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食物教你添愁煩?
    警醒!1999年 | 1月22日
    • 食物教你添愁煩?

      瓊回首少年時光,歷歷在目的,是過去被人當作玩偶和笑柄的情景。為什麼呢?因為她是全班最高大的女孩。但不只這樣而已。瓊說:「比個子大還糟糕的是,我很害羞,在人群中會很不自在,我常常感到寂寞,總是想融入別人的圈子中,不過大部分時間我都覺得自己像個外人。」

      瓊以為身材是一切問題的根源,而擁有纖瘦苗條的體態就能解決一切了。其實瓊不是過度肥胖,以1.83米的體高來說,66公斤並不過重。但瓊覺得自己胖,於是在23歲那年就決心減肥。她的理由是:「如果我瘦了,別人就會想跟我在一起。最後,我會感到受人歡迎,與眾不同。」

      「為了這樣的愚蠢理由,我墮進圈套12年,這圈套名為神經性厭食症和暴食症。」瓊繼續說:「我當然瘦了起來,瘦得幾乎連命也丟了,不過我的生活沒有變得快樂,反倒毀了自己的健康,為自己製造了十年有多的抑鬱和痛苦。」

      瓊不是稀有例子,根據一次估計,美國婦女中每100個就有1個在少年或者青年時期患上神經性厭食症,也許有三倍數目的人患暴食症。瑪麗·皮弗博士說:「我在大中小學的校園裡工作已經有許多年了,我親眼看見飲食失調的問題日趨嚴重。」

      各種各色的人都可能有這個問題。人們曾一度以為,飲食失調只是有錢人的問題;現在,這個問題卻普及至不分種族、階層、貧富了。連接受治療的男性數目也不斷增加,無怪乎《新聞週刊》把飲食失調稱為「平等機會大盜」。

      但特別令人擔憂的是,接受飲食失調治療的人的平均年齡似乎越來越小。多倫多一所飲食失調治療中心的代理主管瑪格麗特·貝克說:「現在有10歲以下,甚至只有6歲的女孩,給人送進醫院治療。」她補充說:「數目雖然還不算多,卻在不斷增加。」

      受飲食失調影響的人口數以百萬計,其中以女孩和年輕女性為主。a社會福利工作者南希·科洛德內指出:「她們對食物的看法和運用食物的方式有異於大部分人。普通人為填飽肚子而進食,為營養和健康而進食,為享受而進食,為與別人共享歡樂時光而進食。她們卻不一樣,她們跟食物的關係古怪,行為也有違『常態』,例如,她們在進食前會不自覺地做著些有如『儀式』般的古怪行為,或者一下咽就要立即把食物排出體外。」

      現在,讓我們仔細查究兩種常見的飲食失調: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暴食症。

      [腳注]

      a 飲食失調的問題影響女性多於影響男性,所以在這一系列文章中,我們通常用女性代名詞來統稱患者。

  • 厭食與暴食——真相與危機
    警醒!1999年 | 1月22日
    • 厭食與暴食——真相與危機

      「食物的心理重量比任何可以用卡路里或克來量度的東西還重。」——作家珍妮特·格里森。

      厭食和暴食是兩種最常見的飲食失調。兩者各具獨有特性,不過,我們下面會看到,兩者都可以構成危險,甚至致命。

      厭食——自發的饑荒

      厭食症患者不是不肯進食,就是吃得太少,以致營養不良。請看看17歲的安托瓦妮特。她說,她的體重曾一度跌至大約37公斤——對一個十來歲、高1.7米的少女來說,這樣的體重算很低了。她說:「我每天不會吃超過250卡路里的食物,吃過什麼我都記在筆記冊上。」

      厭食症患者對食物著迷,同時又極力避免使體重增加。希瑟說:「我開始假裝抹嘴,乘機把食物吐在餐巾上。」蘇珊為求不讓體重上升,於是拼命做運動。她說:「我幾乎每天都跑12公里,或者游泳一小時,要是沒有做運動,我就會有憂慮和罪咎的感覺,而且非常強烈。每天早上當我量體重而知道仍然保持在45公斤以下時,那就是我最大的喜悅了,也是我惟一 真正的喜悅。」

      頗諷刺的是,有些厭食症患者竟身懷精湛廚藝,能烹調出色香味美的大餐,自己卻連碰也不敢。安托瓦妮特說:「最糟糕的時候,全家的每一餐都由我來包辦,弟弟妹妹的午餐飯盒也全是我準備的。我不讓他們走近冰箱,我當時覺得廚房的每一角落都是我的『地盤』。」

      據《厭食暴食家長指南》一書說,有些厭食症患者「變得有潔癖,也許會要求全家人都要符合由她們所定、挑剔得不切實際的標準。雜誌、拖鞋和咖啡杯連暫時不放在原位也不行。她們對個人衛生和外表也許更執著。她們會在浴室裡呆上數個小時,把門鎖上,不讓別人進去,也不管人家等著要上學上班。

      這種稱為厭食症的失常現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這樣的,一個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人(多數是女性)開始想要減去一定體重。可是當目標達到以後,她還不滿意。她看著鏡子,仍然覺得自己胖乎乎的,於是她想,再多減幾公斤會更好。這種循環延續下去,節食者的體重持續下降,直到比相應的標準體重輕了百分之15才肯罷休。

      到這個時候,朋友和家人就開始擔心,節食者看來實在太瘦了,甚至也太虛弱了。但厭食患者卻有不同的看法。「我不覺得自己太瘦。」艾倫說,他是厭食症男性患者,高1.75米,體重卻一度跌至33公斤。他說:「重量減得越多,腦子就越不靈,於是就越看不清楚自己。」a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厭食症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包括骨質疏鬆症和腎臟受損。厭食症甚至可以致命。希瑟說:「醫生告訴我,我讓身體失掉太多養分了,這樣的飲食習慣再維持兩個星期,我準會死於營養不良。」《哈佛精神健康通訊》報導,過去十年期間,診斷出患厭食症的女性有百分之5死亡。

      暴食症——大吃大吐

      稱為暴食症的飲食失調現象有一種特色,就是大口大口吞吃(迅速進食大量食物,也許達5000卡路里或以上),接著大吐(嘔吐或用輕瀉藥把所有食物從胃裡排出)。b

      對比厭食症,暴食症較不容易察覺。患者也許不會特別瘦,飲食習慣看來也挺正常(起碼別人看起來是這樣)。但對於暴食症患者來說,生活可是一點也不正常。她對食物的沉迷使她覺得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16歲的梅林達說:「我吃得越多,吐得越多,對其他事其他人的關注也就越少。我實在忘了跟友儕同樂是什麼一回事。」

      吉寧·羅思是飲食失調方面的作家和教師,她是這樣形容暴食過程的:「30分鐘瘋狂行為,恍如直衝地獄。」她說,暴食的時候,「什麼都不重要,朋友不重要,家人不重要,……只有食物才重要。」一個17歲的患者莉迪婭用了一個生動的比方來形容自己的狀況,她說:「我覺得自己像一台垃圾軋碎機,吞嚼吐,吞嚼吐,周而復始,都是一樣。」

      失控的飲食習慣所帶來的結果,自然是體重增加,暴食症患者卻不顧一切,不讓體重增加。於是,在一輪暴食以後,她就會立即令自己嘔吐,或者服食輕瀉劑,在食物還沒有消化成脂肪之前就把它排出體外。c這樣的做法乍看起來也許令人難以接受,但長期暴食症患者卻不以為然。社會工作者南希·科洛德內說:「你大吃大吐的次數越多,這就變得越容易,起初的反感,甚至恐懼會迅速消失,重覆這種暴食習慣的衝動會取而代之。」

      暴食症危險性極高。例如,重覆把食物吐出,口腔就會經常接觸到腐蝕性的胃酸,侵蝕患者牙齒的釉質。暴食也可能使患者的食道、肝、肺和心臟受損。在一些極端的例子中,嘔吐可能會引致胃破裂,甚至死亡。過度服用輕瀉藥也可能危害健康。腸道的功能也許會受損,也可能導致腹瀉不止和直腸出血。跟重覆嘔吐的情況相似,在一些極端的例子中,濫用輕瀉藥可能引致死亡。

      據美國精神病研究所說,飲食失調的個案數字持續上升。究竟是什麼東西作怪,令那些年輕女子要迫自己忍飢挨餓,拿生命來開玩笑。同時,其他人則每每在狼吞虎咽一番後,又對體重異常擔憂,於是覺得非把肚子裡的食物排出不可。這樣的現象究竟有何解釋呢?下一篇文章會探討這些問題。

      [腳注]

      a 有些專家聲稱,當一個人失去百分之20至百分之25的重量,大腦會引發化學反應,影響視覺,明明不胖的,看起來也覺得胖。

      b 不由自主地過量進食,即使沒有大吐,有些專家把這種情況也算作飲食失調。

      c 為了不讓體重增加,許多暴食症患者每天都拼命做運動。有些人把體重減得很低,不久就變得厭食,再下去她們可能就會在厭食和暴食之間往來徘徊。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