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耶穌最後一次往耶路撒冷時醫好十個痲瘋病人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可是,公元33年的逾越節快到了,不久耶穌又再次出發。他北上經過撒馬利亞來到加利利。這是他臨死前最後一次探訪這個地區。他和門徒很可能在加利利與其他人結伴同行,一起前往耶路撒冷守逾越節。他們取道經過約旦河之東的比利亞。

      在旅程的早期,耶穌進入撒馬利亞或加利利的一個村莊,遇見十個患痲瘋的人。這種可怕的疾病會逐漸侵蝕人體的各部分,包括手指、腳趾、耳朵、鼻子、嘴唇等。為了保護其他人不致受傳染,上帝的律法論及痲瘋患者說:「[他要]蒙著上唇,喊叫說:『不潔淨了!不潔淨了!』災病在他身上的日子,他便是不潔淨;他……就要獨居營外。」

      十個痲瘋病人遵守律法對他們所作的規定,與耶穌保持很遠的距離。然而,他們高聲呼喊說:「耶穌,夫子,可憐我們吧!」

      耶穌遠遠看見他們,就吩咐說:「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耶穌這樣說是因上帝的律法授權給祭司宣布痲瘋患者已經痊愈。然後這些人才獲准再次與健康的人生活在一起。

      十個痲瘋患者對耶穌施行奇跡的力量充滿信心。因此,儘管當時他們的病尚未痊愈,他們仍急不及待地去見祭司。在途中,他們對耶穌的信心獲得了獎賞。他們開始看見和感覺到自己的病已不藥而愈了!

      九個獲得潔淨的痲瘋病人繼續上路,但餘下的痲瘋病人——一個撒馬利亞人——卻回去見耶穌。為什麼?因為他很感激耶穌為他所做的事。他高聲讚美上帝,找到耶穌之後更俯伏在他腳前感謝他。

      耶穌對他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哪裡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上帝嗎?」

      他接著對那撒馬利亞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我們讀到耶穌醫好十個痲瘋病人的記載,應當從他所提出的問題的含意學得教訓。他問道:「那九個在哪裡呢?」那九個人所表現的忘恩負義的態度的確是嚴重的缺點。我們會像撒馬利亞人一樣,對我們從上帝所得的東西,包括在上帝正義的新世界裡享永生的穩確應許在內,表現感激之心嗎?

  • 人子顯現的時候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人子顯現的時候

      耶穌仍在北部(撒馬利亞或加利利)之際,法利賽人向他問及王國的降臨。他們相信王國會以驚天動地的壯觀方式來到。可是,耶穌說:「上帝的王國並非以十分引人注意的方式來臨,人也不會說,『看哪,在這裡!或在那裡!』因為看哪!上帝的王國就在你們中間。」(《新世》)

      耶穌的話「在你們中間」有時被譯作「在你們心裡」。因此有些人以為耶穌的意思是,上帝的王國在上帝僕人的心裡施行統治。但當時耶穌正向不信的法利賽人說話,上帝的王國顯然並不在他們心裡。然而,上帝的王國卻在他們中間,因為上帝所任命的王國君王耶穌基督正在他們當中。

      很可能在法利賽人離去之後,耶穌向門徒進一步談及王國的來臨。他特別想到未來他帶著王國的權柄臨在的時候,他警告說:「人將要對你們說:『看哪,在那裡!看哪,在這裡!』你們不要出去,也不要跟隨[這些假彌賽亞]!因為人子在他降臨的日子,好像閃電從天這邊一閃直照到天那邊。」因此耶穌表示,正如閃電在廣大的地區中為人所見,所有渴望看見王國來臨的人都會清楚目睹他帶著王國權柄臨在的證據。

      耶穌接著將他未來的臨在與古代的一些事件比較,藉此表明屆時的人會表現什麼態度。他解釋說:「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樣。……又好像羅得的日子;人又吃又喝,又買又賣,又耕種又蓋造。到羅得出所多瑪的那日,就有火與硫磺從天上降下來,把他們全都滅了。人子顯現的日子也要這樣。」

      耶穌並不是說,挪亞和羅得日子的人遭受毀滅只是因為他們從事各種正常的活動,例如吃、喝、買賣、耕種、建造等。甚至挪亞、羅得和他們的家人也做這些事。但其他的人卻只顧忙於這些日常事務,對上帝的旨意毫不理會,結果因此遭受毀滅。基督使大災難臨到這個事物制度之上而藉此顯現時,人們也會為了同樣的理由遭受毀滅。

      為了強調人必須對他未來帶著王國權柄臨在的證據迅速作出反應,耶穌補充說:「當那日,人在房上,器具在屋裡,不要下來拿;人在田裡,也不要回家。你們要回想羅得的妻子。」

      基督臨在的證據出現時,人切不可由於留戀物質資財而妨礙他們迅速採取行動。羅得的妻子逃出所多瑪之後看來對自己所撇下的東西依依不捨,回頭張望,結果變成了一根鹽柱。

      耶穌繼續向門徒描述他未來臨在時的情形,說:「當那一夜,兩個人在一個床上,要取去一個,撇下一個。兩個女人一同推磨,要取去一個,撇下一個。」

      被取去相當於挪亞攜同家人進入方舟及天使帶領羅得和家人逃出所多瑪。這意味到得救。在另一方面,被撇下則意味到遭受毀滅。

      至此門徒問道:「主啊,在哪裡有這事呢?」

      耶穌回答說:「屍首在哪裡,鷹也必聚在那裡。」被「取去」而得救的人好像目光遠大的鷹一般聚集在「屍首」那裡。屍首所指的則是真基督帶著王國的權柄隱形臨在及耶和華為人預備的屬靈筵席。路加福音17:20-37;創世記19:26。

  • 禱告和謙卑是不可少的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
    • 禱告和謙卑是不可少的

      較早時候,耶穌仍在猶太時設了一個比喻去說明恆切禱告的重要性。現今,在他最後一次往耶路撒冷的途中,他再次向門徒強調,他們必須恆常禱告,不可灰心。當時耶穌很可能仍在撒馬利亞或加利利,他對門徒說了這個額外的比喻:

      「某城裡有一個[法]官,不懼怕上帝,也不尊重世人。那城裡有個寡婦,常到他那裡,說:『我有一個對頭,求你給我伸冤。』他多日不准,後來心裡說:『我雖不懼怕上帝,也不尊重世人,只因這寡婦煩擾我,我就給她伸冤吧,免得她常來纏磨我!』」

      然後耶穌解釋比喻的意思,說:「你們聽這不義之官所說的話。上帝的選民晝夜呼籲他,他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嗎?」

      耶穌的意思絕非暗示耶和華上帝與這個不義的法官有任何類似之處。相反,既然一個不義的法官尚且對恆切的懇求作出回應,全然公義、良善的上帝自然更會應允手下子民鍥而不舍的祈求。因此耶穌繼續說:「我告訴你們,[上帝]要快快地給他們伸冤。」

      卑微、貧窮的人往往得不著公平的待遇,有財有勢的人卻時常受到偏愛。然而,上帝不但會留意使惡人受到應得的懲罰,同時提出保證要以永生賞賜他的僕人,藉此使他們獲得公平的待遇。可是究竟有多少人堅信上帝很快便會伸張正義呢?

      特別為了強調對禱告的力量所懷的信心,耶穌問道:「人子來的時候,在世上找得到這種信心麼?」(《新譯》)雖然耶穌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他的言外之意也許表示,當基督帶著王國權柄來臨時,這樣的信心並不會常見。

      在耶穌的聽眾當中,有些人對自己的信心頗有把握。他們自以為義而瞧不起其他的人。甚至耶穌的門徒也有些可能屬於這群人之列。因此耶穌對這樣的人說了以下的比喻:

      「有兩個人上殿裡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上帝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法利賽人喜歡公開炫耀自己的公義而嘩眾取寵,這是人所共知的事。他們通常規定自己每逢星期一和星期四便禁食;甚至田間細小的香料,他們也一絲不苟地獻上十分之一。幾個月前,他們在住棚節期間憤然說:「這些不明白律法[意即法利賽人對律法的解釋]的百姓是被咒詛的!」這番話將他們對平民所懷的蔑視表露無遺。

      耶穌接著在比喻中談及這樣一個「被咒詛的」人:「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由於稅吏謙卑自抑,承認自己的短處,耶穌說:「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這樣,耶穌再次強調他的門徒必須保持謙卑。由於耶穌的門徒自幼生活在一個深受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所影響的社會中,身分和地位經常受到強調,因此甚至他們受到感染也是不足為怪的事。然而,耶穌在謙卑方面向他們提出一些多麼優良的教訓!路加福音18:1-14;約翰福音7:49。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