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關於謙卑的重要一課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後來他們到了迦百農,這是耶穌經常傳道的地方,也是好幾位使徒的家鄉。有些收取聖殿稅的人可能想指控耶穌沒有納稅,就來問彼得:「你們的老師不納聖殿稅嗎?」(馬太福音17:24)

      彼得回答說:「納。」耶穌知道了這件事,所以後來他們在房子裡的時候,耶穌沒等彼得開口就先問他:「西門,你認為怎樣?地上的王向誰徵收物品稅或人頭稅呢?是向兒子呢?還是向外人呢?」彼得回答:「向外人。」耶穌說:「那麼,兒子其實是免稅的了。」(馬太福音17:25,26)

      魚鉤上有一條魚,魚的口裡有一枚硬幣

      耶穌的父親是全宇宙的王,是人們在聖殿裡崇拜的上帝。因此,上帝的兒子沒有義務交聖殿稅。耶穌說:「不過,為了不冒犯這些人,你要到海邊下鉤釣魚,把最先釣上來的魚拿起來,打開牠的口,就會找到一枚銀幣a。你拿去交給他們,為我和你納稅吧。」(馬太福音17:27)

      後來門徒聚集起來的時候,他們想問耶穌,將來在天上的王國裡誰是最大的。之前,關於耶穌將要死去的事,這些門徒還不敢多問;現在,為了知道自己將來的地位,他們卻不怕來問耶穌。耶穌知道他們心裡的想法。在回迦百農的途中,他們就一直在耶穌後面爭論這件事。於是耶穌問:「你們在路上爭論什麼呢?」(馬可福音9:33)門徒感到尷尬,默不作聲,因為他們在爭論誰最大。最後,門徒還是向耶穌提出了他們一直在爭論的問題:「在天上的王國裡,到底誰是最大的呢?」(馬太福音18:1)

      門徒實在不應該為這樣的事爭論不休,因為他們已經在耶穌身邊將近三年了,這期間他們一直聽他的教導,觀察他的言行。但他們是不完美的,而且在重視地位和等級的宗教氛圍中長大。另外,耶穌前不久承諾賜給彼得天上王國的「鑰匙」,這是否讓彼得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呢?雅各和約翰親眼見證了耶穌改變形貌,這是否也讓他們有類似的想法呢?

      無論門徒為什麼有這樣的錯誤想法,他們都需要得到糾正。於是耶穌叫來一個孩子,讓他站在門徒中間,然後對門徒說:「你們要是不回頭,變得像小孩一樣,就絕不能進天上的王國。所以,誰像這個小孩一樣謙卑,誰在天上的王國裡就是最大的;誰因我的名接待這樣一個小孩,也就是接待我了。」(馬太福音18:3-5)

      這樣的教導方法多麼高明!耶穌沒有生門徒的氣,也沒有指責他們不知足或野心勃勃。他用一個小孩作為視覺教材來教導他們。小孩都不會有很高的地位和聲望,耶穌藉此表明,門徒應該把自己看得像小孩一樣。最後,耶穌總結說:「在你們中間,誰行事為人彷彿自己是最卑微的,才是大的。」(路加福音9:48)

  • 關於使人失足的事和處理過犯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一個人找到丟失的綿羊後感到很高興

      第63章

      關於使人失足的事和處理過犯

      馬太福音18:6-20;馬可福音9:38-50;路加福音9:49,50

      • 關於使人失足的事

      • 弟兄犯了罪該怎樣處理

      耶穌剛剛說明了跟隨他的人應該有怎樣的態度。他們要像小孩一樣謙卑,不貪圖名譽地位。耶穌還說:「誰因我的名接待這樣一個小孩,也就是接待我了。」(馬太福音18:5)

      使徒應該明白耶穌的這番話是在糾正他們,因為他們最近一直在爭論誰最大。這時候,使徒約翰卻提到另一件事,說:「我們看見一個人用你的名驅逐邪靈,我們就去阻止他,因為他沒有跟我們在一起。」(路加福音9:49)

      約翰是不是覺得只有使徒才有權治病或驅逐邪靈呢?如果真是這樣,那個猶太人又怎麼能成功地趕走邪靈呢?約翰可能認為,那個人既然沒有跟在耶穌和使徒身旁,就沒有權力施行奇跡。

      然而耶穌說:「不要阻止他,因為沒有人會靠著我的名施行了奇跡,又馬上咒罵我的。不反對我們的,就是支持我們了。誰因你們屬於基督就給你們一杯水喝,我實在告訴你們,他一定會得到獎賞。」(馬可福音9:39-41)

      的確,當時基督徒會眾還沒有成立,因此不是所有支持耶穌的人都要跟在他身邊。那個猶太人就是這樣,他沒有跟在耶穌身邊,並不表示他反對耶穌或支持錯誤崇拜。那個人顯然對耶穌的名有信心。耶穌的話表明,他一定會得到獎賞。

      一個脖子上繫著一塊大磨石的人被投進海裡

      另一方面,如果使徒的言行使那個人失足跌倒,後果會十分嚴重。耶穌說:「誰使信從我的一個卑微的人跌倒,倒不如把一塊大磨石掛在脖子上,然後被投進海裡。」(馬可福音9:42)耶穌接著對他們說,如果某樣東西成為他們的絆腳石,就要除掉,即使它像手腳或眼睛一樣重要也不該顧惜。除掉這些重要的東西而得以進入上帝的王國,總比因顧惜這些東西而被扔到欣嫩谷要好。欣嫩谷在耶路撒冷附近,使徒很可能見過這個地方。欣嫩谷是焚燒垃圾的地方,因此他們可以理解欣嫩谷象徵的是永遠的毀滅。

      耶穌還提醒門徒:「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些卑微的人中的一個。我告訴你們,他們的天使在天上,常常見我天父的面呢。」「卑微的人」在上帝眼中到底有多寶貴呢?耶穌舉例說,一個人有100隻綿羊,走失了一隻,這個人就撇下99隻去找走失的那隻。他找到後就非常高興,比有99隻沒走失的羊更高興。耶穌說:「我的天父也不願這些卑微的人有一個滅亡。」(馬太福音18:10,14)

      耶穌可能想到門徒之前為了地位高低而爭論,就勸勉他們說:「你們裡面要有鹽,彼此和睦相處。」(馬可福音9:50)鹽可以讓食物更可口。我們說話時「用鹽調味」,也可以讓別人更容易接受我們說的話,這樣就能保持和睦,而不是因爭論而傷了和氣。(歌羅西書4:6)

      耶穌也告訴門徒如何處理嚴重的過錯。他說:「要是你的弟兄犯了罪,你就要跟他單獨見面,說清楚他錯在哪裡。要是他聽你的,你就挽救了你的弟兄。」要是他不聽,該怎麼辦呢?耶穌指出:「你就帶一兩個人去見他。這樣,根據兩三個人的證詞,所有事情都可以確定。」要是這也不能解決問題,就要「告訴會眾」,也就是告訴長老們,讓符合資格的弟兄來作出裁決。要是犯過的人還是不聽呢?那麼,「就要把他當作外族人和收稅人一樣」,也就是要跟他斷絕來往。(馬太福音18:15-17)

      會眾的長老們必須按照上帝的話語處理問題。如果他們判定一個人犯了罪,需要受到責備或被開除,這其實是跟從天上已經作出的決定,「是天上已經捆綁的」;如果他們判定一個人是清白的,這也是跟從天上的決定,「是天上已經解開的」。耶穌提出的這些指引,對日後成立的基督徒會眾大有幫助。談到這種嚴肅的審議過程,耶穌還說:「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集起來,哪裡就有我在他們當中。」(馬太福音18:18-20)

  • 要樂於寬恕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一個奴隸掐住另一個奴隸,使他快要窒息

      第64章

      要樂於寬恕

      馬太福音18:21-35

      • 寬恕人7次夠嗎?

      • 沒有憐憫之心的奴隸的比喻

      彼得聽到耶穌說,跟弟兄發生糾紛時,要設法找當事人面對面解決問題。但彼得看來想知道,為了跟弟兄和解,一個人究竟要作出多少次努力。

      彼得問:「主啊,我的弟兄冒犯了我,我要寬恕他多少次呢?到7次夠嗎?」(馬太福音18:21)當時的一些宗教領袖聲稱,人只需要寬恕冒犯自己的人3次就夠了。彼得可能因此認為,如果他寬恕人7次,就已經很寬宏大量了。

      可是,把別人得罪自己的次數記下來,本身就不符合耶穌的教導。耶穌糾正彼得說:「我告訴你,不是到7次,而是到77次。」(馬太福音18:22)耶穌的意思是,彼得不應該為寬恕弟兄定下次數的限制。

      王免除一個奴隸的債務

      為了幫助門徒明白他們有義務寬恕別人,耶穌講了一個比喻,談到一個沒有憐憫之心的奴隸。比喻中,有一個王要跟他的奴隸結算帳目。這時,一個奴隸被帶到王面前。他欠了6000萬銀元的巨額債務,根本沒有能力還清。於是王下令把他和他的妻子、兒女賣掉,用來還債。這個奴隸就跪下來懇求主人說:「求你通融一下,我一定會全部還給你的。」(馬太福音18:26)

      一個奴隸,他手下也有奴隸,他被關進監牢裡

      王可憐這個奴隸,就免除了他的巨額債務。他出來後,遇見一個欠他100銀元的奴隸。他竟然抓住那個人,掐住對方的脖子說:「把你欠我的通通還給我!」那個人跪下來求他:「求你通融一下,我一定會還給你的。」(馬太福音18:28,29)這個奴隸卻沒有效法王的憐憫之心。王免除了他的一大筆債,另一個奴隸只欠了他一點,他卻把那個人弄進監牢裡,直到對方還清欠下的債為止。

      主人把一個沒有憐憫之心的奴隸關進監牢裡

      其他奴隸看到這件事就去告訴主人。主人把他叫來說:「邪惡的奴隸,你懇求我,我就把你所有的債都取消了。對於跟你同樣做奴隸的人,難道你不該憐憫他,像我憐憫你一樣嗎?」主人很生氣,就把他交給獄吏關起來,直到他還清欠下的所有債務。耶穌總結說:「要是你們各人不從心裡寬恕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馬太福音18:32-35)

      這個比喻告訴我們,寬恕別人多麼重要。我們常常在很多方面得罪上帝,彷彿欠了他一大筆債,上帝卻寬恕了我們。跟我們對上帝的冒犯相比,弟兄姐妹對我們的冒犯實在少得多。耶和華不是一次,而是無數次地寬恕了我們。那麼,即使弟兄姐妹多次冒犯我們,我們不是也該寬恕他們嗎?正如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說的,上帝會「寬恕我們的罪,就像我們也寬恕了得罪我們的人一樣」。(馬太福音6:12及腳注)

  • 去耶路撒冷途中施行教導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有一段時間,耶穌主要在加利利地區傳道,因為那裡的人比猶地亞的人反應更好。此外,耶穌在耶路撒冷時曾在安息日治好一個人,猶太人於是更想要殺他。(約翰福音5:18;7:1)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