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能源——為何生活總離不開能源?
    警醒!2005年 | 3月8日
    • 能源——為何生活總離不開能源?

      小麥嘉出生於2003年8月。首先,一輛燃油汽車把他的媽媽送到了產房。燃煤火力發電站為醫院供電,使得醫院燈火通明,就在這裡,他來到了人世。在產房,燃燒天然氣的中央空調設備提供暖氣,就在這裡,他開始了生命中的第一次呼吸。當天,只要其中一種傳統能源中斷供應,小麥嘉就性命堪虞了。

      小麥嘉在現代的文明世界中誕生;如果沒有各種各樣的能源,這現代文明就不復存在了。人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化石燃料:燃料驅動交通工具,運送我們上班;為我們做飯、照明,為我們的房子供暖、送涼。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說法,化石燃料「提供全球將近百分之90的商用能源所需」。該研究所在2000年的一篇報告中指出:「在能源方面,石油對全球的能源供應貢獻最大,達百分之40,接下來是煤,達百分之26,還有天然氣,大約百分之24。」a

      《生物科學》雜誌說:「美國人每年在交通、冷暖空調設備等方面的平均用電量約9萬3000千瓦時,相當於消耗8千升石油。」在澳大利亞、中國、波蘭和南非,超過百分之75的用電來自於燃煤火力發電。印度百分之60的用電依賴燃煤,美國和德國有過半的用電也要靠燃煤。

      記者杰里邁亞·克雷頓在一本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他說:「現今,糧食生產要靠石油這一事實,還未被眾人所知。在現代農業的每一個環節,從製造化學肥料到運送農作物,石油和天然氣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現代社會賴以生存的這些能源又有多安全可靠呢?有沒有對環境危害更少的選擇呢?

      [腳注]

      a 如果你想獲知更多關於石油開採歷史的資料,可以查閱《警醒!》2003年11月8日刊,19至28頁。

  • 為何需要新能源?
    警醒!2005年 | 3月8日
    • 為何需要新能源?

      「我們如果現在覺得石油供應是個棘手的問題的話,只要再等20年,石油短缺就會成為一場噩夢。」——美國首都華盛頓經濟趨向基金會代表傑里米·利夫金在2003年8月說出這段話。

      美國政府在《2003年國際能源展望》報告書中指出,在大約20年內,上篇文章提到的小麥嘉已經達到可以開汽車的年齡,世界能源消耗預期會上升百分之58。《新科學家》週刊把以上預測的升幅形容為「史無前例的能源需求大飆升」。到時傳統能源可以繼續穩定地提供這些需求嗎?請考慮以下事實,看清真相。

      煤:

      ◼ 在所有化石燃料中,煤的蘊藏量最多,估計足以維持供應1000年。全球各地燃煤發電廠的發電量佔全世界總發電量接近百分之40。澳大利亞是世界第一煤輸出國,供應量佔全世界煤市場近三分之一。

      不過,世界觀察研究所最近一則新聞稿指出:「煤是含碳量最高的化石燃料,以每一個發電單位來算,煤比石油多釋放出百分之29的碳,比天然氣則多百分之80,佔每年全球碳釋放量百分之43,約等於27億噸。」除了對環境構成的威脅外,燒煤對人體又有什麼影響呢?舉個例子,聯合國最近發表的《全球環境展望》報告書指出:「在中國,燒煤釋放出來的煙和微粒在一年之內,導致國內11個大城市中共5萬人早死,40萬人染上慢性支氣管炎。」

      石油:

      ◼ 全世界消耗石油的速度已經達到每天7500萬桶。估計全球共蘊藏了大約2萬億桶石油,其中已經大概消耗了9000億桶。以目前的開採速度,預計石油供應還能維持40年。

      可是地質學者克林·坎貝爾和讓·拉埃勒爾在1998年說:「在未來十年間,傳統石油將供不應求。」這兩位石油工業專家警告說:「傳統理論錯誤地假設,把最後一桶石油從地底抽上來,會跟現在從油井中湧出一桶桶石油的速度一樣快。事實上,任何油井或國家的產油量一直都不斷上升達到頂峰。待石油給抽走了一半左右的時候,產油量就會逐漸下降,直至抽光了為止。所以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最值得關注的,不是全世界的石油會在什麼時候用盡,而是產量會在什麼時候開始逐漸下降。」

      石油產量預計會在什麼時候開始下降呢?石油地質學者約瑟夫·里瓦說:「原定產油量的升幅……還沒達到國際能源機構預計2010年世界石油需求的一半。」《新科學家》雜誌警告說:「如果產量下降而需求繼續增加,油價可能會飆升或上下波動,因而可能導致經濟混亂,糧食和其他物資的運送出現困難,甚至會因為石油短缺而引發爭奪石油的戰事。」

      有些分析家認為石油供應量萎縮是個很棘手的問題,其他分析家則認為我們要盡快停止依賴石油。耶利米·克里登在一本雜誌發表文章說:「比石油用盡還糟糕的問題也許是,石油到現在都還未用完。我們燃燒石油而製造出的二氧化碳繼續使地球的氣溫上升,可惜人們老是將經濟和環保的議題分開討論。」澳大利亞廣播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提出,一個國家過度依賴石油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英國國內2600萬輛汽車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導至全球溫度上升);這也造成英國三分之一的空氣污染,甚至每年有1萬人因此死亡。」

      天然氣:

      ◼ 《2003年國際能源展望》報告書指出,在未來20年間,「天然氣將會成為全世界增長最快的主要能源」。天然氣是化石燃料中燃燒得最乾淨的,科學家估計地球蘊藏了巨量的天然氣資源。

      不過正如一個位於美都華盛頓的天然氣供應協會指出:「除非把天然氣都開採了,否則沒有人真正知道究竟有多少天然氣存在。各人依據不同的假設而作出不同估計……所以對於有多少天然氣存在這個問題,很難得到一個確實的答案。」

      甲烷是天然氣中的主要成分。上一段提到的協會指出,甲烷是「爆炸力強的溫室氣體。事實上,甲烷所產生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高差不多21倍」。不過該協會繼續指出,環境保護機構和氣體研究所進行了一次大型調查,「結論是:越多使用天然氣,排放物也就越少,這個好處蓋過了甲烷釋放量增加所帶來的壞處」。

      核能:

      ◼ 《澳洲地理學家》雜誌報導:「大約430個核反應堆供應全世界百分之16的電力。」《2003年國際能源展望》報告書說,除了現有的反應堆外,「世界各地共有35個反應堆正在興建中,其中有17個在發展中的亞洲國家」。

      核電可能釀成災難,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爾(車諾比)事件就是一例。然而,人們對核電的倚賴卻沒有因而稍減。《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美國現有的核反應堆正受裂痕和腐蝕威脅。」在2002年3月,俄亥俄州的戴維斯·貝斯反應堆因為腐蝕問題而「幾乎釀成核子大災難」。

      現有的能源存量有限,而且帶有潛在危險,教人不禁想問:人類毫無節制地消耗能源,地球是不是注定要走向滅亡呢?顯然,我們需要開發無污染、可靠的能源。可是,我們可以找著這樣的能源嗎?我們是否負擔得來呢?

  • 生產能源方面有什麼新發展?
    警醒!2005年 | 3月8日
    • 生產能源方面有什麼新發展?

      風力:

      ◼ 很久以來,人類都知道利用風力去推動帆船、磨坊和水泵。可是近年來,環球各地的人對於利用風力作能源興趣大增。現今在世界各地,高科技的風車已生產足夠的電力去供應3500萬人的需要。用這種方法生產電力既不會污染環境,供應也不會中斷。丹麥的電力供應已有百分之20是用風力生產的。德國、西班牙和印度正急起直追,印度用風力生產的電力在世界各國居於第五位。目前美國擁有1萬3000架產電風車。有些分析家估計,如果美國充分利用國內所有適宜用風力發電的地點發電,則風力發電就可以提供美國百分之20以上的電力。

      太陽能:

      ◼ 人造的光能電池可利用陽光產生電力。電池裡的電子每逢受到陽光刺激,就會把陽光化為電力。在世界各地,差不多有5億瓦特的電力是用這個方法生產的,而太陽電池市場的增長率,每年高達百分之30。可是,目前光能電池的效率仍然不高,因此用這種電池生產電力,費用不及用化石燃料那麼廉宜。除此之外,製造這種電池要採用若干有毒的化學物,例如硫化鎘和砷化鎵。由於這些有毒的化學品能夠危害環境達數百年之久,《生物科學》雜誌指出,「怎樣處置和重新利用失效電池裡的化學品,可能成為嚴重的難題」。

      地熱能源:

      ◼ 地球的核心十分熾熱,據估計溫度高達攝氏4000度。如果人在地球的地殼挖個洞,朝著地心挖下去,每挖深一公里,溫度就平均升高攝氏30度左右。不過,住在溫泉或火山口附近的人,通常能夠利用地球的熱力。在世上58個國家,人們利用地殼裂縫泄出的熱水或蒸汽,為家居提供暖氣或用來生產電力。冰島所需的能源,大約有一半取自地熱。其他國家,例如澳大利亞,則考慮另一個利用地熱的方法。當地有大片熾熱、乾燥的岩石,埋藏在地球表面下僅數公里的地方。《澳大利亞地理雜誌》報導:「有些研究者相信,我們可以把水輸送到蘊藏高熱的地層,加熱後用高壓把水送回地面,推動渦輪機,我們就能生產足供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之用的電力了。」

      水力:

      ◼ 現今世上所需的能源,有百分之6以上由水力發電廠供應。據《國際能源展望2003》報導,今後二十年「再生性能源的增長,大部分會是由於開發中國家(尤其是亞洲各國)有多間大型水力發電廠落成的緣故」。可是《生物科學雜誌》警告說:「貯存起來的水時常掩蓋了富於農業價值的肥美淤積土。不但如此,水壩更會改變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和微生物。」

      氫:

      ◼ 氫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易燃氣體,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在地上,氫是動植物組織裡的主要成分,蘊含在化石燃料裡,也是構成水的兩種元素之一。不但如此,燃燒氫比燃燒化石燃料更乾淨,效能也更高。

      《網上科學新聞》說,「讓電流通過水,可以將水分裂為氫和氧」。雖然用這種方法能夠生產大量氫,該刊物卻指出,「這種看來簡單的程序現在還未達到經濟划算的地步」。在全球各地,目前大約有4500噸氫是由工廠生產的,主要用來製造肥料和清潔劑。可是,用來提煉氫的方法需要使用化石燃料,從而產生有毒的一氧化碳和具有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

      即使這樣,許多人仍然認為氫是最有前途的另類燃料,能夠滿足人類未來的能源需要。看來他們之所以有這種樂觀想法,是由於一種稱為燃料電池的裝置,在近年來獲得了驚人的改善。

      燃料電池:

      ◼ 燃料電池能用氫產生電力,但不是藉著燃燒氫,而是在受控制的化學過程中使氫和氧結合起來。如果燃燒的是純氫而不是含有大量氫的化石燃料,惟一的副產品就是熱和水。

      1839年,英國法官兼物理學家威廉·格羅夫發明了第一個燃料電池。可是,製造燃料電池的費用十分高昂,而且材料也不容易採集。結果製造這種電池的技術就給擱置下來,直到20世紀中期才再次受人注意。為了供應電力給美國的航天器(太空船),科學家進一步發展燃料電池。現代的航天器仍然使用燃料電池去提供所需的電力,但現在科學家也改善了製造這種電池的技術,好撥作較適合日常生活的用途。

      今天科學家正研究用燃料電池去取代汽車的內燃機,供應電力給商業大廈和住宅大樓,以及提供電力給用電量較小的電氣用品,例如流動電話和電腦之類。可是,在撰寫本文的時候,用固定的燃料電池生產的電力,費用仍相當於使用化石燃料的四倍。即使如此,有關方面仍樂於花費數以億計的金錢去發展這種新興科技。

      從環保的角度來看,採用更潔淨、無污染的能源顯然有許多好處。可是,大規模生產無污染的能源,費用很可能會繼續居高不下。《2003年國際能源展望》說:「據專家預測,未來對能源需求的增加……仍集中於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和煤)方面,因為化石燃料的價格比較低廉,以其他燃料產生能源的費用仍無法與之競爭。」

      [第9頁的圖片]

      燃料電池汽車,2004年

      [鳴謝]

      Mercedes-Benz USA

      [第8頁的圖片鳴謝]

      DOE Photo

  • 尋得一切能量的偉大來源
    警醒!2005年 | 3月8日
    • 尋得一切能量的偉大來源

      太陽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來源。許多科學家認為,植物從太陽吸收能量,枯萎之後腐爛,然後演變為煤和石油。a太陽的熱力將海水蒸發成雲,把雲推送到陸地上,積雲化雨,雨又積聚成河,成為水力發電站的水源。太陽溫暖的光線也推動風,使風力發電機可以運轉。不過,據估只有20億分之一的太陽能到達地球。

      太陽的能量讓人驚嘆,但在浩瀚的宇宙中,這麼巨大而又不斷釋出能量的星體多不勝數,太陽只是其中一員而已。這一切能量的最終源頭是什麼呢?關於宇宙星辰,聖經執筆者以賽亞說道:「你們向天舉目吧!這一切是誰創造的呢?是上帝創造的,他率領星辰如領大軍,悉數號召,一一點名呼喚。他能力充沛,力量強大,所以連一顆星都不缺少。」(以賽亞書40:26)

      我們細想恆星所擁有的巨大能量,或許會覺得自己很渺小,但當我們想到創造這一切的主宰時,這種感覺就更加強烈了。然而聖經鼓勵我們說:「你們要親近上帝,上帝就會親近你們。」(雅各書4:8)沒錯,儘管上帝創造了地球以及其上的豐富能源,甚至賜予我們生命,但凡是想尋找他的人都能找到他。(創世記2:7;詩篇36:9)

      看到地球飽受污染,各種資源分配不公,我們或許很難相信上帝關心地球和住在上面的人。然而,聖經向我們保證,改變即將到來,不論是世界資源的分配方式,還是地球的治理方式,都將有一場翻天覆地的巨變。(但以理書2:44;馬太福音6:9,10)通過在天上設立一個由基督耶穌統治的全球政府,耶和華上帝將會確保地球資源得到公平的分配,讓每一個人都能享用這一切豐裕的資源。(彌迦書4:2-4)另一方面,「敗壞大地的人也要敗亡」,就是那些從靈性到物質上都使地球環境大受破壞的人。(啟示錄11:18)

      屆時,以賽亞書40:29-31所記載的應許無論在屬靈的意義上還是在物質方面都會得到應驗:「他加力量給疲倦的人,賜充足的能力給軟弱的人。少年人會疲累困乏,青年人難免失足絆倒,但仰望耶和華的人必重新得力。他們會像鷹一樣振翅高飛。他們奔跑並不困乏,行走也不疲累。」如果你肯花些時間學習聖經,對於一切能量的源頭,還有地球能源問題的解決方案,你就會了解更多了。

      [腳注]

      a 請參看《警醒!》2003年11月8日刊附欄「石油起源」。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