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花園美景人人愛
    警醒!1997年 | 4月8日
    • 花園美景人人愛

      你喜歡到幽美的花園遊玩,遠離嘈雜的鬧市,改變一下繁忙的生活步調嗎?公園環境清靜,綠草如茵,繁花怒放,樹木成蔭,還有澄澈的水池。你會選擇這樣的環境同家人野餐,跟朋友散步嗎?園林景致的確令人心曠體舒、神清氣爽,甚至有治病的療效!

      也許由於無暇兼顧,有些人不大願意料理花園。可是,誰不喜歡觀賞吐豔的花朵,嗅嗅馥郁的香氣,聽聽悅耳的天籟,嘗嘗香甜的水果。昔日的美國總統托馬斯·傑斐遜多才多藝,集工程師、科學家、律師和發明家等職於一身,卻獨愛栽花植樹。他寫道:「我看,培植花木真是樂趣無窮。……我很熱中搞點園藝;儘管一把年紀,我的園藝技巧仍然稚嫩。」

      許多人都跟傑斐遜心有同感。遊客每年川流不息地擁往舉世聞名的園林參觀,例如英國的基尤植物園(皇家植物園)、日本京都的花園、法國凡爾賽宮的御花園、美國賓雪法尼亞州的朗伍德植物園等。以上舉出的不過是其中幾個罷了。世界各地許多大城市,住宅區就設在林蔭大道兩旁。市內環境舒適幽雅,四周樹影婆娑,姹紫嫣紅,猶如樂園的縮影。

      園林環境對健康有益

      據說,經常接觸大自然對健康有益。即使偶爾觀賞一下窗外的花草樹木,看看雀鳥展翅飛翔,健康狀況也會好轉。由於這個緣故,紐約市一所醫院在屋頂平台上種植花木。醫院的行政人員指出,屋頂花園「大受歡迎,老老少少都很高興。不管病人員工,大家都精神振奮。……我們看出,這個花園對治病有很大的潛在價值」。事實上,研究表明,盡情享受大自然的各種變化,不但有益身心,還可以使人的情緒安定下來。

      人要是有靈性上的渴求,欣賞創造主的傑作之餘,每每感到跟上帝更加親近。美麗的園子叫人跟上帝倍覺親近, 這個特色其實可以追溯到地球的第一個園子,也就是伊甸園。上帝最初在這個園子跟亞當談話。——創世記2:15-17;3:8。

      人人都自然地喜愛花園美景。正如我們在接著的文章會看出,這種共同的愛好具有重大意義。我們討論這點以前,誠意邀請你一同「遊覽」歷史上幾個著名的花園,看看世界各地的人對樂園有多嚮往。

  • 名園一覽
    警醒!1997年 | 4月8日
    • 名園一覽

      在伊甸的園子,人類起初享受過樂園的生活。那兒離現今土耳其的凡湖不遠。有一條大河分岔成四條支流,灌溉園子,亞當夏娃就是負責「耕種和看守那園子」的人。園中樹木繁茂,各樣的樹都「悅人的眼目,也好作食物」。可見,管理這樣的園子實在叫人樂不可支!——創世記2:8-15,《新譯》。

      伊甸環境盡善盡美。亞當夏娃和他們的後裔都有責任把樂園擴展到全地。無疑,他們會用上帝的精心傑作做樣板。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樂園會延伸到地極,好讓全地的人類舒舒服服地生活。可是,我們的始祖卻故意違抗天父,結果給逐出家園。說來遺憾,人類家庭的其餘分子都是在伊甸園外出生的。

      不過,按照創造主的原意,人類的家就該是個樂園。既是這樣,亞當夏娃的後代自然想仿照樂園的樣式,盡量美化居住環境。

      早期花園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一直被譽為古代七大奇觀之一。2500多年前,由於王妃懷念故國米底亞的山川花木,尼布甲尼撒王特地給她興建了空中花園。這座層疊式建築物有22米高,由一層層拱頂的平台構成。各層平台都栽滿奇葩異草,還有充足的沃土滋養大樹。空中花園美麗如畫,每當王妃沿著平台漫步,觀賞園中美景,思鄉愁緒就漸漸平復下來。

      古埃及尼羅河谷一帶土地肥美,園林設計盛極一時。《牛津園藝指南》評論,「世界最古老的園林繪圖始於埃及,當地的園藝傳統……源遠流長。」早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埃及底比斯一個官員的庭園繪圖就標明,園內設有水池、林蔭道和涼亭。除御花園外,寺院的園林最為豐茂多姿,連接池塘的水道灌溉園中花草樹木;水鳥在湖邊嬉水,魚群在池中暢游,還有朵朵白睡蓮在水面上飄蕩。——參閱出埃及記7:19。

      很久以前,波斯人已在園藝界享有盛名。公元前第四世紀,亞歷山大的軍隊入侵波斯和埃及,發覺當地的園囿別有洞天,令他們為之神往。他們汲取不同的意念,又帶備各式各樣的種子和植物返回希臘。在雅典,亞里士多德和他的弟子泰奧弗拉斯托斯把各種不同的植物集合起來,建成一個植物園,以便進行研究,給植物分類。像埃及和波斯的前人一樣,希臘許多富人都耗費巨資,修造華麗的庭園。

      由於城市空間有限,羅馬市民把住宅庭園融合成一體。有錢人家在他們的鄉村別墅,建造豪華富麗的園囿,供自己遊玩休憩。就連尼祿這個暴君也想擁有自己的樂園。他強把王宮附近的住戶趕走,拆毀上千的房舍,興建一個面積約50公頃的私人庭園。公元138年左右,羅馬人的園林建築術登峰造極,從哈德良皇帝的蒂沃利別墅就可見一斑。別墅有243公頃的園林,園內設有多個水池、湖泊和噴泉。

      古代的以色列人也有庭園和園圃。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斯描述一個稱為以坦的地方,那兒離耶路撒冷13至16公里,園囿景致宜人,清溪蕩漾。聖經說所羅門『為自己修造庭園和園圃,挖造水池,用來澆灌樹林』,很可能包括以坦的園囿在內。(傳道書2:5,6)客西馬尼園位於耶路撒冷城外的橄欖山上。這個園子因耶穌而聞名。耶穌在這兒避開人群,私下教導他的門徒。——馬太福音26:36;約翰福音18:1,2。

      從阿拉伯式到英式園林

      公元第七世紀,阿拉伯軍隊從東往西進發;像亞歷山大一樣,他們也觀賞過波斯的大小園囿。(參閱以斯帖記1:5。)霍華德·洛克斯頓寫道:「阿拉伯人發覺,波斯的園子優美宜人,跟古蘭經向忠心信徒所應許的樂園沒有多大分別。」阿拉伯人仿照波斯的園囿建造庭園。從摩爾人統治的西班牙到克什米爾一帶,阿拉伯庭園一般分為四段,由四條溪流隔開,各溪流在園子的中央水池或噴泉匯合,使人聯想起伊甸的四條河流。

      十七世紀,莫臥兒皇帝在印度北部的克什米爾,德爾湖附近的翠谷,廣植林木,建造了700多個園子。花園裡姹紫嫣紅,絢麗耀目,還有許許多多的噴泉、平台、瀑布點綴園中花木。沙·賈汗(建造泰姬陵的皇帝)在德爾湖邊用黑大理石建造的涼亭,至今依然刻有以下的銘文:「世上果真有樂園,就非此地莫屬。」

      在此之前幾百年,歐洲從中世紀轉入十四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從中世紀起,也就是公元五世紀,羅馬人的園藝風格就受人輕視,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才一再興盛起來。這回由教會帶動潮流。基督教國以花園『權充樂園』。一所寺院建於公元九世紀,它的平面圖顯示,院內有兩個稱為「樂園」的花園。不久,基督教國的花園,規模越來越宏大,而且華麗非常。可惜,這些園子非但沒有反映出崇高的屬靈理念,反倒成了貪權好利的象徵。

      1495年,法蘭西國王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他寫信告訴家人:「朕之御花園美不勝收,超乎想像。……此世外桃源百美俱備,獨欠亞當夏娃而已。」國王查理要是活到17世紀,就會看見法王路易十四在本土所建造的宏偉御園。《園中之園》一書斷言,凡爾賽宮的御花園「氣勢磅礴,壯麗絕倫,別的花園難以媲美」。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樂園又給添上新定義:有文化、有見識的人理應支配大自然,園子要布置得井井有條,不可有半點野亂。花草樹木必需按照精美的幾何圖形鋪排。很久以前,羅馬人已擅長把花木修剪成形,這種技術如今又大放異彩,蔚成風氣。

      到了十八九世紀,西方國家派船出海探險,又推動海上貿易,因而發現了不少新的植物品種。這些航程也啟發了新的園藝概念。英國的園藝師嶄露頭角。《新大英百科全書》說:「在18世紀,英國人日漸意識到,人和自然界原為一體。與其依照幾何圖形布置山水草木,倒不如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回歸自然好了。」威廉·肯特和蘭斯洛特·布朗都是當時傑出的園林設計師。布朗一生設計過200多個英國莊園。1786年,托馬斯·傑斐遜和約翰·亞當斯一同往英國視察,學習當地的園林設計。他們兩人都先後當了美國總統。

      東方園藝

      正如埃及、希臘和羅馬的園藝風格對西方文化影響深遠,華夏的園藝特色對東方文化也起了很大作用。中國人向來相信萬物有靈。在他們眼中,山川河岳都是神靈化身,理當敬奉。後來,儒釋道思想深入民間,庭園風格,各有千秋。

      在日本海彼岸,東洋花園別具一格。日本人認為形態比色彩重要,花園擺設一點也不可馬虎。園藝家仔細鋪砌石塊,悉心栽培花草、修整樹木,盡量在有限的空間體現大自然多姿多采的美。日本人對園藝一絲不苟,從他們的盆景藝術就可見一斑。盆景藝術可不簡單,盆藝專家把小型盆栽修整得枝華葉茂、千姿百態。

      東方的園林設計跟西方的雖有差異,但也有共同之處:東方人同樣嚮往樂園的生活。且舉例說明。日本園藝史編纂者維比·庫伊泰爾特指出,在平安時代(公元794-1185年),園藝家試圖塑造「地上樂園」的意境。

      人見人愛

      人人都喜愛花園美景,就連住在「原始」花園的部落也無例外。這些部落在叢林原野狩獵,採集野生植物過活。關於「墨西哥的阿茲特克人和祕魯的印加人」,《新大英百科全書》指出,「據征服者報導,他們的花園設計精巧,山坡、階地、樹叢鋪排有致,還有噴泉、水池點綴其間,……可媲美同時期的西方花園」。

      從古代尼羅河畔的樹叢到東方的園林景觀,以至現代的城市公園和植物園,形形色色的園林設計表明什麼?人類一直憧憬著樂園的幸福。作家特里·科米托注意到,人類「對樂園念念不忘」。他說:「世人對花園有歸屬感,猶如『回老家』一樣。」誰不喜歡告訴別人:「我家可像伊甸園那樣優美」?樂園不是供富貴人家獨享的。終有一天樂園會擴展到全地。這不過是夢想?還是樂園準會在地上重現?

  • 重返樂園之路
    警醒!1997年 | 4月8日
    • 重返樂園之路

      人類一直嚮往樂園的生活。他們作過大大小小的嘗試,在地上重建樂園。有鑑於此,人可能會想,今天地球也該是個名副其實的樂園吧。但事實可不是這樣。

      人類變得惟利是圖,就算破壞環境,危害生物品種,也往往在所不惜。許多人都認為物質財富才是最佳保障,不再相信地球最終會成為樂園,猶如伊甸一樣。他們反而指望死後進天國享福,覺得這是通往樂園的惟一途徑。這樣的想法有兩個含意:首先,我們對伊甸的憧憬永不會實現;其次,上帝任由貪得無厭的人毀壞地球。以上的想法正確嗎?未來究竟有什麼希望?樂園的希望會在什麼地方實現?

      樂園——在天上還是在地上?

      差不多2000年前,被釘在柱上的耶穌基督對身旁一個悔悟的盜賊說:「你會跟我一起在樂園裡。」(路加福音23:43)耶穌的話是指盜賊會跟他到天上去嗎?絕不是。

      關於進天國,這個犯人根本連想也不敢想。為什麼?由於《希伯來語聖經》在當日已經流傳,犯人可能熟知部分經文,例如詩篇37:29的頭部分:「義人必承受地土。」耶穌也教導同樣的真理,他說:「性情溫和的人快樂了,因為他們會繼承大地。」(馬太福音5:5)這節經文跟大眾熟悉的主禱文和諧一致,主禱文說:「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6:9,10,《和合本》。

      聖經說明上帝創造大地,不是天國,給人類居住。上帝的話語指出,他「創造大地、不是空空虛虛;他形成大地,是要給人居住」。(以賽亞書45:18,《呂譯》)大地會存留多久?「[他]把大地堅立在根基上,使地永永遠遠不動搖。」(詩篇104:5,《新譯》)不錯,「地[要]永遠存立。」——傳道書1:4,《呂譯》。

      上帝的旨意是要手下大多數的僕人永居地上。請留意他的話語聖經怎樣評論。詩篇37:11預告:「謙卑人必承受地土,以豐盛的平安為樂。」他們會承受地土多久?詩篇37:29說:「義人必承受地土,永居其上。」到時候,以下經文所預言的就會實現:「你[上帝]張手,使有生氣的都隨願飽足。」經文所指的是跟上帝旨意一致的願望。——詩篇145:16。

      不願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又怎麼樣?箴言2:21,22說:「正直人必在世上居住;完全人必在地上存留。惟有惡人必然剪除;奸詐的,必然拔出。」

      樂園重現

      不久,上帝就會向這個邪惡的世界執行判決。(馬太福音24:3-14;提摩太後書3:1-5,13)上帝會保護「一大群人」渡過將臨的毀滅,進入他所創建的新世界。——啟示錄7:9-17。

      接著,上帝會指導他的人民,稱心愉快地工作,把大地轉變成樂園。聖經應許:「曠野和乾旱之地必然歡喜;沙漠也必快樂;又像玫瑰開花,……在曠野必有水發出;在沙漠必有河湧流。」——以賽亞書35:1,6。

      樂園會逐步擴展到地極,人類不再飢貧交迫、流離失所,貧民窟和罪惡淵藪從此蕩然無存。「地上五穀豐登。」(詩篇72:16,《新譯》)「田野的樹必結果,地也必有出產。」(以西結書34:27)「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他們建造的,別人不得住;他們栽種的,別人不得吃。」(以賽亞書65:21,22)「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無人驚嚇。」——彌迦書4:4。

      為什麼有些人會到天上去

      幾乎所有人都會承認,他們嚮往地上樂園的幸福。這是人之常情,因為上帝從沒有把進天國的願望放在他們的心裡;他們根本想像不出天國的生活是怎麼樣的。且舉例說明。帕特雖是個虔誠的教徒,卻向英國聖公會的牧師指出:「我從沒想過進天國。我不想去,我到天上去幹什麼?」——參閱詩篇115:16。

      真的,聖經清楚表明,進天國的人數目有限,只有14萬4000人。(啟示錄14:1,4)聖經也說明原因:「[你]叫他們成為王國,擔任祭司,歸給我們的上帝;他們將要作王,管轄大地。」(啟示錄5:9,10)這些人和君王耶穌基督一同構成基督徒所祈求的「王國」,也就是在天上管理大地的新政府。這個政府會監管地球的復興工作,幫助人類進至身心完美。——但以理書2:44;彼得後書3:13。

      由於人不是生來就有進天國的願望,上帝特地運用聖靈跟14萬4000人「同作見證」,好讓他們領悟到,上帝特意「召[他們]到上面去」。(羅馬書8:16,17;腓立比書3:14)顯然,聖靈無需在一般人身上發揮這樣的作用,因為他們會在地上的樂園享受永生。

      屬靈樂園為地上樂園鋪路

      人可以怎樣證明自己有資格在地上樂園享永生呢?耶穌說:「他們不斷吸收知識,認識你這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就可以有永遠的生命。」(約翰福音17:3)聖經把人類和諧共處跟認識上帝相提並論,以賽亞書11:9說:「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參閱以賽亞書48:18。

      當然,這並不是說單單空有知識就夠。上帝的知識能夠陶冶性情,助人培養和表現敬神的特質,例如「愛心、喜樂、和平、恆忍、仁慈、良善、信心、溫和、自制」等。(加拉太書5:22,23)耶和華見證人努力不懈地培養這些特質。就是在今天,他們也蒙上帝祝福,置身在屬靈的樂園裡。——以賽亞書65:13,14。

      耶和華見證人在靈性上欣欣向榮,世界卻不斷走下坡,變得越來越邪惡腐敗,兩者形成強烈的對比!不久,上帝就會毀滅這個邪惡的世界。趁還有時間,耶和華見證人邀請你探訪他們的屬靈樂園,實地觀察環境。你不妨親自驗證,天上的隱形君王耶穌正帶領未來新世界的居民,行走通往樂園的窄路,在地上享受永生!——馬太福音7:13,14;啟示錄7:17;21:3,4。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