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5 11/8 26-27頁
  • 瓶子變成美麗的珠子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瓶子變成美麗的珠子
  • 警醒!1995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比達的製珠業
  • 學習手藝
  • 珠串
    洞悉聖經(下冊)
  • 月亮何以會發光
    警醒!1972
  • 算盤——東方的計算機
    警醒!1973
  • 為現代世界服務的古代液體
    警醒!1971
查看更多
警醒!1995年
《警》95 11/8 26-27頁

瓶子變成美麗的珠子

《儆醒!》雜誌駐尼日利亞通訊員報導

在匆忙之間,你拿起桌上的瓶子,但瓶子從手中滑落,跌到地上打碎了。你嗟嘆起來,掃去地上的碎片,然後倒進垃圾箱內。你認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

如果你住在尼日利亞的比達,這個破碎的瓶子僅是個開始而已。為什麼呢?因為在當地居住的努佩人中,有些工匠會把破爛瓶子取去,以便製造一串串美麗的珠子。這門手藝世代相傳——過去多個世紀以來一直變化不大。

比達的製珠業

工場是一間細小,用乾泥建成的圓形茅屋。中間設有一個陶製的窯。熟練工人在窯內放下木材,以便用來生火。人們用手動式風箱令火勢更加猛烈。隨著放入更多木材,窯頂便冒起了一團紅色火焰。窯上放有一枝杆子,並吊著一個瓶子;不久,玻璃便軟化起來,漸漸熔解。

製珠工人每次只造一粒珠子。在吊著瓶子的杆子旁,他放了一枝尖杆。當尖杆末端熱得發紅時,他便把尖杆拿到正在熔化的玻璃那裡去。然後,他用手指轉動尖杆,令珠子般大小的玻璃液包在杆頭上。

接著,他用一把長而扁平的砍刀把玻璃削得更為圓滑,於是一粒珠子便形成了。如果他技術精湛,更可使用不同顏色的玻璃,為每粒珠子加上適當的圖案。最後,他慢慢用刀把杆上的珠子割下來,然後把珠子放進一盆灰內加以冷卻,這樣便製成一粒珠子了。杆所造成的孔便成了用來穿珠子的孔。剩下來的工作就是清潔珠子,以及用線把它和其他珠子穿起來,成為一條項鏈。

學習手藝

人是怎樣學會製珠的技術呢?努佩族兒童最初只能在旁觀看。到十歲時,他們可以協助收集及砍伐柴枝。

下一步是學習操作風箱。風箱是兩個布袋組成,每個袋都與一枝木條連接起來。在操作風箱時,「吹珠子工人」雙手各拿著木條,快速上下擺動。氣力及動作協調是缺一不可的。由於在整個製珠過程,工人必須經常泵氣入風箱裡,而每個過程更可長達多個小時,他們必須有強健體魄才行!

工人的動作必須協調一致,才可保持一個迅速而穩定的節奏,以準確無誤的速度泵著風箱。如果泵得太慢,火的熱力就不足以使玻璃軟化。他若泵得太快,玻璃就會因太熱而從杆子跌落火中。

一般來說,學習操作風箱需要五年的時間。最後,他學到怎樣令珠子更加美觀。由於要忍受火的高溫,再加上熱帶地區太陽的熾熱,這對工人來說確是一大考驗。

初學者不斷進步,在協助一個富於經驗的製珠者操縱杆子之後,他學到怎樣造一些細小、簡單的珠子。後來,他進步到可製造更大的珠子,並用不同顏色玻璃的圖案,把珠子裝飾得更加別致。有經驗的製珠工人令工作看來輕而易舉。但他們需要長時間才可培養到熟練技巧,以便每次所製造的珠子在大小、形狀和圖案方面均是一致的;最後便組成一串串珠子了。

製造珠子是一門令人愉快的工藝。當見到舉國上下的人都用這些色彩繽紛的珠子作為裝飾——小孩子戴小珠子、婦女戴手工精巧的珠子,以及男子戴較大而專在禮儀上應用的珠子——這令製珠者高興不已。在慶祝節日期間,人們聚集在工場四周,一齊隨著風箱的拍子載歌載舞,真是一件賞心樂事。

《西非歷史》一書指出:「努佩族的玻璃藝術……製品……仍是這片大陸的優秀製品之一。」其他人也同意這個看法。一位基督徒海外傳道員說:「我們在比達及其他地方都買了珠子,以便在放假時送給遇到的朋友和家庭。到了美國的時候,朋友每次都對比達的珠子愛不釋手!」

[第26頁的圖片]

在窯內燒熱玻璃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