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你的一生有什麼目的?
    守望台1997年 | 2月15日
    • 你的一生有什麼目的?

      「我心裡察究,……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傳道書2:3。

      1,2.對自己懷有適當程度的關注,為什麼並不是不對的?

      你很關心自己,對嗎?這是很自然的。我們每天進食,疲倦了就睡覺,也喜歡跟親友共敘。有時我們玩玩遊戲,游泳,或做些我們喜歡做的事,由此可見我們對自己懷有適當的關注。

      2 人對自己的這種關注,正好跟上帝感動所羅門所寫的以下一段話一致:「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然後所羅門根據自己的經驗補充說:「我看這也是出於上帝的手。論到吃用、享福,誰能勝過我呢?」——傳道書2:24,25。

      3.大部分人發覺,他們無法解答什麼令人困惑的問題?

      3 可是你深知,人生不只是吃喝、睡眠、做點好事而已。我們也有痛苦、失望、憂慮的時候。我們看來太忙了,根本沒有時間去想想人生的意義。這正是你的情形嗎?《華爾街日報》的前任編輯佛蒙特·萊斯特指出,人在知識和技能方面都突飛猛進,但是他寫道:「有一件事實在很奇怪。在沉思人本身,人所面對的種種難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等問題方面,我們比起初的時候並沒有很大進步。我們對於我們是誰,為什麼我們活在世上和何去何從的問題,仍然未能尋得解答。」

      4.為什麼我們人人都希望能夠解答一些跟我們有切身關係的問題?

      4 「我們是誰?我們為什麼活在世上?我們究竟到哪裡去?」你會怎樣回答這些問題呢?萊斯特先生去年七月去世了。你認為當時他已經找到滿意的答案嗎?對你更重要的是:你有辦法找到答案嗎?找到答案可以怎樣幫助你生活得更快樂、更有意義呢?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洞察力的首要來源

      5.為了明白關於人生意義的問題,為什麼我們應當向上帝尋求指引?

      5 如果我們只是憑著自己的才智去尋找人生的意義,就不會得著什麼肯定的答案。古往今來,有許多人曾這樣做,卻徒勞無功;即使其中有些人學識廣博、經驗豐富,也一樣失敗。但是我們其實毋須獨自摸索,因為造物主已給了我們所需的幫助。請想想,既然他是「從亙古到永遠」的,對宇宙和歷史瞭如指掌,他豈不是洞察力和智慧的最高來源嗎?(詩篇90:1,2)他創造了人,之後一直觀察世人的經歷。所以我們理應向造物主尋求洞察力,而不是仰賴不完美的世人去指點我們,因為人的知識和辨識力畢竟十分有限。——詩篇14:1-3;羅馬書3:10-12。

      6.(甲)造物主怎樣賜予人所需的洞察力?(乙)所羅門怎樣跟這件事有關?

      6 雖然我們不能期望造物主向我們低聲耳語,把人生的意義告訴我們,他卻賜給了我們洞察力的一個寶藏——他所靈示的話語。(詩篇32:8;111:10)在這方面,傳道書特別有價值。這本書的執筆者受到上帝靈示,因此「所羅門的智慧超過東方人……的一切智慧」。(列王紀上3:6-12;4:30-34)一位來訪的女王對「所羅門的智慧」佩服得五體投地,公言她所聽聞的尚不及她所見的一半;她也宣布,人有幸聽見所羅門的智慧,就實在有福了。a(列王紀上10:4-8)我們也能夠吸收造物主賜給所羅門的智慧,藉此尋得洞察力和快樂。

      7.(甲)關於天下大部分活動,所羅門作出什麼結論?(乙)什麼實例可以說明所羅門所作的現實評估?

      7 傳道書反映出上帝所賜的智慧;這種智慧對所羅門的心靈和頭腦深具影響。所羅門既然擁有所需的時間、資源和洞察力,於是著手「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他發覺大部分「都是虛空,都是捕風」。既然所羅門在上帝靈示之下作出這個評估,每逢我們想到人生的目的,自應把他的話緊記在心。(傳道書1:13,14,16)所羅門十分坦率、現實。比方說,請想想他在傳道書1:15,18所說的話。你深知從古至今世人設立過各種各色的政府,有時政府真的設法解決國內的難題,改善人民的生活。可是,有任何政府能夠把這個不完美制度裡種種「彎曲」的事變直嗎?你也許留意到,人知識越多,就越看得清楚在人短短的一生裡,把萬事都糾正過來根本是不可能的。許多人意識到這件事,不禁心灰意冷。但是我們卻毋須有這樣的感覺。

      8.什麼循環久已存在?

      8 值得考慮的另一點是影響到我們的各種循環,例如日出日落,風吹水流。在摩西、所羅門、拿破崙和我們曾祖父的日子,這些事已經存在了。千秋萬歲,它們繼續下去。同樣,「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傳道書1:4-7)從人的觀點看來,各事並沒有多大改變。無論古今,人都有類似的活動、野心和成就。即使有些人曾一度聲譽卓著,或才貌過人,今天他們在哪裡呢?他們已不在世上,很可能已被人遺忘了。這樣的想法並不是病態。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他們曾祖父母的名字,也說不出這些祖先在什麼地方出生,在什麼地方埋葬。你不難明白,為什麼所羅門很現實地指出,人的種種作為和活動都是徒然的。——傳道書1:9-11。

      9.我們可以怎樣獲得幫助,以現實的眼光洞察人類的處境?

      9 對人類處境的這種深入了解,不該令我們心灰意冷;相反,這可以對我們有積極影響,使我們不致過度重視一些沒有真正價值、不久就會消逝而被人遺忘的目標或活動。這樣的洞察力可以幫助我們對於自己想從一生獲得的東西,以及我們想要成就的事,作出正確的評估。舉個例說明,我們毋須苦行禁慾,相反,我們可以從適度的飲食尋得樂趣。(傳道書2:24)我們稍後會見到,所羅門在這件事上作出十分正面、樂觀的結論。簡單來說,結論就是,我們應當非常珍惜自己跟造物主的關係;他能夠幫助我們在未來永遠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生活。所羅門強調說:「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傳道書12:13。

      生活各種循環顯示目的

      10.所羅門怎樣將人和獸作一比較?

      10 傳道書充分反映出上帝的智慧;這種智慧能夠進一步幫助我們考慮人生的目的。怎會這樣呢?因為所羅門現實地把注意集中在一些很少人想及的真理之上。其中一項真理牽涉到人和動物的相似之處。耶穌曾把自己的門徒比作綿羊,可是一般人並不喜歡被人比作動物。(約翰福音10:11-16)即使這樣,所羅門提出一些無可否認的事實:「上帝要試驗[世人],使他們覺得自己不過像獸一樣。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人不能強於獸,都是虛空。……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傳道書3:18-20。

      11.(甲)我們可以怎樣描述一隻動物的典型生活周期?(乙)你同意這樣的分析嗎?

      11 試想想一隻你喜歡觀看的動物,也許蹄兔或兔子。(申命記14:7;詩篇104:18;箴言30:26)或者你可以想像一隻松鼠;世界各地有300多個不同的品種。這些動物的生活周期是怎樣的?動物出生之後,母親乳養牠幾個星期。不久牠就長出毛來,可以爬出巢外了。你也許見到牠跑來跑去,尋找食物。但是牠時常看來只是玩耍,享受青春的樂趣。生長了一年多之後,牠找著一個配偶,於是造個巢或穴,開始生育後代。如果牠找著足夠的漿果、堅果和種子,牠一家就會長得肥壯,有時間擴大自己的巢穴。但是只過了幾年,動物就衰老了,於是更容易發生意外,也更容易生病。牠到十歲左右就死了。不同品種的松鼠只有微小的差異。這就是松鼠的生活周期。

      12.(甲)用現實的眼光來看,為什麼許多人的生活周期跟普通動物的生活周期沒有很大差別?(乙)下次我們見到這裡所提及的動物,我們可以想想什麼事?

      12 動物有這樣的生活周期,大部分人都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當然,他們並不期望松鼠的一生有什麼經過深思熟慮的目的。可是,許多人的一生其實跟松鼠的一生沒有很大差別,對嗎?他們出生,在嬰孩時期受人照顧。他們進食,成長,玩耍,不久就長大成人了。於是他們成家立室,找房子住,想辦法維持生活。如果事業成功,他們可能身體發胖,找間大一點的房子(巢),開始生兒育女。但是幾十年匆匆過去,不久他們已年華老去。他們可能活到七八十歲,也許更早一點,就結束了充滿「勞苦愁煩」的一生。(詩篇90:9,10,12)你下次見到一隻松鼠(或者你想見到的其他動物),可以想想這些發人深省的事實。

      13.人和獸都有怎樣的結局?

      13 你不難明白何以所羅門把人的一生比作動物的一生。他寫道:「凡事都有定期,……生有時,死有時。」死的時候,人和獸根本沒有什麼差別,「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然後他補充說:「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傳道書3:1,2,19,20。

      14.有些人怎樣試圖改變通常的生活模式?但是效果如何?

      14 我們毋須把這個現實的評估視為思想消極。誠然,有些人試圖改善自己的處境,例如格外努力工作,希望獲得過於父母所擁有的物質財富。他們也許多受幾年教育,好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同時增廣對生活的了解。或者他們十分留意運動或飲食,以求改善健康,延年益壽。這些努力可能帶來一點裨益。但是誰能夠保證所作的努力一定成功呢?即使成功,又能延續多久呢?

      15.對大部分人的生活來說,什麼坦率的評估是正確的?

      15 所羅門問道:「加增虛浮的事既多,這與人有什麼益處呢?人一生虛度的日子,就如影兒經過,誰知道什麼與他有益呢?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有什麼事呢?」(傳道書6:11,12)既然人生苦短,像影兒一樣轉眼就過去,許多人覺得如果追求一個目標失敗,就沒有時間轉而追求另一個目標了。人也無法知道,自己「身後」有什麼事發生在兒女身上。

      建立名聲的大好時機

      16.(甲)動物所不能做的什麼事,是我們應該做的?(乙)其他什麼真理也應當對我們的想法有所影響?

      16 人不像動物;人有思想能力。「我一生究竟有什麼意義?人生是否僅像一個固定的循環,生有時,死有時,於是就完了?」在這方面,請回想一下所羅門論及人和獸的話:「[他們]都歸於塵土。」這是不是說,人一死就一了百了呢?聖經清楚表明,人並沒有一個不死的魂,在身體死後繼續生存。相反,人本身就是魂,魂犯罪就會死。(以西結書18:4,20)所羅門進一步解釋說:「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名無人記念。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傳道書9:5,10。

      17.傳道書7:1,2應當促使我們想想什麼事?

      17 鑑於這個無可避免的事實,請考慮一下這句話:「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道書7:1,2)我們不得不同意,「死是眾人的結局」。沒有人能夠服食某種靈丹妙藥,採用某種健康食譜,或經常作某種運動,就能長生不死。通常來說,人死後不久,『他們的名就無人記念了』。既然這樣,為什麼名字「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呢?

      18.為什麼我們能夠肯定所羅門相信人會復活?

      18 正如我們說過,所羅門對各事有現實的看法。他知道他的祖先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都在造物主面前建立了好名聲。耶和華上帝深知亞伯拉罕的為人,所以應許要祝福他和他的後裔。(創世記18:18,19;22:17)不錯,亞伯拉罕在上帝面前贏得了好名聲,得以成為上帝的朋友。(歷代志下20:7;以賽亞書41:8;雅各書2:23)亞伯拉罕知道他和他兒子的生命並不是永無窮盡的生死循環。他們無疑享有好得多的前途。他們懷有穩確的希望能夠再次活過來,但不是由於他們有個不死的靈魂,而是因為他們會復活。亞伯拉罕「認定上帝甚至能叫以撒從死人中興起來」。——希伯來書11:17-19。

      19.約伯記可以怎樣幫助我們明白傳道書7:1的意思?

      19 要明白「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這句話,相信復活是一個關鍵。所羅門像他以前的約伯一樣,堅信造物主既能夠創造人的生命,自然能夠把這生命恢復過來。他能夠令死去的人復生。(約伯記14:7-14)忠心的約伯說:「你[耶和華]一呼叫,我就回答你,你必渴慕你手所做的。」(約伯記14:15,《新譯》)請想想,造物主竟然「渴慕」(「你想再次見到你手所做的工。」——《耶路撒冷聖經》。)手下忠心至死的僕人。造物主只要應用耶穌基督的贖價犧牲,就能夠把人復活過來。(約翰福音3:16;使徒行傳24:15)顯然人可以跟死去的牲畜有很大差別。

      20.(甲)在什麼時候,我們可以說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乙)拉撒路的復活必然對許多人有什麼影響?

      20 所以,如果人死的時候,已在能把手下忠僕復活過來的耶和華面前建立了好名聲,他死的日子就可以勝過他出生的日子。比所羅門更偉大的耶穌基督證明這的確是實情。例如他把忠信的男子拉撒路復活過來。(路加福音11:31;約翰福音11:1-44)你不難想像,許多目擊拉撒路復生的人,都深受影響而相信了上帝的兒子。(約翰福音11:45)你認為這些人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意義,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人何去何從嗎?剛相反,他們清楚看出自己毋須像牲畜一樣,出生之後僅是活一段時期就永遠死去。他們一生的目的,跟認識耶穌的天父以及遵行他的旨意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你自己又怎樣?以上的討論有沒有幫助你看出,或看得更清楚,你的一生可以有真正的目的,而且也應當有明確的目的呢?

      21.在尋找人生意義方面,我們打算查考一下什麼問題?

      21 可是,生活要真正有意義、有目的,不是僅僅想及死亡和再生就夠了。事情牽涉到我們每天怎樣運用自己的生命。正如我們會在下篇文章見到,所羅門也在傳道書清楚表明這點。

  • 「人所當盡的本分」
    守望台1997年 | 2月15日
    • 「人所當盡的本分」

      「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傳道書12:13。

      1,2.為什麼我們應當考慮一下自己對上帝所負的義務?

      『耶和華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古代一位預言者提出這個問題。然後他列舉耶和華的要求——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彌迦書6:8。

      2 今日個人主義和獨立自主的精神大行其道;由於這緣故,許多人覺得頗難接受上帝對人有所要求這個念頭。他們不想受義務束縛。但是,所羅門在傳道書所下的結論又怎樣呢?「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傳道書12:13。

      3.為什麼我們應當嚴肅地考慮一下傳道書這本書?

      3 無論我們的環境和人生觀怎樣,考慮一下這個結論的背景,都會對我們大有造益。傳道書是所羅門王在上帝靈示下寫的,他在書裡論及我們日常生活的一些要事。有些人可能貿然認為,他所作的分析基本上是消極的。但是,既然這本書是上帝靈示的,其中的勸告能夠幫助我們評估自己的活動,以及我們為各事所定的先後緩急次序,結果為我們帶來更大的喜樂。

      照料人生的要務

      4.所羅門在傳道書查考及討論什麼問題?

      4 所羅門深入地查究『上帝給世人所勞碌的事』。「我專心一志用智慧去尋求窺探天下所發生過的一切事。」所羅門提及『所勞碌的事』,他所指的不一定是工作或職業,而是指人一生所專注的一切事。(傳道書1:13,《呂譯》)我們且考慮一下人所關心的一些主要事務或活動,然後跟我們自己的活動和優先考慮的事比較一下。

      5.世人的主要活動之一是什麼?

      5 人所關注的事和從事的種種活動,無疑有很多都跟金錢有密切關係。有些富人對金錢懷著漫不經心的態度;沒有人能說所羅門也對金錢懷有同樣的看法。所羅門承認金錢是必需的;經濟充裕總勝過節衣縮食,一貧如洗。(傳道書7:11,12)但是你無疑見過,金錢和錢所能買得的東西可以變成人生的首要目標——對窮人富人都一樣。

      6.關於金錢,我們從耶穌的喻例和所羅門自己的經驗學得什麼?

      6 請想想耶穌所說的喻例,喻例裡的富人雖然不愁衣食,卻並不滿足,仍然殫精竭慮要增添自己的家財。上帝裁定他是個不合理的人。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生命並非來自我們所擁有的東西』。(路加福音12:15-21)所羅門的經驗很可能比我們的廣博得多,他的一生證實了耶穌的主張。請讀讀傳道書2:4-9所作的描述。有一個時期所羅門專心致富。他建造華美的宮室和庭園。他娶了不少美貌的妃嬪。財富和他憑著金錢所能做的事,有沒有為他帶來深切的滿足和真正的成就感呢?有沒有使他的一生充滿意義呢?他坦白承認:「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傳道書2:11;4:8。

      7.(甲)關於金錢的價值,經驗證明什麼?(乙)你親自見過什麼事,證明所羅門的確所言不虛?

      7 這個看法是現實的;許多人的一生足以證明所羅門說得不錯。我們必須承認,有多點錢並不能解決所有的難題。有些難題是錢能夠解決的,例如有錢就不用為衣食擔憂。但是人只能一次穿一套衣服,只能享用某個分量的飲食。你無疑知道,有些富人的一生遭受離婚、縱酒、吸毒、家庭不和等難題所困擾。億萬富豪J·P·蓋提說:「金錢不一定跟快樂有什麼關係。也許反而跟不快樂有關。」所羅門有充分理由把貪愛銀子的心視為虛空。請將這件事實跟所羅門以下的話比較一下:「勞碌的人不拘吃多吃少,睡得香甜;富足人的豐滿卻不容他睡覺。」——傳道書5:10-12。

      8.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應當把金錢的重要性估計過高?

      8 人即使擁有巨量金錢和財物,也不能對未來感到安全。你的錢財增加,很可能你的憂慮也增加,因為你要擔心怎樣保護你的錢財。你還是不知道明天會有什麼事發生。你會失去一切財物,連命也賠上嗎?(傳道書5:13-17;9:11,12)既然這樣,我們就應當不難看出,為什麼我們的一生和我們所專注的事,應當具有比財物更重大、更恆久的意義了。

      家庭、名聲、權力

      9.為什麼所羅門有理由要查考一下家庭生活?

      9 所羅門分析人生,也論及人們對家庭的專注。聖經很注重家庭生活,也強調生兒育女的喜樂。(創世記2:22-24;詩篇127:3-5;箴言5:15,18-20;6:20;馬可福音10:6-9;以弗所書5:22-33)然而,這就是人生的首要目的嗎?看來不少人有這樣的看法。有些文化十分著重婚姻、兒女和親屬關係。可是,傳道書6:3指出,即使人兒女上百,也不足以保證一生會心滿意足。試想想多少父母甘願為兒女作出犧牲,希望兒女的一生有個好的開始,生活過得舒適一點。雖然這樣的情操高尚可佩,造物主無疑沒有表示,我們一生的主要目標只是傳宗接代,就像動物憑著本能繁殖一樣。

      10.為什麼過度專注家庭是徒然無益的?

      10 所羅門以銳利的眼光提及家庭生活的一些實況。例如,一個男子一生勞碌,為兒孫積財。但是他的後人會行事明智嗎?還是他們行事愚昧,把他所積聚的家財揮霍淨盡?如果他的家財被子孫花光,那就真是「虛空,也是大患」了!——傳道書2:18-21;列王紀上12:8;歷代志下12:1-4,9。

      11,12.(甲)有些人一生專注於追求什麼?(乙)為什麼追求名譽地位可說是「捕風」?

      11 在另一個極端,許多人決心追求名聲或權力,甚至不惜犧牲了正常的家庭生活。這個毛病在男子當中比較常見。你在同學、同事或鄰人當中見過這種情形嗎?許多人殫精竭慮要出人頭地,受人注意,或指揮別人。但這樣做到底有多大意義呢?

      12 請想想有些人怎樣千方百計要出名,不論程度大小。我們在學校裡、鄰里間和各社會階層都見到這樣的人。這種慾望也驅使許多人力求在藝術界、娛樂界和政界,出人頭地,廣為人知。然而,這樣的營謀豈不大多是徒然的嗎?所羅門說得很對,這根本是「捕風」。(傳道書4:4)即使一個青年人在球隊或樂隊裡聲名大噪——或者一個男子或女子在某家公司或某個社區贏得崇高的聲譽——其實有多少人真的知道這件事呢?在地球的另一邊(或甚至同一個國家裡)大部分人知道有這樣一個人存在嗎?還是他們照常生活,對當事人所擁有的小小名聲毫不察覺?人如果在工作上,社區裡,或群體裡擁有一點勢力或權柄,情形也一樣。

      13.(甲)傳道書9:4,5怎樣幫助我們對於追求名望或權力懷有正當的看法?(乙)如果人的希望僅限於今生,我們就應當正視什麼事實?(請參看腳注。)

      13 從長遠看來,這些聲譽或權柄對人有什麼好處呢?隨著一代過去,一代又來,有權有勢的人最終都歸於無有,被人遺忘了。建築師、音樂家、藝術家、社會改革家如是,大部分政客和軍事領袖也如是。在公元1700年至1800年之間,你能夠從這些行業舉出多少個你所知道的知名人士呢?所羅門對事情作出正確的評估,說:「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他們的名無人記念。」(傳道書9:4,5)如果人的希望僅限於今生,追求權勢就實在可說是空虛了。a

      一生的焦點和義務

      14.為什麼傳道書應當對我們個人有所幫助?

      14 所羅門並沒有論及世人所專注的許多活動、目標和享樂。可是,他所寫下的評論已很充分了。傳道書是耶和華上帝為了造益我們而刻意靈示人寫下的,我們已用現實的眼光查閱過這本書的內容。我們毋須認為書裡的看法悲觀或消極。相反,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每個人糾正自己的人生觀和一生的焦點。(傳道書7:2;提摩太後書3:16,17)鑑於耶和華幫助所羅門達至的結論,這本書特別對我們有益。

      15,16.(甲)對於享受生活樂趣,所羅門懷有什麼看法?(乙)對於享受生活樂趣,所羅門定出什麼適當的限制?

      15 所羅門屢次提及的一點是,上帝的僕人應當從他們在他面前的活動尋得喜樂。「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上帝的恩賜。」(傳道書2:24;3:12,13;5:18;8:15)請留意所羅門並不是勸人縱情作樂;他也不贊成「我們只管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就要死了」的態度。(哥林多前書15:14,32-34)他的意思是,只要我們『終身行善』,我們就應當從一些令人愉快的正常活動,比如吃喝,尋得樂趣。既然什麼是「善」是由造物主決定的,這無疑把我們一生的焦點集中在造物主的旨意之上。——詩篇25:8;傳道書9:1;馬可福音10:17,18;羅馬書12:2。

      16 所羅門寫道:「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上帝已經悅納你的作為。」(傳道書9:7-9)不錯,人要生活得豐富多采、心滿意足,就得積極從事耶和華所悅納的作為。所以,我們要時刻考慮到上帝的旨意。既然大部分世人都根據人的想法去看人生,我們的看法自然跟他們的看法大為不同。

      17,18.(甲)許多人對生活的種種現實有什麼反應?(乙)我們應當把什麼結果時刻緊記在心?

      17 雖然有些宗教主張人有來生,許多人卻相信他們所能確信的只是今生。你也許見過他們的反應,就像所羅門所描述的一樣:「因為斷定罪名不立刻施刑,所以世人滿心作惡。」(傳道書8:11)就算人不是無惡不作,也是只關心現世。由於這緣故,他們過度重視金錢、財物、名望、權勢、家庭或其他類似的東西。可是,所羅門的評論並不是到此為止。他補充說:「罪人雖然作惡百次,倒享長久的年日;然而我準知道,敬畏上帝的,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終久必得福樂。惡人卻不得福樂,也不得長久的年日;這年日好像影兒,因他不敬畏上帝。」(傳道書8:12,13)顯然所羅門堅信,我們只要「敬畏上帝」,就「終久必得福樂」。什麼福樂?我們可以從他所作的對比尋得答案。耶和華能夠賜給我們「長久的年日」。

      18 現在還年輕的人,尤其應當仔細思量這個千古不易的事實:他們只要敬畏上帝,就終久必得福樂。你也許親自見過,跑得最快的運動員可能失足跌倒而落選。精銳的部隊也會敗陣下來。精明的商人可能變得一貧如洗。由於其他許多不能預知的因素,人生變得十分無常。但有一件事是你可以絕對肯定的:最明智穩妥的途徑就是,在上帝的道德律法範圍內,按照他的旨意努力行善,同時享受人生。(傳道書9:11)你要這樣做,就得研讀聖經,認識上帝的旨意是什麼,把自己的一生呈獻給他,然後受浸成為基督徒。——馬太福音28:19,20。

      19.青年人可以怎樣運用自己的一生?但什麼才是明智的途徑?

      19 造物主並不會強迫青年人或其他人跟從他的指引。他們可以沉迷於教育,終生鑽研世上無窮無盡的書本,追求人為的學問,但到頭來只是肉體疲倦而已。或者他們受自己那不完美的心所操縱,追求吸引他們眼目的事物。這樣做必然會導致肉體的愁煩,結果虛度一生,徒然惆悵。(傳道書11:9-12:12;約翰一書2:15-17)因此所羅門向青年人提出一個呼籲。其實,無論我們是什麼年齡,都應該嚴肅地考慮一下他的勸告:「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傳道書12:1。

      20.對於傳道書所含的信息,什麼是平衡的看法?

      20 那麼,我們得到什麼結論呢?所羅門所得的結論又怎樣?他觀察查考過萬事之後,「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道書1:14)在傳道書裡,我們所讀到的不是一個憤世嫉俗、滿腹牢騷的人的主張。正相反,我們讀到的是上帝所靈示的話語,是值得我們慎重考慮的。

      21,22.(甲)所羅門考慮到人生的什麼方面?(乙)他作出什麼明智的結論?(丙)查考過傳道書的內容之後,你有什麼感想?

      21 所羅門留心觀察世人的勞碌、掙扎和憧憬。他思量世事一般的結局,以及許多人所經歷的徒勞、空虛的結果。他考慮到人的不完美和這件事所導致的死亡。他根據上帝賜給他的知識,提及死者的情況和未來再生的希望。所羅門對這一切事作出睿智的評估。所羅門蒙耶和華賜予額外的智慧,他的確可說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之一。為了造益所有渴望生活真正有意義的人,他將所得的結論記錄在聖經裡。我們豈不應該同意他的結論嗎?

      22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帝都必審問。」——傳道書12:13,14。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