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地球的生命線警醒!1997年 | 8月22日
-
-
水——地球的生命線
地上眾生通通靠無色、無臭、無味、無熱量的水維持生命。人和動植物都不可缺水。從大象到微生物,水都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沒有東西能夠取代。地球人口50多億,人人要保持身體健康,就得每天從流質和固體食品攝取2.5公升的水分。真的,生物缺水就活不成。
莊稼無水不能種,牲畜無水不能養。缺水等於缺糧,沒有糧食就沒有生命。
值得欣幸的是,地球有充足的水源。從外太空拍攝的照片看來,這個藍晶晶的行星似乎應該稱為水球,而不是地球。覆蓋地球表面的水要是平均分布的話,就會形成一個2.5公里深的環球海洋。地球的陸地可全部放進太平洋,甚至有餘裕的空間。
地球的主要水源當然是海洋,而海水是有鹹味的。人如果單喝海水,不久就會出現脫水徵狀,最後乾渴而死,因為身體要不斷把過多的鹽分排走。除了少數例外,海水不是把莊稼醃死,就是使機器迅速鏽壞。由此可見,海水不適宜給工農業生產用。除非脫去鹽分,否則海水對人類沒有多大的用處。不過,淡化海水的成本卻十分高昂。
地球的貯水絕大部分是鹹的,淡水只佔百分之三。在這麼少量的淡水中,約有百分之99存於冰川地帶,或埋藏在地下深處。人類用得著的淡水不過是其中的百分之一罷了。
百分之一聽起來實在微不足道。我們可會把淡水用光嗎?大概不會。《人類與地球》雜誌說:「淡水要是平均分布全球,而各地人民又不濫用的話,就算世界人口比目前多一兩倍,這麼少量[百分之一]的淡水也足以維持各人的生命。」
大致說來,地球的總水量始終如一,既沒有增多也沒有減少。《科學世界》說:「你今天用的水,昔日可能是恐龍的止渴甘露,因為地球的總水量一如往昔,將來也不會改變。」
原因是,環繞地球的水圈循環不息——從海洋蒸發成大氣的一部分,然後下到地上,湧進江河,再往海裡流。古代一位哲人寫得不錯:「江河向海裡流,海卻不滿溢;江河之水歸回本源,循環流轉。」——傳道書1:7,《新譯》。
儘管地球有充足的淡水,許多地區卻陷入缺水危機。接續的文章會探討箇中原因,同時看看有沒有希望解決問題,轉危為安。
-
-
水荒危情急警醒!1997年 | 8月22日
-
-
水荒危情急
瑪麗住在美國,每天醒來就先來個淋浴,接著刷牙洗臉,其間任由水龍頭開著空流。她放水沖洗馬桶,然後洗手。瑪麗還未坐下來吃早餐,就用了大量的自來水,足以裝滿一個普通的浴盆。像許多美國居民一樣,瑪麗一天到晚用水超過350公升,相等於浴盆容量的兩倍半。她只需伸手扭開水龍頭,潔淨的水就源源而來。既然供應從沒間斷,瑪麗早就把自來水視作當然,不懂得珍惜節約。
德黛住在西非,生活條件跟瑪麗判若雲泥。天色還沒破曉,她就起床,穿好衣服,把大盆子放在頭上,保持身體平衡,一直步行8公里到最近的河流去。她在河邊洗澡,給盆子注滿河水,然後回家。德黛天天如是,每次來回需要四小時左右。在接著的一個鐘頭內,她過濾河水,除去寄生生物,用三個容器把濾過的河水貯存起來:一個供飲用,一個給家人使用,還有一個供自己傍晚洗澡用。要洗衣服,就得再往河邊去了。
德黛說:「水荒把我們搞垮了。單是運水,就差不多花掉半個上午,還剩下多少時間用來種田、料理雜務呢?」
德黛的事例並不罕見。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許許多多的婦孺都要長途跋涉,從受污染的湖泊、水井運水回家,每年所花的時間合計超過1000萬年!
有的供水充足,有的水源奇缺
地球其實有充足的淡水,可惜分布不均。這個問題至為棘手。科學家舉例說明困難所在:全球有百分之36的淡水分布在亞洲的河川湖泊,飲用這些淡水的居民是世界人口的百分之60。與亞洲相比,亞馬遜河的貯水量佔總水量的百分之15,但只有百分之0.4的人口才用得著這些河水。雨水也同樣分布不均。地球有些地區幾乎長年乾旱。其他地區雖不至缺雨,但偶爾也鬧旱災。
不少專家認為,人類的活動可能擾亂了氣候,影響雨水分布。世人濫伐林木,又過度耕作、過度放牧,使土地變得荒蕪。有的專家推斷,表土既然沒有草木遮蓋,就把大量陽光反射進大氣去。結果可想而知:大氣日趨暖和,雲霧消散,雨量下降。
此外,雨量也因土地貧瘠而減少。降在樹林的雨水,大部分都是起先從樹葉和下層灌叢等植物蒸發而來的。換句話說,植物就像大海綿一樣,能吸收雨水、貯存水分。樹木和下層灌叢給砍掉後,形成雨雲的水分就相應地減少了。
人類的活動到底對雨量造成多大的影響,問題至今仍然引起爭議,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研究。世界銀行提醒大家,目前有80個國家水旱情況嚴重,水荒不但妨礙國內的經濟發展,也損害國民健康。地球至今有百分之40的居民,也就是20多億人口,找不到潔淨的水源,也沒有適當的衛生設備。
富國要是面臨供水不足,通常會「破財免災」。它們出錢築壩攔水,又利用高昂的科技回收廢水,甚或淡化海水。窮國哪來這麼多選擇,惟有實行配給用水,但又恐怕會抑制經濟發展,減少糧食產量。另一個選擇是,重複利用未經處理的水,這樣做卻又助長細菌蔓延。各地的供水需求不斷增加,前景實在不妙,水荒威脅難除。
充滿希望的十年
1980年11月10日,聯合國舉行大會,各代表都信心十足,熱切地討論即將推行的「國際飲水供應和衛生十年」計劃。大會宣布計劃的目標:到1990年,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居民都可飲用安全的清水,都擁有適當的衛生設備。十年過去了,各有關國家總共耗資1340億美元,給10多億人口供應潔淨的飲用水,又為7億5000多萬人安裝了污水處理設施,成績有目共睹。
可是,這個計劃所取得的成績,卻由於人口激增而抵消了。在短短十年內,發展中國家增加了八億人口。1990年來了,世上仍然有十億多人缺少安全的飲用水,又沒有足夠的衛生設備。在童話《鏡中世界》,王后對愛麗絲所說的話,正好道破了聯合國的困境:「聽我說,你得拼命奔跑,才能保持原位。你如果想往別處去,就至少要加倍用勁才行!」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1990年過後,貧苦大眾依舊沒有自來水和排污設施,改善環境衛生的進展實在「微不足道」。桑德拉·波斯泰爾出任世界監察協會研究部副主管的時候,曾寫道:「世界還有12億人口得冒著染病或喪命的危險喝水。從道德觀點來看,這始終是個嚴重的缺點。歸根結底,原因不是水源奇缺、技術不足,而是社會制度和行政機關都不肯為窮人設想,滿足他們的基本需要。據估計,有關方面每年要多花360億美元,相等於全球軍費的百分之4左右,才能把我們看做當然的東西供給全人類——潔淨的飲用水和排污設施。」
人口增多、需求上升
除水源分布不均外,還有另一個因素使問題變得複雜:水的需求隨人口增多而上升。全球雨量大致保持不變,人口卻有增無已。本世紀的耗水量至少倍增了兩次。有些人估計,在今後20年,耗水量可能是今天的一倍。
既然人口與日俱增,飲用水需求就難免上升,糧食需求也無例外。要生產糧食,就要大量用水。農業倒要跟工業和個別用戶競爭用水。城市發展迅速,工業區又不斷擴展,農業用水往往受到忽略。一個研究人員問:「糧食到底是從哪兒得來呢?說實在的,我們減少供水給農業,現存的糧食充其量只夠50億人糊口,我們又怎麼可能餵飽100億人呢?」
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得最快,供水緊張是常見的現象。說來遺憾,不管在經濟上還是在技術上,這些國家都沒有能力緩解水荒。
污染
水源已經短缺,人口激增又使難題變本加厲。這還不止,仍有第三個相關因素,就是水源受污染。雖然聖經提到「生命水的河」,目前有不少河水卻是足以致命的。(啟示錄22:1)每年倒進各地河流的廢水,不分工業或家用,共達450立方公里。好些河川溪流都成了徹頭徹尾的污水溝。
在發展中國家,幾乎每條大河都給未經處理的污水弄髒。俄羅斯的200條大河經過檢驗後,結果表明十居其八含有極高水平的細菌和病毒,根本不適宜飲用。發達國家的河流和地下水,雖然沒有給污物弄髒,卻往往受有毒的化學品、農用化肥污染。在世界各地,差不多所有濱海國家都把未經處理的污水注入沿岸淺水處,海灘因此變成「污泥濁水」。
可見,全世界的水源都受到污染。在《水:必需的資源》小冊,奧杜邦協會概述目前的情況,說:「由於水源不潔,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久病不愈、體弱無力。含有化學物質的水源也危害另外三分之一人口的健康;化學物質對人體所造成的長遠影響依然不大清楚。」
水源不潔、健康受損
上文提到的德黛嗟嘆:「水荒把我們搞垮了。」雖然誇張了點,但潔淨的淡水嚴重短缺,卻可以實際置人於死地。像德黛一樣,千百萬窮人除了從河流、小溪取水外,就別無選擇。這些溪河不過是污水明溝罷了。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八秒鐘就有一個孩子死於飲用水不潔而引起的疾病。這又何足為怪呢!
《世界監察》雜誌報導,在發展中國家,百分之80的疾病都是從不潔的飲用水感染的。水傳病原體、受污染的水源每年奪去2500萬人的性命。
飲用水傳染的致命疾病,包括腹瀉、霍亂和傷寒,主要在熱帶地區橫行猖獗。不過,這些疾病卻不是發展中國家獨有的。1993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密爾沃基市,由於自來水含有一種抗氯的微生物,40萬市民喝後感到身體不適。同一年,美國其他城市的供水系統,例如首都華盛頓、紐約市和密蘇里州的卡布爾市,也含有危險的微生物,市民惟有用煮沸方法淨化自來水。
共用河水
水源短缺、用水需求隨人口增長而上升、水源污染所誘發的疾病等都是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使國際局勢變得緊張,甚至引起衝突。畢竟,水根本就不是什麼奢侈品。西班牙一位政治家為缺水危機傷透腦筋,他說:「我們要面對的再也不是經濟鬥爭,而是生存鬥爭。」
國際局勢日趨緊張,主要是因為河水共用。美國的研究人員彼得·格萊克指出,世界有百分之40的人口分布在250個河流盆地上,這些河水卻有多個國家爭用。布拉馬普特拉河、印度河、湄公河、尼日爾河、尼羅河和底格里斯河分別流經不同的疆土,各國都想盡量多用本國流域的河水。爭水糾紛已經爆發了。
隨著用水需求遞增,各國之間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緊張。世界銀行環境持續發展部副行長預言:「本世紀多場戰爭都是因爭石油而觸發的;到下個世紀,世人將為爭用水而大動干戈。」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分子動個不停
讓我們跟隨一個水分子漫遊,一同踏上循環不息的旅程。水分子可通過無數的路線返回原處,本文所附的一系列圖片只是舉例說明其中一條,圖片號碼跟正文配合。——約伯記36:27;傳道書1:7。
我們以海面的一個水分子為起點。(1)海水給太陽的熱力蒸發,水分子漸漸升到離地面幾千英尺的上空。(2)這時候,它跟其他水分子合併,形成小水滴,隨風飄浮好幾百英里。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這滴水跟一個夠大的雨點結合,下到地上來。(3)這個雨點連同億億萬萬的雨點下在山坡上,雨水衝下山坡,直往河裡流。(4)
接著,一隻鹿在河邊喝水,把水分子吸進體內。(5)幾小時後鹿兒撒尿,水分子給排出體外,流進泥土,再被樹根吸去。(6)水分子沿樹幹而上,最後從葉面蒸發到空氣中。(7)一如以往,水分子飄到上空,同其他水分子合成另一小水滴。這滴水順風滑移,最後跟沉甸甸的烏雲遇合。(8)水分子一再連同雨水降下,這回卻落在河流,河水把它帶到海洋去。(9)在海洋裡,水分子可能要流動好幾千年才能到達水面,給太陽蒸發,再次在空氣中飄移。(10)
水分循環流轉不息:水從海洋蒸發,在陸地的上空飄移,變成雨水降下,流回海洋。通過這樣的循環,水能夠維持地上眾生的生命。
[第9頁的附欄或圖片]
改善用水供應建議
興建海水淡化工廠。目的是要脫去海水的鹽分。工廠通常用泵把水抽運到低壓室,在那兒加熱直到水開為止。水變成蒸汽後給送往別處,只剩下鹽晶體。脫鹽過程相當昂貴,發展中國家多半擔負不來。
融化冰山。有些科學家認為,既然冰山含有潔淨的淡水,當局可用大型拖船把南極的巨大冰塊拖走,然後融化,供南半球的乾旱區使用。但有一個難處:各冰山還沒抵達目的地,就有一半左右在海裡消融了。
利用蓄水層。蓄水層是地下深處的含水岩層。即使在乾巴巴的沙漠,人也可以用泵從蓄水層抽水。可是,抽運地下水不但花費龐大,也降低地下水位。還有一個不利的條件,就是岩層重新蓄水的速度多半十分緩慢,有些岩層甚至不再蓄水。
-
-
水荒危機解決有望嗎?警醒!1997年 | 8月22日
-
-
水荒危機解決有望嗎?
人類用水、供水的問題複雜無比,專家為解決方案爭辯不休。世界銀行打算在今後10年,投資6000億美元改善環境衛生,實施供水計劃。要是為了省去這筆巨大費用而不投資的話,代價可能還要巨大。且以祕魯為例。由於水源受污染,近期霍亂蔓延全國。疫病橫行10個星期後,終告一段落,國家為此動用了大約10億美元。比起祕魯在80年代所作的供水投資,上述數字是投資額的三倍。
供水計劃的發起人雖然用意良好,貧苦大眾卻往往不能從中受惠。在發展中國家,大城市的人口劇增,城市擴展雜亂無章。窮人被迫棲身簡陋的木屋,居住環境擁擠不堪,又沒有自來水和衛生設備。他們不能享用政府資助的供水服務,惟有出高價購買生活用水,而小販供應的水通常都是不乾淨的。
缺水危機席捲全球。這個問題顯然涉及多個相關的因素,例如水源不足、污染、貧窮、疾病、用水需求隨人口增多而上升等,千絲萬縷,十分複雜。但同樣明顯的是,人類苦無對策,不知從何著手解決問題。
保持樂觀的理由
即使許多人對未來並不樂觀,但前景也不至於一片黯淡。為什麼呢?原因是,行將採取行動解決世界水荒危機的是上帝,而非軟弱的世人。惟獨上帝才有能力和決心把供水問題一一解決。
耶和華上帝能夠消除水荒,這是確鑿不移的事實。大地和地上的眾水都是他設計、創造的。耶和華制定了奇妙的水分循環,又設立其他自然循環系統,好讓眾生都能夠在地上生存。啟示錄14:7清楚說明,耶和華是「造天、地、海和水泉的那位」。
耶和華有能力支配水源分布。他「降雨在地上,遣水到田裡」。(約伯記5:10,《新譯》)聖經提到耶和華說:「他使曠野變成水潭,叫旱地變成水泉。」——詩篇107:35。
上帝屢次證明自己有奇妙的供水能力。比方說,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40年,其間耶和華一直供水給他們,有時還施行賜水奇跡。聖經說:「他使水從磐石湧出,叫水如江河下流。……他曾擊打磐石,使水湧出,成了江河。」——詩篇78:16,20。
上帝會怎樣做
上帝決不會讓水荒永遠困擾人類。在世界各地,許多人都渴望上帝的屬天政府來臨,在以愛心為主導的政權下生活。聖經預告,上帝為這些人採取行動的時候近了。不久,天上的政府就會統治大地。——馬太福音6:10。
上帝的政府,也就是天上的王國,會消除所有痼疾頑症,包括飲用水傳染的疾病在內。聖經向上帝的忠僕保證:「[上帝]必賜福與你的糧與你的水,也必從你們中間除去疾病。」(出埃及記23:25)此外,上帝還會「敗壞那些敗壞大地的人」,到時污染水源之輩將要一併遭受毀滅。——啟示錄11:18。
地上眾生得蒙上帝的仁愛照顧,無不欣欣向榮。此後,人類再也不用苦苦掙扎,尋找潔淨的淡水。全能的上帝總是說實話的;談到未來,他的預言者在靈示下寫道:「曠野必湧出大水,沙漠必流出江河。灼熱的沙地必變為水池,乾旱之地必變成泉源。」——以賽亞書35:6,7,《新譯》;希伯來書6:18。
[第10頁的圖片]
上帝應許:「曠野必湧出大水,……乾旱之地必變成泉源。」——以賽亞書35:6,7,《新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