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父母有什麼遭遇?警醒!1995年 | 7月8日
-
-
祖父母有什麼遭遇?
《儆醒!》雜誌駐意大利通訊員報導
「身為祖父,我簡直無法相信,孫子孫女會待我這麼仁慈體貼。他們是上天給我的最佳禮物——天真可愛的親善大使,擔負著鞏固親情的使命。」——祖父埃托雷。
儘管上述的祖孫關係樂也融融,然而在這個年代,祖父母和兒孫卻非總是相處融洽。家庭雖是三代同堂,老一代和年輕一代不但沒有和衷共濟,反而經常發生衝突。結果怎樣?越來越多老年人要孤身獨處,鬱鬱寡歡。在家庭成員當中,祖父母的感情最為脆弱,他們往往感到孤立無援;倒是家人遭遇經濟困難時,他們才會想起這些老人家,或許找他們幫忙。你的家庭狀況又怎麼樣?祖父母真的備受敬重嗎?
在過去數十年,各地社會發生了顯著的改變,家庭生活因此大受影響,家人之間的關係也出現問題,以致家族制度幾乎不復存在。在歐洲的老年人當中,跟兒女同住的只佔百分之2。雖然這樣,在工業國家,由於人類現時的平均壽命延長了,出生人數又持續下降,祖父母所佔人口的比例顯然會不斷上升。歐洲有百分之26的人口是祖父母。歐洲聯盟出版的調查報告顯示,這個數字「勢必增加」。據《朝日晚報》(英文)報導,日本「一向以照顧老年人的傳統自豪」。然而,以下的趨勢卻日益普遍:儘管祖父母沒有必要住院接受治療,兒孫還是把他們遺棄在醫院或專科診所裡,不顧而去;在大城市,這個現象尤其常見。此外,根據傳統觀念,南非的老年人是備受尊重的,但據《開普時報》所載,令人深感遺憾的是,現今的老年人往往遭人厭棄。該報導還指出,為要「盡量享受人生」,許多家庭都「自欺欺人,以為把老人家送進養老院,就已經盡了自己的本分」。
上述的報章談及一個真實的事例:年邁的祖母給安置在一所設備優良、照顧周到的療養院裡,三名子女向她「保證,他們不但會支付一切開銷,還會經常前來探望」。老人家到頭來有什麼遭遇?「起初子女天天前來探望。過了幾個星期,他們把探望次數減至每週三次,然後改為每週一次。一年之後,他們只是每月前來探望兩三次,後來又變為一年五六次,最後甚至棄她不顧。」老人家怎樣度過漫長的歲月呢?請留意以下令人心酸的描述:「她從臥室的窗戶往外看,見到鳩鴿和椋鳥不時在樹上棲息。現在跟她作伴的就只有這些活潑的飛鳥。她急切地等待鳥兒飛來,就像盼著近親前來探望一樣。」
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南非的人民不得不改變生活方式,盈千累萬的人離鄉背井,前往大城市謀生;對部落家庭來說,情況也無例外。除了社會環境不斷改變之外,祖父母遭兒孫遺棄還有其他原因:仁慈的品質,例如良善、尊敬鄰舍、親情等,如今已蕩然無存;社交和家庭生活如果要過得快樂,這些品質是不可少的。此外,自私、追求享樂、驕傲和悖逆等精神現正大行其道。根據聖經所載,這樣的道德淪喪恰好標明我們生活在「末後的日子」。(提摩太後書3:1-5,《新譯》)鑑於上述種種原因,兒孫不再把祖父母看作經驗豐富、謹慎穩重的長輩;相反,他們往往認為,老人家是沉重的障礙,跟社會改革的急促步伐脫節了。a
代溝問題日益惡化,以致家庭關係變得十分緊張;要是老年人跟家屬同住,兩代之間的緊張關係就會變本加厲。然而,祖父母其實是可以對家庭有很大貢獻的!妨礙代與代之間——祖父母和兒孫——享有親密關係的主要難題是什麼?在家庭圈子裡,祖父母可以怎樣使自己再度備受重視呢?
[腳注]
a 我們必須承認,在一些事例上,父母要是年老體弱,或有嚴重的健康難題,最仁慈和切合實際的安排莫過於把他們送進療養院,讓專業人員照顧他們。
-
-
究竟難題是什麼?警醒!1995年 | 7月8日
-
-
究竟難題是什麼?
祖父母和兒孫三代,年歲相差只不過數十年,但在思想和心態方面,卻有天淵之別。
做祖父母的,許多都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可怖歲月,也體驗過大戰所引致的嚴重後果。到了60年代,抗議示威蔚然成風,經濟再度蓬勃發展。在這段期間,他們的子女大概尚屬年幼。時至今天,他們的孫兒女卻生活在一個毫無價值觀念的世界裡。現今社會潮流迅速改變,大眾所景仰的對象也不停轉變;有鑑於此,上一代的人生經驗也不一定為下一代所認同和領受。關於待人接物,老一輩和年輕一輩都有所欠缺,以致代與代之間未能和衷共濟、互相尊重。他們到底缺少了什麼?
祖父母許多時都懷著善意,干涉已婚子女的家庭事務,若非不滿他們對孫兒女過分嚴格,就是埋怨他們疏於管教。另一方面,西班牙一句諺語說得不錯:「祖父祖母施管教,溺愛孫兒難奏效」,因為一般祖父母都會縱容孫子孫女。他們所以插手干預,可能是因為很想兒女避免重蹈自己的覆轍;他們通過親身經歷,可以清楚看出兒女正犯同樣的錯誤。不過,他們往往失去平衡,因為老人家沒有體會到,子女一旦成家立室,兩代之間的關係就改變了;他們也未能重新調整自己跟已婚子女的關係。兒女由於渴望自立已久,所以婚後就很難忍受父母干涉自己的家庭事務。他們既已自食其力,就不願父母侵犯自作決定的權利。孫兒女則自以為無所不知,對任何規條都忿忿不平,他們也許認為祖父母跟現實生活脫節了。在當今社會,祖父母看來已不再受兒孫歡迎。他們的人生經驗往往給後輩忽視了。
溝通終止
即使祖父母跟兒女同住,但由於彼此缺乏諒解,有時兩代之間會存有不可逾越的藩籬。祖父母要是年邁力衰,就更需要家人關懷和照顧,但令人遺憾的是,他們就在這時候由於上述的難題而得不著所需的照顧。人不一定要孤身獨處才會感到寂寞。溝通一旦終止,兒孫又沒有給予他們尊重和愛戴,反以傲慢急躁的態度相待,祖父母就會大感失望,因為家人沒有把他們當作親人看待。在內心深處,他們愴痛萬分。教育家賈科莫·達昆諾寫道:「最近有人把家人彼此相愛比作一輛過時的老式汽車,但對老人家來說,最有效的藥物莫過於家人的愛戴。富於了解的面部表情、親切的笑容、鼓勵的言詞,以及溫柔的撫慰比任何藥物更有療效。」——《步入老年的自由》。
你的榜樣可以改善情況
鑑於家人彼此不和,而且情況日趨嚴重,家庭關係變得十分緊張,老一代和年輕一代經常互相抱怨。情形也許是這樣:無論家中一位成員怎樣做,另一位成員總會諸多批評。但不良的後果卻會波及全家。兒女不但目睹雙親怎樣對待祖父母,同時也注意到老人家的反應。老一輩雖然多半默默忍受,孫兒女卻由於耳濡目染,印象終生難忘。久而久之,孫兒女日後的行為模式就受到薰染。既然雙親這樣惡待祖父母,他們長大之後,很可能也會照樣惡待自己的雙親。人不得不承認以下的聖經原則是千真萬確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加拉太書6:7。
孫兒女一旦看見父母以傲慢無禮的態度對待祖父母,例如肆意譏嘲,無禮地示意他們閉口不言,甚或欺壓他們等,到雙親年老的時候,孫兒女可能會還以同樣的待遇。僅是把祖父母的相片放在餐具櫃上的框架裡是不足夠的,他們須要親身感受到兒孫的尊重和愛戴。要不然,有朝一日,孫兒女也會以同一方式對待自己的父母。據說祖父母遭受虐待的現象正日益普遍。歐洲有些國家設立了老人求助熱線,替遭受虐待的老人家出面干涉。這樣的服務跟已經實施的虐兒支援熱線類似。
自私、驕傲和缺乏愛心等因素不但使代與代之間的誤會加深,還會使彼此間的關係惡化。因此,越來越多人設法把祖父母送進養老院,以求擺脫這個沉重的包袱。為了免去照顧老人家的煩惱,有些兒孫甚至不惜花費大量金錢,把他們安置在設備先進的專科療養院裡。另一些兒孫則把祖父母送往美國佛羅里達州或加利福尼亞州的老人社區。雖然區內的超級市場和娛樂場所不知凡幾,祖父母所缺少的卻是家人的親切微笑和撫慰,他們也渴望抱抱孫子孫女。尤其是在度假期間,許多人都尋找「臨時安置」爺爺奶奶的地方。在印度,老人家所遭受的惡劣待遇有時還會變本加厲,兒孫把祖父母撇下,不顧而去,任由他們自生自滅。
家人如果想相處融洽,就非克服重重困難不可;然而,夫妻一旦離異,相處的難題就會變得越發棘手。在英國,雙親仍然和諧共處的家庭只佔總數的四分之一。然而,普世的離婚率正不斷上升。美國每年有一百多萬宗離婚案。因此,叫祖父母感到意外的是,他們不但要面對兒女的婚姻危機,同時也要承受這件事所引起的後果,就是祖孫關係從此經歷重大改變。老人家每逢跟前任女婿或媳婦來往,都少不免會侷促不安。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難題:據意大利《衛生郵報》報導,要是「兒女因再婚而成為繼父繼母」,老人家就要應付「突如其來的『額外』孫兒女」了。
「令我們的人生增添姿彩」
然而,無論祖父母是否和家人同住,兒孫要是跟他們親密無間的話,對三代都會大有造益。日本福井縣一位名叫涼子的祖母說:「為兒孫做點事情,就足以令我們的人生增添姿彩。」《衛生郵報》出版的研究結果顯示,「祖孫如果有幸水乳交融,不但孩子,就是整家人都會得益不淺。」
個人的差異、代溝和與生俱來的自私傾向都對家庭關係產生有害的影響,我們可以怎樣把這些難題一一克服呢?下一篇文章會討論這個題目。
[第6頁的精選語句]
「人害怕衰老,是因為老來無人傾聽。」——艾伯特·加繆,法國小說家
-
-
懷著愛心共同生活警醒!1995年 | 7月8日
-
-
懷著愛心共同生活
親愛的爺爺奶奶,
你們好嗎?我想我著涼了,身體有點不舒服。
謝謝你們前來探望,和我一起玩耍。那天你們帶我遊覽公園,又帶我到公共浴室去。我玩得很開心。
明年2月11日,我們的學校會舉行音樂會。你們如果有空,請前來出席。
爺爺奶奶,每逢你們探訪,我們都感到很高興。
請你們多多保重,常常保持安康。天氣會轉冷,當心著涼。
我盼望著你們下次探訪,再和我一起玩耍。請代我問候結實和真輝。
美香(日本)
你的孫子孫女有寫過這樣的信給你嗎?如果有的話,他們的信無疑叫你欣喜不已。這樣的書信足以表明,祖孫關係樂也融融,感情親密無間。為了建立、保持和鞏固這樣的關係,什麼是必需的?這種關係怎麼可能對三代都大有造益呢?
愛——『完美的團結繫索』
英國的羅伊和瓊是經驗豐富的祖父母,他們說:「我們認為,相處之道主要在於尊重首領權,彼此以愛心相待。」這兩位耶和華見證人特地引用聖經歌羅西書3:14,這節經文把基督徒的愛比作『完美的團結繫索』。愛心不但可以促進家庭團結,也可以使家人互相尊重體貼,彼此關懷愛護。每逢爸爸下班回家,整家人都會走上門前,予以熱烈的歡迎。家庭如果充滿愛心的話,祖父母前來探訪時,也會得到同樣親切的款待。孩子會興奮地喊叫:「爺爺奶奶來了!」當天晚上,整家人和祖父母一起共進晚餐;按照當地傳統,爺爺會坐在主人的座位。你可以想像自己一家身處這個親情洋溢的環境嗎?你享有這樣的福分嗎?
「白髮是榮耀的冠冕」
很明顯,孫兒女須要時刻敬重和愛戴祖父母,而非僅限於在特別場合才這樣做。因此,父母必須不斷教導兒女孝敬祖父母。兒女會跟從父母的榜樣,從小就在家裡學會對親友和鄰人表現愛心。關於這點,許多接受訪問的人都指出,父母以身作則是至為重要的。在尼日利亞的貝寧城,一位名叫邁凱亞的父親說:「我相信,因為我尊敬岳丈岳母,兒女就從我的榜樣學會謙恭待人。我稱呼岳丈為『爸爸』,岳母為『媽媽』。兒女不但聽見,同時也目睹我待他們如同親生父母一樣。」
祖父母如果沒有受到孫兒女尊重,他們就可能會大感苦惱,主要不是因為孩子無禮,而是由於父母沒有予以糾正。在意大利羅馬,一位名叫德梅特里奧的外祖父說:「女兒和女婿悉心教導孩子,要孝敬和尊重公公婆婆,由此可見,他們對我們兩老的確愛護備至。」孫兒女有時在祖父母面前會顯得極度放肆,認為他們不過是玩耍的同伴,或自以為比老人家高一等。孩子一旦顯出這樣的傾向,父母就有責任糾正他們的過錯。尼日利亞一位名叫保羅的見證人說:「大約一年前,我留意到兒女藐視祖母。我於是翻開聖經,讀出箴言16:31:『白髮是榮耀的冠冕。』我提醒他們,奶奶是我的母親。他們應當孝敬祖母,正如他們尊敬我一樣。此外,我還跟他們研讀《盡量善用你的青春》a一書第10章,題名為『你對父母懷有什麼看法?』如今難題解決了,兒女已學會敬重祖母。」
家人培養親密關係的裨益
即使家庭成員的住所相距很遠,彼此仍可以培養親密的感情。尼日利亞一位名叫斯提芬的祖父說:「我們寫信給每個孫子孫女。這樣做雖然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卻為我們帶來豐富的報酬。和孫兒女互通書信不但可以促進彼此的關係,還可以維繫親密的感情。」關於這點,父母所作的努力是不可少的。視乎個別環境而定,其他祖父母用電話跟孫兒女保持聯絡。
意大利巴里的朱塞佩一共有11名孫兒女。他述說自己怎樣和近親保持溫厚的感情:「我的『家族』是由六個家庭組成的,其中三個現時在遠方居住。可是,遙遠的距離卻沒有妨礙我們一家團聚,彼此共享天倫之樂。我全家一共有24位成員,我們習慣每年至少團聚一次。」
如果祖父母不是與家人同住的,雙方又沒有經常互訪、打電話聯絡或通信,彼此間的關係就會日漸疏遠。親情需要經常表現出來,才會自然流露。有些人到中年就做了祖父母,由於體魄壯健,精力仍然充沛,又能自給自足,他們就不想兒女圍在身邊,以免妨礙自己追求所嚮往的生活。然而,他們如果一早便把自己孤立起來,到日後需要關懷和照顧時,他們便可能發覺家人未必一下子就能作出熱切的回應。
尼日利亞的邁克爾提出另一項有用的建議,這位祖父說:「我把耶穌所談及的金規切實應用出來——你想人家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由於這個緣故,我深受兒女愛戴。我們保持良好的溝通,彼此並無隔膜。」他補充說:「孫兒女的行為一旦令我感到不滿,如果有需要的話,我會跟他們談談。假如過錯是無心之失,我通常會既往不咎,恝然置之。」
祖父母只要贈送些小禮物,略表心意,就可以贏得孫兒女的好感。家庭生活如果要過得愉快,關鍵在於仁慈體貼、富於鼓勵的言詞,而非經常抱怨。做祖父母的,要撥出時間跟孫兒女共處,教他們學習有趣的遊戲,訓練他們做一點雜務,講述聖經故事或家庭趣聞軼事;這樣,孫兒女日後就會有很多溫馨而難忘的回憶。這些事雖然微不足道,卻意義重大,同時也為人生增添更多樂趣。
互相尊重、彼此得益
加斯佩里·韋拉醫生說:「父母有權教養兒女,所以做祖父母的,要小心留意,切勿跟孩子的父母對抗或競爭。」他補充說:「要不然,他們就會越過自己的本分,把父母的天職奪為己有。」這個建議跟聖經所說的完全一致,教養孩子的責任主要落在父母身上。——箴言6:20;歌羅西書3:20。
祖父母由於人生經驗豐富,要提出勸告並不難。可是,他們必須避免給予不適當或不受歡迎的勸告,否則家人就會把勸告視如敝屣,甚或覺得不勝其煩。羅伊和瓊說:「訓練和管教孩子的責任主要落在父母身上,明白這點是至為重要的。我們也許覺得,父母有時過於嚴厲,別的時候則不夠嚴格。所以,我們需要認真抑制自己,避免插手干預。」英國的邁克爾和希娜,另外兩位祖父祖母,也證實這點:「兒女如果向我們徵詢意見,我們會樂於提供,但不會期望他們一定接受;即使他們沒有採納,我們也不會感到失望。」老人家信任已婚子女是好的。這樣的信任有助改善三代之間的關係。
維維安和珍妮跟兒孫一同在英國南部居住。每逢兒子和媳婦對孫兒女施行管教,他們都會盡力支持。他們說:「我們縱使有不同的看法,也不會向兒女施加壓力,勉強他們採納我們的觀點。孩子一旦意識到我們會支持爸爸媽媽的決定,就不敢耍出『鷸蚌相爭,漁人得利』這一著了。」即使父母不在場,但看來確實需要對孫兒女施行一點管教,祖父母也須要謹慎行事。英國的哈羅德說:「假如父母不在場,關於所施的管教方式,祖父母應當在事前已取得孩子父母的同意。」哈羅德進一步指出,一般說來,向孫兒女提出仁慈但堅定的勸告,或僅是提醒他們「父母所訂下的規條」就足以令他們循規蹈矩了。
尼日利亞一位名叫克里斯托弗的祖父指出,他縱然留意到兒女的做事方式有所欠缺,也不會在孫兒女面前提及:「如果必要的話,我會私下給父母一些勸告。」做父母的反過來也要盡自己的本分,使祖父母獲得應有的尊重。在意大利的羅馬,一位名叫卡洛斯的父親說:「至為重要的是,切勿在孩子面前談及祖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的弱點。」日本一位母親說:「我和姻親如果意見不合,我會首先跟丈夫傾談。」
祖父母的教育角色
家家不同,各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傳統和經驗。家族歷史通常是由祖父母輩一代一代地傳流下去的,他們彷彿肩負著承上啟下的使命。非洲一句古老諺語說得好:「一旦百年歸老身故後,恍如書庫燒掉不能留。」祖父母把親屬的往事和家庭的重大事件,連同家庭的傳統價值觀念,傳給下一代,這樣做往往能鞏固家庭的根基,同時也使家人團結一致、和睦共處。一位專家評論說,除了聖經所提供的道德指引之外,如果「年輕人對家族歷史一無所知,他們在成長期間,就不能從前人的經驗得益;他們不但沒有價值觀念,也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加埃塔諾·巴萊塔,《祖孫之間》。
孫兒女喜歡聆聽有關爸爸媽媽和其他親屬小時的趣聞軼事。對孩子來說,翻閱家庭相簿不但富有教育意義,也是趣味盎然的事情。祖父母一面翻閱相簿,一面向孫兒女憶述往事,彼此可以培養多麼親密、溫馨的感情。
英國的雷吉和莫莉都是耶和華見證人,也是經驗豐富的祖父母,他們說:「我們會跟孫兒女交往,攜手做事,但同時避免侵擾他們和爸爸媽媽的親密聯繫。我們樂於解答他們許許多多的問題,與他們一起嬉戲玩耍、一同閱讀,教導他們怎樣書寫,聆聽他們朗讀,對他們的學業表現仁愛的關注,這一切都為我們帶來莫大的喜樂。」
許多祖父母和父母都會犯同樣的大錯:他們僅是關心兒女和孫兒女的身體健康。上文提及的雷吉和莫莉說:「我們能夠傳給兒孫的最大產業就是,務必按上帝話語所含的真確知識養育他們。」——申命記4:9;32:7;詩篇48:13;78:3,4,6。
行事與上帝的教誨協調一致
上帝的話語聖經能夠對人『發揮功效』。這本書能夠幫助人控制或消除造成不和的性格特徵,例如自私和驕傲等。(希伯來書4:12)家人只要把聖經的教誨應用出來,家庭就會和睦團結。關於消除三代之間可能存有的隔閡,聖經提出許多有用的勸勉,其中一項載於腓立比書2:2-4。這段經文鼓勵各人表現愛心,在思想上卑微,並且保持團結,『不要只著眼於自己事務上的個人利益,也要著眼於別人事務上的個人利益』。(《新世》)
為了行事與上帝的教誨協調一致,父母和孫兒女都會認真聽從以下的勸勉:在物質、感情和靈性上『對祖父祖母付出當然的報償』。(提摩太前書5:4,《新世》)由於對耶和華懷有健康的畏懼,他們深深敬重祖父母,時刻把上帝的話語謹記在心:「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上帝。」(利未記19:32)祖父母只要努力促進兒孫的福利,就是向他們表現良善了:「善人給子孫遺留產業。」——箴言13:22。
無論祖父祖母、父母和孫子孫女是否同住,這三代都可以互愛互重,從彼此間的親密關係得益不淺,正如箴言17:6所說的一樣:「子孫為老人的冠冕;父親是兒女的榮耀。」
[腳注]
a 由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
[第8頁的圖片]
共聚天倫有助保持家庭團結
[第9頁的圖片]
你只要不時寫信給祖父母,他們就會感到歡欣鼓舞
[第10頁的圖片]
跟孫兒女一起翻閱家庭相簿可以是一項寶貴的人生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