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吾愛吾師
    警醒!2002年 | 3月8日
    • 吾愛吾師

      「用功千日,不及良師教誨一日。」——日本諺語。

      求學時期,有某個老師曾讓你念念不忘嗎?你要是仍在求學,你有沒有喜愛的老師?你為什麼喜歡他呢?

      在良師循循善誘之下,學生往往熱中學習,信心日增。一個70歲的英國人曾在伯明翰求學,至今仍懷念當時的英語老師。「我不曉得自己有哪些長處,克盧萊老師發掘出來了。我生性沉靜害羞,他卻偏偏鼓勵我參加校內的戲劇比賽。結果,在畢業前一年,我得了獎。要不是他從旁鼓勵,我是辦不到的。可惜,我後來再沒有碰見過他,沒法親口向他道謝,感激他為我們費心勞力。」

      瑪吉特生於德國慕尼黑,五十來歲,個性開朗。她說:「學校裡,有位老師是我特別喜歡的。她授課的時候深入淺出,又鼓勵我們一不明白就發問。她待人很親切,一點架子都沒有。我們都愛上她的課。」

      彼得是澳大利亞人。他說,有位數學老師「愛用實例,說明課本上的資料,跟生活到底有什麼關係」。他補充說:「習三角學的時候,他告訴我們,要知道建築物的高度,不用動手量,用三角學的原理就行了。還記得,當時我低聲說了一句:『三角學真奇妙!』」

      保利娜來自英格蘭北部,小時候曾跟數學老師說:「老師,我的數學很差勁。」老師說:「那你想進步嗎?我可以幫你一把。」保利娜回憶說:「接著幾個月,老師加倍注意我,甚至下課後留下來幫我。我知道他關心我,很想我進步。於是,我更努力學習,成績真的有所改進。」

      安琪在蘇格蘭出生,三十來歲,也很懷念任教歷史的格蘭姆老師。她說:「格蘭姆老師讓歷史課充滿樂趣!他以故事形式陳述歷史,談論任何課題都興致勃勃。他讓歷史活過來了。」任教小一的休伊特老師,同樣叫安琪念念不忘。休伊特老師當時年紀不輕。「她人品很好,很愛護我們。一天,我上課的時候跑到她跟前發問,她把我抱起來了。我覺得她真的很關心我。」

      希臘南部的蒂莫西,很感激從前一位老師。「我還記得那位科學老師,他使我對四周世界、對人生的看法,都徹底改觀。在教室裡,他善於營造氣氛,讓我們對科學感到好奇,眼界大開。他把我們的求知慾激起來了。」

      拉莫娜是美國加利福尼亞人。她說:「念中學的時候,有位老師熱愛英語,我們都被她感染了!再困難的事物,經她一說,看來都很容易。」珍是加拿大人,提到從前的體育老師,笑逐顏開:「他的意念新奇,層出不窮。他帶我們到戶外,教我們越野滑雪、在冰上釣魚。我們還親自生營火,烤印度薄餅呢。平日,我只懂呆在家裡啃書,在我看來,這些戶外活動真有趣極了!」

      凱儀生於上海,在香港接受教育,生性害羞。她說:「念小五的時候,陳老師教我體育和美術。我個子小,排球籃球都打得不好。陳老師沒有強人所難,反而讓我打羽毛球,以及參加其他較合適的活動。他真懂得為學生設想。

      「上美術課也一樣。在設計圖案等方面,我的天分較高,但人物素描就不行了。於是,陳老師讓我自由發揮。我的年紀比其他同學小,陳老師又鼓勵我重讀一年。那一年是我求學時期的轉捩點。我的自信增加了,成績進步了。我永遠都感激他。」

      怎樣的老師最能對學生發揮言傳身教的力量?《教育路上》的作者威廉·艾爾斯說:「懂得易地而處,關心學生,處處以學生的福利為依歸的老師,是優良教育的關鍵。……優良的教育,不在於特別的教學技巧或風格、教案或教學活動。……教育的精義在於愛。」那麼,優秀的教師是怎麼樣的呢?艾爾斯說:「觸動學生心靈的,了解學生、關心學生的,熱中於某種事物,不管是音樂、數學、拉丁語,甚至是風箏的,這樣的老師都能薰陶誘導學生。」

      毫無疑問,許多學生甚至家長,都曾感激良師諄諄教誨,讓良師大感鼓舞,因而無懼困難,繼續緊守崗位。這些感激之言往往有共同點,就是老師真的關懷愛護學生。

      誠然,不是所有老師都對教學充滿熱誠,對學生關懷備至的。但我們該記住,老師往往要承受百般壓力,叫他們心餘力絀。既然教育工作荊棘載途,為什麼有些人仍選擇以教育為終身事業呢?

      [第4頁的圖片]

      「教育的精義在於愛」

  • 獻身教育,原因何在?
    警醒!2002年 | 3月8日
    • 獻身教育,原因何在?

      「投身教育事業的人,泰半是為了育才而工作的。教育能扭轉孩子的一生。」——《教育與社會》,英語。

      雖然許多教師在教學工作上看來駕輕就熟,但他們要面對的困難可真不少。班上學生太多、文書工作繁重、校內管理層處事專橫、學生無心向學,以及工資微薄等,都是教師常常碰見的問題。佩德羅是西班牙馬德里一位教師。他說:「當教師真不容易;你要不怕付出,不怕犧牲才行。儘管這樣,我始終認為,投身教育比加入商界更有意思。」

      在大城市裡教書,往往困難重重。毒品、罪行、道德墮落或家長漠不關心,都嚴重影響學童的學習情緒,以及校園紀律。反叛不羈的態度正大行其道,令問題雪上加霜。那麼,為什麼這麼多有真才實學的人仍矢志當教師呢?

      萊馬里斯和黛安娜在紐約市教書,能操英語和西班牙語,學生主要是西班牙裔兒童,年齡從五歲到十歲不等。《警醒!》訪問了她們,提出以下問題:

      為什麼當教師呢?

      萊馬里斯說:「為什麼當教師?因為我愛孩子。我知道,在某些孩子心目中,我是惟一叫他們發奮向上的動力。」

      黛安娜說:「姪兒八歲的時候,成績不好,閱讀能力尤其不濟,我幫了他一把。看到他和其他孩子用心學習,滿足感油然而生。於是,我決定辭去銀行工作,投身教育界。」

      《警醒!》也向其他國家的教師提出同樣問題,答案如下:

      朱利亞諾四十來歲,是意大利人。他說:「求學時期(右圖),我已開始醉心於教育工作。我覺得,教育工作給人較大的發揮空間,不但給學生灌輸知識,也能啟發他們的思想。全賴這一腔熱誠,我才能克服剛入行的時候面對的種種困難。」

      尼克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當教師。他說:「我本來是幹化學研究的。那一行的晉升機會不多,但在教育界裡,機會多的是。後來,我還愛上了教學工作,學生好像也挺喜歡上我的課呢。」

      父母是教師,兒女也執起教鞭的例子,比比皆是。威廉是肯尼亞人。他說:「我以教師為職志,主要是受了家父影響。家父在1952年也曾當老師。教育工作能薰陶人的思想,這一點使我決心教下去。」

      羅斯瑪麗也是肯尼亞人。她說:「我一向渴望幫助不幸的人。我決定,要麼就當教師,要麼就當護士。結果,學校先錄取了我。我本身有孩子,也使我更熱愛教育下一代。」

      貝特霍爾德住在德國迪倫,當初投身教育別有緣由:「妻子深信我會是個好老師。」事實證明,她的想法一點沒錯。他說:「教學工作讓我深感滿足。當教師的,如果不相信教育深具意義,不關心孩子,就不會是個優秀、充滿幹勁和快樂的教師了。」

      正博是日本中津市的教師。他說:「念中一的時候,有位老師很用心、很盡責地教導我們。他既精於教學,又關心學生。所以,我決定長大後也要當教師。我愛孩子,這是我教下去的主要原因。」

      善哉也是日本人,今年54歲。他本來在工廠裡工作,薪金優厚。可是,他覺得自己每天上班下班,百務纏身,活像工作的奴隸。「一天,我自忖:『這樣的生活,我真的要過下去嗎?』我決定找一份以人為本的工作,而不是整天對著大堆冷冰冰的物件。教育工作的確獨一無二,你教的是朝氣勃勃的年輕人,你在他們身上見到人性的真實一面。」

      瓦蓮京娜在俄羅斯聖彼得斯堡教書,也有同感。她說:「當教師是我的抱負。我很喜歡以孩子為對象的工作,特別喜歡年紀小一點的。我當小學教師37年了,由於熱愛工作,到今天還不言休。」

      威廉·艾爾斯是教師。他說:「以教師為職志的人,往往是因為愛孩子,或喜歡跟孩子一起,看著他們成長,看著他們一天比一天自主,一天比一天能幹。……當教師的,渴望通過教育,造福社群。至於我,則希望讓世界變得更光明、更美好。」

      不錯,雖然教育工作障礙重重,許多人仍熱誠未減,矢志獻身教育。教師主要面對些什麼問題呢?下一篇文章會詳加討論。

      [第6頁的附欄]

      教師該如何跟家長溝通

      ✔ 要認識學生的家長。這樣做對雙方都大有好處,絕不是浪費時間。通過接觸,你可以跟他們建立良好關係,他們日後就可能跟你合作無間。

      ✔ 別擺架子。說話要讓家長聽懂,別採用教師專門用語。

      ✔ 要多談學生的優點,以及告訴家長,他們可以怎樣幫助自己的孩子。多稱讚,少批評,對學生更有益。

      ✔ 要讓家長暢所欲言,自己要用心聆聽。

      ✔ 要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要是可能,可登門拜訪。

      ✔ 決定下一次會面的日期。會面後要跟進問題;這表示你真的關心學生。——摘錄自《美國教育工作》,英語。

      [第6頁的圖片]

      「家父……也曾當老師。」——威廉,肯尼亞

      [第7頁的圖片]

      「我很喜歡以孩子為對象的工作。」——瓦蓮京娜,俄羅斯

      [第7頁的圖片]

      「教育工作的確獨一無二,你教的是朝氣勃勃的年輕人。」——善哉,日本

  • 荊棘載途
    警醒!2002年 | 3月8日
    • 荊棘載途

      「一般人對教師期望甚殷,但教師為工作鞠躬盡瘁,卻很少受到……稱讚表揚。」——肯恩·葉利斯,澳大利亞悉尼大學。

      有人說,作育英才是「世上最重要的工作」。不過,教育路上障礙重重,也是無從置疑的。障礙是什麼呢?教師工資微薄、教學環境惡劣、文書工作繁重、班上學生過多。還有的,就是學生不尊敬老師,甚至揮拳相向,以及家長對子女漠不關心等。教師怎樣看待這種種問題呢?

      不再尊師重道

      《警醒!》訪問了紐約市四位教師,看看他們面對些什麼問題。這些教師異口同聲地說:「學生不再尊敬老師了。」

      威廉是肯尼亞人。他說,在這方面,非洲的情形同樣今非昔比:「父母越來越忽視管教兒童。在我(現在四十來歲)成長的階段,人人都尊敬師長,把他們視為模範、榜樣。可是,今天的學生卻越來越不尊敬老師。西方文化正影響著年輕一代,連住在村落裡的也不例外。電影、錄像片和書刊,都把藐視權威描述為英雄行為。」

      意大利教師朱利亞諾,也感慨地說:「整個社會彌漫著放任不羈的歪風,孩子正蒙受不利影響。」

      毒品與暴行

      說來遺憾,毒品問題竟也困擾校園,情況還相當嚴重。美國教師兼作家盧安妮·約翰遜說:「學校的課外活動,幾乎總少不了預防吸毒問題,連幼兒園也一樣。[楷體本刊所排]今天,孩子對毒品的認識……比許多大人還要多。」她也說:「缺乏自信或安全感的,覺得沒人疼愛、寂寞,生活沉悶枯燥的,往往最容易沾染毒品。」——《傳授知識,輔以愛心》。

      在澳大利亞教書的肯恩說:「有個學生才九歲大,他的父母就教他吸毒,現在還上了癮。我們當老師的該怎麼辦呢?」邁克爾今年三十來歲,在德國一所學校任教。他說:「校內有人吸毒和販賣毒品,我們知道得很清楚,但很少能把他們抓住。」他也提到,學生不守紀律,「愛破壞公物。……他們把牆壁桌子弄髒,又毀壞傢具。有些學生更因為店鋪盜竊等問題,被抓上警察局。難怪校內的失竊案那麼多了!」

      阿米拉是墨西哥瓜納胡阿多一位教師。她說:「我們面對的問題是,有些父母是癮君子,常動粗打人,這樣的家庭環境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有些孩子終日所聽的都是粗言穢語,或者父母染有種種惡習,他們就這樣耳濡目染。此外,貧窮也是個大問題。雖然本地提供免費教育,家長仍得自掏腰包,購買筆記本和筆等。但說到底,解決吃的問題才最重要。」

      校園多槍械?

      最近,美國發生了若干校園槍擊事件,顯示當地的槍械問題相當嚴重。一份報告指出:「美國有8萬7125所公立學校。據估計,每天有13萬5000人攜槍回校。為了應付問題,校方運用金屬探測器、閉路電視和經過特殊訓練的狗,來探測槍械,還不時搜查儲物櫃,檢查學生證件,以及禁止學生帶公文包回校。」(《美國教育工作》)要採取這麼嚴厲的保安措施,我們到底在說學校還是監獄呢?報告也說,超過6000個學童因攜槍回校而被校方開除!

      紐約市教師艾里絲說:「金屬探測器不能杜絕武器,學生仍悄悄地把武器帶回來。毀壞公物也是一大問題。」

      學生這樣胡作非為,教師仍克盡厥職,努力傳授知識,灌輸正確觀念。我們也就不難明白,教師有時候真的會情緒低落,覺得心力交瘁。德國圖林嘉教師協會的主席羅爾夫·布施說:「本國有100萬位教師,當中差不多三分之一因為壓力過大而病倒了。教學工作叫他們疲於奔命。」

      少女懷孕

      另一個嚴重問題是青少年濫交。《美國教育工作》的作者喬治·莫里森說,「每年,本地[美國]差不多有100萬個少女(佔全國15到19歲少女的百分之11)懷孕」。在發達國家中,美國少女懷孕的數字高踞首位。

      艾里絲的話證實這一點。她說:「年輕人整天都在談論性和派對,簡直為此瘋狂。現在,電腦教室裡的電腦還上了網!那麼,學生更可以上網聊天,觀看色情網頁了。」安赫爾住在西班牙馬德里。她說:「學生亂搞性關係是鐵一般的事實。我也聽過,有些學生年紀輕輕就懷孕了。」

      「最佳褓姆」

      部分教師認為,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觸的人,良好的禮儀也該從家裡做起,父母教導孩子是責無旁貸的。可是,許多父母並沒負起責任。怪不得美國教師工會主席桑德拉·費爾德曼說,父母該「把教師……視為專業人士,而不是孩子的最佳褓姆」。

      話雖如此,校方要管教學生,家長卻往往沒充分合作。上文提到的萊馬里斯說:「如果學生犯了錯,你把事情交由校長處理,學生家長很快就會找上門,給你麻煩了!」羅爾夫·布施談到該怎樣處理違規學生的時候,說:「受到父母良好管教的孩子愈來愈少。以前,我們總以為大部分孩子都受過管教,現在已不一樣了。」阿根廷門多薩的教師愛絲特拉說:「當老師的,對學生也有所顧忌。要是給學生的分數低一點,他們心有不甘,就會向你擲石子或動武。有車子嗎?就會加以破壞。」

      難怪許多國家都在鬧教師荒了。卡內基基金會的主席瓦爾坦·格雷戈里安說:「未來十年,本地[美國]需要增聘多達……250萬位教師。」美國各大城市的教育機構,正積極地「向印度、西印度群島、南非和歐洲等地方,物色優秀的教師」。當然,這些國家也就可能要面對教師短缺的問題了。

      教師為何短缺?

      喜孝是日本人,具有32年教學經驗。他說:「教書是高尚職業。作育英才,任重道遠。在日本,教師是人人景仰的。」可惜地方不同,文化各異。上文提到的格雷戈里安指出,許多人並沒有把教師「視為專業人士,尊重他們,承認他們的專業地位,或予以適當的酬報。……在[美國]大部分地方,教師的工資比其他要求學士或碩士學歷的工作都要低」。

      文章起頭提到的肯恩·葉利斯說:「如果當教師的知道,許多職業要求的學歷低得多,工資卻比教書多許多,或者某人一年前還是自己的學生,現在或五年後掙的錢比自己要多,會有什麼感覺呢?教師知道了,一定會覺得尊嚴盡失,質疑自己的存在價值。」

      威廉·艾爾斯說:「教師的工資簡直可恥。……平均來說,教師掙的錢只是律師的四分之一,會計師的二分之一,甚至比貨車司機、碼頭工人都要少。……世上有哪一種職業,對人要求這麼多,金錢回報卻這麼少的呢?」(《教育路上》)2000年11月,前美國首席檢察官珍妮特·雷諾曾表示:「我們能把人送上月球,……職業運動員也薪酬優厚。難道我們不該給教師增加薪酬嗎?」

      萊馬里斯說:「一般而言,教師的薪酬都偏低。十年寒窗,工資卻不過矣矣。我在紐約教書,還得面對大城市生活的種種壓力、煩惱呢。」瓦蓮京娜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教書。她說:「我們的收入少得可憐。教師的工資一向比標準的最低工資還要低。」阿根廷丘布特的馬萊內也有同感:「由於薪金微薄,我們得多兼兩份差事,這是不利於教學素質的。」肯尼亞內羅畢的阿蒂爾也說:「經濟不景,我們當教師的,日子也不好過。許多同業都認為,教書掙錢不多,一般人也就都不願意投身教育工作了。」

      在紐約市教書的黛安娜,則抱怨案頭工作太多,叫人疲於奔命。另一位教師說:「每天都翻來覆去地寫這樣,寫那樣,時間就這樣花光了。」也有教師說:「我們整天都在填些無無謂謂的表格。」這樣的評論屢見不鮮。

      教師少,學生多

      德國迪倫的教師貝特霍爾德說:「班上的學生太多了。有些教室裡坐著34個學生!學生要是有困難,我們也關心不來,照顧不來了。」

      萊馬里斯說:「去年,我碰到兩個大問題。第一,不少家長並不關心孩子。第二,是班上有35個學生。想想看,是35個才六歲大的孩子!」

      艾里絲說:「紐約市在鬧教師荒,教數學和科學的更嚴重不足。這些人可以在別的地方謀得好差事。結果,本市要聘用許多外籍教師。」

      很明顯,教學工作絕不輕鬆。那麼,教師為什麼仍然任勞任怨、堅守本位呢?請讀讀下一篇文章,聽聽他們的心底話。

      [第9頁的精選語句]

      據估計,美國每天有13萬5000個學童攜槍回校

      [第10頁的附欄或圖片]

      何謂良師?

      你認為,教師要怎樣做,才說得上是良師呢?能讓孩子牢記課文,測驗及格?教孩子多發問、多思考、多推理?還是注重德育,讓孩子做良好公民?

      「要明白,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我們當教師的,是孩子的夥伴。要尊重孩子,給他們應有的尊嚴。做到這兩樣,我們就有機會成為實至名歸的良師了。說簡單不簡單,說困難也不困難。」——《教育路上》。

      優秀的教師曉得因材施教,讓學生大展所長。威廉·艾爾斯說:「我們得想辦法提升孩子的能力,增進他們的技能,讓他們受到更好的鍛鍊。……本地一個女子說,有人把她五歲大的兒子稱為『魯鈍兒』。『可是,他認識超過40種鳥兒及牠們的遷徙習慣。他也知道,鷹在天際翱翔,姿態美妙,全憑尾部13條羽毛。他需要的,是個懂得欣賞他長處的老師。』」

      孩子要能盡展所長,教師就得發掘他們的興趣,想辦法誘導他們,激起他們的求知慾。好老師一定要愛孩子才行。

      [鳴謝]

      United Nations/Photo by Saw Lwin

      [第11頁的附欄]

      學習過程一定要充滿樂趣的嗎?

      威廉·艾爾斯本身是教師。他談到一般人對教育的誤解,一共十項。其中一項是:「優秀的教師能使學習過程充滿樂趣。」他說:「小丑有趣,笑話也有趣。至於學習,人就須要全神貫注,吸收理解,其間可能叫人讚嘆,可能叫人莫名其妙,但往往樂趣無窮。教室裡充滿笑聲,當然是好,但也不是非這樣不行的。」他還說:「教師要學識淵博,具有各種技巧能力,以及良好的判斷力。但最重要的,還是關心學生,體諒學生。」——《教育路上》。

      澄雄是日本人,在名古屋市教書。他覺得時下年輕人有這個毛病:「許多中學生好逸惡勞,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只想活得開心。」

      在紐約布魯克林當學生輔導員的羅莎說:「一般學生都認為,上課沉悶枯燥,老師言語乏味。他們不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總覺得什麼都該有趣才對。」

      年輕人樂趣至上,自然不願努力,害怕犧牲。澄雄說:「問題的關鍵是,他們目光如豆,不曉得為未來打算。相信『今天努力,他朝成功』的學生已不多了。」

      [第7頁的圖片]

      黛安娜,美國

      [第8頁的圖片]

      「校內有人吸毒和販賣毒品,……但很少能把他們抓住。」——邁克爾,德國

      [第8,9頁的圖片]

      「有些父母是癮君子,常動粗打人。」——阿米拉,墨西哥

      [第9頁的圖片]

      「[人們]該把教師……視為專業人士,而不是孩子的最佳褓姆。」——桑德拉·費爾德曼,美國教師工會

  • 欣喜滿懷
    警醒!2002年 | 3月8日
    • 欣喜滿懷

      「為什麼還要當老師?不錯,我們有面對困難的時候,也有心力交瘁的時候。不過,看到孩子興致勃勃地學習,一天比一天進步,我就決定要教下去了。」——萊馬里斯,紐約市教師。

      即使要克服困難,要經歷灰心失意,世上許許多多的教師仍然堅守本位,誨人不倦。為什麼有些人明明知道,教師的努力不一定受人人認同,卻還是以教育工作為理想、為抱負呢?

      因娜是俄羅斯一位教師。她說:「看到從前的學生長大成人,聽到他們說從你身上學到的很受用,叫人很欣慰。要是他們說,很懷念讀書的日子,你的精神更會為之一振。」

      上文提到的朱利亞諾說:「當老師的,知道自己引起了學生對某課題的興趣,就會深感滿足。舉個例。一個早上本來死氣沉沉,但你講完一宗歷史事件後,學生說:『老師,說下去啊!』聽到這樣的話,悶氣頓時一掃而空。看到學生對某個問題不甚了了,弄清楚後,一臉恍然的樣子,你就樂了。」

      埃琳娜在意大利教書。她說:「我認為,教師的滿足感來自每天發生的小事,來自學生一天比一天進步,而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這樣的事是很少發生的。」

      康妮是澳大利亞人,三十歲出頭。她說:「你曾悉心教導的學生,寫信向你道謝,叫你心花怒放。」

      在阿根廷門多薩的奧斯卡也有同感:「學生在街上或別處碰見我,說很感激我,我就覺得一切犧牲都是值得的。」西班牙馬德里的安赫爾說:「教育工作引人入勝,但也困難重重。我為人師表,最感欣慰的莫過於看到從前的學生,長大後成為正直善良的人。一想到自己多少也有點功勞,我就覺得心滿意足了。」

      本文起頭提到的萊馬里斯說:「我真覺得,我們這些當教師的很與眾不同。培育下一代的重任,不是人人都願意背負的。不過,只要我們盡力而為,不管受益的學生是十個還是一個,我們都可以問心無愧,快快樂樂地教下去了。」

      你可曾感謝良師?

      你是學生也好,家長也好,你可曾親口或寫信向老師道謝,感激他們的悉心教導和栽培呢?阿蒂爾是肯尼亞內羅畢的教師。他一針見血地說:「教師也是常人。讚賞教師,他們工作起來也會更用心、更起勁。政府該帶頭倡導尊師重道的精神,家長、學生也該尊敬師長。」

      作家兼教師盧安妮·約翰遜說:「在我收到的信當中,每一百封只有一封是批評教師的,其餘的都是稱讚、道謝。真的,世上的好老師比不好的要多得多。」有趣的是,還有些人聘請私家偵探,「去打聽從前老師的下落,好向他們道謝」呢!

      人畢生都在學習,而教師則為此奠基。有些人今天在著名學府任教,聲名遠播,全因為昔日曾遇良師,經他們悉心栽培,不斷追求知識,才有這般的顯赫成就。內羅畢的阿蒂爾說:「政府要員也好,經商的也好,都曾受益於良師。」

      不少良師曾啟發學生的思想,觸動他們的心靈,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渴求,我們該多麼感激良師!

      此外,我們也多麼該感激上帝。耶和華上帝是最偉大的教育家,他靈示人寫下箴言2:1-6這番話:「我兒,你要領受我的言語,心裡珍藏我的誡命;側耳細聽智慧,一心明辨事理。你要高呼求悟性,揚聲求明辨的心。你要不停尋求,好像尋求銀子;不斷搜索,好像搜索寶藏。這樣你就領悟何謂敬畏耶和華,找到上帝的知識。耶和華賜人智慧;他口所出的話給人知識,使人明辨事理。」

      請留意,在這段發人深省的經文裡,「要」這個字出現了三次。想想看,人要是響應呼籲,就能「找到上帝的知識」!毫無疑問,這種知識才是世上最寶貴的知識。

      [第13頁的附欄]

      飲水思源

      紐約市一位教師收到這麼一封信:

      「小兒成績斐然,全賴老師悉心栽培教導,本人由衷感激。本人能以小兒為傲,老師功不可沒,本人永誌不忘。——順祝教安!S.B.”

      你想起有哪位老師是要謝謝的嗎?

      [第12頁的圖片]

      「看到學生……弄清楚後,一臉恍然的樣子,你就樂了。」——朱利亞諾,意大利

      [第13頁的圖片]

      「學生……寫信向你道謝,叫你心花怒放。」——康妮,澳大利亞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