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怎樣才能在生活上適應悲痛?痛失親者
-
-
談話 可以是個有用的紓解方法。古代的族長約伯在十個兒女完全死於非命、自己又遭遇其他的個人悲劇之後說:「我厭惡我的性命,我要盡情吐[希伯來文,「釋放」]苦水,傾訴心中的痛苦。」(約伯記1:2,18,19;10:1,《新譯》)約伯無法再約束自己的痛苦。他需要將心中的抑鬱抒發出來;他不得不盡情「傾訴」。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也表現過類似的思想,他在名劇《麥克白》中寫道:「把悲痛化作言詞罷;悲痛若不發聲,就會對負荷過重的心低語而將它刺透。」
因此,你若將自己的感覺向一位『真正的友伴』傾訴,而他帶著同情和耐心聆聽,便可以為你帶來若干程度的舒解。(箴言17:17,《新世》)將經歷和感覺以言詞表達出來,時常可以使這些感覺較容易了解和應付。如果聽者是一個曾經痛失親者,但卻成功應付自己的傷痛的人,你也許能夠從對方獲得一些切合實際的建議去幫助你應付情勢。一位母親解釋她的孩子去世時,她跟另一個曾面對類似痛苦的女子交談何以對她大有幫助:「知道別人也經歷過同樣的悲劇,但卻得以保持精神健全,至今仍然在生活上尋得適當的意義和秩序,實在對我有很大的強化作用。」
聖經的例證表明,將自己的感受寫下來可以幫助你宣泄心中的悲痛
如果你發覺對人談及自己的感受令你侷促不安,那又如何呢?掃羅和約拿單戰死之後,大衛作了一首充滿感情的輓歌,將他的悲痛表露無遺。這首哀歌最後被收納為聖經中撒母耳記下的一部分。(撒母耳記下1:17-27;歷代志下35:25)類似地,有些人發覺較易於用文字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一位寡婦報導,她將自己的感受寫下來,過了幾天之後將所寫的話讀一次。她發覺這有助於她抒發自己的抑鬱情懷。
不論通過談話抑或寫作,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可以幫助你消解悲傷。這也可以幫助你澄清誤解。一位母親解釋說:「我和丈夫聽聞有些夫婦在孩子夭折之後以離婚收場,我們絕不想有這樣的事發生在我們身上。因此每逢我們感覺憤怒,想歸咎對方,我們就彼此交談,將難題化解。我認為這樣行使我們的關係更親密。」因此,將自己的感受表露出來能夠幫助你明白,即使你和別人遭受同一的損失,別人卻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感到悲痛——以自己的步調和自己的方式這樣行。
-
-
我怎樣才能在生活上適應悲痛?痛失親者
-
-
正如以上提及,有些人在親者去世之後感覺自咎。這也許可以解釋,忠心的雅各在誤信兒子約瑟被「惡獸」所殺之後何以感到極度傷心。雅各曾差約瑟去探視他的弟兄,看看他們的近況如何。因此雅各很可能受到罪咎感所煎熬,例如他可能想道,『我為什麼派約瑟單獨出去呢?我為什麼把他派到一個有野獸出沒的地方去呢?』——創世記37:33-35。
也許你覺得自己的疏忽有分促成了親者的死亡。自咎——不論是實在的還是想像的——其實是一種正常的悲傷反應,而這件事本身是可以對人有所幫助的。你也無需將這種感覺隱藏在心裡。對別人談及你的自咎感可能使你得到你所亟需的舒解。
可是要明白,無論我們多麼深愛另一個人,我們也無法控制對方的生活,而且無法制止『時機和不能預見的環境』臨到我們所愛的人身上。(傳道書9:11,《新世》)此外,你無疑絕非懷有不良的動機。例如,你若沒有帶親者去看病,這是否意味到你希望 親者生病死去呢?當然不是!既然這樣,你真的需要對親者的去世負責嗎?絕不然。
一位母親在女兒死於車禍之後學會怎樣應付自咎感。她解釋說:「因為是我派她出去辦事的,我感到自咎。但是我後來意識到,懷有這樣的感覺是毫無理由的。我派女兒和她父親出去辦事,絕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所發生的僅是意外而已。」
你也許會說,『有這麼多的事是我本不該說出來和做出來的。』不錯,但是我們當中有誰能夠說,我們是個十全十美的父親、母親或兒女呢?聖經提醒我們:「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雅各書3:2;羅馬書5:12)因此,要接受你並非十全十美這件事實。老是說「但願這樣或那樣就好了」根本於事無補,反而會妨礙你復原。
如果你有充分理由相信自己的罪咎感是實在而不是幻想的,就要考慮一下消除自咎感的最重要因素——上帝的寬恕。聖經向我們提出保證:「主——耶和華啊,你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詩篇130:3,4)你無法返回過去,將任何事加以改變。可是你卻能夠懇求上帝寬恕你以往所犯的錯誤。然後怎樣呢?請想想,如果上帝答應將你的罪清除,你豈不也應當寬恕你自己嗎?——箴言28:13;約翰一書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