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頁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第2頁
這條鋸齒形的曲線正是經濟噩夢的寫照。
它代表1987年10月,紐約股票市場的崩潰。只在一天之內,股市暴跌508點,帶動世界其他22個重要股票市場的價格也隨之劇降。為什麼各個市場暴跌得這麼迅速?股票市場的崩潰對你有什麼影響?
-
-
全球規模的崩潰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全球規模的崩潰
1987年10月19日是我們這顆行星上一個奇怪的日子。那日有一股風暴橫掃全球,蹂躪了幾十個國家。不過,這場風暴既沒有風,也沒有傾盆大雨;既沒有吹塌房屋,也沒有殺死人。那日的風暴震撼世界,霎時之間,一隻狂奔的牛變成了一隻脫羈的熊。
沒有風的風暴?牛變成熊?如你所知,這場風暴與地球的天氣無關,反之,它是一場經濟風暴。10月19日那天乃是1987年股票大跌的日子,華爾街的股票市場遭遇到它有史以來最深、最快的跌勢,弄到舉世為之驚惶。股市停止上升(「牛市」)的趨勢,轉而下跌至不可收拾(「熊市」)的程度。
雖然暴跌本身沒有發出實際的聲音,熊也沒有實際的利爪,受害者可是真實的。蘇黎世的一個記者從旁聽到有個男子大叫,「我破產了,完全破產了」,並且留意到住在金融區的人閱讀報紙好像閱讀自己的訃聞一樣。在香港,人心如此惶恐,以致股票市場停止交易四天。它的跌勢比其他市場更糟,價值下跌達百分之33。香港僅是一位商人就損失了1億2400萬美元。在紐約,一個63歲的寡婦發現這次暴跌不但使她失去全部股票的價值,而且欠下經紀人40萬美元以上的債務!
千百萬人遭受損失
前西德總理舒密特(Helmut Schmidt)在西德的《時代週刊》,說:「普世股市暴跌,損失超過1萬億美元,已使西方的1億至2億個家庭比股市暴跌之前較窮。」可是,股市暴跌並不僅限於西方。世界各地的市場均像骨牌一般搖搖欲墜,包括香港、東京、新加坡、台灣、澳洲、南非、拉丁美洲以及歐洲和南美各地的市場在內。
《巴黎日報》刊出頭條新聞說:「崩潰」。祕魯利馬的《變革報》聲稱「紐約、東京和倫敦一片恐慌!」《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斷言華爾街股市「暴跌得好像一隻死牛被拋出帝國大廈一般。」可是,正如舒密特總理指出,股市暴跌不僅意味到龐大的損失數字和新聞的大聲疾呼而已;對許多不得不以低價拋售股票的人來說,暴跌帶來了實際的損失。他們的一生積蓄、養老金、打算作退休之用的儲備金、買屋和養育兒女的計劃——都因經濟風暴而變成岌岌可危。
暴跌之前,人們由於股市急升而一片樂觀,這使事情更加惡化。在美國的股票市場,直接投資者的數目在1975至1985年間幾乎增加一倍。通過養老金、保險公司和銀行而間接擁有股票的人數在同期增加到將近3500萬。上升的牛市吸引投資者有如蜜糖吸引蒼蠅一般。許多人因為投資得太遲,付出的太多,然後不能迅速脫身而遭受重大損失。
另一次大蕭條?
隨著股市從華爾街開始暴跌以至蔓延到全世界,不少人想起經濟史上聲名狼藉的一年:1929年。在那一年,同樣的股市暴跌導致全球經濟大蕭條。世人想起當時的排隊買麵包、施食處、大批人失業和貧窮,依然談虎色變。新的跌勢會造成同樣的大蕭條嗎?畢竟,1929年股市暴跌得最甚的那一天(黑色星期二),市場下跌了百分之12.8,但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卻下跌了百分之22.6。1987年10月20日《紐約時報》的頭條新聞問道,「1987年是否相當於1929年?」
答案使許多人大大舒了一口氣,因為答案是「不然。」黑色星期一過了將近兩年之後,專家們檢討這場風暴的持續損失,發現它的持久性並不大。美國經濟仍然蓬勃;失業率並不高。畢竟,甚至在黑色星期一之後,股市比一年前只低落了百分之4;年終甚至升到比前一年稍高。
許多專家把黑色星期一視為只是泡沫的爆炸,是過度上升的股市價格所需的糾正。這次暴跌若有任何持久的後遺症的話,那只是有數目空前的人脫離股市。他們誓言『不再嘗試了』,而且看來有言出必行之勢。
這是否意味到黑色星期一並不重要呢?絕不然!有些專家認為應把這次暴跌視為一項警告,顯示華爾街以至世界的金融有若干深入的嚴重缺陷存在。不過,一般世人會留意警告嗎?不會,一位經濟學教授告訴《時代》雜誌說:「情況好像一班喝醉了酒的青少年駕車前行,以為過了一個急彎就必然過得第二個。」
那末,華爾街究竟出了什麼毛病?股市會再度暴跌嗎?其中有任何情況會影響到你個人嗎?
-
-
華爾街對你有什麼影響?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華爾街對你有什麼影響?
經濟學曾被人稱為沉悶的科學。可是,這門科學卻影響到我們大家的生活。你在商店所付的價錢、職業的多寡、你本國政府所提供的服務——這一切均視乎當地經濟的強度而定。
有人也許會問:「這跟華爾街又有什麼關係?它離我這麼遠,對我實在無關重要。」其實,股票市場好像經濟的一面鏡子。今日世界各國是互相依存的,根本沒有任何國家的經濟可以孤立。
全球化的經濟
美國證券交易所主持人聲稱,黑色星期一的驚險「已清楚表明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完全操縱自己的命運。」意大利《共和國報》的一位作家寫道:「西德昨天的賦稅,拉丁美洲今天的欠債,和……美國國會明天的立法曾一度是各自獨立的事,或要經過一段長時期才互相有關。但這些事在今日卻立即熔接起來。若要認識這點,你只需踏入一家大國家銀行的交易所,那裡好像有一艘電子太空船把世界所有的大市場不分晝夜地連接起來。」
什麼國家?什麼經濟可以聲稱自己不受這個全球互相關連、互相依存的制度所影響而獨立自主呢?非洲各國嗎?檢討非洲經濟的一份商業月刊的編輯說,「非洲的經濟極易受到外來打擊所影響。」拉丁美洲諸國又如何?《巴西日報》的一位編輯說,股票市場危機乃是國際經濟危機的一部分。中東又如何?特拉維夫《晚報》的副編輯引述以色列一位前任總理的話說:「美國患了感冒,以色列就打噴嚏。」
那末,誰可以在今日的經濟風暴中安然無恙呢?遠洋郵船的一位乘客在甲板上曬太陽,聽說船身底下裂開了一條縫,他能夠合理地認為發生毛病的地方距離他太遠,因此他不致有危險嗎?當然不能;船的各部分是相連的——沒有一處可以孤獨地浮起。世界經濟也可以這麼說。別人的煩惱可以牽涉到你。
水域危險,小魚免進
股市暴跌過後,小額投資者相率脫離市場。大批投資者離去意味到經紀業會遭受嚴重損失,結果暴跌之後有2萬5000人遭臨時解雇。但股票市場本身甚至遭遇更大的煩惱。
把許多投資者嚇到脫離華爾街的是什麼呢?顯然,股市暴跌與此有很大關係。但還有其他因素,華爾街的環境似乎開始對小額投資者不利,像大水不宜小魚游泳一般。我們且來探究一下助長這樣風氣的三種趨向:電腦化,收購狂和債務激增。
機器在掌握大權嗎?
黑色星期一是電腦倒霉的日子,那天的交易狂潮超過了電腦所能應付的程度。在美國全境,經紀們以無可奈何的憤怒心情看著終端機閃出滿幕的問號或只是一片空白。在風暴中心——紐約證券交易所——跌勢促使電腦系統差不多每一部分都要關閉。但不少人都認為電腦並非僅是股市暴跌的受害者,而是造成股票拋售狂潮的幫兇。一個男子告訴《紐約時報》說:「交易只是電腦賣給電腦而已。」
當然,這話並非完全真實。可是,由於大機構投資者所採納的若干複雜貿易計劃,電腦會自動被市場情況——例如股票價值微跌——所左右而建議經紀人應該怎樣行。難題的癥結是,經紀人很少有時間查問電腦所提出的各種建議。因此,電腦能夠操縱大群貿易者像操縱舞蹈團一樣。他們一致服從電腦的建議,造成巨大的拋售浪潮,然後進一步促成其他拋售浪潮。因此電腦可能促使跌勢加強,正如演講的音響系統回聲使聲音加強到震耳欲聾一般。有些人認為在暴跌的508點之中,有300點是電腦造成的。
電腦在股票市場也許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但自黑色星期一以來,電腦使小魚自覺比以前更小。個別的投資者甚至無法與自己的經紀人接通電話以便拋售迅速下跌的股票。與此同時,巨額投資者卻以電腦策動的貿易計劃拋售大批股票。
吞併的狂熱
許多人發現一種令人擔憂的情形是,在以往數年,大型和中型的魚陷入一片吞併的狂熱中,以敵對方式的收購和槓杆式的收購彼此吞併。一位退休的投資銀行家在接受訪問時告訴《儆醒!》代表說:「今日的人收購公司,就像以往收購股票一樣。」
槓杆式收購(leveraged buyout, 簡稱“LBO」)在華爾街非常流行。一間公司使用「槓杆方法」(例如,以售出不穩證券套取大量借來的金錢)去「收購」另一間公司,方法是盡量購買該公司所發行的股票。掠奪者一經攫取(購入)它的獵物,就把獵物分割成許多小股出售去償還債務。結果掠奪者有可能不用花錢便擁有剩下來的股票!藉著出售不穩的證券,許多小公司得以有能力吞併大公司,像小鮫吞吃鯊魚一般。
收購的交易使銀行、律師和斡旋交易的商人所賺得的金錢多到難以置信的程度。1988年末期,只是一宗LBO的巨大交易,付給銀行和顧問的費用就接近10億美元。有些以掠奪者聞名的人僅在幾年之內就賺得億萬美元。但其中也有不少在法律方面惹上麻煩。
債務激增
LBO只是表明美國不惜繼續增加債務的證據之一而已。以個別而論,美國人的儲蓄僅及收入的百分之5。西德人的儲蓄約為百分之13,日本人大約百分之17。美國人對信用卡和『先買後付』的愛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事。美國商業機構欠債總額超過1萬8000億美元。聯邦欠債超過2萬6000億美元。美國政府在短短的8年之內已從世界的最大債權人搖身一變成為國際貿易上最大的欠債者。加拿大《環球郵報》的一個作家把美國政策概括為「花錢,花錢,借債了事。」
負債累累的美國商業機構若遭遇不景,就可能惹起極大麻煩。在不景的氣氛之下,債台高築的公司會突然變得脆弱不堪。拖債和破產的浪潮可能隨時發生。銀行也處於債務的險境:它們借出了風險極大的數十億美元貸款。幾百家銀行現已遭遇麻煩,許多已被迫關閉。
全球的債務情況甚至更令人擔心:第三世界諸國欠債高達1萬2000億美元。既然如此,難怪投資銀行家羅哈廷(Felix Rohatyn)估計經濟情況說:「我們製造了一間巨型的經濟紙牌屋。關於它的弱點,我們已接獲清晰的警告。」
紛紛離開股市
因此對小額投資者說來,華爾街似乎已受電腦化的貿易所支配,這種貿易掀起巨大的風浪,大魚的吞併狂熱方興未艾,債務的無底深坑正威脅要吞噬整個池塘。小魚紛紛離開市場又何足為怪?
除了恐慌之外,還有另一種趨勢迫使許多小額投資者脫離華爾街。他們受到看來今日瀰漫整個世界的一種心態所支配。這種心態是什麼呢?
[第8頁的精選語句]
美國幾百間銀行正遭遇難題,其中不少要被迫關閉
[第6頁的附欄]
華爾街詞語指南
在華爾街發生的事在你看來也許很陌生,因為經濟界有它自己的詞語。以下是華爾街最通行的詞語的幾個例子。
◆ 股票:你若買入一間公司的股票,其實便購買這間公司的一部分。這是公司套取金錢的一種方法。股票持有人也許定期收到該公司贏利的小部分,稱為股息。
◆ 證券:大公司套取金錢的另一方法是以出售證券的方式借錢。你若買了該公司的證券,就等於貸款給公司。公司運用你的金錢,付給你利息。股票和證券兩者都可以稱為「債券」。雖然證券通常不像股票一樣有時大幅度升值,但時常被認為是較安全的投資。惟一例外的是不穩的證券,它被公認為非常冒險的投資。發出這種證券的公司可能拖債,不依約付錢給你。人們因為不穩的證券利率很高而購入這種證券。
◆ 證券交易所:一種有組織的拍賣或市場,各種債券,例如股票和證券,都可在其中買賣。在交易所內,經紀們為自己的客戶(投資者)進行買賣,藉此收取佣金。
◆ 道瓊斯指數: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簡稱,它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狀況和價值的最流行指標,是根據30種工業股票的目前價值而算出的平均數。若有人問,「市場的情況如何?」最普通的回答方法是舉出道瓊斯的指數。
-
-
貪婪所建成的房屋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貪婪所建成的房屋
「貪婪是健康的。你可以貪婪而依然自覺心安理得。」這句話是一間商業學校畢業禮演詞的一部分,據說它贏得了如雷的掌聲和笑聲。(《怒吼的80年代》,史密夫[Adam Smith]著)講者是華爾街的成功人士之一,他的家財億萬。可是,此後不久,《幸福》月刊把這人稱為「當年的騙子」。幾個月之後,他被判入獄。
所以,結果事實證明貪婪並不是那麼健康。但這人的話許多時被人引述,以之為華爾街的典型態度。事實表明什麼呢?
請考慮一下我們所觀察到的華爾街趨向。快如閃電的電腦交易,各公司為了龐大利益而彼此瘋狂收購,大批借來的金錢,這一切看來指向一個共同的線索:專心致志謀取短期的利益。
所有目光都集中於即時的利益之上。加拿大《麥克萊恩》雜誌的社論提出一句有力的警語,說:「1980年代的新富豪希望不勞而獲:以最小量的努力博取最大量的金錢。」這種惟利是視的社會產生了自己特有的罪行又何足怪呢?這種罪行稱為……
內幕交易
「那是什麼?」《儆醒!》代表詢問一位退休的投資銀行家。他答道:「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內幕交易便是利用惟有專業人士才知道,一般投資者所不知的資訊謀利。這使你能夠佔盡便宜。」
這是一種非法的勾當。但在1980年代這種勾當在華爾街大為流行,以致僅在一年多的時候,華爾街竟有70多個商人被捕。像華爾街的其他許多難題一樣,這個難題也蔓延到全球。在日本,一個為了內幕交易受人調查的男子企圖賄賂一個與案件有關的立法者,跪著送給他一個公事包,內裡裝有4萬美元現金。但他不知道全部過程均被攝入鏡頭,後來在全國電視上播映!
其他股票市場——如加拿大的貝爾街(Bay Street),法國的布爾斯(Bourse), 意大利的博薩(Borsa)——均被內幕交易的醜聞所震撼。有一個從英國伸展到以色列的內幕交易環被人揭發。環球各地的市場均已立法制止這種騙局,但上述那位銀行家告訴《儆醒!》代表說,內幕交易「頗難界定,甚至更難控制。我們已有精密的保安系統,但資訊比金錢更容易偷竊。」
休皮士症候群
華爾街的貪婪雖然導致有些人犯罪,但同時導致更多人信奉物質主義。《新聞週刊》報導華爾街乃是美國貪婪的「金錢文化」的心臟地帶。80年代的牛市吸引了大群剛畢業的青年希望大發其財。他們的綽號是休皮士(Yuppies, young urban professionals[青年城市專業人士]的縮寫);他們既然野心勃勃,入息豐厚,廣告宣傳家遂以他們作為目標,視之為理想的消費者,十足的花錢機器。
一個自認為前度休皮士的前度華爾街商人告訴《儆醒!》 代表他在華爾街興旺時期中的生活。他說在他任職的公司裡,一般人的心態是:「職業就是你的一生。其他一切都屬次要。」許多人慣於凌晨5時起床,整天在外工作,然後出去應酬顧客直至深夜。
在他記憶中有一件事歷歷如繪,他認為這正是時人心態的寫照。一個同事給他看一疊照片,照片顯示一個經紀人心臟病發作,倒在證券交易所的地板上。在這個急病者周圍的狂熱交易如常進行,絲毫沒有放慢,更沒有停止。
《紐約時報》報導股市崩潰使休皮士大受打擊,不但因為他們的借錢和花錢方式,也因為他們的心態問題。許多休皮士甚至不懂淨值和個人價值之間的分別。
-
-
謀求解決方法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謀求解決方法
論到醫治華爾街的弊病,主張並不短缺。短缺的是一致的意見。有些專家建議債務和LBO必須加以限制,其他的人卻堅稱兩者均對經濟有好處。雙方都搜集了大批統計數字去「證明」他們的觀點。
舒密特認為世界各大經濟強國(美國、西德、日本)必須攜手合作去解決世界的經濟禍患。他說:「這三個政府均以較多時間去互相抱怨,較少時間去認識自己的缺點,這是不能以平庸作為自辯藉口的。即使是平庸的人也能負起責任。」
可是,請問問自己:我們可以合理地對天生平庸的人為政府寄予多大期望呢?例如,舒密特很敏於承認,第三世界的難題「既未獲解決,也幾乎無法解決」。平庸的人在解決難題方面是否能人所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