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98 7/1 4-6頁
  • 何以有些人毅然改變宗教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何以有些人毅然改變宗教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8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找到深奧問題的答案
  • 人生有什麼目的?
  • 應付生活難題
  • 跟上帝締結親密關係
  • 純真的宗教對人大有造益!
  • 我們歸向真正的正義之源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9年
  • 「大君米迦勒」——他是誰?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5年
  • 誰是天使長米迦勒?
    聖經問答
  • 誰是天使長米迦勒?
    辨明聖經的真理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8年
《守》98 7/1 4-6頁

何以有些人毅然改變宗教

在許多人看來,宗教無非是個標籤;它標示一個人偶然會在星期天到什麼地方去,在哪裡結婚、在哪裡埋葬。但宗教不足以顯示一個人的為人怎樣,他認識什麼、相信什麼。例如,據一項調查顯示,有百分之50自認是基督徒的人,都不知道聖經的「登山寶訓」是誰說的。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甚至連信奉印度教的知名印度領袖甘地也知道!

既然有這麼多人對自己的宗教只是一知半解,這些人逐漸跟宗教疏遠,會令我們感到意外嗎?不會,而且這也是無法避免的事。那些接受別人幫助學習聖經的人,時常對自己從這個安排所得的裨益感到驚訝。聖經本身告訴我們:「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是教導你,使你得益處的,是在你當行的道路上引導你的。」——以賽亞書48:17,《新譯》。

那些感到靈性飢渴,卻得不到滿足的人,他們應當怎樣做呢?他們絕不應當放棄事奉上帝!剛相反,他們應當查考聖經,看看上帝向他們所提供的指引。

找到深奧問題的答案

貝恩特七歲那年,眼巴巴看著媽媽死去。a在童年的其餘歲月裡,他不時自忖:「媽媽去了什麼地方?為什麼我沒有媽媽養育我成人?」在青少年時期,貝恩特是教會的活躍分子。他對人類所受的種種苦難深感不安,因此渴望成為救援人員,到其他國家幫助遭逢不幸的人。可是,他仍然深受一些無法從教堂獲得滿意答案的問題所困擾。

後來,貝恩特跟一個同學閒談,發現這個同學原來是耶和華見證人。這個年輕人根據聖經向貝恩特指出,他的媽媽只是沒有知覺地在死亡中沉睡。貝恩特讀到不少解釋這件事的經文,例如傳道書9:5說:「死了的人毫無所知。」因此貝恩特不用再擔心媽媽是否在某種煉獄——或甚至更可怕的地方——受著折磨。雖然大部分宗教都提倡靈魂不死的道理,貝恩特卻從聖經獲悉,人的魂就是人本身。人死時,魂也死去。「犯罪的[魂],他必死亡。」——以西結書18:4。

此外,貝恩特也獲悉死者所具有的奇妙希望。他親自在聖經的使徒行傳讀到:「正義的人和不正義的人,將來都要復活。」(使徒行傳24:15)後來他知道這場復活會在上帝重建的地上樂園裡發生,他感到多麼興奮!——詩篇37:29;啟示錄21:3,4。

不久,正確的聖經知識滿足了貝恩特的靈性飢渴。貝恩特並沒有捨棄宗教。剛相反,他離開無法滿足他靈性的教會,轉而採納一種完全基於聖經的崇拜方式。他說:「那是14年前的事了。對於離開以前的教會,我從來沒有感到後悔。現在我知道世上的苦難不是創造主造成的。撒但是這個制度的神;我們周遭的情況如此可悲,他才是罪魁禍首。然而,不久上帝就要把撒但世界所造成的種種禍害徹底消除;到時媽媽也會復活。那會是多麼快樂的事!」

可順帶一提的是,貝恩特達到了他的目標,到外國幫助別人。目前他在外國服務,幫助別人認識上帝的王國是人類種種痛苦的真正解決辦法。像貝恩特一樣,現在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已經獲悉,上帝快要終止人類的苦難了。他們感到興奮不已,因為他們終於找到了一個能夠滿足人靈性飢渴的宗教。——馬太福音5:3。

人生有什麼目的?

隨著西方社會越來越世俗化,許多人問,「人生究竟有什麼目的?」邁克爾發覺原來可以從聖經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大約在1975年,邁克爾想加入一個恐怖活動小組。他一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向那些他認為要為資本主義制度種種不平負責的人報復。他說:「我每次出門都帶備手槍,希望能夠盡量多殺些重要政客和大資本家。我甘願為自己的理想犧牲生命。」

雖然邁克爾經常上教堂,教會裡卻沒有人能向他解釋人生的真正目的。後來耶和華見證人上門探訪,用聖經回答了他的問題,他很留心傾聽他們所說的話。他開始參加當地耶和華見證人在王國聚會所舉行的聚會。

邁克爾的朋友對他新近從聖經學到的知識感到好奇。邁克爾鼓勵他們:「星期天來參加聚會,留下來聽聽;要是你們不喜歡所聽見的道理,可以隨時離去。」不出所料,他的朋友聽完45分鐘的聖經演講之後,大部分都離去,只有一個人留下來,一個名叫蘇珊的青年女子。蘇珊深受她聽到的資料所吸引。後來邁克爾跟蘇珊結了婚,兩人都受浸成為耶和華見證人。邁克爾說:「現在我知道為什麼我們活在世上了。我們是耶和華創造的;我們一生的真正目的是要認識耶和華,遵行他的旨意。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獲得真正的滿足!」

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懷有跟邁克爾類似的信念。他們緊記聖經以下這番話:「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傳道書12:13。

應付生活難題

人人都經歷到提摩太後書3:1所預告的世界情形:「到了最後的日子,就會有難以應付的兇險時代。」沒有人能夠不受這個「兇險時代」所影響,但聖經卻能幫助我們成功地應付今日的種種難題。

請看看史蒂文和奧莉芙這對夫婦的經歷。他們開始跟耶和華見證人研讀聖經時,情況跟許多人很類似,他們的婚姻也遭遇難題。史蒂文說:「我們彼此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我們的目標、興趣都不一樣。」究竟什麼使他們的婚姻不致破裂呢?史蒂文說:「耶和華見證人向我們表明怎樣把聖經原則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上。我們第一次體驗到,表現不自私的精神,真正關心對方,是怎麼一回事。由於切實應用聖經的原則,我們的關係再次親密起來。現在我們的婚姻很快樂,很穩定。」

跟上帝締結親密關係

根據最近一次蓋洛普民意調查,有百分之96的美國人說自己相信上帝,其中大部分都向上帝禱告。然而,另一項調查卻顯示,上教堂和猶太會堂做禮拜的人,數目卻是半世紀以來最低的。大約百分之58的美國人說,他們每個月上教堂一次或不及一次。顯然,宗教並沒有幫助人親近上帝。這個難題絕非僅限於美國一地。

琳達在德國的巴伐利亞州長大。她是個活躍的天主教徒,而且經常禱告。可是她卻對前途感到恐懼。關於上帝對人的旨意,她一無所知。她14歲的時候遇到耶和華見證人,她報導說:「他們談論的問題引起了我的興趣,於是我接受了兩本聖經輔助刊物,並即時開始閱讀。」兩年後,琳達開始跟耶和華見證人研究聖經。她說:「關於上帝,我從聖經學到的一切都很合理。」琳達決定退出教會,在18歲那年受浸成為耶和華見證人。

什麼促使琳達改變自己的宗教呢?她解釋說:「教會幫助我看出有個上帝存在,我學會相信他。但他只是個高高在上、毫無感情的個體。研讀聖經不但鞏固了我對上帝的信心,同時幫助我認識他、愛戴他。現在我跟上帝享有寶貴的個人關係,對我來說,這種關係比什麼東西都更寶貴。」

純真的宗教對人大有造益!

你的宗教有沒有給你正確的指引,向你表明聖經可以怎樣幫助你應付生活的種種難題呢?你的宗教向你指出聖經予人的前途希望嗎?你的宗教有沒有幫助你,根據對聖經的確切認識,跟創造主建立親密的個人關係?如果沒有,你仍不用灰心。與其捨棄一切宗教,你應當尋找一種切實基於聖經的崇拜方式。這樣,你就會跟聖經以賽亞書所預言的人享有同一的福分:「主耶和華這樣說:『看哪!我的眾僕人必有吃的,……我的僕人必有喝的,……我的僕人必要歡喜,……我的僕人必因心裡高興而歡呼。』」——以賽亞書65:13,14,《新譯》。

[腳注]

a 本文有些名字已經更改。

[第4,5頁的圖片]

聖經幫助我們認識上帝,全心愛戴他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