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耶穌施行奇跡的力量來自誰?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耶穌開始第二次傳道之旅

      • 驅逐邪靈

      • 警告人哪一種罪不會得到寬恕

      不久前,耶穌在一個法利賽派的人西門家裡談到了赦免罪過。現在,他開始了在加利利的第二次傳道之旅,這是他執行傳道職務的第二年。跟耶穌在一起的有十二使徒和一些婦女。這些婦女「曾經受邪靈控制或患病,現在都已經被治好了」。(路加福音8:2)她們當中有稱為末大拉人的馬利亞、蘇珊娜,還有約亞拿。約亞拿的丈夫是希律·安提帕王的管家。

      認識耶穌的人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議論也多了起來。有人把一個受邪靈操縱、又瞎又啞的人帶到耶穌面前。耶穌治好他,使他擺脫了邪靈的控制,讓他既能看見也能說話。人們都十分驚訝,就議論說:「莫非這個人就是大衛的子孫?」(馬太福音12:23)

      很多人聚集到耶穌住的地方,結果耶穌和門徒連飯也沒辦法吃。其實他們有些人並不認為耶穌是「大衛的子孫」,也就是上帝承諾要賜下的那一位。這些人當中包括從耶路撒冷來的抄經士和法利賽派的人。他們來這裡不是為了向耶穌學習或者支持耶穌。他們對群眾說:「他被別西卜附身了。他驅逐邪靈是靠著邪靈的首領。」(馬可福音3:22)耶穌的親人聽說這裡發生的事就過來,想抓住耶穌。為什麼呢?

      原來那時耶穌的弟弟們還不相信他是上帝的兒子。(約翰福音7:5)在他們看來,這次風波是由耶穌引起的,現在的耶穌已經不是那個和他們一起在拿撒勒長大的耶穌了。於是他們斷定耶穌的頭腦一定有問題,說他瘋了。(馬可福音3:21)

      但事實是什麼呢?耶穌剛剛治好了一個受邪靈操縱的人,讓他能看見也能說話。誰也不能否認這一事實。於是抄經士和法利賽派的人試圖誣衊耶穌。他們說:「這個傢伙驅逐邪靈,不過是靠著邪靈的首領別西卜。」(馬太福音12:24)

      耶穌跟抄經士和法利賽派的人推理;跟隨耶穌的人在旁邊看著

      耶穌很清楚抄經士和法利賽派的人心裡在想什麼,就對他們說:「一個國家分裂內訌,就會滅亡;一個城市、一個家庭分裂內訌,就無法存留。照樣,要是撒但驅逐撒但,就是自己分裂內訌,他的國又怎能繼續存在呢?」(馬太福音12:25,26)

      耶穌的推理多麼無懈可擊!耶穌又問他們:「如果我驅逐邪靈是靠著別西卜,你們的弟子驅逐邪靈又是靠著誰呢?」法利賽派的人知道有些猶太人也驅逐邪靈。(使徒行傳19:13)他們想誣衊耶穌,反倒指控了他們自己。耶穌繼續跟他們推理:「但如果我驅逐邪靈是靠著上帝的神聖力量,上帝的王國就已經臨到你們了。」(馬太福音12:27,28)

      耶穌能驅逐邪靈,這足以證明他比撒但更有力量。耶穌用比喻說明這一點:「誰能闖進壯漢的家,奪去他的財物呢?只有先把他綁起來,才可以劫掠他的家。不站在我這一邊的,就是反對我的;不跟我一起聚集的,就是在拆散。」(馬太福音12:29,30)耶穌所做的一切都有耶和華在背後支持,抄經士和法利賽派的人顯然是在反對上帝的兒子,這就表明他們其實是撒但的手下。他們是在「拆散」,使人們遠離上帝的兒子。

      耶穌警告這些人:「世人無論犯什麼罪,說什麼褻瀆的話,都可以得到寬恕;可是褻瀆神聖力量的,就永遠不會得到寬恕,倒要承擔永遠的罪。」(馬可福音3:28,29)想想看,人如果清楚看見上帝的神聖力量發揮了作用,卻故意視之為撒但的作為,下場會多麼可悲!

  • 耶穌嚴厲譴責法利賽派的人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示巴女王走向所羅門王的寶座

      第42章

      耶穌嚴厲譴責法利賽派的人

      馬太福音12:33-50;馬可福音3:31-35;路加福音8:19-21

      • 耶穌談到「約拿的神跡」

      • 門徒比家人更親密

      耶穌靠著上帝的力量驅逐邪靈,如果抄經士和法利賽派的人拒絕承認這一點,就是在褻瀆神聖力量。現在,他們是要站在上帝這一邊還是撒但那一邊呢?耶穌說:「你們不是種好樹結好果實,就是種壞樹結壞果實。憑著果實就知道樹是怎樣的了。」(馬太福音12:33)

      一根結了果實的樹枝

      耶穌驅逐邪靈結出的明明是好果實,這些人卻指控耶穌支持撒但,這實在荒謬。正如耶穌在登山寶訓裡說的一樣,如果果實是好的,樹就是好的,不會是壞的。那麼法利賽派的人作出荒謬的指控,結出的是什麼樣的果實呢?顯然是壞果實,是壞樹結出來的。耶穌對他們說:「毒蛇的子孫,你們既然邪惡,怎能說出良善的話呢?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馬太福音7:16,17;12:34)

      我們說出來的話會反映出我們內心的情況,也會成為上帝和耶穌審判我們的依據。於是,耶穌說:「我告訴你們,在審判日,人要為自己說過的每一句無益的話負責。你會憑自己的話被稱為正義的人,也會憑自己的話被判有罪。」(馬太福音12:36,37)

      儘管耶穌已經施行了很多神跡,可是一些抄經士和法利賽派的人還對耶穌說:「老師,給我們一個神跡看看吧。」雖然他們可能沒有見過耶穌施行神跡,但有很多親眼見過的人可以為耶穌作證。因此,耶穌對這些猶太人的領袖說:「這一代邪惡不忠的人老是要看神跡,可是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跡,再沒有神跡給他們了。」(馬太福音12:38,39)

      一條大魚把約拿吞下去

      耶穌解釋說:「正如約拿在巨魚腹中三日三夜,人子也會在地裡三日三夜。」約拿雖然曾被大魚吞了,卻能從魚腹中出來,好像復活一樣。耶穌用這件事預告,他自己會死去並在第三天復活。雖然後來這些事都發生了,猶太人的領袖卻不願意相信「約拿的神跡」,拒絕悔改。(馬太福音27:63-66;28:12-15)相比之下,「尼尼微人」聽到約拿傳講的信息後就悔改了,所以他們會定這一代人有罪。耶穌還提到古代的示巴女王,說她也會定這一代人有罪,因為她渴望當面聽所羅門的智慧之言,聽到後就驚嘆不已。接著,耶穌指出:「這裡有一個比所羅門更重要的人。」(馬太福音12:40-42)

      耶穌把這一代邪惡的人比作一個曾經擺脫邪靈操縱的人。(馬太福音12:45)這個人沒有用美好的事物來填補空虛,結果邪靈就帶七個比自己更邪惡的靈體回來操縱他。類似地,上帝使以色列民族恢復潔淨並把他們重新組織起來,但他們卻一直不歡迎上帝派來的先知,甚至反對顯然有神聖力量支持的耶穌。結果,以色列民族的情形比最初更糟了。

      耶穌向眾人說話的時候,他的母親和弟弟們來了,站在人群外面。耶穌身旁的人對他說:「你的母親和兄弟站在外面要見你。」他就伸手指向門徒,說:「我的母親、我的兄弟就是這些聽見上帝的話語又遵守的人。」(路加福音8:20,21)耶穌的回答表明,他跟門徒的關係多麼親密。他和親人的關係無論多寶貴,都沒有他和門徒的關係寶貴。我們跟基督徒弟兄姐妹也有這麼親密的關係,就能得到力量。特別是當有人質疑我們,或批評我們及我們的善行時,情形更是這樣!

  • 關於上帝王國的比喻
    耶穌——道路、真理、生命
    • 民眾聚集在加利利海的岸邊,耶穌坐在船上教導他們

      第43章

      關於上帝王國的比喻

      馬太福音13:1-53;馬可福音4:1-34;路加福音8:4-18

      • 耶穌說了關於上帝王國的比喻

      耶穌嚴厲地譴責了法利賽派的人,當時他很可能在迦百農。當天晚些時候,耶穌離開住處走到附近的加利利海邊,在那裡有很多人聚集起來。耶穌上了一條船,划離岸邊後就開始教導人們認識天上王國的事。為了讓民眾更全面地了解王國,耶穌用很多比喻教導他們,比喻中的事物都是人們十分熟悉的。

      首先,耶穌說了一個農夫撒種的比喻。有些種子落在路旁,就被鳥吃了。有些種子落在土壤不多的岩石地上,因為土壤不深,種子雖然發芽卻不能往下扎根,幼苗很快就被太陽曬乾了。也有些種子落在荊棘裡,荊棘長起來就把幼苗擠住了。最後,還有些種子落在好土上,結出果實來,「有100倍的,有60倍的,有30倍的」。(馬太福音13:8)

      耶穌又說了另一個比喻,把上帝的王國比作一個人在地上撒了種。撒完種後,無論這個人是睡覺還是醒著,種子都會成長。怎麼長起來的呢?「他一點也不知道。」(馬可福音4:27)種子自己長起來,也自己結出穀粒,然後這個人就能收割了。

      耶穌接著開始說關於撒種的第三個比喻。一個人撒了小麥的種子,「眾人睡覺的時候」,敵人在田裡撒了毒麥的種子。那個人的奴隸就問他是否要把毒麥拔掉。他回答說:「不用,恐怕你們收集毒麥的時候,會把小麥也一起連根拔起。要讓這兩樣一起成長,直到收割的時候。到收割的時期,我會吩咐收割的人說:先把毒麥收集起來,捆成捆,準備燒掉,然後把小麥收集起來,放進倉庫裡。」(馬太福音13:24-30)

      當時在場的很多人都熟悉跟種田有關的事。除了小麥,耶穌還提到另一種人們熟悉的種子,就是芥籽。芥籽雖然小,卻能長成一棵大樹,連天上的飛鳥也來樹枝上棲息。耶穌說:「天上的王國好像一粒芥籽,有人拿去種在自己的田裡。」(馬太福音13:31)耶穌不是要教人種芥籽,而是想說明非常小的事物也可以發展到很大的規模。

      耶穌接著談到人們熟悉的發酵過程。他把天上的王國比作「酵」,「有女人拿去跟三大份麵粉混合在一起」。(馬太福音13:33)儘管酵是人眼看不到的,卻能夠使整個麵團發起來。酵會使麵團發生相當大的改變,包括體積增長,但這些改變都不是很快就能看到的。

      耶穌說完這些比喻後,就讓人們離去,然後回到自己住的地方。沒過多久,他的門徒就進來找他,想請耶穌解釋比喻的含義。

      從耶穌的比喻獲益

      門徒以前聽過耶穌說比喻,但從來沒有聽過他一次說這麼多比喻。於是他們問耶穌:「你向他們講話,為什麼要用比喻呢?」(馬太福音13:10)

      耶穌這麼做的一個原因是要應驗聖經的預言。馬太福音說:「這一切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講的。他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講什麼。這是要實現先知所說的話:『我要開口說比喻,我要傳揚從最初就隱藏的事。』」(馬太福音13:34,35;詩篇78:2)

      耶穌說比喻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要顯露人們內心的情況。很多人對耶穌感興趣,只是因為他們覺得耶穌既會講故事又會施行奇跡。他們沒有把耶穌視為主,不想聽從他,也不想作出犧牲跟隨他。(路加福音6:46,47)他們不願調整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的確,他們不想讓好消息在心裡扎根。

      耶穌回答門徒說:「所以我用比喻向他們講話,因為他們看也只是白看,聽也只是白聽,並不領會。以賽亞的預言正應驗在他們身上:『……這些人的心已經麻木。』」(馬太福音13:13-15;以賽亞書6:9,10)

      耶穌向門徒解釋撒在不同土壤的種子的比喻

      不過,有些人卻不同。耶穌解釋說:「你們的眼睛多麼有福,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多麼有福,因為聽到了。我實在告訴你們,許多先知和正義的人,渴望看你們現在看見的事,卻沒有看見,渴望聽你們現在聽到的事,卻沒有聽到。」(馬太福音13:16,17)

      十二使徒和其他忠心門徒的確很有福,因為他們都虛心受教。於是耶穌說:「天上王國的神聖祕密,只讓你們明白,卻不讓他們明白。」(馬太福音13:11)耶穌看到門徒真心求教,就向他們解釋在不同土壤上撒種的比喻。

      耶穌說:「種子指的是上帝的話語。」(路加福音8:11)比喻中的「土」代表人的內心情況。這是理解這個比喻的關鍵。

      關於撒在路旁的種子,耶穌說:「隨後魔鬼來,把他們心裡的話語奪去,不讓他們相信而得救。」(路加福音8:12)耶穌也指出,種子撒在岩石上,就是人聽見了上帝的話語就喜樂地接受,卻沒有讓話語在心裡扎根。他們「一旦因上帝的話語而遭遇患難迫害」,或者「遇上考驗」,可能是遭到家人或別人的反對,就會放棄真理。(馬太福音13:21;路加福音8:13)

      種子撒在荊棘地是什麼意思?耶穌告訴門徒這是指人聽了上帝的話語,卻被「目前制度裡的憂慮,以及財富的誘惑」壓倒了。(馬太福音13:22)他們曾經讓上帝的話語在心裡扎根,後來卻漸漸地把別的東西看得比上帝更重要,就結不出果實來。

      耶穌提到的最後一種土是好土。這指的是那些聽見上帝的話語就衷心接受的人,他們都明白聽見的信息。結果呢?他們會「結出果實」。但由於年齡或健康等因素,每個人能結出的果實有多有少,有100倍的、有60倍的、有30倍的。聖經說:「人有美好良善的心,聽了上帝的話語後,就緊緊持守,一邊忍耐一邊結出果實。」(路加福音8:15)沒錯,努力敬奉上帝的人一定會得到福分!

      這番話一定給在場的門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現在對這些比喻的理解不再是表面上的了。耶穌希望他們能明白這些比喻,這樣他們就能把真理帶給別人。耶穌問:「難道人會拿燈來放在籃子下或床底下嗎?不是會放在燈台上嗎?」接著他勸勉在場的人:「有耳朵可聽的,都應當聽。」(馬可福音4:21-23)

      得到更多指導

      聽耶穌解釋完撒種的比喻後,門徒還想明白更多,就對耶穌說:「請為我們說明田裡毒麥的比喻。」(馬太福音13:36)

      門徒的請求表明,他們的態度跟海邊的其他聽眾相當不同。那些人雖然聽了比喻,卻只滿足於一知半解,對於比喻有什麼含意以及可以從中學到什麼,他們看來並沒有興趣。耶穌接著指出海邊的聽眾跟他那些好學的門徒有什麼差別,說:

      「你們要留意自己聽到的事。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對方也會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而且會給你們更多。」(馬可福音4:24)門徒留心聽耶穌的話,熱切尋求真理,把注意力集中在耶穌身上。他們「量給」耶穌的多,結果從耶穌那裡得到的指導和啟發也更多。因此,耶穌回應門徒的請求,向他們解釋小麥和毒麥的比喻。他說:

      「撒好種子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子就是王國之子,毒麥就是惡者之子,撒毒麥種子的敵人就是魔鬼,收割的時期就是這個制度的末期,收割的人就是天使。」(馬太福音13:37-39)

      解釋完比喻裡的各樣事物都代表什麼,耶穌就告訴大家這個制度的末期會發生的事。到那時,收割的人,也就是天使,會把毒麥象徵的假基督徒和「王國之子」分別開來。「正義的人」會被聚集起來,「在他們父親的王國裡明亮地照耀」。「惡者之子」會怎樣呢?他們會「痛哭流淚,咬牙切齒」,因為他們最終的結局就是滅亡。(馬太福音13:41-43)

      一個人發現了埋在地裡珍寶
      一個商人找到了一顆貴重的珍珠

      耶穌接著又給門徒講了三個比喻。耶穌說:「天上的王國好像藏在野地裡的珍寶,有人發現了,就把它藏起來。他十分高興,就去賣掉他的一切財物,買了那塊地。」這是第一個比喻。(馬太福音13:44)

      耶穌接著說:「天上的王國又好像一個商人四處尋找上好的珍珠。他找到一顆貴重的珍珠,就馬上去賣掉他的一切財物,買了那顆珍珠。」這是第二個比喻。(馬太福音13:45,46)

      兩個比喻中,兩人都願意為了獲得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而作出犧牲。耶穌的門徒應該不難明白關於貴重珍珠的比喻。商人為了得到一顆貴重的珍珠,就馬上「賣掉他的一切財物」。另一個人發現藏在野地裡的珍寶後,也「賣掉他的一切財物」,買下了那塊地。這兩個人都為了得到非常寶貴的東西而賣掉所有財物。類似的情況是,一個人為了滿足心靈需要而作出巨大的犧牲。(馬太福音5:3)聽到這些比喻的門徒中,有些已經用行動表明,他們願意付出很大的努力來滿足自己的心靈需要,成為耶穌真正的門徒。(馬太福音4:19,20;19:27)

      最後,耶穌把天上的王國比喻成用拖網捕魚。(馬太福音13:47)捕到各種各樣的魚後,人會把魚分類,好的就收進器皿裡,不合用的就扔掉。耶穌說這個制度的末期也會這樣,天使會把正義的人和邪惡的人分別開來。

      漁夫把一個裝滿魚的網拖上來

      耶穌邀請首批門徒成為「得人的漁夫」時,他已經在做一種比喻意義上的捕魚工作。(馬可福音1:17)不過,他說拖網的比喻會在未來,在「這個制度的末期」應驗。(馬太福音13:49)因此,在場的使徒和其他門徒能夠明白,比喻中談到的那些意義重大的事要等到將來才會發生。

      門徒先前在岸邊聽到了耶穌在船上說的比喻。現在,他們學到了更多。這表明耶穌很願意對門徒說明一切,但只會「私下」這麼做。(馬可福音4:34)他就像「一個家的主人,從自己的寶庫裡把新的和舊的東西都拿出來」。(馬太福音13:52)耶穌說這些比喻,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教導能力,而是為了跟門徒分享有如無價之寶的真理。他的確是一位偉大的導師。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