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頁警醒!1988年 | 1月8日
-
-
觀賞美麗的森林,誰不感到心曠神怡?可是,在許多地方,森林已不再蒼翠茂密了。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本來有百分之29的土地布滿森林,但到了1983年,全部林木已有百分之34遭受若干程度的損壞。受損樹木的數字到1985年已增至百分之53!
-
-
「巨木之死」——這也是你的難題!警醒!1988年 | 1月8日
-
-
「巨木之死」——這也是你的難題!
你擅於猜謎嗎?試猜猜這個謎。我比你年長好幾百歲,現在卻有未滿壽數而死的危險。我雖是個整體,卻由許多個體構成;很可悲地,這些個體已越來越少了。儘管我是青翠的,我卻以黑色為名。那麼我是什麼?
你的答案若是:德國的黑森林,你就猜對了。曾經一度茂密地布滿漫山遍野,因而被稱為黑森林的深色冷杉和雲杉如今正被一個沉默殺手所戕害而紛紛倒下。這令人感到多麼惋惜!可是!事情並非到此為止。
「從意大利到丹麥,不錯,在歐洲全境,森林都在垂死中,」慕尼黑大學森林專家舒特(Peter Schütt)教授在1983年如此說。自那時以來,確鑿的證據表明這項難題已向北伸展至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從而使他的警告更為緊急。
北美洲,特別是加拿大,也遭遇這個難題,但嚴重的程度卻不及歐洲。既然德國有百分之29土地被森林覆蓋,而森林又在該國的歷史和神話方面擔任重要角色,因此一般人以德文的「巨木之死」Waldsterben)一詞來形容「垂死森林」的難題是相當適當的。
垂死的森林怎樣影響到你
你喜歡不時在林中漫步嗎?你喜歡看見兒童興高采烈地觀看麋鹿和其他動物在天然的棲息地往來嗎?要記住,沒有森林就沒有漫步的地方和野生動物,也沒有清新的林中空氣了。
再者,如果森林繼續枯死,請想想它對於木材生產國家——例如加拿大和瑞典——的經濟會產生什麼不利影響。事實上,全世界的經濟也會遭受損失。你若做得到的話,可以估計一下木材和木材產品,包括紙張,屆時會變成多麼昂貴。
除此之外,山區缺乏樹林覆蓋也能招致災禍。不久之前在慕尼黑發表的調查結果聲稱,巴伐利亞的阿爾卑斯山麓有半數村落受到「岩石傾卸、雪崩和水災」的威脅,這些災害可使「村落之間的道路無法通行。」在其他地方的阿爾卑斯山區,據報情況也不相上下。
但最大的威脅卻是,正如舒特教授警告說,除非急謀對策,否則「在十年或二十年之內,我們的森林生態系統就會崩潰。」生態系統崩潰會導致動植物種類減少,因而影響到氣候,最後使全球的氣溫發生改變。這同時會改變降雨的模式,以致危及水源和農作物。
人的健康又如何?人若吸入顯然殺害樹木的同一污濁空氣,我們能期望人類保持良好的健康嗎?德國的一項調查聲稱,森林枯死的廣泛和迅速已被發現與人類呼吸系統疾病的廣泛與繁多有連帶關係。有人引述美國加州大學一位醫生的話說:「在今後75年內若尚未發現治癌方法,就會有許多人受害;可是,除非在今後15年內發現保全天然環境的方法,否則人人都會受害。」
瑞士的霍夫曼(Albert Hofmann)醫生說:「倘若森林樹木和果樹或其他可吃的植物、穀類等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沒有什麼基本的不同(顯然沒有),我們就必須認為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作為人類食糧的植物也會真正有可能開始枯死。」他在結論中聲稱:「森林的枯死使地上一切生物的基礎受到嚴重威脅。」
鑒於事態的嚴重,《我們的森林必須活下去》(Unser Wald Muss Leben)一書所說的話絕非誇大;它聲稱垂死的森林已成為「我們這時代的最大挑戰。」
有人曾說:「首先死的是森林,然後是人類。」這句話並非無理。那麼,有任何挽救方法嗎?
[第3頁的附欄]
難題已蔓延到德國以外
瑞士:據一項近期完成的調查估計,患病的樹木數字已升至百分之46,在去年增加了百分之10。
奧地利:維也納的土壤培養大學農林學院院長聲稱,該國的樹木有半數出現可見的病徵。他說:「在奧地利全境,沒有一棵樹不遭受潛在的損壞。」
南斯拉夫:在雲杉和冷杉的樹身可以看到明顯的病徵。
法國:在1983年之前人們還否認有垂死森林的存在,但樹木的病徵現已變成十分明顯了。
盧森堡:在1984年,初次有人報導森林受損。
捷克:在西德和捷克邊界的礦山據報有超過12萬畝(5萬公頃)的森林已經枯死。
比利時:該國東部有百分之70左右的森林據報已出現病徵。
英格蘭和蘇格蘭:英國農林管理委員會報導說,在1984年,蘇格蘭南部和西部以及英格蘭西北部的樹木損壞是「新近發現的,而且受損的種類頗為廣泛。」
-
-
森林有挽救的希望嗎?警醒!1988年 | 1月8日
-
-
森林有挽救的希望嗎?
「太多的打擊,連最高的橡樹也要倒下。」十六世紀的英國作家李里(John Lyly)如此寫道。這話恰巧預言到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情景,那裡生病的德國橡樹數目繼續增多。當然,樹木生病和死亡並非初次。但森林仍然存在了多個世紀之久。那麼何以要大驚小怪呢?
按照以往的特色,樹木病通常只特別打擊某一種樹。但這次卻把中歐大多數種類的樹木都包括在內。「巨木之死」同時發生在這麼多地方或蔓延得這麼迅速,是前所未有的。樹木受損得這麼厲害,不論是生長在瘠土或沃土、鹼性土或酸性土、在高地或低地的樹木全都受到打擊,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外,在以往,樹木生病的原因不難決定——乾旱、蟲患、菌患等。禍因若是附近工廠發出的污染空氣,應歸咎於哪一種有毒物質也很易察出。因此在1970年代末期,農林局官員初次看到樹木的病徵時,這些「正常」的原因顯然先受到懷疑。但後來他們看見病樹的種類越來越多:先是銀樅;然後是雲杉和松樹;後來是山毛櫸、橡樹、楓樹、和[白蠟樹]。他們驚駭地留意到越來越多樹木在生長方面受到阻礙,樹根系統受損,有葉或有針的樹枯黃落葉。這些和其他前所未見的病徵證明他們所面對的是一種新的現象。誰是戕害森林的罪魁禍首?他們很快就認為已經發現了罪魁:酸性雨。
酸性雨所擔任的角色
發電廠、工廠汽鍋和汽車發出二氧化硫和氧化氮。這些氣體與空氣中的水蒸氣發生交互作用,以致組成硫酸和硝酸的稀釋溶液,酸性雨於是便形成了。酸性雨中的有毒物質可能飄送至遠處,甚至超越國界。
例如,加拿大聲稱,美國發電廠發出的高度含硫物質乃是加拿大森林和河流被酸性雨毒害的主要原因。在歐洲也有類似的情形存在,酸性雨也許起源於中歐,但卻蹂躪北歐的河流與湖泊,增加其中的酸性,以致殺害魚類。
酸性雨若被土地吸收,就會分解其中的天然礦物,例如鈣、鉀和鋁等,並且把它們帶進底土,因而剝奪了樹木和植物的重要養分來源。可是,進一步的研究已經表明酸性雨並不是今日「巨木之死」的唯一原因。研究者雖然試圖找出精確的原因,卻仍未能明其究竟。
不解之謎
一位氣象學家承認說:「我們好像一群盲人在摸大象。」事實上,瑞典的一位林業專家最近列出167種曾被人提出來試圖解釋「巨木之死」的原因的理論。
美國一份雜誌(Smithsonian)解釋,不論原因是什麼,「來自外國的二氧化硫已不必再負起全部罪責,至少在黑森林是這樣。」原因是該處現時的空氣比15年前較少二氧化硫,再者,正如同一份雜誌指出「在二氧化硫含量最低的地方,樹木的病反而最嚴重。」
目前的研究看來表明,燃燒化石燃料的工廠和汽車廢氣把微量的有毒金屬噴在空氣之中,與酸性雨結合起來,以致破壞植物維生的必需養分。若干權威人士認為,由於土壤繼續酸性化,微量元素可能分解開來,被樹根所吸收,因而斷絕了樹木的水分供應。
弗賴堡大學導師莫爾(Hans Mohr)聲稱困難可能是由氮所造成,而氮正是植物時常短缺的物質。他提及研究顯示,在以往20年間,空氣中的氮化合物增加了百分之50。這種增加的主要因素是汽車廢氣;靜電放射;煤氣;石油;燒煤的中央暖氣系統;農業和廢物處理廠發出的氨。格丁根大學的烏爾里克(Bernhard Ulrich)聲稱樹木不是被空氣中的物質所窒息而是被泥土中的物質所毒害。其他的權威人士則歸咎於臭氧層、水位的逐漸下降或林業政策的不當。
以上所引的同一份美國雜誌(Smithsonian)評論說:「一種新的研究方法認為罪責不光是空氣污染,而是尚未為人所知的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因此整體的影響大於個別部分的影響。」這是極有可能的,因為可稱為空氣污染物的化學化合物就有將近3000種之多。在過去數十年間它們逐漸累積起來,使森林受到不斷的打擊。
只要生態系統完整無缺,並且堅強到足以抗拒污染的影響,一切便會安然無恙。但如今當各種造成疾病的原因,例如降霜、乾旱和蟲害等出現時,樹木本身已軟弱到沒有抵抗力了。
顯然,德國以之自豪的橡樹紛紛枯死一事牽涉到許多因素。要決定研究哪種污染物是促使樹木死亡的罪魁,其困難之處無異於在注水入槽的十個水龍頭之中指出哪個龍頭是最後使水槽滿溢的。
有什麼挽救方法正在實施?
意識到若要避免情況惡化就必須儘快加以挽救,因此地區、州郡和聯邦政府正在急謀「短期的治標方法,以期保全樹木,直至尋得長期的解決方法為止,」一本雜誌如此說。目前有關方面正在加緊研究,包括從空中拍攝森林的紅外線照片,以決定損壞的程度和挽救方法。
你也許會問,「他們何不種植新樹去取代有病的樹呢?」但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因為新植的樹已開始出現和老樹一般的病徵。甚至使用肥料去抵消土壤的種種缺乏也沒有多大幫助。
當務之急是要努力減少空氣污染。目前工業法例已更趨嚴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希望到1990年代中期,這些法例可使二氧化硫的噴出量減少三分之二,氧化氮則減半。
若干政府規定,人若願意購買附設特別裝備(例如觸媒轉化器)的汽車以減少空氣污染,就可獲得減稅的獎勵。不含鉛的汽油往往比含鉛的價格較廉,此舉可以作為額外的鼓勵。奧地利的情況與歐洲大多數其他國家相反,不含鉛的汽油到處有售。瑞士在1986年末執行噴煙控制法例,目的是要促進附設觸媒轉化器的汽車銷量。
這些挽救方法正在推行,因為正如維也納的土壤培養大學農林學院院長所稱,空氣污染必須減至1950年的水平,森林枯死的現象才能夠停止。可是請想想,德國目前每方哩的汽車數目比世上其他任何國家更多,這個國家的汽車數目比1950年高出19倍,期望減低空氣的污染水平是否切合現實呢?
試驗顯示,執行速度限制會使噴發污染物的程度大為減少。但這項建議卻遭受強硬的反對。可是,有些駕車人士甚至在德國公路那種賽車的氣氛之下,已開始意識到為了森林——為了自己的生命更不用說——的緣故,而必須開慢車。當然,有些人卻自私地拒絕接受這種限制。這種駕車人士的典型例子之一是,有些人在保險杆上貼著牌子:「即使沒有森林,我的車仍然飛馳。」
因此,解決難題的主要因素是說服個人和政府與有關方面合作。既然空氣污染是不理會國界的,就必須釐定國際政策。但直至目前為止,試圖在歐洲共同體展開一項統一計劃已令人失望。
可以作出更大努力嗎?
許多人認為必須在這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事實上,這種想法已使德國興起一個新的政黨稱為「環境保護黨」(Greens)。這個政黨專注於保護環境,它在1970年代獲得當地和地方性的承認。它最後在1983年進入德國國會,有27位代表當選和獲得百分之56的選票。
一句德國諺語說,綠色是代表希望的顏色。但「環境保護黨」(Greens,意即綠色)有為森林帶來希望嗎?這個政黨儘管懷有良好的用意和理想的目標,卻可惜進展不大。不少市民認為他們是政治上的天真人物,對複雜的難題提出過於簡單的解決方法。
可是,許多人正在採取切合實際的步驟,盡量把空氣污染減至合理程度。他們把車速放慢、減少用車旅行、參加合夥用車計劃、使用不含鉛汽油、服從政府所制定的反污染規例。但這樣行顯然尚未足夠。
-
-
活著看見林木歡欣!警醒!1988年 | 1月8日
-
-
儘管有人大聲疾呼要「挽救我們的森林」,但在保全森林方面,人類的努力只獲得有限的成功而已,甚至1986年9月一項報告所提出的「好消息」也未能帶來什麼安慰。該項報告談及這個難題已「高度穩定化」;坦白來說,意思就是「巨木之死」依然繼續下去,只不過速率比以往較慢而已。
據德國一份著名報章所載,在科學家當中已有越來越多人感到一籌莫展。它報導慕尼黑農林學院的舒特教授在不久之前告訴一群表示關注的聽眾說:「我們無謂騙自己。我們在許久之前已達到盡其所能的程度了。」他警告說,如果現時遏止空氣污染的方法失敗,「我們就完全束手無策了。」
對於解決空氣污染難題的前景,可以用什麼字詞來形容呢?黯淡、悲慘或淒涼——任君選擇。瑞士的《世界週刊》聲稱:「空氣的質素毫無改善。」當「植物生理學家們依然從事那費時的精細工作,試圖決定哪一種污染物打擊哪一棵樹至什麼程度之際,……曾經一度惶恐不安的駕車人已恢復以往的自信而再度肆意高速行車。附設觸媒轉化器的汽車銷路呆滯。……除了[對巨木之死]的驚駭已成為過去之外,什麼都沒有多大改變。」
現實的解決方法近了
相信「巨木之死」的難題能夠用人為方法成功地加以解決是不合現實的。何以故?因為人對於難題的成因和有效的對付方法缺乏確切的認識。此外,人對於自然界的各種力量,例如氣象模式和生態系統等,都缺乏控制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