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有這樣的感覺是正常的嗎?
    痛失親者
    • 嬰兒猝死綜合症——正視所感的悲痛

      嬰兒突然死亡是個打擊沉重的悲劇。一個看來正常、健康的嬰孩竟然一睡不醒。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因為誰會想到嬰孩或兒童竟會先於父母去世呢?嬰孩以前是母親無限的愛的重點,但卻突然成為她的莫大哀傷的焦點。

      罪咎感開始湧現。父母可能覺得要對嬰孩的去世負責,彷彿悲劇是由他們疏忽大意所促成似的。他們質問自己,『我們本可以做些什麼去防止這件慘事發生呢?』b在有些事例上,丈夫甚至可能毫無理由和不自覺地怪責妻子。他上班時嬰兒還是活潑健康的,回家時嬰孩卻在床上死去了!當時妻子究竟做著些什麼事?她在什麼地方?這些惱人的問題必須迅速加以澄清,以免為婚姻造成壓力。

      悲劇是由未能預見和無法預見的環境所促成的。聖經說:「我又看見在日光之下,跑得快的未必得獎,勇士未必戰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精明的未必致富,博學的未必得人賞識。因為時機和際遇左右眾人。」——傳道書9:11,《新譯》。

      一個家庭若有嬰孩夭折,別人可以怎樣給予幫助呢?一位曾有這種經歷的母親回答說:「一個朋友來到我家裡,不發一言便將房子打掃乾淨。另一些朋友為我們做飯做菜。有些僅是擁抱我一下——只是擁抱,並沒有說什麼。我不想談及這件事。我不想被迫再三向人解釋有什麼事發生。我不想有人向我盤問,彷彿我沒有盡職似的。我是嬰孩的母親;我會不惜竭盡全力去挽救我的小寶貝。」

  • 有這樣的感覺是正常的嗎?
    痛失親者
    • 傷心難過的人

      親者去世時,悲痛哭泣是正常的

      一位名叫安妮的母親的經歷足以支持這種看法。她那年幼的女兒蕾切爾死於嬰兒猝死綜合症。她的丈夫評論說:「令人感覺意外的是,我和安妮在舉行葬禮時都沒有哭。別的人卻個個都泣不成聲。」安妮回應丈夫的評論說:「當時我們的確沒有哭,但後來我卻為我們兩個人哭夠了。真正的打擊在悲劇過去了之後,當我終於單獨一個人在家裡時,才悄然來到。我哭了一整天。但我相信這對我頗有幫助。我哭完之後,感覺好得多了。我無法不為失去小寶貝而悲傷。我真的相信,你應當讓悲痛的人盡情哭泣。雖然別人說『不要哭了』是個自然的反應,這樣的話其實對悲傷的人並沒有什麼真正幫助。」

      有些人的反應

      有些人痛失親者時有什麼反應呢?請考慮一下朱厄妮塔的事例。她深知失去一個嬰孩是什麼滋味。她曾經五次流產,但現在又懷孕了。後來她由於汽車失事入院留醫,可以了解的是,她感覺十分擔心。兩週之後,她的產痛開始——但較預產期早得多。此後不久,小瓦妮莎出生了——僅兩磅多一點。朱厄妮塔回想說:「我興奮得不得了,我終於是個母親了!」

      但她的快樂卻十分短暫。四天之後,瓦妮莎夭折了。朱厄妮塔回憶說:「我感覺十分空虛。我失去了做母親的機會。我覺得自己有所缺欠。我回到家裡,看見我們為瓦妮莎所預備的房間和我為她買的小內衣,不免感到心痛。接著的兩三個月,我再三回想她出生的那天。我不想跟任何人有任何接觸。」

      這樣的反應有點極端嗎?別人可能很難明白,但是像朱厄妮塔那樣有過這種慘痛經驗的人指出,她們為早死的嬰孩悲傷,跟為一個活了一些日子之後才夭折的孩子哀傷沒有什麼差別。他們表示,孩子在出生之前很久已深受父母所愛了。孩子跟母親有一種特別的親密連繫。嬰兒一旦死去,母親感覺失去的乃是一個真正的人。這件事實是別人需要明白的。

  • 有這樣的感覺是正常的嗎?
    痛失親者
    • 流產與死產——母親的傷心事

      雖然蒙娜已有其他兒女,她卻熱切期待下一個孩子出生。甚至在嬰孩出生之前,「我已經跟他玩耍,跟他說話,甚至做夢也見到他。」

      在母親和未出生的孩子之間,形成親密聯繫的過程十分強烈。蒙娜繼續說:「蕾切爾·安妮這個嬰孩曾將我腹上的書踢開,在晚上使我睡不著。我仍然記得她第一次輕微的踢腿,彷彿她懷著愛心溫柔地輕輕推我一下似的。她每次移動,都使我充滿愛意。我對她十分熟悉,以至我知道她在什麼時候感到痛楚,什麼時候感到不適。」

      蒙娜繼續敘述:「醫生起初不信我的話,結果到後來已太遲了。他叫我不要無謂憂慮。我相信我感覺到孩子死去。她突然猛烈地轉身。第二天她已死了。」

      蒙娜的經驗並非罕見。弗里德曼和格拉茨坦在他們所著的《渡過胎兒夭折的打擊》一書中指出,僅在美國,一年便有大約一百萬女子經歷流產或死產。當然,以全世界而言,這個數字更大得多。

      人們時常未能意識到,對女子來說,胎兒流產或死產是個歷久難忘的悲劇——也許終其餘生都無法忘懷。例如,現已年邁的韋羅妮卡回憶她所經歷的流產,特別清楚記得她那死產的嬰孩。這個嬰孩活到第九個月,出生時重6公斤。在出生前兩個星期,胎兒已經在她腹中死去了。她說:「對母親來說,生下一個死嬰是個可怕的經歷。」

      別人,甚至其他女子,也未必一定能夠明白這些大感挫折的母親的反應。一位曾由於流產而失去一個孩子的婦人寫道:「我以十分痛苦的方式發覺,在這件事發生在我自己身上之前,我對於我那具有同樣經歷的朋友所感的傷痛實在一無所知。我對她們的痛苦既不體恤,也不明白,正如我現在覺得別人對我的情形不了解一樣。」

      一對夫妻非常悲痛,互相安慰

      對悲傷的母親來說,另一個難題是她認為丈夫對她所經歷的損失不像她感覺的那麼深。一位妻子表達自己的感覺說:「當時我對丈夫感到十分失望。在他看來,我等於沒有懷孕過。他無法體驗到我所經歷的悲痛。他對我的恐懼深感同情,但卻不體會到我的悲痛。」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