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你到哪裡去,我也要到哪裡去」
    信心的榜樣
    • 路得

      第4章

      「你到哪裡去,我也要到哪裡去」

      1,2.(甲)路得和拿俄米正往哪裡去?(乙)為什麼她們的心情很沉重?(丙)路得和拿俄米踏上旅程,情況有什麼不同?

      路得陪伴著拿俄米,走在摩押高原的一條路上。遼闊當風的高原上只有她們倆小小的身影。眼見影子越來越長,路得知道時候不早了。她看著婆婆,心想:是不是該找個地方過夜了?路得深愛婆婆拿俄米,為了照顧婆婆,只要能做到的事她都盡心去做。

      2 這兩個女子心情都很沉重。拿俄米已經寡居多年,最近連兩個兒子基連和瑪倫也死去了,所以非常傷心。瑪倫是路得的丈夫,所以路得也很悲傷。這時,她們正朝著以色列的伯利恆城走去。雖然目的地相同,情況卻不一樣,拿俄米是回老家,路得卻是前往一個陌生的地方。路得不但要離開親屬、家鄉,還得撇棄家鄉的所有神和一切習俗。(請讀路得記1:3-6)

      3.知道哪些問題的答案能幫助我們效法路得,顯出信心?

      3 這個年輕的女子為什麼在生活上作出這樣重大的調整?什麼力量使路得能夠適應新生活,盡心照顧婆婆呢?我們知道答案以後就會看出,摩押女子路得顯出信心,她的榜樣確實值得我們學習。(請看「一件小小的藝術珍品」這個附欄)首先讓我們看看,這兩個女子為什麼要踏上漫漫長路,前往伯利恆。

      遭遇不幸,痛失至親

      4,5.(甲)拿俄米一家為什麼要搬到摩押去?(乙)身處摩押的拿俄米面對哪些考驗?

      4 路得在摩押長大。摩押是死海東面的一個小國,境內主要是樹木稀疏的高原,還有一道道峽谷。當地土壤肥沃,適合耕種。以色列鬧饑荒時,摩押沒有受到影響。路得也因此認識了躲避饑荒的瑪倫一家。(路得記1:1)

      5 由於以色列鬧饑荒,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決定帶妻子和兩個兒子離開家鄉,僑居摩押。可是,以色列人必須在耶和華指定的時間,到他指定的神聖地方崇拜他。(申命記16:16,17)因此,拿俄米一家搬到摩押後,要保持對耶和華的信心就不容易了。拿俄米卻一直顯出堅強的信心。不過,丈夫的死還是使她受到很大的打擊。(路得記1:2,3)

      6,7.(甲)拿俄米為什麼因兒子娶了摩押女子而擔心?(乙)為什麼說,拿俄米對待媳婦的方式很好?

      6 後來,兩個兒子都娶了摩押女子,這可能令拿俄米憂慮。(路得記1:4)拿俄米知道,她的祖先亞伯拉罕曾盡力為兒子以撒在同族中,也就是在敬拜耶和華的人當中找妻子。(創世記24:3,4)她也知道,摩西律法規定以色列人不可讓兒女跟外族人通婚,免得他們受到引誘,崇拜偶像。(申命記7:3,4)

      7 不過,瑪倫和基連還是娶了摩押女子。拿俄米可能擔心過或失望過,但她無疑真心真意地愛兩個媳婦路得和俄珥巴,盡力善待她們,盼望她們有一天也會崇拜耶和華。可以肯定的是,路得和俄珥巴都很愛拿俄米。由於婆媳關係很好,所以她們能夠應付喪親之痛,在患難中互相扶持。當時,年輕的寡婦路得和俄珥巴都沒有孩子。(路得記1:5)

      8.請說說路得是怎樣認識耶和華的。

      8 路得的信仰能幫助她應付不幸的遭遇嗎?顯然不能。摩押人崇拜很多神,主神是基抹。(民數記21:29)摩押人的崇拜跟當時許多民族一樣,既血腥又殘暴,例如他們會把兒童當祭牲獻上。路得從瑪倫或拿俄米口中得知關於以色列的上帝耶和華的一切,必定感到十分驚訝。耶和華仁愛慈悲,用愛心而非恐怖的手段來統治子民,跟摩押人崇拜的神天差地遠。(請讀申命記6:5)路得失去丈夫後,也許跟拿俄米更為親近,她很喜歡聽這位長輩談及全能的上帝耶和華、他做過什麼偉大的事,以及他怎樣向自己的子民顯出愛心和憐憫。

      路得和拿俄米互相擁抱,分擔悲痛

      路得遭遇不幸時親近拿俄米是明智的

      9-11.(甲)拿俄米、路得和俄珥巴要面對什麼抉擇?(乙)我們從她們三人的不幸遭遇看出什麼?

      9 拿俄米很想知道故鄉的消息。一天,她可能從商旅那裡得知,以色列的饑荒結束了,於是決定回故鄉伯利恆去。「伯利恆」的意思是「食物之家」。現在以色列蒙耶和華眷顧,伯利恆是個名副其實的「食物之家」了。(路得記1:6)

      10 拿俄米決定回鄉,路得和俄珥巴有什麼打算呢?(路得記1:7)她們曾跟拿俄米共患難,彼此間的感情比以前更深厚。路得尤其深受拿俄米的仁慈和她對耶和華的堅強信心所吸引。因此,她們決定跟隨婆婆。這樣,三個寡婦就一起上路,前往猶大。

      11 路得記使我們看出,不論是誠實善良的人還是壞人,都可能遭遇不幸,損失錢財甚至喪命。(傳道書9:2,11)我們也看出,在上帝的子民中,有不少人像拿俄米那樣以耶和華為庇護所。我們遭遇不幸時,向這些人尋求安慰是明智的。(箴言17:17)

      顯出忠貞之愛

      12,13.(甲)拿俄米為什麼希望路得和俄珥巴回摩押去,而不是陪伴自己往伯利恆?(乙)路得和俄珥巴起初有什麼反應?

      12 三個寡婦走了一段路後,拿俄米開始擔心另一個問題:兩個媳婦離開摩押跟自己一起回鄉,到了伯利恆,自己又能為她們做些什麼呢?她想到兩個媳婦還那麼年輕,又那麼愛她和她的兩個兒子,就不想拖累她們。

      13 拿俄米於是對她們說:「你們各自回娘家去吧。你們怎樣忠貞地愛我和已死的人,願耶和華也怎樣忠貞地愛你們。」她還說,希望耶和華恩待她們,使她們再找到丈夫,開始新生活。然後,「拿俄米就親吻她們,她們不禁放聲痛哭」。拿俄米心地善良,又這麼為兩個媳婦著想,難怪她們都深愛她,再三對她說:「不,我們要跟你一起回到你本族那裡去。」(路得記1:8-10)

      14,15.(甲)為什麼俄珥巴回摩押去了?(乙)拿俄米怎樣勸路得離去?

      14 可是,拿俄米已經打定主意。她堅定地指出,自己到了伯利恆也不能為兩個媳婦做些什麼,因為她不可能再有丈夫照顧,也不可能再生兒子娶她們倆。她說一想到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她們倆,就會悲從中來。俄珥巴對這番話很有同感。她在摩押有自己的家,那裡有媽媽,還有其他家人,他們都在等著自己回家。也許回摩押去還是比較實際的。俄珥巴於是吻別拿俄米,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回去了。(路得記1:11-14)

      15 路得又怎麼樣呢?她的處境跟俄珥巴差不多,但聖經說:「路得卻緊緊跟隨著婆婆。」拿俄米繼續上路,突然發現路得還靜悄悄地跟在後面,就說:「看,你的寡嫂已經回到她本族那裡,拜她的神去了,你也跟隨你的寡嫂回去吧。」(路得記1:15)你留意到嗎,拿俄米不光是說俄珥巴回到她本族那裡,還說她「拜她的神去了」,可見俄珥巴甘願事奉基抹和其他假神。路得又是怎樣想的呢?

      16-18.(甲)路得怎樣顯出忠貞之愛?(乙)我們從路得的忠貞之愛學到什麼?(請看關於路得和拿俄米的圖片)

      16 在這渺無人跡的路上,路得看著拿俄米,心中充滿對婆婆的愛,她也深愛拿俄米的上帝。她很清楚自己該作出什麼抉擇,於是對婆婆說:「不要叫我捨棄你,離開你。你到哪裡去,我也要到哪裡去;你在哪裡過夜,我也要在哪裡過夜。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死在哪裡,我也要死在哪裡,葬在哪裡。除非死亡使你我分離,不然,願耶和華處置我,加倍懲罰我。」(路得記1:16,17)

      路得對拿俄米說:「你到哪裡去,我也要到哪裡去」

      「你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

      17 路得的話令人多麼感動,三千多年後,人們仍然在傳頌這番話。路得的話顯示她有一種很寶貴的特質,就是忠貞之愛。路得那麼愛拿俄米,對拿俄米那麼忠貞,無論拿俄米到哪裡去,她都決心跟隨,不離不棄。只有死亡才能使她跟拿俄米分離。她決心以拿俄米的民族為自己的民族,甘願放棄摩押的一切,甚至放棄以往崇拜的神。跟俄珥巴不一樣,路得衷心地說,她要以拿俄米的上帝耶和華為自己的上帝。a

      18 這時只剩下路得和拿俄米兩人走在路上,向遙遠的伯利恆前進。據估計,這段路大概需要走上一個星期。雖然路途遙遠,但她們相依相伴,互相安慰,內心的悲傷也就減輕了。

      19.我們效法路得,就會怎樣對待家人、朋友和弟兄姊妹?

      19 今天,世上也有很多令人悲傷的事。聖經將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稱為「難以應付的非常時期」。因此,就算遇到各種不幸的事而感到悲傷痛苦,我們也不會覺得意外。(提摩太後書3:1)在這種處境下,我們像路得那樣顯出忠貞之愛就更加重要了。忠貞之愛是一種對人不離不棄的愛,能產生一股強大的力量,使人即使在這個越來越黑暗的世界裡,也能努力行善。無論是我們的配偶、家人、朋友,還是弟兄姊妹,我們都要向他們顯出忠貞之愛。(請讀約翰一書4:7,8,20)我們努力培養這種愛,就是學習路得的傑出榜樣了。

      回到伯利恆

      20-22.(甲)在摩押的經歷對拿俄米有什麼影響?(乙)拿俄米對自己所受的苦有什麼錯誤的看法?(也請看雅各書1:13)

      20 當然,人可以說自己有忠貞之愛,但惟獨行動才能證明這是真的。這個時候,路得有機會以行動證明她對拿俄米,以及對她所選擇要事奉的上帝耶和華有忠貞之愛。

      21 拿俄米和路得終於到了伯利恆。伯利恆是耶路撒冷南面大約10公里(6英里)的一個小城。看來,拿俄米一家以前在伯利恆很有地位,所以當她回來時,消息傳遍了全城,大家都議論紛紛。城裡的婦女驚訝地看著她,說:「是拿俄米嗎?」顯然,在摩押寄居的日子,拿俄米改變了不少。家鄉的人必定從拿俄米的外貌看出,這些年來她經歷了很多艱辛和悲痛。(路得記1:19)

      22 拿俄米告訴她以往認識的親戚和鄰居,由於自己受了很多苦,連名字也該改掉,不再叫「拿俄米」(意思是「我的喜樂」),要叫「瑪拉」(意思是「苦」)。多可憐的拿俄米呀!她像古代的約伯一樣,以為是耶和華上帝使她受苦。(路得記1:20,21;約伯記2:10;13:24-26)

      23.(甲)路得開始思量什麼?(乙)摩西律法規定,要怎樣對待窮人?(也請看腳注)

      23 拿俄米和路得在伯利恆安頓下來以後,路得就開始思量:怎樣才能養活自己和婆婆呢?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她知道,在耶和華給以色列人的律法中有個規定,就是要仁慈地對待窮人。窮人可以在收割的時候跟隨收割的人,拾取他們遺下的穀物,以及那些長在田邊或農田角落的莊稼。b(利未記19:9,10;申命記24:19-21)

      24,25.(甲)路得碰巧來到波阿斯的田裡,她怎樣做?(乙)請說說在田裡拾遺穗的情形。

      24 當時正值收割大麥的時節,很可能相當於現代曆法的4月左右。路得到田裡去,看看誰肯讓她拾取遺下的莊稼。她碰巧來到波阿斯的田裡。波阿斯是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的親屬,也是個有錢的地主。根據以色列的律法,路得有權拾取別人遺下的莊稼,但她並沒有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反而先問問監督收割的年輕人,得到同意後才馬上開始行動。(路得記1:22-2:3,7)

      25 路得跟在收割工人後面,看著工人用鐮刀割下大麥,一有遺下或掉下的麥穗,她就彎腰拾起來。然後,她把收集的麥穗捆起來,拿到脫穀場去脫粒。這工作耗時費力,路得整個早上忙個不停,身體越來越疲累,可是她繼續工作,只偶爾停下來擦擦額上的汗,直到中午才去「房子裡」簡單地吃點東西。那「房子」可能只是個棚子,讓工人遮陰和休息。

      路得在田裡跟在工人後面,謙卑地拾起遺下的麥穗

      為了照顧自己和婆婆,路得甘願努力工作,不介意做粗活

      26,27.(甲)波阿斯是個怎樣的人?(乙)他怎樣對待路得?

      26 路得大概沒想過會有人留意她,也不想被人留意。其實波阿斯留意到她了,還問那個年輕的監工她是誰。波阿斯敬畏上帝,每逢碰見自己的工人,都會向他們打招呼,說:「願耶和華與你們同在」,連那些散工和外族工人也不會忽略。工人也以同樣的話回應他。波阿斯這位敬愛耶和華的長輩很關心路得,就像關心自己的女兒一樣。(路得記2:4-7)

      27 波阿斯親切地稱路得為「女兒」。他要路得繼續在他的田裡拾麥穗,並囑咐路得緊緊跟隨他的侍女,免得被別的工人欺負。他還確保路得在中午有東西吃。(請讀路得記2:8,9,14)更重要的是,他也抓住機會去稱讚和鼓勵路得。為什麼呢?

      28,29.(甲)路得有什麼樣的名聲?(乙)你可以怎樣像路得那樣投靠耶和華?

      28 路得問波阿斯,她只不過是個外族女子,究竟自己做過什麼事,竟然蒙他恩待呢。波阿斯就說,關於路得為婆婆拿俄米所做的一切,他都聽說過了。很可能拿俄米曾在伯利恆的婦女面前稱讚路得,而她的話傳到了波阿斯耳中。波阿斯也知道路得已經歸信耶和華,他對路得說:「願耶和華照你所做的獎賞你。你來投靠以色列的上帝耶和華,留在他的翅膀底下,願他給你十足的賞賜。」(路得記2:12)

      29 路得必定從這番話得到很大的鼓勵!路得確實已經選擇了投靠耶和華上帝,留在他的翅膀下,就像雛鳥緊緊依偎著母鳥,好得到保護一樣。路得感謝波阿斯的安慰和鼓勵,然後繼續工作,直到日落。(路得記2:13,17)

      30,31.關於工作態度、感恩之心和忠貞之愛,我們從路得身上可以學到什麼?

      30 路得以行動顯出信心,是我們的好榜樣。在經濟上遇到困難時,我們特別需要顯出這種信心。路得從不認為別人有義務幫助她,相反,她衷心感激別人對她的任何幫助。為了所愛的人,她甘願長時間努力工作,就算是做粗活,也不覺得丟臉。她樂意接受別人的建議,並且照著去做,比如怎樣工作比較安全、跟誰一起工作比較好。最重要的是,她從沒有忘記,誰才能給自己真正的保護,那就是天父耶和華。

      31 如果我們像路得一樣,有忠貞之愛和感恩之心,並且效法她,既謙卑又勤勞,就也能在信心方面成為別人的好榜樣。話說回來,耶和華怎樣照顧拿俄米和路得呢?我們會在下一章談談。

      一件小小的藝術珍品

      有人把路得記描述為一顆精緻的寶石、一件小小的藝術珍品。路得記和士師記顯然都是先知撒母耳執筆寫的。路得記的篇幅不像士師記那麼長。要是你翻閱整本聖經正典,就會發現路得記被編排在很適當的位置上。路得記被編排在士師記之後,士師記透露了路得記的時代背景。(路得記1:1)我們讀完士師記中的大小戰事,就讀到路得記這本小書。路得記的記載顯示,耶和華很關心愛好和平的人,見到他們在生活上遭遇各種難題,一定不會袖手旁觀。這個關於家庭生活的短篇故事,讓我們所有人在顯出愛心、信心、忠貞,以及應付傷痛方面,學到很多寶貴的道理。

      a 要留意的一點是,路得不像很多外族人那樣,只泛泛地使用「上帝」這個頭銜,而是用上帝的名字「耶和華」來稱呼他。《聖經考釋大全》(英語)說:「[路得記的]執筆者藉此強調,這個外族人是崇拜真神的。」

      b 這麼仁慈的律法,肯定是路得在家鄉時連聽也沒聽過的。在當時的近東地區,寡婦的待遇很差。一本參考書說:「丈夫死了,女子一般要靠兒子供養。如果沒有兒子,她就可能要賣身為奴或淪為妓女,否則就養活不了自己。」

  • 賢德的婦人
    信心的榜樣
    • 路得

      第5章

      賢德的婦人

      1,2.(甲)路得做著什麼樣的工作?(乙)路得對上帝的律法和他的子民有什麼看法?

      黃昏已至,漸漸暗淡的天色籠罩著伯利恆一帶的田野,許多農夫都踏上回家的路,朝著建在山脊上的小城伯利恆走去。但路得還跪著處理一堆麥穗,這些麥穗是她辛勞了一整天撿回來的。她從早上就開始工作,肯定全身又酸又痛,這時還在拿著一根小木棒打麥穗。工作雖然辛苦,但這天過得還不錯,比她預期的要好。

      2 這個年輕寡婦的景況會好起來嗎?我們從上一章讀到,路得決心要跟隨婆婆拿俄米,並起誓對她不離不棄,也會以拿俄米的上帝耶和華為自己的上帝。兩個寡婦從摩押來到伯利恆。不久,路得這個摩押女子就知道,為了讓以色列境內的窮人(包括外族人)得到實際的幫助,以及活得有尊嚴,耶和華制定了一些律法。她還發現,由於受耶和華的教導,那些生活在律法下的人顯出敬畏上帝的心,待人仁慈,這令她深受感動,也減輕了她的傷痛之情。

      3,4.(甲)波阿斯怎樣鼓勵路得?(乙)要是我們在經濟上遇到困難,可以怎樣效法路得?

      3 善待路得的人之一是波阿斯,路得就是在他的田裡拾麥穗。波阿斯是個上了年紀的財主。這一天,他留意到路得,並關懷路得,就像關懷自己的女兒一樣。他還稱讚路得照顧年長的婆婆,也讚賞她投靠真神耶和華,留在耶和華的翅膀底下。這番仁慈的話讓路得一想起來,就不禁會心微笑。(請讀路得記2:11-14)

      4 即使如此,路得可能還是會擔心以後的日子怎麼過。她只是個外族人,既貧窮又沒有丈夫兒女,該怎樣維持自己和婆婆日後的生活呢?單靠拾取遺下的莊稼能過活嗎?她老了以後,誰來照顧她 呢?如果路得這樣擔心過,也是可以理解的。今天,許多人在經濟上遇到困難時,也跟路得有同樣的憂慮。我們留意路得怎樣信賴上帝,應付困難,就會發現她在許多方面都值得效法。

      真正的家

      5,6.(甲)路得第一天在波阿斯的田裡拾麥穗,有什麼收穫?(乙)拿俄米看見路得帶回的莊稼時有什麼反應?

      5 路得打好了麥穗,就用布把麥粒收集起來,發現原來撿的大麥竟約有22升,也就是14公斤(30磅)那麼重!她把包好的麥粒舉起來放在頭上,然後踏著夜色走回伯利恆。(路得記2:17)

      6 拿俄米很高興看見自己深愛的媳婦回家。當她看見路得帶回的一大包麥粒時,也許驚訝得說不出話來。路得還帶回一些中午留起來的食物,那些食物是波阿斯為工人供應的。接著,婆媳倆就一起吃一頓簡單的晚餐。吃飯時,拿俄米問路得:「你今天在哪裡拾麥穗,在哪裡工作?願照顧你的人蒙福。」(路得記2:19)拿俄米很細心,她留意到路得帶了那麼多麥粒回來,就猜想有人留意到這個年輕的寡婦,並善待她。

      7,8.(甲)拿俄米認為,路得受波阿斯善待,就等於受誰善待?為什麼這樣說?(乙)路得怎樣繼續對婆婆顯出忠貞之愛?

      7 路得跟拿俄米交談起來,路得告訴拿俄米,波阿斯怎樣仁慈地對待她。拿俄米聽了很感動,就說:「耶和華從沒有忘記忠貞地愛活人和死人。願他賜福給波阿斯。」(路得記2:20)拿俄米認為,路得受到波阿斯善待,就等於受到耶和華善待。耶和華既感動他的僕人慷慨施與,善待別人,也保證會回報這樣的人。a(請讀箴言19:17)

      8 拿俄米勸路得接受波阿斯的好意,繼續在他的田裡拾麥穗,並緊緊跟隨他的侍女,免得被收割的工人欺負。路得聽從拿俄米的勸告,她也「一直跟婆婆住在一起」。(路得記2:22,23)這讓我們再次看到路得的顯著特質——忠貞之愛。看到路得的好榜樣,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有多愛家人呢?我有沒有對他們顯出忠貞之愛,給他們所需的支持和幫助呢?耶和華絕不會忘記那些對家人表現忠貞之愛的人。

      我們從路得和拿俄米的榜樣學到,要珍視自己的家

      9.關於真正的家,我們從路得和拿俄米的榜樣學到什麼?

      9 你會覺得路得和拿俄米的家不是個完整的家嗎?有些人認為,一個家必須有丈夫、妻子、兒女、祖父母等,這才算是「真正」的家。不過,崇拜耶和華的人卻不這麼認為。路得和拿俄米的例子讓我們看出,一個家庭即使人數很少,只要大家傾心吐意,以仁慈相待,家裡就會充滿溫暖、洋溢著愛。你珍視自己的家嗎?耶穌提醒門徒說,基督徒會眾就像一個家,就算是沒有家的人,也可以在會眾裡找到「家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馬可福音10:29,30)

      路得和拿俄米一起吃簡單的食物

      路得和拿俄米彼此鼓勵,互相扶持

      有權購贖的人

      10.拿俄米想為路得做些什麼事?

      10 從收割大麥到收割小麥(大約從4月至6月),路得一直都在波阿斯的田裡拾麥穗。拿俄米深愛路得。隨著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她可能經常想到,自己能為這個媳婦做些什麼。在摩押的時候,她認定自己不可能再為路得找個丈夫。(路得記1:11-13)但現在她的看法改變了。她對路得說:「女兒啊,難道我不該為你找個安身之所,讓你得到幸福嗎?」(路得記3:1)在那個時代,一般都是父母為兒女找配偶的。拿俄米既然視路得為自己的女兒,就想為路得找個丈夫,讓她有個「安身之所」,可以得到幸福,生活也得到保障。拿俄米可以怎樣做呢?

      11,12.(甲)拿俄米稱波阿斯為「有權購贖我們的人」,這句話跟上帝的律法的哪個規定有關?(乙)路得對婆婆的建議有什麼反應?

      11 路得第一次向拿俄米提到波阿斯時,拿俄米說:「他是我們的親戚,是有權購贖我們的人之一。」(路得記2:20)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在上帝賜給以色列人的律法中,有些條例能夠保障那些因貧窮或喪親而陷入困境的家庭。舉個例,一個女子要是還沒有兒女,丈夫就去世了,她的情況就會很悲慘。由於沒有子嗣為丈夫留名,她丈夫的名字就會從家譜中抹去。但上帝的律法容許死者的兄弟娶遺孀為妻,替死者立後。這樣,死者就有子嗣為他留名、繼承產業。b(申命記25:5-7)

      12 拿俄米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路得。這個年輕的女子聽到婆婆的話必定大吃一驚,連眼睛也睜大了。對路得來說,以色列的律法和習俗還是挺陌生的。然而,由於她十分敬重婆婆,所以拿俄米說的每一句話,她都很留心聽。拿俄米的建議也許聽起來有點奇怪。要是路得照著去做的話,可能會很尷尬。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更是一件丟臉的事。不過,路得還是答應了。她謙和地回答:「你吩咐我什麼,我就做什麼。」(路得記3:5)

      13.關於長輩提出的勸告,我們從路得的榜樣學到什麼?(也請看約伯記12:12)

      13 有時候,年輕人可能不喜歡聽有經驗的長輩提出的勸告,認為他們根本不了解年輕人所遇到的困難。可是,路得卻謙卑地接納長輩的意見。她的榜樣讓我們看出,聆聽長輩有智慧的意見會帶來很多益處,因為他們愛我們、真心為我們著想。(請讀詩篇71:17,18)拿俄米給路得什麼建議呢?路得照著婆婆的話去做,結果有沒有受益?

      脫穀場上

      14.(甲)脫穀場是個什麼地方?(乙)脫穀的過程是怎樣的?

      14 那天傍晚,路得到脫穀場去。脫穀場是一塊被壓實的平地,農夫們會把穀物帶到那裡去脫粒揚穀。脫穀場通常設於地勢較高的地方,因為黃昏前後風比較大。農夫會用一把大鏟子或杈子把碾過或打了的穀粒揚到空中,較輕的糠秕和麥稈會隨風吹散,較重的麥粒則會落在地上。

      15,16.(甲)波阿斯做完工作後,脫穀場上有什麼事發生?(乙)波阿斯在怎樣的情況下發現路得躺在他腳旁?

      15 路得靜靜地站在一旁,看著農夫們離去。這天,波阿斯在那裡監督僕人揚穀,把麥粒堆成一大堆。波阿斯吃過晚餐,感到心情舒暢,就到麥堆旁躺下睡覺。睡在麥堆旁是當時人的習慣,也許是為了防止穀物被人偷走。路得見波阿斯休息了,就準備照婆婆的吩咐去做。

      16 路得悄悄地走到波阿斯身旁,心裡怦怦直跳。她看見波阿斯已經熟睡,就照拿俄米說的,掀開波阿斯腳上的被子,躺在旁邊,靜靜地等待著。對路得來說,時間過得很慢,每分每秒都很長,永遠過不完似的。大約到了午夜,波阿斯移動了一下身體。他打了個冷顫,也許覺得腳有點涼,就屈一屈身,想把被子蓋好。這時,他發覺腳旁有個人,一個女人!(路得記3:8)

      17.那些批評路得行為不檢的人忽略了哪兩點?

      17 波阿斯問:「你是誰?」路得回答時聲音也許有點顫抖:「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展開衣袍,蓋在你的婢女身上,因為你有權購贖我。」(路得記3:9)有些現代聖經詮釋家認為,路得的話和舉動有點挑逗性,可是他們忽略了以下兩點。第一,路得是按照當日的習俗去做的,但現代人已經不守這些習俗,更別說知道習俗的含意了。而且,今天道德觀念墮落,人如果用扭曲了的眼光去判斷路得的行為,是不合理的。第二,波阿斯的反應清楚顯示,他認為路得的行為沒有任何不檢點的地方,反倒稱讚她。

      傍晚,路得跟波阿斯說話

      路得懷著純正無私的動機去找波阿斯

      18.(甲)波阿斯說了些什麼話去安慰路得?(乙)波阿斯提到路得所顯的忠貞之愛的哪兩方面?

      18 波阿斯對路得說:「女兒啊,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你所顯的忠貞之愛,末後的比起初的還大,因為年輕人不論貧富,你一個都不跟隨。」(路得記3:10)波阿斯溫和的語氣必定使路得大受安慰。波阿斯提到路得所顯的忠貞之愛。「起初的」愛,指的是路得跟隨拿俄米回以色列並照顧她;「末後的」愛,指的是路得為夫家所做的事。波阿斯知道,像路得這樣的少婦,要再找丈夫並不難,但年輕的男子無論窮富她都不揀,反而甘願嫁給一個年紀比她大很多的人。路得不但愛婆婆,也愛已故的公公,很想為夫家留名立後。路得甘心捨己,令波阿斯深受感動。

      19,20.(甲)為什麼波阿斯沒有立即答應娶路得?(乙)我們怎麼知道,波阿斯在顧及路得和保全她的名聲方面既仁慈又謹慎?

      19 波阿斯接著說:「女兒啊,現在你不要怕。凡你所說的,我都要為你做。本城的人全都知道你是個賢德的婦人。」(路得記3:11)路得請求購贖,波阿斯看來對這個請求不太驚訝,因為他願意娶路得為妻。不過,波阿斯是個義人,做事不會只顧自己。他告訴路得,拿俄米還有一個親戚比他更親,更有購贖權。他會先去找那個人,問他願不願意娶路得。

      路得因善待和尊敬別人而得到好名聲

      20 波阿斯希望保全路得和自己的名聲,不想讓人誤會他們做了什麼不道德的事,就叫路得繼續休息,天亮前再走,免得別人看見。路得就聽從他的話。波阿斯這番仁慈的話,使路得心裡踏實了很多。天亮之前,波阿斯往路得的斗篷裡倒了很多大麥,然後路得就回伯利恆去了。(請讀路得記3:13-15)

      21.(甲)為什麼人們都稱路得為賢德的婦人?(乙)我們可以怎樣效法路得?

      21 波阿斯告訴路得,所有人都知道她是個賢德的婦人。路得想到這點時,心裡肯定甜絲絲的。路得的名聲所以這麼好,必定是因為她真心想認識耶和華,渴望事奉他。另外,人們也知道她無微不至地照顧婆婆,以愛心待以色列同胞。雖然路得對當地人的習俗和做事方式感到陌生,卻樂意作出調整。我們要是效法路得,也該深深尊重別人,並且尊重他們的習俗和做事方式。這樣,我們就能建立美好的名聲。

      安身之所

      22,23.(甲)波阿斯送給路得的東西可能有什麼含意?(請看腳注)(乙)拿俄米吩咐路得怎樣做?

      22 路得回到家裡,拿俄米問她:「女兒啊,你是誰?」拿俄米這樣問,可能是因為天還沒亮,所以沒認出她;也可能是因為,拿俄米想知道路得究竟打算再婚,抑或仍會是個寡婦。路得馬上將自己和波阿斯見面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婆婆,並將波阿斯送給婆婆的一大袋大麥給她看。c(路得記3:16,17)

      23 拿俄米很有智慧,她聽完後就叫路得當天不要出去撿麥穗,留在家裡靜心等待。她很有把握地告訴路得:「那個人今天不把事情辦妥,必不歇息。」(路得記3:18)

      24,25.(甲)波阿斯怎樣表明自己是個正直無私的人?(乙)路得怎樣蒙耶和華賜福?

      24 拿俄米一點也沒有猜錯,波阿斯當天果然到城門口去,那裡是城中長老經常聚集的地方。他坐在那裡等,一見到那個跟拿俄米更親的人,就請長老作證,問那人想不想履行購贖的義務,娶路得為妻。那人拒絕了,聲稱這樣做會令他的產業受損。於是,波阿斯當著長老的面,宣布他購贖拿俄米的亡夫以利米勒的產業,並娶以利米勒的兒子瑪倫的遺孀路得為妻,藉此「讓已死的人在產業上留名」。(路得記4:1-10)波阿斯真是個正直無私的人!

      25 波阿斯娶了路得。路得記繼續說:「耶和華使[路得]懷胎,生了一個兒子。」伯利恆的婦女都來祝福拿俄米,又稱讚路得,說拿俄米有她比有七個兒子更好。的確,路得所生的兒子是以色列的君王大衛的祖先。(路得記4:11-22)大衛是耶穌基督的祖先。(馬太福音1:1)d

      拿俄米在眾人面前,抱著路得和波阿斯生的兒子

      耶和華賜福給路得,讓她有幸成為救主彌賽亞的祖先

      26.路得和拿俄米的事跡讓我們看出什麼?

      26 路得確實享有很大的福分,拿俄米也一樣。拿俄米幫助路得照顧孩子,就像照顧親生孩子一樣。這兩個女子的事跡讓我們清楚看出,耶和華上帝關心那些為了養家糊口而辛勞工作的人,也關懷所有忠貞地事奉他的子民。他必定獎賞像波阿斯、拿俄米和路得那樣顯出信心的忠僕。

      a 正如拿俄米說,耶和華不只恩待活著的人,也恩待死去的人。對拿俄米來講,她失去了丈夫和兩個兒子;對路得來講,她失去了丈夫。在拿俄米和路得的心目中,這三個去世的男子無疑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這些家主要是還活著,肯定希望自己所愛的親人得到很好的照顧。因此,誰善待這兩婆媳,就等於善待她們已故的家主。

      b 有權娶遺孀的先是死者的兄弟,其次是跟死者血緣最近的男性親戚。繼承產業的規定也相似。(民數記27:5-11)

      c 波阿斯給路得六份大麥也許暗示,正如人工作了六天,可以在安息日安歇,路得的艱苦日子也快要結束了,她不會再做寡婦,而會找到丈夫,得到照顧,有個安身之所。又或者,六份大麥(也許每份一鏟)剛好是路得能拿回家的分量。

      d 聖經提到五個女子是耶穌的祖先,路得是其中之一。另一個是波阿斯的母親喇合。(馬太福音1:3,5,6,16)路得和喇合都不是以色列人。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