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瓜德羅普
    1995耶和華見證人年鑑
    • 早在1936年,瓜德羅普已有見證人到訪。可是,直至1938年,見證人才開始經常在皮特爾角城的碼頭上向人作見證。

      當時島上才開始有電力供應。路上的車輛寥寥無幾;但港口卻有各種大小不一的船隻停泊其中。岸上有商人和他們的雇員熙來攘往;碼頭工人搬運著一些又大又重的袋、桶和木箱等。在每日的午飯時間,一個男子會坐在門階前向人講論聖經,好些工人在四周聆聽。這個四十多歲的男子名叫西里爾·溫斯頓。他已婚,在瓜德羅普南部的多米尼加島出生。他個子高大、氣宇軒昂,有一雙灰色的眼睛。他柔聲用克里奧爾語跟人交談。他是個全時的傳道員(先驅),但同時也勤奮工作去維持家人的生活。

      康德·邦尚是最先仔細聆聽西里爾·溫斯頓傳道的人之一。他說:「我們一起在碼頭當搬運工人。在中午時分,我和其他幾個工人便圍著西里爾,因為我們喜歡聽他談論聖經。不久之後,他將我們當中一小群來自多米尼加的工人召集起來,開始舉行聚會。當時只有五個人出席。」

      溫斯頓弟兄在勒內·薩哈伊和他妻子的基斯 內租了一個房間作為聚會的地方。西印度的基斯 是當地木屋的類型,是用木板釘在橫梁上築成的,上面有波紋鐵皮的屋頂。裡面的房間以薄板作為間隔,牆頂有開口以便通風。當然,聲音很易透過牆壁傳到另一個房間去,所以每逢舉行聚會的時間,薩哈伊太太都可以聽到演講的資料。她和丈夫便是通過這種方式對聖經真理發生興趣的。

      諾埃馬·米蘇當(現在是阿普盧)回憶她首次跟這群人接觸的經過,說:「由於外子開始在某些日子較遲回家,我感到非常不安。我害怕他在外頭另覓新歡。所以有一個晚上,我跟蹤他。當日是1939年12月25日。我看見他踏進皮特爾角城郊區的一個基斯 裡。幾分鐘後,我也闖進房裡去。我發覺原來屋裡大約有12個人聚集起來,令我大感意外!於是我便坐下來聆聽。」自此之後,她開始出席聚會。由於當時沒有電力供應,所以人人都要自備洋燭出席。

      戰時的艱辛

      德國入侵波蘭之後,法國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國宣戰。法屬安第列斯群島也身受其害,因為跟法國的商業往來不久就終止了。1940年,瓜德羅普由法國親納粹的維希政府接管。跟美國的聯繫遂告中斷。瓜德羅普不能再將國內的甘蔗酒和香蕉出口,也不能輸入食物和其他產品。從紐約運來的聖經書刊有一次竟在皮特爾角城的港口被焚毀。

      可是,到1940年,皮特爾角城郊區一小群聚集起來研究聖經的耶和華見證人開始組成一個獨立小組,受守望台社所指揮。這是瓜德羅普的第一個小組。

      擺脫對人的恐懼而熱心傳道

      有些出席聚會的人很快就衷心接受真理。1940年9月,溫斯頓弟兄在珀蒂堡附近的拉萊扎爾河裡替七個人施浸。既然當地有許多海灘,何以他們要在河裡受浸呢?原來弟兄們認為這樣行較為適當。耶穌自己豈不是在約旦河裡受浸的嗎?當然,其實任何有足夠的水供受浸之用的地方都是適當的。a

      瓜德羅普的早期門徒都十分誠懇熱心,也毫不畏懼人。邦尚弟兄回顧早期的日子說:「我們在星期天出去傳道。我們既沒有受過訓練,知識也十分有限。所以我們各人只好以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跟別人攀談。我深信自己有責任要設法盡量使多些人歸信,於是站在皮特爾角城的天主教堂前面;一待彌撒舉行完畢便高聲喊道:『皮特爾角城的居民,請聽耶和華的話語。……』我在經上讀到,古代的先知便是以這種方式傳道的。我說了一會兒,便有一群人圍著我,有些細心聆聽,另一些則開始鼓噪。警署就在附近,結果我和內子都被逮捕。我們在警署逗留了一夜。」但他們並沒有因此就灰心而停止傳道。

      奧爾加·拉朗是個20歲的青年男子,他是另一個一旦認識真理就放膽傳道的人。他遇到小群見證人之後的第二個星期天就參加見證工作,後來更成為一位十分熱心、富於進取而毫不懼怕人的弟兄。他天生一副洪亮的嗓子,一開口就令人無法不注意。

      可是,這些基督徒在信心方面所經歷的考驗並非僅牽涉到作公開的見證。

      孤立期間在謙卑方面遭受考驗

      弟兄們只獲得很有限的資料作研究聖經之用。在跟這群孤立的見證人小組交往的30人當中,大部分仍未靈性成熟。戰時的種種限制使他們無法跟總社有進一步的聯絡。與此同時,西里爾·溫斯頓又因病返回多米尼加去,三個月之後便在那裡病逝了。弟兄們深愛他,但現在他們卻容許嚴重的難題在他們當中發生。他們渴望事奉耶和華,但以一般而言都以屬人的眼光去看組織。聚會在薩哈伊弟兄的家裡舉行,因此他認為自己有權作領導,但其他人卻不同意。1942年11月29日,內部的紛爭達到高潮。他們當中大部分人都決定跟隨米蘇當弟兄退出小組,到其他地方舉行聚會。薩哈伊弟兄則繼續在家中舉行聚會。這兩群人並不是由於教義問題產生歧見;相反,他們是因為性格不同而引起衝突。

      儘管兩群人彼此不和,他們仍繼續向人作見證,而人們也樂於聆聽。雙方都有一些誠懇的弟兄姊妹。但由於大家沒有實踐聖經的原則,結果便形成了一些與基督徒的身分背道而馳的情況。聖經勸勉說:「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要]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哥林多前書1:10;以弗所書4:1-3。

      在這艱難的時刻,薩哈伊弟兄終於重新跟總社取得聯絡。社方體會他在這方面所作的努力,也賞識他在戰時仍鍥而不舍地設法將書刊運進島上。1944年2月16日,社方寄出一封信到瓜德羅普,任命薩哈伊弟兄作連務僕人(主持監督)。當時他30歲。他雖然外表謙和柔弱,其實為人卻率直剛毅。

      社方委任薩哈伊弟兄督導會眾之後,接著致函對立的小組說:「你們這些另立門戶的弟兄……,從今以後應當跟他攜手合作,合力推廣王國的事務。既然基督不是分開的,……因此基督在地上的身體也必須保持團結。……我們相信,你們對主和王國的愛戴會促使你們所有人把你們對事情的個人感覺撇開,等候主的裁決,對行差踏錯的人執行處分。與此同時,各人應當勇往直前,繼續為主服務。」可是,要排解他們之間的不和是一件相當棘手的事。不是所有人都同意薩哈伊弟兄具備所需的資格去擔當職任。雖然許多人都渴望兩群人能夠重修舊好,但卻很難摒棄個人的成見。由於弟兄們缺乏靈性的成熟,結果分裂一直延續至1948年。

      1944年,受社方認可的會眾報告只有9個傳道員。

      名副其實的公眾聚會

      為了傳播聖經的真理信息,見證人在天氣暖和的晚上在街頭發表演說。講者高聲發言,不僅使在場的人能夠聽見,同時也引起途人的注意。拉朗弟兄由於聲音洪亮,所以時常分享這項服務特權。他憶述當時的情景說:「日落之後,我們在樹下或街口圍成一個圓圈。講者站在中間,其餘的人則手拿電筒照亮四周。節目以唱詩和禱告開始。演講會延續30分鐘至一小時,視乎講者所準備的資料有多少而定。主題都大同小異,因為他們的主要目的是要攻擊偽宗教。」

      這些聚會的確幫助了一些人認識聖經的真理。但並非人人都賞識這些演講。有時人們會在黑夜的掩護下向聽眾投擲石頭。可是,弟兄們依然留下來,直到聚會結束為止。他們認為:「如果兵士甘願在戰場上冒槍炮的危險,為什麼我們不可以為好消息的緣故忍受幾塊石頭的襲擊?」(提摩太後書2:3)有幾個傳道員甚至頭部被擊傷。一天晚上,一個姊妹拿著一盞大油燈照亮講者,突然有一塊石頭向油燈擲過來,但沒有擲中燈,卻擊中了一個在場聆聽的人的頭。後來這個人在醫院不治,兇手則被逮捕,帶上法庭受到嚴厲的懲罰。

  • 瓜德羅普
    1995耶和華見證人年鑑
    • 培養團結合一的精神

      與此同時, 社方也留意到瓜德羅普的危險情況——兩群人都努力事奉耶和華,但彼此並不團結。1947年,社方從鄰近一個海島派了一位操英語的環務監督,喬舒亞·斯蒂爾曼,前往探訪皮特爾角城的會眾。斯蒂爾曼弟兄受到熱烈歡迎。在他探訪的一週,總共有26個傳道員跟他一起從事組外傳道,顯然包括來自兩群人的個別分子。可是,他不懂法語。正如他在報告中指出,弟兄們雖然接獲一些英文的訓示,卻無法明白而將其譯成法文。他們的工作極之缺乏組織。弟兄們一個星期三次研讀社方出版的書籍,但卻沒有《守望台》雜誌。斯蒂爾曼弟兄指出,他們很渴望參加外勤服務。可是,他雖然力勸兩群人恢復團結,他的勸告卻未能產生即時的效果。

      後來在1948年,社方邀請拉朗弟兄遷回瓜德羅普去。他一回來就立即著手使兩群人重歸於好。有些弟兄十分渴望大家能夠盡快恢復團結,於是在凌晨4時便起床到山上向耶和華禱告,祈求上帝祝福他們為恢復和好所作的努力。在同一年的三月左右,延續五年之久的不和終於得以化解。傳道員的平均數目由1947年的13個躍升至1948的28個,最高數目達46。正如詩篇133:1說:「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

      可是,並非人人都喜歡見到弟兄們冰釋前嫌。有幾個人甚至堅決表示不想復合。他們於是自立門戶,創立了一個稱為「錫安使者」的教派。他們印製了一些單張,在先前基督徒弟兄聚會的地方門外分發。他們的一個領袖甚至買了一輛摩托車,好讓他可以跟蹤見證人,在他們傳道時暗中破壞他們的活動。可是,有一次他在跟蹤弟兄的時候跟一輛滿載甘蔗的牛拉車相撞,後來在醫院不治去世。自此之後,他的同黨就銷聲匿跡了。

      然而,要培養團結合一的精神,所牽涉到的不僅是一齊聚會和傳道而已。(以弗所書4:1-3)在那些日子,當地的弟兄不准姊妹們戴珠寶首飾或剪短頭髮,也不可沒有蒙頭便出席王國聚會所的聚會。這是由於他們誤解了聖經的某些勸告的緣故。他們需要獲得進一步的幫助,才能跟耶和華百姓的普世弟兄團結完全一致。社方後來在1948年派了兩位從基列畢業的海外傳道員到瓜德羅普,向他們提供所需的協助。

      最先兩位海外傳道員

      法國當局批准兩位加拿大籍的海外傳道員,肯尼思·錢特和沃爾特·埃文斯,在瓜德羅普居留一年。這些弟兄抵達後,會眾的活動就大大加強了。不過,這也同時掀起了反對的浪潮, 反對主要是由教士發動的。 1949年初,政府當局勒令兩位海外傳道員立即離境。

      雖然這樣,兩位海外傳道員在瓜德羅普逗留的短短日子,已使當地的弟兄在靈性上大受強化。現在,各弟兄更清楚明白聖經的原則;在組織的安排上,他們也漸漸學會按照普世耶和華見證人的模式而行。

      德博納的會眾

      在瓜德羅普最大的市鎮皮特爾角城以外,真理的種子也逐漸散播發芽。1941年,第二群會眾的根基奠下了。當時迪弗瓦爾·內斯托爾正臥病在皮特爾角城的一間醫院裡。他在那裡首次聽見真理,並且衷心接受。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