重要嗎?雨林要是消失了,我們又會遭受什麼損失?

  • 雨林好處多
    警醒!1998年 | 5月8日
    • 1844年,在一座修道院的廢紙簍裡,希臘學者蒂申多夫無意中發現了一部共有129頁的古老抄本。他撿起這份無價的手稿,轉身就溜了。這些手稿如今成了《西奈冊式抄本》的一部分。《西奈冊式抄本》是其中一部舉世聞名的聖經抄本。

      這部珍貴的抄本及時逃過了毀滅的厄運。雨林卻很少有這麼幸運的遭遇。大眾往往忽視雨林的真實價值。每年旱季,牧場主和流動農民都燃起上千場的森林火災。熊熊的烈火把熱帶天空灼得發紅。美國現任副總統戈爾親眼見到亞馬遜雨林淪為一片火海。他說:「大火所造成的破壞簡直匪夷所思。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悲劇。」

      我們很少會把明知有價值的東西燒掉。雨林所以大受破壞,是因為我們還沒明瞭它的真實價值,就肆意破壞。其實我們仍未了解雨林怎樣運作,也不知道其中蘊藏著多少種類的生物。貿然放火燒掉雨林,情形就好比人為了給房子供暖,不先檢查藏書的內容,就把全部藏書付之一炬。

      近年來,科學家已著手研究這些「藏書」,也就是雨林所蘊含的廣博知識。這些藏書把「讀者」迷住了。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