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生物都源自同一祖先?生命的起源——值得思考的五個問題
-
-
化石記錄顯示什麼?
許多科學家說,化石記錄支持生物同祖的說法。例如,他們說化石記錄證明了魚演變成兩棲動物,爬行動物演變成哺乳動物。其實,化石記錄到底顯示什麼呢?
支持進化論的古生物學家戴維·勞普說:「無論是在達爾文時代還是在今天,地質學家都發現:化石記錄是斷斷續續的,物種在生物史上都是突然出現的,出現後沒怎麼改變,然後突然消失。」32
事實上,大多數化石都顯示,各種生物在悠長歲月裡都沒怎麼改變過。化石並沒有顯示一種生物演化成另一種生物。擁有特定軀體構造的生物突然出現,新特徵也突然出現。例如,有聲納功能和回聲定位系統的蝙蝠,看來跟蝙蝠出現前的原始物種沒有親緣關係。
看來,各大類動物超過半數都是在一段相對較短的時期內出現的。化石記錄顯示,大量不同的嶄新物種在一段不長的時期內突然湧現,古生物學家稱之為「寒武紀大爆發」。寒武紀指的是哪一個地質年代呢?
我們先假定科研人員對地球年齡的估計是正確的,然後用一條線來表示地球的年齡。假設這條線的長度跟足球場一樣(1),那麼你就得走八分之七個足球場,才來到古生物學家所說的寒武紀(2)。化石記錄顯示,在寒武紀中一段很短的時間內,上文提到的各大類動物就突然出現。有多突然呢?就像你行走時邁出一步,腳掌還在半空,各種各樣的動物就全都在你面前出現了!
由於不同物種都是突然出現的,一些研究進化的科學家開始質疑達爾文理論的傳統說法。舉個例,進化生物學家斯圖爾特·紐曼在2008年接受訪談時,就談到可能要創立一種新的進化學說,好解釋新物種突然出現的現象。他說:「達爾文的學說一直被用來解釋生物演化的整個過程,但我認為,在解釋大進化(生物軀體結構大變演化成另一類生物)方面,達爾文的學說將會被降級,變成芸芸學說之一,也許說不上是值得看重的說法。」33
「證據」有問題
對於那些所謂同系列的化石,為什麼有些教科書更改了化石的大小比例?
左上圖:一些教科書插圖所顯示的大小
右上圖:真正的相對大小
有些化石被用來證明魚演變成兩棲動物,爬行動物演變成哺乳動物。雖然如此,這些化石真的能證實進化確曾發生嗎?我們要是研究一下這些化石「證據」,就會發現「證據」有幾個問題。
首先,是化石的相對大小有問題。關於用來證明爬行動物演變成哺乳動物的一系列化石,有些教科書把化石描繪成大小相若,其實化石有些很大,有些很小。
其次,是沒有證據表明化石系列中的生物有親緣關係。這個問題比上一個更嚴重。據科研人員估計,在化石系列中,化石的年份往往相距數百萬年。談到這些化石相距的時間,動物學家亨利·吉說:「由於化石之間年份相距極遠,我們實在不能斷言化石顯示生物之間存在親緣關係。」34c
談到魚和兩棲動物的化石,生物學家馬爾科姆·戈登說,所找到的化石代表性不足,「不大可能反映那些年代這兩類生物的多樣性」。他又說:「我們無法知道化石顯示的生物彼此有沒有關係,跟後來出現的生物又有沒有關係。」35d
「電影」說什麼?
2004年,《國家地理雜誌》(英語)的文章曾把化石記錄比作「一部關於進化的電影。這部電影的膠片每1000個畫格就有999個遺落在剪接室的地上」。36請想想這個比喻的含意。
如果化石記錄的電影有「95個畫格」顯示動物沒有從一種演化成另一種,那為什麼古生物學家把「5個畫格」排列成某個次序,暗示進化曾經發生呢?
假如一部電影所用的膠片有10萬個畫格,而你只有其中100個,你會用什麼方法來推斷電影的情節呢?也許你先在心中構想出一個故事,然後跟畫格比較一下。如果你發現100個畫格中只有5個符合你構想的情節,其餘95個卻天差地遠,那麼你會有什麼結論呢?單憑5個畫格,就斷言所構想的故事就是電影原本的情節,這合理嗎?你會不會只是按心中構想的故事來排列那5個畫格呢?如果想想其餘95個畫格的內容再下定論,不是更合理嗎?
上述比喻怎麼會跟支持進化論的人有關呢?多年來,科研人員在分析化石記錄時,都否認一個事實:大部分化石顯示物種在悠長歲月裡幾乎沒怎麼改變過。科研人員否認這點,就等於否認95個畫格所顯示的情節。為什麼他們對這麼重要的事實絕口不提呢?作家理查德·莫里斯說:「顯然,以往的古生物學家都先入為主,認定生物是逐漸進化成另一種的。甚至當證據顯示情形恰恰相反時,他們也不會改變想法。他們分析化石記錄時,往往以公認的進化論觀點為依據。」37
「拿出一系列化石,聲稱化石所顯示的生物有親緣關係,這不是個能驗證的科學假設,而是個一廂情願的說法,其可信程度相當於床邊故事,雖然動聽,也許還有點教育意義,卻並不符合科學。」——《探索遠古年代——放下化石記錄,走向新的生命史》116-117頁,亨利·吉著
現代支持進化論的人又怎樣呢?他們把化石排列成某個次序,是因為這個次序得到化石記錄和基因研究的有力支持嗎?還是純粹因為這個次序符合現代公認的進化論觀點呢?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