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爾各答的一天——向「所有種類的人」宣揚好消息
印度的加爾各答是個充滿「所有種類的人」的城市。在該市超過一千萬的居民當中,耶和華見證人正忙於向人宣揚上帝王國的好消息。若要接觸到所有這些在種族、社會、文化、宗教及經濟背景方面高度多樣化的人,傳道員必須表現很大的機巧和堅忍才行。然而,像基督的使徒保羅一樣——他的海外傳道旅行把他帶到當時世界的地極——加爾各答的耶和華見證人『向什麼樣的人,就作什麼樣的人』,以求「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哥林多前書9:22;歌羅西書1:23。
當地的見證人怎樣從事他們的傳道工作呢?他們在傳道工作上遇到怎樣的人和怎樣的環境?最近,我以訪客的身份與加爾各答一名先驅(全時傳道員)度過了一天。你喜歡參觀一下這項獨特的經驗嗎?
一個龐大而變化多端的地區
在逐戶傳道工作上過了忙碌而引人入勝的一天之後,我與同伴正準備回家。我們一面等候公共汽車,一面開始談論這位先驅與其他先驅在這個大城市裡所面對的各種挑戰。
「事實上,」這位先驅評論說,「你可以問問本地任何一位從事全時傳道工作的人,看看他是否喜歡遷到一個比較容易的委派地區去。我認為他一定不會有很大興趣。」
他說得很對。加爾各答的先驅們把自己的工作視為世上最有趣味的事業之一。在這個充滿強烈對比的城市裡,他們擁有一個龐大而變化多端的傳道地區。
雖然這個城市中大部分人信奉印度教,市內卻有許多教堂和回教的清真寺,還有疏疏落落的幾間佛廟。在有些地區裡,富麗堂皇的府邸中住著置身於世上最富有的人之列的富豪。距離不遠之處卻有許多移居此地的工人的單坡頂小屋。這些工人每月僅能賺到少至150盧比(大約12美元)的薪酬。他們的習俗、語言和外表像他們的宗教和生活情況一般變化多端。
在這個大城裡有一個十分興旺的耶和華見證人小組,大約擁有一百名活躍的王國宣揚者。當地的挑戰雖然艱巨,見證人卻甘願為了適應居民的需要而作出所需的調整。在這件事上他們尋得特別的喜樂和滿足。
就在這時,45號公共汽車在我們面前顫巍巍地停下來。車上擠滿了人。我即時的反應是:「我沒有可能擠上去!」可是,身後有人給我友好的一推,不久我們兩人都隨著群眾手臂和身軀的浪潮給捲進汽車裡。在我們之後,至少有另外十個人擠上汽車。這些人站在踏腳板上,像蜜蜂一般麇集在車門附近。公共汽車原定只坐46人,但在我恢復與朋友交談而放棄數算之前,我計算車內至少有超過一百個人頭。
「公共汽車時常都是這麼擠迫嗎?」
「它們時常有點擠,」朋友解釋說,「但車費很便宜。因此我們每天可以很容易坐車到市內一些較為僻遠的地區——甚至6至9英里(10至15公里)之遙——去傳道。」
「較常在自己的家附近的社區裡工作豈不是好一點嗎?」
「不錯。但我們當中有些全時的工人決定作出努力去接觸其他地區的人。據我們的紀錄顯示,在過去50年間,加爾各答鄰近有許多地區從未聽過好消息!」
可是,由於人口的眾多,在任何一個地區裡接觸到所有的人也可說是一項真正的挑戰。曾有一項調查透露,加爾各答的人口密度相當於當時美國紐約市的三倍,而這個數字在近年來已進一步增加。
加爾各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住在當地稱為「巴斯蒂」的擁擠貧民窟裡。典型的「巴斯蒂」是一排復一排,通常彼此近在咫尺的茅舍。每間茅舍只有泥地板,屋頂用土瓦覆蓋,牆壁則以泥攙雜牛糞塗在木框子上構成。每間茅舍只有很少或甚至完全沒有通風設備,但卻是多至七或八個人的棲身之所。在這些地區,通常大約每150人才有一個水龍頭。建立已久的「巴斯蒂」則有政府裝設的幾間公共廁所。
在「巴斯蒂」從事探訪工作時,有為數多至一百人——大部分是兒童——的好奇旁觀者追隨左右絕非罕見的事。有一次一個少年鍥而不舍地跟著一位見證人,在每戶人家門前宣告他的到訪。見證人有點氣惱,於是問少年是否也喜歡替他說下去。受到這項表面上的邀請,那個懷著好意的少年竟接過見證人手上的單張,一字不漏地說下去,甚至進一步介紹《守望台》和《儆醒!》雜誌給對方!
應付各式各樣的宗教背景
加爾各答大約有一半「巴斯蒂」居民是伊斯蘭教徒。可是,由於當地信仰自由的風氣,我們能夠在這些地區從事逐戶傳道。在擁有大量回教徒的其他國家裡,這項權利並不是時常可以享有的。我問加爾各答的先驅是否有特別的方法應付這種背景的人。
「有些先驅運用本地的難題去強調人無法解決自己的困難,」朋友回答說。「其他的則試圖克服對方的宗教偏見。他們會討論一些雙方共有的信仰,例如彼此相信只有一位(而非三位一體的)神,或我們大家都相信聖經原作是上帝所感示的。」
「有些什麼結果呢?」我納罕說。
「很少人有興趣研讀聖經。看來他們腦中所想到的只是維持生計和改善自己的環境。再者,他們很少人受過教育,即使有也不多,所以他們很難接受好消息。」
在加爾各答,傳道員最常碰到的是印度教徒的觀點。特別是孟加拉人喜歡引用19世紀中期的宗教家羅摩訖里什那的一句話:「喬托馬思,托托波思」(Jotto moth, totto poth)大致的意思是:所有宗教不外殊途同歸而已。
「這個觀點難以克服嗎?」我問道。
「人若願意接受推理就不難。我們可以機巧地解釋各宗教之間若干顯而易見的差別,例如我們根據聖經希望在地上永享完美屬人的生命。或者我們可以指出,彼此衝突的不同觀點顯然不可能同時都是真實的。例如,人要就有個不死的魂,要就沒有。」
「這是合邏輯的推理。」
「不錯。但許多時人們並不認真考慮我們所說的話。他們堅稱他們知道我們所相信的是什麼,並且堅稱他們也相信同一的道理。這種態度使我們很難與對方作任何建設性的討論。這樣,我們只好試圖留下一些書刊,然後轉向另一個人作見證。」
「有任何來自印度教社區的人希望對上帝和他的旨意有更深認識嗎?」
「有。先驅們遇到一位年輕人。這人曾與羅摩訖里什那的信徒交往,但感到大失所望,」朋友敘述說。「這名年輕人接受了雜誌。兩天後,先驅們再次探訪他時,他已把雜誌讀過了。經過幾次討論之後,他開始研讀《導至自由的上帝真理之路》這本小冊子。他在筆記簿上把書中問題的答案和評論全部寫出來。五個月後這名男子便受了浸,並且參加輔助先驅工作以求把自己的知識與許多人分享。」
「真是個傑出的經驗!但他的家人有什麼反應?」
「他與寡居的母親和祖母同住。兩人都是虔誠的印度教徒。她們也漸漸對真理發生興趣,並且開始研讀聖經。不久,鄰舍留意到這兩個婦人的改變。結果,有另外三個人對真理發生興趣。現在這青年的母親已受了浸。祖母由於已七十多歲,進展比較慢一點。她希望在不久之後受浸。」
從朋友敘述這件事時所表現的興奮,我可以看出這樣的經驗對先驅們有很大的激勵作用。有時,工作也許看來進展緩慢,但後來有人卻表現異乎尋常的興趣。這樣,先驅們遂受到鼓勵繼續努力找尋其他感興趣的人。
克服語言的障礙
公共汽車上的人群開始疏落一點。我認出車上有人正在說英語。「車票,請購車票,」一個身材矮小,沒有穿制服的男子喊道。他的右手拿著一疊各種顏色的鈔票,像扇子般展開,身旁則掛著一個皮製的零錢袋。顯然他就是售票員。我正打算購票,但朋友的印度式慷慨卻不容許我這樣行。他把公文皮包塞在我手上,然後伸手進襯衫的口袋裡找零錢。
「皮包裡究竟有些什麼東西?」我嚷道。「看來必定有一噸重!」
「皮包裡印度文版的聖經相當大。在加爾各答,若要有充分裝備,我們其實需要攜帶三種文字的聖經——孟加拉文、印度文和英文。當然,還加上聖經書刊。」
「你無疑可以僅帶英文聖經,然後把經文譯給對方聽就行了。」
「我們的確可以這樣行。不過,許多只懂孟加拉文或印度文的人從未見過一部以他們自己的文字印行的整本聖經。我們若能夠拿出一本來,向他們讀出其中的經文,我們便覺得特別高興。所以,付出額外努力和氣力是值得的。」
在加爾各答,為了適應不同語言的人的需要,先驅們相當忙碌。大部分先驅都學會有效地運用三種主要語言向人作見證。有些特別能幹的先驅則學會說五、六種語言。當地的居民很體會這些外來的訪者作出努力試圖說本地的語言。他們留心聆聽的反應使先驅們覺得長時間學習語言的辛勞的確是值得的。
在富於挑戰性的地區裡尋得喜樂
就在這時,公共汽車再次憑著十分殘舊的煞車閘帶之助戛然停下來,我給人群擠出車外。
「為什麼在這裡下車?」我問道。「你並不是住在這區。」
「不,這是旁遮普區。這區的人泡的茶最好。我想你也許喜歡品嘗一下。」
茶的確名不虛傳。
「你是怎麼知道有這個好去處的?」我問道。
「由於在每一區工作,我們先驅熟悉各區有什麼特產,也知道貨品最好、價錢最廉宜的商店在哪裡。你的腸胃若夠強健的話,今天晚上我們可以去品嘗一點別有風味的食物。」
我記起一些較為謹慎的朋友的忠告,便婉拒了這項邀請。但我的確很欣賞所喝的茶。我可以看出當地的先驅們能夠保持平衡,學會盡量利用所處的環境。甚至一些起初看來是重大障礙的東西也被他們克服過來而成為可享受的東西。
「關於你的工作,有任何事是你不喜歡的嗎?」我最後問道。
朋友對這個問題沉思了一會兒。「我認為夏季和季候風的氣候是我們永遠無法真正習慣的。可是,不論你是先驅與否,反正你都會有這個難題。你誦讀聖經時,酷熱和高濕度時常使汗水從你的鼻尖滴到聖經上。即使如此,我們學會忍受。事實上,在五月——也許是全年最炎熱的月份——我們見到最多輔助先驅加入我們的行列。」
回顧這一天我與先驅朋友的交談,我體會到加爾各答的先驅們要適應許多種不同環境和各式各樣的人以便把好消息傳給他們。這些先驅們的能力使我獲得深刻的印象。當然,我意識到全球各地的先驅也正在同樣行。他們真的樂於『向什麼樣的人,就作什麼樣的人』。——外稿。
[第25頁的地圖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印度
加爾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