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禍害——到處蔓延
    警醒!1998年 | 4月22日
    • 禍害——到處蔓延

      小羅伯特不過11歲,卻被人發現伏屍在荒橋下,後腦有兩個子彈孔。據說他給同夥擊斃了。

      15歲的亞歷克斯也許不知死活,打算加入童黨。眼看朋友橫死後,他不禁自忖:「我可不想落得這樣的下場。」

      兇暴的街頭幫派,一度跟美國洛杉磯的有名幫派息息相關。這兩大黑幫就是「流血幫」和「跛子幫」。今天,街頭幫派已散布全球。但不管在什麼地方,各地的幫派都是如出一轍的。

      在50年代,英國的「阿飛」震驚世界。據倫敦《泰晤士報》報導,他們拿斧、刀、自行車鏈條和其他武器,「肆意殘害」無辜。這些青少年流氓「持刀打架,搗毀小餐館,又在咖啡館搗亂」。此外,他們也調戲婦女,公然搶奪財物,毆打無辜,有時還殺人害命。

      德國漢堡的《世界報》報導,近期青少年不是「在前往迪斯科途中」,就是「在回家途中」遭到流氓結夥襲擊。這些流氓揮舞「棒球棍」,手持「刀槍」。慕尼黑的《南德意志報》指出,柏林的光頭黨專門攻擊「弱小,例如流浪漢、傷殘人士、退休婦人等」。

      《儆醒!》駐西班牙的通訊員報導,近年來童黨到處橫行,聲勢日益浩大。馬德里的《阿貝賽報》登載了以下的頭條新聞:「光頭黨——新一代的街頭惡魔。」據西班牙光頭黨一個前成員所說,他們把「外國豬玀、妓女、同性戀者」抓出來。他接著又說:「晚上不打架,他們不知時間怎麼過。」

      南非《開普時報》透露,當地的暴力罪行大多是「由黑幫仇殺引發的」。開普敦出版的一本書評論,南非的幫派成了貧民窟的「寄生蟲」,他們「搶劫本區居民,強姦區內的婦女,為爭奪地盤、市場、美女而拼個死活」。

      巴西《聖保羅州報》報導,當地的幫派「成倍地增加,速度快得驚人」。報導指出,他們攻擊敵對幫派、富家子弟、異族外僑和貧困的流動工人。報導又說,一天,幾個幫派不約而同地出動,「洗劫沙灘上的人群,……彼此大打出手」,還把里約熱內盧的一條大街變成「交戰地帶」。巴西另一篇報導指出,不管是在聖保羅、里約熱內盧等大城市,還是在小城鎮,幫派都不斷膨脹增多。

      加拿大的《麥克林雜誌》評論,1995年,據警方估計,溫尼泊市至少有八個活躍的街頭幫派。美國的報章登載了一些幫派成員的照片。他們深入美國西南部,在孤立的印第安人居留地推介幫派服裝,又教唆印第安人亂塗牆壁。

      去年,紐約市爆發了一連串同幫派有關的暴力事件。據說,聞名洛杉磯的流血幫和跛子幫的成員鬥毆。紐約市市長指出,從1997年7月到9月,警方一共拘捕了702人,全部直接同街頭幫派械鬥有關。

      幫派鬥爭的事件不再僅限於大城市了。美國中部出版的《城市時報》評論,「青少年互相毆打的事件有增無減,他們濫用藥物,越來越覺得生活空虛無望。」

      令人悲痛的禍害

      據說某個幫派開始時,不過是幾個朋友結夥罷了。他們的首領弄出名堂後,暴力事件就多起來。幫派頭領跟外祖母同住。即使外祖母在家,她的房子也連連遭受槍擊。新聞報導指出,外祖母的住所已有五十多個子彈孔。這顯然是敵對幫派所為,一心要對她的外孫報復。此外,幫派頭領的哥哥也因結夥犯罪而鋃鐺入獄。為了避開種種暴行,頭領的表兄弟早就搬走了。他回來探親的時候,不幸中彈身亡。當時有一輛運貨車駛過,他被車上的槍手擊斃。

      在洛杉磯,幫派分子朝著一輛汽車開槍,一個三歲大的幼兒白白送命。原來幼兒的母親和男朋友走錯了路,他們不該在那條街拐彎進去。此外,子彈也穿過一所學校的窗子,擊中了校內一個教師。當時這個教師在指導學生怎樣改善自己的生活。許多人雖然跟幫派毫無瓜葛,卻淪為幫派鬥爭的受害人,無辜喪命。在紐約的布洛克林,一個婦人痛不欲生,她三個年輕的兒子先後在幫派械鬥中喪命。她的經歷引起了社區人士的關注。

      為禍全球的少年暴行是什麼促成的?我們可以怎樣保護自己的心肝寶貝,免受少年暴行所害呢?幫派起初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年輕人紛紛加入幫派?接續的文章會探討這些問題。

  • 幫派真相知多少
    警醒!1998年 | 4月22日
    • 幫派真相知多少

      韋德以往是加利福尼亞州一個幫派的成員。他說:「我們都是街坊小伙子。從小學開始,大家就成群搭夥。只因為少不更事,我們才誤入迷途。」

      街頭幫派開頭多少有點共通的地方,起初都是三個一群、五個一夥的。十三四歲的少年常在街角聚集。他們一塊兒夥著幹,大家心態相同,彼此相助,以免受另一條街的童黨欺凌。但不消多久,他們就變得殘暴透頂,甚至不惜作奸犯科。

      另一條街的敵對幫派,可能把新的團夥看作競爭對手。兩幫人互相仇視,常常大打出手。毒品販子利用這樣的童黨售賣毒品。小伙子很快就捲入其他犯罪勾當了。

      路易斯不過11歲,就和其他少年結成一黨。他12歲開始吸毒,13歲那年首次被捕。他犯過汽車偷竊、破門盜竊、持械搶劫等案件。他因參加械鬥、擾亂治安,成了監獄的常客。

      有時單憑外表,我們怎麼也看不出對方是幫派分子。瑪莎面貌清秀,學習成績優異。在教師和同學看來,她是個品學兼優的高中生。想不到她原來是販毒團夥的頭領,專門販賣大麻、海洛因和可卡因。有一次,瑪莎的同夥遭人連打幾槍,結果傷重不治。她嚇得要命,從此洗心革面。

      為何加入幫派

      出乎大眾的意料,有些成員坦言他們加入幫派,是因為要找尋愛。他們缺乏家庭溫暖,他們渴望有親密的同伴,能夠互相扶持。德國漢堡的《時代》雜誌指出,小伙子寄望街頭幫派能給予他們別處找不到的安全感。埃力克一度是幫派分子,他說年輕人如果自覺不受家人愛護,「就會向外尋找歸屬」。

      一個父親早年曾是幫派成員。回想昔日的經歷,他寫道:「我常常出入監牢,入獄罪名包括妨害治安、幫派打鬥、煽動暴亂。有一次,我開車經過某人旁邊,企圖槍殺對方,結果因謀殺未遂而一再服刑。」兒子拉米羅出世後,他根本沒有盡父親的責任,好好教養兒子。拉米羅長大後,也跟幫派分子搭上了。他因參加械鬥,遭警察逮捕。這個父親一定要兒子脫離幫派。兒子卻對他說:「現在他們才是我的家人。」

      在得克薩斯州的醫院裡,一個護士在一年多的時間內,跟114個中了槍的青年交談過。她說:「真奇怪,我從沒聽過一個小伙子要求見母親或其他家屬。」

      值得注意的是,入夥的少年並不僅限於窮家子弟。好幾年前,加拿大《麥克林雜誌》引述警方的話說,他們發現在大城市裡,分屬貧富兩極的年輕人竟然結成一夥。他們雖然家境各異,卻氣味相投:他們渴望享受天倫之樂,卻又在自己的家裡找不著溫暖。

      在一些地區,年輕人從小就覺得成群結幫是正常的,沒有什麼不妥。16歲的費爾南多說出箇中原因:「小伙子滿以為入夥後,什麼困難都會迎刃而解。他們暗自思量:『我可以多結交幾個朋友。他們身材高大,又有槍在身。有了他們做靠山,就無人敢侵犯我了。』」可是,新成員不久就發覺,他們成了敵對幫派的攻擊對象。

      幫派常常在財富少少、槍械多多的居住區立腳。新聞報導指出,在大城市的教室內,每三個學生就有兩個出自單親家庭。有些女學生的家長吸毒成癮,有時還徹夜不回家,而女學生本身也是單身媽媽。每天早上,她必須先把孩子送入日間託兒站,才回校上課。

      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彼得·威爾遜說:「青少年的問題非常棘手。許多少男少女自幼就缺乏父愛,他們失去父親的指導,不曉得什麼是正確的價值標準。既是這樣,青少年就很難自愛自重,也不懂得尊重別人。」他說有些年輕人毫無惻隱之心,所以「動不動就一槍把對方打死」。

      可見,少年幫派不斷增多,主要是因為年輕人缺乏家庭溫暖,缺少品德上的訓練,也沒有好榜樣可供學習。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因素:電視節目和電影肆意宣傳,用暴力解決問題,既簡單又利落。社會常常視窮人如草芥,一味奚落他們,說什麼癩蛤蟆休想吃天鵝肉等。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年輕的媽媽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拼命幹活,留下一個或多個孩子在家裡沒人照管。鑑於以上種種因素,可能還有其他因素,街頭幫派日趨猖獗,為禍全球。

      要退出談何容易

      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有些幫派成員因忙於其他活動,跟同夥逐漸疏遠了。其他青少年可能要投靠別處的親屬,結果逃離了幫派的控制。但一般說來,退出幫派一點也不容易。

      離心分子起碼要給同夥打個半死,才獲准退出。為了脫離幫派,有些成員實際遭到槍擊。他們要是大難不死,才可以離開!年輕人但求退出幫派,不惜備嘗皮肉之苦,這樣做值得嗎?

      昔日的幫派分子述說自己為什麼萌生去意:「我五個好友都死於非命。」幫派成員的日子確實朝不保夕。談到芝加哥幫派以前的一個成員,《時代》雜誌報導:「七年的流氓生涯害得他傷痕纍纍。他胃部中槍,頭部遭到鐵道軌枕擊傷。在一次打鬥中,手臂折斷了。他因汽車盜竊而兩度入獄。……他現已改邪歸正,可惜往日的同黨仍一心要把他幹掉。」

      可以活得更好

      巴西的埃萊諾曾是撞頭幫分子。這幫流氓常常持刀打架,有時還用上真槍實彈。眼看著貧民階層連基本權利也被剝削,他感到一肚子怨氣。為了宣泄心中的怨憤,埃萊諾肆意破壞,尋釁逞兇。後來,一個工友向他講論聖經。他應邀出席耶和華見證人的大會。真沒想到他在那兒竟然遇上幾個以前的同黨,又碰見敵對幫派的一個舊成員。他們彼此稱兄道弟,不再像以往那樣互相仇視了。

      這是真的嗎?的確真有其事!《儆醒!》的代表最近同洛杉磯幫派以前的成員交談過。他們現今在耶和華見證人的會眾服務。交談了幾小時後,他們當中有一個突然停下來,把身子靠在椅背上,然後說:「看看吧!流血幫和跛子幫的昔日成員,如今和平共處,彼此相愛,親如手足!」他們一致同意,他們所以能夠洗心革面,不再殘酷無情,甚至變得和藹可親,完全是因為專心研讀聖經,努力實踐敬神原則的緣故。

      在90年代,這樣的事果真會發生嗎?就在今天,幫派成員也能實際改過自新嗎?只要他們肯查考上帝話語的有力勸勉,在生活上實踐聖經原則,他們就能一改故轍。假如你是幫派分子,何不考慮棄暗投明呢?

      聖經勸我們要「除掉舊品格;這種品格依循你們從前一貫的行為」,並且「穿上新品格;這種品格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在真實的正義和忠貞裡創造的」。(以弗所書4:22-24)新品格是怎樣形成的?聖經清楚說明,人的品格是可以「藉著確切的知識,按著創造這種品格的上帝的形像,漸漸獲得更新」的。——歌羅西書3:9-11。

      痛改前非值得嗎?當然值得啦!假如你是幫派一員,你很可能需要協助才能改邪歸正。在你的居住區,有人很樂意向你伸出援手。但最能教化子女遷善改過的,就莫過於他們的雙親了。所以,我們接著會討論做父母的可以怎樣保護子女,以防他們落入幫派手中。

  • 保護子女免受幫派影響
    警醒!1998年 | 4月22日
    • 保護子女免受幫派影響

      「孩子需要有人關心愛護。」——《我的孩子可不同——怎樣防止子女加入黑幫》。

      除了我們跟上帝的關係之外,子女就是我們最珍貴的一份資產。我們應該花時間跟子女交談,傾聽他們訴說心聲,把他們摟在懷裡。我們還要讓子女清楚知道,他們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我們必須循循善誘,教子女做人要誠誠實實、樂善好施,凡事循規蹈矩,過正派的生活,對人關心體貼。

      青少年罪犯臨時拘留所的所長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他說:「父母根本沒有向子女灌輸正確的價值標準。」無疑,我們須要在這方面格外留意。我們想子女過怎樣的生活,就必須以身作則,好讓他們看出,這種生活怎樣為我們增添樂趣。我們要是沒有言傳身教,又怎能要求子女跟從正確的價值標準呢?

      專為美國教師而出版的《今日》雜誌評論,幫派所招引的年輕人大多「自覺一事無成」,他們「感到煩躁不安,無所歸屬,渴望得到社會的認同」。可見,我們必須使子女覺得在家千日好,對家庭有歸屬感。我們也要跟子女樂聚天倫,使他們的生活過得稱心如意。這樣,子女就不會那麼輕易被幫派的甜言蜜語所騙。

      加利福尼亞州警方的反黑隊隊長講述,當警察上門通知家長,他們的孩子惹上麻煩,做父母的聽後無不震驚萬分。他們自以為對孩子的活動瞭如指掌,怎麼也不肯相信孩子竟然闖出禍來。其實孩子早就誤交損友,只是雙親沒有覺察罷了。

      防患未然至為重要

      住在幫派勢力範圍的居民告誡,不論老少,人人都應當明智行事,以免對幫派造成威脅,彷彿挑戰他們的勢力似的。一看見幫派分子聚集成群,就要轉身離開。不要模仿他們的言談舉止,也不要跟隨他們的衣著打扮。你要是學他們的樣子,就可能成為敵對幫派的攻擊對象了。

      人的裝束、行為如果跟某個幫派類似,該幫派的成員就會以為這人想加入而索性拉他入夥。在芝加哥,一個有三名子女的父親對這方面很有認識。他說:「如果我把頭上的帽舌轉向右方,幫派分子就認為我藐視他們。」暴力事件可以隨時爆發!

      要關心孩子

      一個母親說:「我們必須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父母要是疏於關心子女,就很難教好他們。」另一個母親指出,除非父母先發制人,孩子遲早會落入幫派手中。她接著又說:「我們要愛護子女。他們一旦失足,我們就後悔莫及。」

      我們知道子女跟什麼人來往嗎?他們下課後喜歡到哪兒流連?天黑後,他們在什麼地方?當然,做母親的不是個個都能在家等候子女放學。單身母親雖然要拼命幹活,才能支付租金、養家糊口,卻可以安排鄰家的主婦,或可信賴的親友,在下午替她們照管子女。

      一個男子所住的地區屬黑幫地盤。有人問他怎樣保護子女,以免他們落入黑幫的魔掌。這個男子說,他帶兒子在附近各處走走,讓兒子看看幫派活動所造成的惡果。他指著被塗得一塌糊塗的牆壁、破敗不堪的建築物,對兒子說:「看來這是個危險地帶。幫派分子愛在這兒逛蕩,整天在一起鬼混。」他繼續說:「我接著向兒子說明,他要是按聖經原則而生活,就不會淪落到這樣的地步。」

      我們要認真關心孩子的功課,事情看似簡單但能夠發揮保護作用。學校有時在晚上舉行家長會,有時也邀請家長參觀課堂、跟教師面談。務要安排時間赴會。要熟識孩子的教師,讓他們知道你關心子女,也注重子女的學業。校方要是沒有安排家長跟教師會面,你就要主動接觸孩子的老師,跟他們討論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你可以怎樣跟他們通力合作。

      在美國一個大城市進行的調查發現,有家長協助做家庭作業的學生,當中有百分之9是幫派分子;沒有家長輔導的,當中有百分之18淪為幫派的獵物,比有家長關心的學生多一倍。一家大小親密無間,一塊兒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子女就很少會被幫派的花言巧語所迷惑。

      子女的實際需要

      其實子女和父母都有同樣的需要,大家都需要有人愛護、有人體貼、有人關懷。許多孩童從沒體嘗過父母的親切愛撫,也沒聽過父母說句讚賞話。但願我們永不會這樣待子女才好!我們要親熱地摟抱孩子,讓子女知道父母深愛他們,也要確保他們正按著我們所灌輸的道德標準而生活。兒女既是我們的心肝寶貝,又怎麼可以不多加愛護呢。

      前幫派成員傑拉爾德說:「我自幼缺少父愛。為了填補心靈上的空虛,我加入了幫派組織。」他12歲開始吸毒。到17歲那年,他母親開始經常跟耶和華見證人學習聖經。傑拉爾德的母親認真實踐聖經的優良原則。他說:「看見媽媽改變過來,我禁不住猜想,『這個宗教必然有它可取的地方。』」目睹母親的好榜樣,他決心改過自新。

      我們理當言傳身教,為子女樹立好榜樣。子女對自己的家庭該有歸屬感,但這絕不是因為家人供應多少物質,而是因為家人處處為自己著想。做父母的應當諄諄教誨子女,要以端正的品行自豪。洛杉磯縣前任地方檢察官埃拉·賴納有以下的評論:「趁子女還沒淪為幫派的獵物,我們就必須多多關心孩子。」

      滿足子女的需要

      我們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滿足子女的物質需要,而是怎樣把子女培育成材,為人和藹可親、品行端正。聖經指出,正義的雅各形容年幼的子女「是上帝施恩給[我]的孩子」。(創世記33:5,《呂譯》)要是我們懷有同樣的觀點,把子女看做上帝恩賜的禮物,我們就會更加愛護子女,盡力幫助他們過誠實正派、道德清白的生活。

      我們因此必須以身作則,為子女樹立正派的榜樣。要使子女對家庭有歸屬感,因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子女引以為榮的不該是家境有多富裕,而該在於雙親是好父母。這樣,他們就不會輕易找街頭流氓做靠山。

      回想年輕的時代,一個祖父說:「我怎麼也不會做出羞辱家門的事。」他坦言自己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他知道雙親多麼疼愛自己。有些父母本身從沒有得到父愛母愛,要他們向子女表達愛意確實不容易。儘管這樣,做父母的還是要盡力愛護自己的骨肉。

      為什麼這樣做至為重要?正如猶他州幫派偵探協會所出版的《「怎麼啦?」》雜誌所說:「年輕人覺得為人所愛,自然倍感安全。這不是指經濟上的安全感,而是指他們感到安心。要是這樣,他們就不覺得有需要成群結幫了。」

      有些讀者也許認為,親情洋溢的家庭再也找不著了。其實和洽的家庭仍然存在。在世界各地的耶和華見證人會眾中,你會發現許許多多的家庭都是親密無間的。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家庭,但耶和華見證人的家庭找著祕訣:他們研讀聖經就教養子女所提出的訓示,努力把聖經的敬神原則在生活上應用出來。此外,他們還教導子女跟從這些原則。

      耶和華見證人同意《美國醫學協會雜誌》所表達的意見:「一味期望……青少年『事事說不』,又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讓他們『說好』,這怎麼行呢。」換句話說,我們如果想子女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就必須盡力協助、從旁輔導。

      一個父親說:「我兒子跟幫會裡的人十分投契,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我們當中沒有人想要說出這樣的話。一個年輕人說:「我投靠幫派,因為只有他們才給我一個溫暖的家。」我們也不想聽到自己的子女這樣說。

      我們做父母的,必須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我們也必須竭盡所能,好讓心肝寶貝對家庭有歸屬感,能夠享受天倫之樂。

  • 保護子女免受幫派影響
    警醒!1998年 | 4月22日
    • 慈愛的父母必須……

      ✔ 跟子女在家共聚天倫,整家人一塊兒做事

      ✔ 熟識孩子的友伴,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密切注意子女跟什麼人來往、出入什麼場所

      ✔ 讓子女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他們都可以向你們求助

      ✔ 教導孩子以禮待人,尊重別人的權益和意見

      ✔ 支持子女,結識孩子的教師,讓教師知道你賞識他們所作的努力,願意跟他們通力合作

      ✔ 避免高聲呼喊,也不可用暴力解決問題

      你須要向子女表露骨肉親情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