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進行救援警醒!1987年 | 9月8日
-
-
世界進行救援
《儆醒!》雜誌駐南非通訊員報導
「世界的最大災禍之一。」「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蹂躪歐洲以來,這是打擊地球的最大災禍。」作家們分別對非洲近年的饑荒作出這樣的描述。
「僅在一年之內,」《新聞週刊》聲稱,「已有100萬埃塞俄比亞人和50萬蘇丹人死亡。」莫桑比克據報已有10萬人死去;在目前,查德每月有1,000人死亡。
世界已設法進行救援,但對無數的非洲人來說,營救已經太遲了。在若干例子上,太遲的原因是當地官員對饑荒的程度祕而不宣。漠視人民的飢餓乃是蘇丹政府在1985年被推翻的原因之一。
1984年3月,埃塞俄比亞籲請世界給予45萬噸穀物作緊急救援。這個數字並非誇大,因為實際的需要倍於此數。可是聯合國和屬下的各國卻不予理會。給予援助的穀物不及10萬噸,但同時世界穀物卻有1億9,000萬噸剩餘!使情況更加惡化的是,小量的糧食供應要等幾個月才能運到,當時人民已紛紛餓死了。救濟營裡的死亡數字達到每日100人之多。
後來在1984年10月,英國電視隊為了等候轉機而滯留在埃塞俄比亞。他們利用這段時間探訪救濟營,並且把飢民餓死的情況攝入鏡頭。攝影師阿米恩(Mohammed Amin)說:「我在剪輯這部影片時,實在禁不住哭了起來。」
戲劇化的響應
影片在英國BCC電視台播出,並且在普世425個電視網重播。效果極富於戲劇化。憤怒的群眾要求政府採取行動。流行音樂樂隊利用他們的賺錢業務募捐善款,至今已籌得上億美元!一切宣傳的結果造成了前所未見的世界最大救濟計劃。
一船船的剩餘穀物開始大量運入非洲。歐洲各政府合作空運糧食深入蘇丹。更值得留意的是接力運糧往埃塞俄比亞高原之舉。漢考克(Graham Hancock)在他所著的《埃塞俄比亞:飢餓的挑戰》一書中描述亞的斯亞貝巴布爾機場的情景,說:「裝載著緊急糧食救濟品的俄國、美國、東德、英國和其他國家標誌的飛機在停機坪上絡繹不絕,……令人想到聯合國的崇高原則突然實現了,我彷彿聽見把刀打成犁頭之聲。」
救援雖然來遲了,但世界對非洲需求的響應據說已挽救了300萬人的性命!然而,可悲的是,非洲依然缺少糧食。據近期報導所稱,在埃塞俄比亞、蘇丹和莫桑比克有千百萬人正在捱飢抵餓。你也許納罕:「為什麼非洲不能在糧食方面自給自足呢?」甚至更重要的是,「什麼才是真正的解決方法?」
[第18頁的圖片鳴謝]
(聯合國)糧農組織圖片
-
-
何以非洲在糧食上不能自給自足?警醒!1987年 | 9月8日
-
-
錯誤的建議?
建議是非洲所絕不缺少的東西。「說話若可以充飢,」BBC 電視台評論說,「非洲就會復元了。」在那裡作諮詢服務的外國人不下8萬名之多。廷伯萊克聲稱:「向非洲提出建議已變成一項大企業,歐洲人和北美洲人開設的顧問公司為專家服務時間所索取的報酬高達18萬美元一年。」
這些專家們提倡昂貴的耕植方法,需要的是高產量的種子、化學物質和重型機器。這意味到海外的供應者可以發展貿易;但對非洲農村的貧民卻沒有多大裨益。他們的計劃首先照顧到生產輸出海外賺錢的農作物的農場,然後輪到生產糧食賣給非洲較富裕的城市的農場。有些計劃已證明效果不佳,有些則完全失敗。《新聞週刊》解釋,非洲的氣候「有時過於惡劣,在亞洲順利種植的高產量種子在這裡並不合適。」同時,非洲土壤是脆弱的,新的耕植方法有時會毀壞農作物。
發展方面的援助?
海外各政府與援助機構提倡其他昂貴的發展計劃。這些計劃同樣地「為他們自己的公司、顧問人員和經濟帶來利益」研究發展的《人民》雜誌如此說。發展計劃很富於吸引力,因為可使非洲各國看起來頗為現代化,而且它們受到巨量貸款所支持。實行這些計劃有助於若干非洲政府使富裕的城市居民獲得滿足,而政府需要這些人的支持才能繼續當權。於是,豪華的旅館、大學、機場、高速公路、汽車、奢侈品紛紛出現於非洲城市中,但農村卻被人忽略了。非洲的鄉村農民為富裕的城市居民起了個綽號,它在施瓦希里語的原意是「平治汽車(Benz)部落」。
各項發展援助背後的慈善動機正受到許多人所懷疑。《饑荒:人為的災難》一書的作者們聲稱:「這些援助絕不慈善,施與的各國其實佔了便宜。……不論西方抑或東方,從給予援助所得的影響力和經濟上的機會都是廉價買來的。」發展方面的援助已使非洲債台高築,欠債達1,750億美元之巨。
「二十年的『發展』使非洲在1984年陷於絕境,」吉爾(Peter Gill)在《非洲在死亡中的一年》一書中說。吉爾認為,發展方面的援助乃是一種「贋品」。最需要援助的非洲貧農反倒得不到什麼。「可是,」《生態學家》月刊解釋說,「在大多數非洲國家中,農民佔了全人口的百分之75-80,他們乃是非洲糧食生產的中堅分子。」
糧食援助?
糧食過剩經已成為富裕國家的沉重負擔,因為存倉的代價甚高。美國的《外交》季刊以「一個充滿穀物的世界」為題撰文哀嘆說:「論到穀物,這真是古怪和痛苦的一年。電視紛紛播映非洲兒童的捱餓情形給我們看,但世界貯存的穀物卻超過1億9,000萬噸——過剩的最高紀錄。」
以廉價出售剩餘穀物未必能造益非洲飢民。穀物有時落在貪婪的商人手上,或者政府收受之後將其賣出圖利以幫助平衡預算。把剩餘穀物運往非洲也影響到鄉村農民的處境。「一個當地的生產者怎能與免費的外來糧食競爭呢?」《饑荒:人為的災禍?》一書的作者問道。
非洲所產的傳統糧食,例如小米和高粱栗,正迅速失去它們的流行性。但這些植物在抵抗乾旱方面卻比別種穀物為佳。城市居民已轉移了品味,愛吃小麥和米——在非洲嚴酷的天氣下難以種植的穀物。有些顧問蓄意鼓勵人養成對海外糧食的愛好,因而使非洲更加倚賴輸入的糧食。
漠視自耕的農民
許多農民像較早時候所引述的埃塞俄比亞的伊德里斯一樣,需要的是種子和簡單的農具。糧食援助的價值是有限的。正如中國有句格言說:「給人以魚,可養他一日。教人打漁,可養他一生。」以一般而言,非洲農民並沒有獲得幫助在耕種方面成功,雖然有若干非洲國家可算例外。
自殖民地時代以來,非洲的最佳土地一向被用來生產可以輸出賺錢的農作物。此外,當局也發展大規模的耕植計劃以供應糧食給較富裕的城市。因此自耕農往往被迫放棄上好的土地和倚靠貧瘠的土地過活。由於要自謀生計,非洲農民遂不得不過度種植、過度放牧和斬伐太多樹木,以致貧瘠的土地質素更加低落。非洲有巨量的土地現正轉變成沙漠。
農民的處境也受到固定物價政策所傷害。非洲許多政府為了取悅城市居民而把農產品價格壓至極低。據科學雜誌《自然界》報導,這種政策「大大促成了農業衰退,結果使城市居民同樣地飢餓,本來肥沃的非洲要依靠輸入糧食過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