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丈夫和妻子——以溝通克服衝突警醒!1986年 | 7月8日
-
-
內心的需求
「婚姻生活的基本功能,」據拉斯韋爾和洛布森滋(Marcia Lasswell and Norman Lobsenz)兩位顧問說,也許是「獲取和施與……在[情感]上互相支持。」由於從周遭世界受到種種打擊,這項來自我們所愛的人的支持十分重要。缺乏支持會使人深感憂傷,因為「心裡悲傷,精神也就頹喪。」(箴言15:13,《當代聖經》)自信心和精神也大受打擊。
內心若由於受到配偶冷淡對待而感到痛苦,往往令人大感憤怒。一位太太說:「他僅是坐下來說我過於感情衝動,這令我憤怒若狂。我禁不住哭泣,心情難過極了。」或者正如保羅感到:『我留意到我們單獨相處時,鍾恩總是一片冷漠,但每逢有人致電話或上門探訪,她立即興高采烈地和別人交談,對我毫不理會。我大受打擊,也感到憤怒,自覺好像被人利用。我維持她的生活,而她看來卻好像寧願和別人一起。』
有些夫婦寧願悶在心裡,保持沉默而在實際上變成「裝模作樣」;他們的婚姻生活在外表上看來一切如常。但頭腦所故意忽視的東西,身體卻不肯忽視。慢性疼痛、頭痛、胃鬱結、抑鬱病、性冷感、陽萎等據報都是醫生常為感情不和的夫婦診治的疾病。許多時,敵意增加到最高潮便是婚姻破裂。據研究家估計,在美國所有第一次結婚的人當中,有半數以離婚收場。
有什麼方法可以克服衝突和培養恩愛呢?祕訣是:實行聖經原則。創造心和腦的上帝知道我們在感情上的需要。因此,含有上帝訓示的聖經提出最佳的指導。夫婦必須不但知道受上帝感示的忠告,而且要誠懇地努力付諸實行。當事人若加以實行,聖經就能幫助夫婦互相滿足對方的感情需要。——以弗所書5:22-33。
「我不知道她究竟要什麼」
要察出配偶的感情需要並不容易。由於害怕被拒、遭受更大傷害或失望,人也許遲疑不敢對別人坦白說出自己的需要——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一位丈夫承認說:「我可以發誓我不知道她究竟要什麼。她不斷說我們要多點傾談,當我們傾談時,她卻時常指摘我說的不對。……這使我十分不安,於是什麼也不說了。」
可是,聖經表明你所需要的不是像這位丈夫一般噤口不言而是要表現領悟力。箴言24:3說:「房屋因智慧建造,又因聰明(「領悟力」,《新世》)而立穩。」因此,要以領悟力探知配偶的行動或言詞的弦外之音。問問自己:為什麼他(或她)要告訴我這些事?他(或她)的真意或需要何在?
有時,妻子的喜怒無常使丈夫感到困惑。可是,「明智(「有領悟力」,《新世》)的人頭腦冷靜」而能夠『探知』對方的真正難題。(箴言17:27;20:5,《當代聖經》)她是否正在某些感情重擔的壓迫下掙扎?(參閱傳道書7:7。)她對你下班回家的時間感覺不滿其實是抗議你的冷漠和缺乏愛意嗎?抑或你曾以無心之失傷害了她?需要花點額外的努力——和時間——來平定風波嗎?可是,領悟到對方有什麼需要只是第一步而已。——箴言12:18;18:19。
培養恩愛
聖經中的約伯聲稱他口所說的話可以堅固聽者。(約伯記16:5)這句話也可以應用在婚姻生活上。提高配偶自尊心的誠懇言詞可給予對方很大力量。聖經吩咐:『你們作丈夫的,要繼續按知識與妻子同住,給予女性較弱的器皿所應受的尊重』。(彼得前書3:7,《新世》)你若使妻子感覺受到珍愛,她的敵意時常就會消解了。
當然,按照習俗,夫妻的親密程度因地而異。可是,不論當地的傳統如何,丈夫若把聖經原則應用在婚姻生活上,就會看出夫妻恩愛的可貴。妻子知道丈夫對她珍視,就會更容易對丈夫傾心相愛,家庭幸福也因之而大增。
「良好的聽者,」《個人、婚姻和家庭》一書聲稱,「有能力使別人自覺有特殊價值,所說的話是重要和有意義的。」因此,希望培養恩愛的夫婦應該留心聆聽對方說話。積極的聽者會全心留意配偶的話,力求加以了解而不試圖插嘴、爭辯或改變話題。富於體貼和同情的傾聽,以及對配偶的事務培養不自私的個人興趣乃是恩愛的原動力。——腓立比書2:3,4。
為了使夫妻關係更加親密,婚姻生活顧問進一步建議:(1)學習對配偶而非對別人吐露心事。(2)每日或至少每週撥出一些特別時間,不讓別事分心,使你可以傾吐自己的感受和思想。(3)彼此交談一下日常發生的瑣事。(4)經常在小事上表示愛意——出其不意地贈送一些小禮物,做點對方所不喜歡做的雜務(非因受到請求而做),在午餐盒裡留張示愛的字條或出乎意料地觸摸或擁抱對方一下。
可是,甚至最恩愛的夫婦也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上面框裡的建議有助於防止爭端升級成為婚姻破裂的禍魁。
即使意見不合已變成十分嚴重,也不要放棄你的婚姻。有一對夫婦的衝突雖已達到彼此分居的程度,但卻由於一起閱讀聖經裡關乎婚姻的教訓而和解,並且決心實踐歌羅西書3:18,19的教訓。他們開誠布公地討論造成憤恨的感受,他們彼此問道:「為什麼以前你沒有告訴我你有這樣的感覺?」他們傾聽和探討對方的觀點。如今,他們在和好了將近10年之後,丈夫承認說:「我們的情形日有改善,感謝耶和華上帝的道的優良勸告。我們的幸福是值得努力爭取的。」
-
-
年輕人——你們可以怎樣促進家庭和睦?警醒!1986年 | 7月8日
-
-
年輕人——你們可以怎樣促進家庭和睦?
「我寫這封信是要請求你們幫助,」一位少女寫來的信以這句話開始。「因為我時常和父母衝突。我時常感到孤寂抑鬱。倘若在短期內沒有什麼改變發生,我就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了。……再啟,請不要提議我去和父母傾談。沒有人肯聽我說話。」
雖然你也許不致像這位少女一般絕望,但許多年輕人都在家裡經歷到類似的衝突。日常瑣事、休息時間、衣著打扮、在學校的行為、約會以及對待家人的態度等——這一切都成了導致爭吵的普遍原因。
可是,許多年輕人卻發現聖經的忠告在實行出來時的確可以促進和陸。顯然,與父母保持和睦確有好處。(參看下頁附框。)那麼,聖經的什麼勸告能夠幫助你成功呢?
『孝敬和服從』
「[要]聽從父母。……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聖經在以弗所書6:1-3所下的命令。既然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在我們是無助的嬰兒時小心養育我們,犧牲自己的享受來供應我們衣、食、住所和照顧我們的健康,我們豈不應該孝敬父母嗎?服從意味到要照著敬畏上帝的父母的吩咐去做——即使是困難的事。當然,說起來比做起來容易!可是,由於父母擁有較多的人生經驗,留意父母的忠告可以使你較為明智,並且保護你不致做出令自己傷心的事。
誠然,這也許意味到你要學會去做或接納某些你認為不甚愉快的事。但這其實是裝備你去應付成人世界各種壓力的基本訓練。兒童精神科醫生加布里埃爾博士發現,「最易相處的兒童」乃是「能忍受挫折」的兒童。他們學會應付失望而不致身心崩潰,因此能夠對無法改變的事安之若素。聖經也表明學會應付不幸可以培養品格。耶利米哀歌3:27說:「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
可是,你若感覺父母對你的觀點毫不理會又如何?聖經建議:(1)以冷靜的態度與父母談話而非舌劍唇槍地爭辯。(箴言29:11)(2)使用「甜言」,請求父母予以考慮和幫助而非提出強硬要求。(箴言16:21)(3)要合理。為你的觀點提出充分的理由而非漠不相干的道理,如「人人都這樣行」等。——參看腓立比書4:5。
「清心直說」
格雷戈里在少年時感到未能從母親獲得感情上的支持。母親對他的管束看來毫無理由。她時常蠻不講理地指責他做得不對。格雷戈里內心痛苦,以致天天和母親衝突。他前往耶和華見證人王國聚會所向一位傳道員求助,傳道員鼓勵他和母親「清心直說」地相談。——約伯記33:3,《當代聖經》。
「我努力使母親知道我的真正感受。我需要她的了解和感情上的支持,」格雷戈里說。「我幫助她看出我並沒有行差踏錯,她對我不信任使我感到多麼痛心。她終於開始了解我的感受,我們之間的關係也改善了。同時,我服從母親,使她沒有理由不信任我。」少年人的感情需要若得不到滿足,就往往會釀成憤恨。可是,父母子女之間的溝通卻能改善家庭的氣氛。
格雷戈里家庭狀況的改善特別值得留意,因為他來自一個單親家庭;這種家庭正在日益增加,而且具有許多獨特的難題。
單親的家庭
目前,美國每五個兒童當中便有一人只和父親或母親同住,在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在祕魯,一位單身母親訴說身負重擔,例如在長時間工作之後還要料理家務。但她說:「使生活更加艱難的卻是兒女不聽話。」
你若是這種家庭裡的孩子,要表現同情和培養聖經所謂的『體恤之心』。(彼得前書3:8)要聽從父親或母親的話。不但要幫助料理家務,而且在感情上支持尊親以證明你是真正的兒子或女兒。你應該慶幸還有一個人關心你和決心把你教養成人。在單親的家庭中成功地應付額外的挑戰會使你成為較好的人。a
誠然,沒有一個家庭是十全十美的。可是,要以感激的目光留意觀察家庭的長處而努力促進和睦。
[腳注]
a 參看1981年2月22日的英文《儆醒!》雜誌中“Just You and Me, Mom”一文。
-
-
在後繼家庭中保持和睦警醒!1986年 | 7月8日
-
-
在後繼家庭中保持和睦
• 『據報繼父沉不住氣,把年幼的繼子鞭打至死。』
• 『少女開槍射殺繼父,』警方報導說。
• 『14歲男孩被繼母槍擊,據報繼母對他的行為已忍無可忍。』
「後繼家庭可能是最緊張的地方,」美國後繼家庭協會創辦人之一維塞(John Visher)博士解釋說。「人若懷著不切現實的期望進入這種關係,就很可能會訴苦自己受到相當大的壓力。」由於離婚率日益高漲,後繼家庭也隨之激增。但可悲的是,這些家庭在五年之內崩潰的竟佔全數的百分之44!可是,有許多人卻能應付兩個家庭合而為一所帶來的獨特難題。在這方面,實行以下的聖經原則十分重要。
「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存心忍耐的,勝過居心驕傲的。你不要心裡急躁惱怒。」(傳道書7:8,9)忍耐的確十分重要!在有血統關係的家庭中視為當然的關係,在後繼家庭中必須刻意加以確立。這種家庭並不是「急就的家庭」。專家們聲稱,在發展「我們」的團結感方面就可能需時4至7年之久。在開始的時期,繼父母應該從容不迫。主動表示友善若在起初受到繼子繼女拒絕,也不應放在心上。
「驕傲只啟爭競;聽勸言的,卻有智慧。」(箴言13:10)剛愎、傲慢的態度——無論在父母抑或兒女方面——時常導致衝突。要經常作家人團聚式的商談,把難題表白出來。學習以對別人表示了解的方式來說明自己的感受。藉著開誠布公的溝通對「新」家庭成員所知越多,彼此的關係就會越親密。
「謹守訓言的(『對事情表現洞察力』,《新世》),必得好處;倚靠耶和華的,便為有福。」(箴言16:20)洞察力意味到洞悉事情表面以下的真相,能夠察出某些態度和行為的原因。(參看下頁。)這種品質能幫助你看出別人的長處。
例如,在一次大家爭辯到面紅耳熱的討論中,繼母插嘴建議:「讓我們先說一件彼此不喜歡的事,然後立即說一些我們真正彼此喜歡的事。」後來她寫道:「我們很驚異的獲知原來大家有這麼多彼此賞識的長處。」結果大家相擁流淚。在另一個家庭裡,一位青少年在母親再嫁時大起反感,但洞察力卻促成和睦。杰夫說:「幾個月之後,我意識到這個男子能使我的母親快樂。而這便是最重要的事。」
可是,你實行這些原則與否視乎你的靈性成熟程度而定。「倚靠耶和華,」渴望取悅他,乃是在後繼家庭中保持和睦的祕訣。
-
-
「在後繼家庭中生活」警醒!1986年 | 7月8日
-
-
「在後繼家庭中生活」
——後繼家庭基金會會長訪問記
後繼家庭基金會會長兼《在後繼家庭中生活》作者之一的洛弗絲太太(Jeannette Lofas)對後繼家庭中的獨特壓力研究有素。以下是《儆醒!》雜誌一位作家在訪問洛弗絲太太時聽到的成功應付方法。
問.洛弗絲太太,作繼父繼母何以這麼困難?
答.繼父繼母在開始時往往以為自己不受歡迎,結果亦真的不受歡迎。大多數繼父母希望獲得親生父母所得到的承認。但通常他們都會失望。他們差不多總是在有意或無意之間試圖證明自己是父母。但繼子繼女許多時都反對以他們作為父母,因為覺得這便是對離去的父母不忠。親生父母居於一個神聖的地位。後繼父母在開始時總是居於下風。『你若愛我,就會愛我的兒女』這句話並非一定真確。
問.後繼兒女何以時常心存敵意?
答.父母離婚時,兒女會極其難過。孩子會為母親離去或父親不在身旁照顧而傷心。孩子許多時會把不滿發泄在繼父母身上。這種作法稱為遷怒。因此繼父母很易成為替罪羊。突然之間,孩子變成十分可怕。
問.你可以怎樣幫助孩子應付「不滿的」情緒?
答.首先,父母和兒女都必須承認,這樣的情緒乃是後繼家庭中的動態或行為模式的一部分。你若歸咎於孩子或繼父母而非歸咎於這種動態,就是自尋煩惱。孩子們需要了解到在初時所感的不滿、憤怒和挫折是正常的。許多時,僅是幫助孩子意識到他有這種感受的原因和對他表示同情便會有頗大幫助,親生父母一方應該向孩子提出保證,他永遠會居於特殊的地位而不必害怕後繼父母會『篡位』。
問.繼父繼母真的可以管教繼子繼女嗎?
答.可以,要從開始就立下「家法」。愛心意味到要為兒女立下規限而非任其為所欲為。管教和愛心必須保持平衡,無論在怎樣的家庭裡。但在後繼家庭中,愛心時常難於感覺到。由於缺乏血緣和歷史,繼父母可能反應過度,或繼子不願受「陌生人」管教。繼父的權威應該以領導來建立勝於以命令來建立。
問.在懲罰方面什麼會造成嚴重的難題?
答.父母在兒女面前表示意見相左。對孩子來說,他生活上的兩位成年人意見相左是再糟不過的事。這會使孩子無所適從。後繼家庭若沒有『家規』,就會情勢大亂。父母應該私下討論,同意定下家庭的行為準則以及違犯的人會招致什麼後果。這樣行至為重要。家規應該讓孩子清楚知道。一位繼父說:「最好不過的是母親聲明,『這是我的丈夫,你的繼父。我們一同合力教養你長大。』」
問.夫婦的關係有多重要?
答.這是首要的關係,而且關係應該十分鞏固;否則其他事情就不會順利。你需要建立我們所謂的夫婦共同力量。這可以產生一個團結的家庭。缺乏這種力量就不但使兒女感到惑亂,而且兒女會在父母之間挑撥離間。父母應該共同進退,合力教養兒女而非僅由一方負責。
問.宗教觀念會有幫助嗎?
答.有很大幫助。宗教觀念能使你們彼此不計較對方的小過失。例如,丈夫有時也許錯誤地偏袒自己親生的孩子。妻子感到憤怒。可是,她會對微小的爭論不予計較,不為發生的事含怒嗎?誠然,他是不對的。那又如何?事情已經發生了。她會怎樣行呢?宗教觀念會對她有所幫助,因為她想;『上帝的旨意是什麼?上帝的旨意是要我們努力使家庭團結合一。我們現在需要怎樣行才能使這件事發生?藉著誠懇地執行上帝的旨意,我們便可以使家庭制度發揮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