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恨彌漫全球警醒!2001年 | 8月8日
-
-
仇恨彌漫全球
仇恨像一頭脫韁猛獸,在世上橫行無忌。
在巴爾幹半島,一個省份最近發生種族清洗事件,元氣大傷。幾百年的仇恨,演變成大屠殺、饑荒、強姦、迫遷,房子、村莊給焚燒搶掠,農作物、牲口遭殃,現在仍到處是地雷。
在東南亞的東帝汶,七十萬人終日提心吊膽,害怕無辜枉死、遭毆打或亂槍掃射,及被迫離境,只好撇下家園,慌忙逃命。民兵趁火打劫,四出搶掠蹂躪。一個受害人說:「我好像籠中獸一樣任人宰割。」
莫斯科一幢公寓大樓,給恐怖分子埋下的炸彈夷為平地。爆炸發生後,94具無辜受害者的屍體散落各處,當中不乏兒童,在爆炸中受傷的也超過150人。這類恐怖事件過後,人們往往問道:「下一個受害的是誰呢?」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種族主義分子瞄準一群猶太裔兒童開槍,傷了幾個人,稍後又殺了一個菲裔郵遞員。
如果把仇恨描述為一場全球瘟疫,一點也不算過分。種族不和、宗教仇恨跟目無法紀朋比為奸,導致國不成國,家不成家。有的國家出現大規模的種族滅絕事件。只因為別人跟自己「不一樣」,人們就喪盡天良,幹出令人髮指的惡行。這一類新聞差不多每天總少不了。
要制伏仇恨這頭惡獸,就得明白仇恨的來由。仇恨是與生俱來的嗎?還是耳濡目染?仇恨的枷鎖能掙脫的嗎?
[第3頁的圖片鳴謝]
Kemal Jufri/Sipa Press
-
-
仇恨的根源警醒!2001年 | 8月8日
-
-
仇恨的根源
仇恨很早就在人間舞台上粉墨登場。聖經的創世記4:8說:「到了郊野,該隱就襲擊弟弟亞伯,把他殺了。」聖經執筆者約翰問道:「他為什麼殺弟弟呢?」「因為他所做的事邪惡,他弟弟所做的事正義。」(約翰一書3:12)該隱因妒成恨,把亞伯殺了,這樣的事屢見不鮮。箴言6:34說:「嫉妒挑起漢子的烈怒。」今天,財雄勢大、衣豐食足,或具有其他優勢的人,同樣易招忌恨,事端由此而生。
無知與恐懼
仇恨的誘因不一而足,嫉妒不過是其中一種罷了。無知、恐懼,也常常能誘發仇恨。一個隸屬恐怖組織的年輕種族主義者說:「我曉得仇恨以前,先曉得懼怕。」這種恐懼常常根植於無知。根據《世界圖書百科全書》,偏執己見的人斷事論人「往往無憑無據。……他們先入為主,對於跟個人看法相衝的事物,常加以歪曲、曲解,甚至充耳不聞」。
這些偏見從哪裡來?一個網上諮詢服務機構說:「文化由往昔的事物堆積而成,偏見則由個人的背景際遇而生。」
且舉個例。在美國,販賣黑奴的歷史叫白人和黑人關係緊張,情況持續至今。父母對某種族存有偏見,兒女耳濡目染,看法往往大同小異。一個白人種族主義者說,他因而「對黑人抱有成見,『敬』而遠之」。
有些人則認為,跟自己背景不一樣的人一無是處。他們也許曾跟某種族文化背景的人來往,鬧得不甚愉快,因此一刀切的認定該種族文化的人都同樣 不濟,或惹人討厭。
事事偏執,叫人生厭,但整個國家民族都偏執,問題非同小可。人要是認為個人的國籍、膚色、文化或語言凌駕他人,就很容易心存偏見,產生仇外情緒。20世紀期間,這類偏見更常常訴諸暴力。
仇恨、私見,不一定由膚色或國籍所引起。美國賓雪法尼亞大學研究員克拉克·麥考利說:「隨便把人分成兩組,哪怕只是由擲硬幣來決定,已足以引起不和。」每當提到偏見,人們常常想到這個經典實驗:一位教師把三年級生分成兩組——藍眼睛的和棕色眼睛的,沒多久,兩組人就互相仇視起來。像擁護某支球隊等小事,有時候也能觸發激烈衝突。
為何暴行不絕?
人們為什麼往往把仇恨訴諸暴力?研究員曾深入探索問題,目前仍只能以理論解釋。克拉克·麥考利搜集了大量跟暴力和侵略行為有關的文獻。他引用一個研究,表明「暴行跟發動戰爭和好勝心理有關」。研究員發現,「曾參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特別是戰勝的國家,在大戰結束後,兇殺案都上升了」。聖經說,我們生活在戰禍頻仍的時代。(馬太福音24:6)形形色色的暴行增加,或多或少是這些戰爭促成的嗎?
其他研究員試著從生物學角度解釋人類的侵略行為。一項研究試圖把某些侵略行為跟「腦中的血清素水平低落」掛鉤。另一個流行假說則把侵略傾向諉過於遺傳。一個政治學家辯稱:「[仇恨]可能主要是遺傳的。」
聖經說,人生來就不完美,在品格上有瑕疵、有缺陷。(創世記6:5;申命記32:5)十全十美的人世上固然沒有,但這不等於人人都會盲目仇恨他人,這樣做的人畢竟只佔少數,因此,仇恨必定是後天形成的。著名心理學家戈登·奧爾波特說:「沒有證據顯示嬰兒的本性是愛破壞的。……一般來說,嬰兒對人沒什麼戒心,對外界刺激,也多半不怎麼抗拒。」這類說法認為人的不良傾向:侵犯人、偏見和仇恨,主要是後天形成 的!人看來只因有人煽風點火,推波助瀾,才仇恨別人。
荼毒思想
新納粹黨、光頭黨或三K黨等,常常帶頭煽動仇恨。這些組織往往以生於破碎家庭,或易受擺布的年輕人為招攬對象。有的年輕人缺乏安全或自卑感重,也可能認為加入這些組織,能讓他們有所歸屬。
在鼓吹仇恨方面,互聯網也「功不可沒」。最近一項統計顯示,煽動仇恨的網站可能多達1000個。根據《經濟學家》週刊,一個這類網站的主持人說:「藉著互聯網,我們有機會把看法公諸於世。」他的網站還有專為兒童而設的網頁。
青少年上網聽音樂,有時會碰巧連接到一些網站,聽到挑動仇恨的音樂,還可以把音樂下載。這些音樂通常又吵耳又激情,歌詞表達強烈的種族主義思想。這類網站又可連接到其他新聞組、聊天室或網站,通通以煽動仇恨為主。
這類網站有的還加插了遊戲和活動,供年輕人玩耍。一個新納粹黨的網站試圖用聖經證明種族主義、排猶主義是有道理的,其中有個網頁是填字遊戲,內容充滿種族主義色彩。目的何在?「這樣,白種的年輕人就能明白我們鬥爭的方向了。」
不過,掀動仇恨的人不都是思想偏執的。巴爾幹半島最近發生連場衝突,一位社會學家曾發表有關文章。他說,有的著名作家和言論舉足輕重的人「寫文章時,都愛嘩眾取寵,鼓吹仇恨,慫恿人肆無忌憚,叫人黑白不分,……以及歪曲事實」,讓他「傻了眼」。
仇恨擴散,教士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在《神聖的仇恨——90年代宗教衝突》裡,作家詹姆斯·霍特的評論叫人震驚不已。他說:「宗教本該導人向善,造福社群,卻常常挑動仇恨,導致戰爭和恐怖活動。20世紀90年代還有這種事,真是一大諷刺。」
仇恨的成因看來多而複雜,不一而足。這麼說來,人是不能以史為鑑,也沒法避開仇恨的禍害的嗎?小至個人,大至國際層面,該怎麼辦,才能消弭誘發仇恨的誤會、無知和恐懼呢?
[第6頁的精選語句]
仇恨和偏見是後天形成的!
[第4,5頁的圖片]
仇恨和偏見……
……不是與生俱來的
[第7頁的圖片]
煽動仇恨的組織利用互聯網招攬青少年成員
[第7頁的圖片]
宗教往往助長衝突
[鳴謝]
AP Photo
-
-
掙脫仇恨的枷鎖警醒!2001年 | 8月8日
-
-
掙脫仇恨的枷鎖
「要愛你們的仇敵。」——馬太福音5:44。
兩國一向勢如水火。一連數天,兩國領袖進行緊密的和平談判。一個工業強國的政治首長在場充當和事老,希望以其影響力和外交手腕,叫兩國化敵為友,言歸於好。很可惜,結果適得其反。幾星期後,兩國就爆發《新聞週刊》所描述,「二十年來最激烈的一次衝突」。
在全球各地,政治首腦一向不遺餘力地協商謀和,但在追求民族或國家利益的組織之間的仇恨,始終沒減退跡象。無知、偏見誘發仇恨,加上有人推波助瀾,暴行往往變本加厲,愈演愈烈。今天,各國領袖到處尋覓良方,苦無所獲,卻沒留意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近在咫尺,自古已有;這關鍵就在登山寶訓裡。在登山寶訓裡,耶穌基督敦促聽眾遵行上帝的教誨,「要愛你們的仇敵」是其中之一。不錯,要化解仇恨,消除成見,「要愛你們的仇敵」不光是上上之策,也是惟一可行的辦法!
有些人認為,「要愛仇敵」這番話不切實際,是壓根兒行不通的,也就全不放在心上。但仇恨如果是後天形成,難道就不能加以掃除 嗎?因此,耶穌的話是化解仇恨的良策,是行之有效的。哪怕是宿怨世仇,人都能拋諸腦後。
且想想耶穌在生時猶太人的處境。羅馬軍隊一直以強權統治,叫猶太人吃重稅,受折磨,被剝削。猶太人彷彿給人玩弄於掌上,任人宰割。(馬太福音5:39-42)此外,有些猶太人也因為睚眦之怨,懷恨在心,視同胞如敵人。(馬太福音5:21-24)耶穌期望在場聆聽的人能倒過來,愛那些傷害他們的人,是合乎現實的嗎?
「愛」的真諦
首先,要明白耶穌所說的「愛」,並非指知己密友之間的深厚感情。在希臘原文裡,馬太福音5:44所說的愛是阿格配。阿格配 所指的,是以原則為主導的愛,不一定涉及溫情。具有阿格配 的人受公義原則支配,也就會以他人的利益為念,不管對方的品行如何,因此,阿格配 這種愛能戰勝仇恨。耶穌給羅馬士兵掛在柱上時,就以身作則,讓人明白阿格配 的含意。當時,耶穌沒詛咒行刑的人,反而禱告說:「父親啊,求你寬恕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路加福音23:34。
人人都遵守耶穌的教訓,彼此相愛,這樣的事可能嗎?不。聖經說,世界的情況每況愈下,人類正走向滅亡。提摩太後書3:13預言:「邪惡的人和冒名騙子必越來越壞。」話雖如此,個人要是學習聖經,受聖經的公義原則所薰陶,要撇除仇恨也不是沒可能的。事實表明,許多人因此能抵禦仇恨的洪流,不致讓其淹沒。請看看以下的真實事例。
學習愛人
若澤a13歲就加入恐怖組織,參與游擊戰。組織的成員跟若澤說,如果有人涉嫌做了不公不正的事,就要視如寇仇,可能的話,幹掉也無妨。若澤眼看不少友伴死去,心中怨憤難平,很想復仇雪恨。他製造手榴彈時,老是自忖:「為什麼人生這麼痛苦?要是真的有上帝,他難道沒看見嗎?」若澤終日以淚洗臉,思緒紊亂,心中抑抑。
後來,若澤接觸到當地的耶和華見證人。他第一次參加見證人的聚會,就留意到當中彌漫著友愛氣氛。人人都親切地向他問好。稍後,若澤和見證人討論到一個問題,也就是「上帝為什麼容許惡事發生?」b,結果,積壓在心頭的疑問終於找著答案了。
若澤學習聖經,知識日增,生活和思想都改變過來。他明白到「沒有愛心的,還留在死亡之中。凡恨弟兄的,都是殺人的。……凡殺人的,都沒有永生留在他裡面。」——約翰一書3:14,15。
不過,若澤好不容易,才能跟恐怖組織脫離關係。他每次到見證人的王國聚會所去,都給人跟蹤。若澤在恐怖組織裡認識的人,有的還參加聚會,看看若澤為什麼會判若兩人。他們知道若澤不會出賣組織,也不會對他們構成威脅後,才放下心來,不再纏擾他。若澤17歲受浸,成為耶和華見證人後不久,開始全時傳道。今天,若澤不再盤算如何殺人,還向人宣講愛和希望的信息!
沖破種族藩籬
爭取種族權益的團體能拋開仇恨,沖破彼此之間的藩籬嗎?英國倫敦有個耶和華見證人小組,組裡的人都說阿姆哈拉語。這個小組共有35人——20個埃塞俄比亞人,15個厄立特里亞人。在非洲,這兩族人最近曾因為種族仇恨而打起仗來,但在倫敦這小組裡,他們卻和睦共處,一起崇拜上帝。
小組裡有個見證人是埃塞俄比亞人。他的家人曾跟他說:「千萬別相信厄立特里亞人!」但現在,他不但信任厄立特里亞裔的基督徒同工,還以弟兄姊妹相稱!組內的厄立特里亞人一般都說提格里尼亞語,卻學習阿姆哈拉語,即埃塞俄比亞弟兄所說的語言,這樣,兩族人就能一起研讀聖經了。愛上帝的心能「完美地維繫團結」,這不是有力的證據嗎?——歌羅西書3:14。
往者已矣
人要是曾遭受非人待遇又怎樣呢?懷恨在心不是人之常情嗎?曼弗雷德是德國人。他受過六年共產牢獄之苦,無他,只因為他是耶和華見證人。曼弗雷德有沒有痛恨惡待他的人,或想過報復呢?他說:「沒有。」據德國《薩爾布呂肯報》報導,曼弗雷德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很明顯,曼弗雷德實踐聖經的教訓:「誰都不要以惡報惡。……只要自己做得到,就要盡力跟所有人和睦相處。」——羅馬書12:17,18。
仇恨不再!
耶和華見證人不會自詡是十全十美的。他們也常常覺得,要拋開舊仇宿怨,說易行難,得不斷努力實踐聖經原則才行。但大體上,見證人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證明學習聖經的人的確能拋開仇恨。見證人登門探訪,幫助人學習聖經,每年有成千上萬人因而摒棄了種族主義和偏見。c(請參閱附欄:「實踐聖經勸告,助人擺脫仇恨」。)這些人的經歷證明,將來在上帝王國督導下推行的教育計劃,能把仇恨連根拔起。在主禱文裡,耶穌曾教人為這個王國禱告:「願你的王國來臨。」——馬太福音6:9,10。
聖經應許,在這個屬天政府督導下,「認識耶和華的知識必遍滿大地」。(以賽亞書11:9;54:13)以賽亞先知說:「上帝必在列國當中判斷善惡,解決各族之間的爭端。他們要把刀劍打成犁頭,把槍矛打成鐮刀。國與國不再拔劍相攻,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以賽亞書2:4)這個預言在全球各地應驗時,仇恨這頭惡獸將從此絕跡,不再戕害人類!
[腳注]
a 不是真名。
b 請參閱耶和華見證人出版的《帶來永生的知識》,第8章:「上帝何以容許人受苦?」
c 想免費學習聖經,請聯絡本地的耶和華見證人,或寫信給本刊出版社。
[第11頁的附欄]
實踐聖經勸告,助人擺脫仇恨
● 「你們當中的戰事和爭鬥是哪裡來的呢?貪圖享樂的慾念在你們體內互相衝突,這種慾念不正是禍根嗎?」(雅各書4:1)我們學會克制一己慾望,就常常能減少同別人衝突。
●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及別人的事。」(腓立比書2:4)為他人設想,也能避免無謂的紛爭。
● 「你要壓抑怒氣,離棄烈怒;不要氣憤,這樣只會作惡。」(詩篇37:8)我們能夠控制衝動易怒的性子,同時必須這樣做。
● 「[上帝]從一個人那裡造出萬國萬族,讓他們住在全地上。」(使徒行傳17:24,26)我們全是人類大家庭的成員,覺得自己的種族比其他的優秀,是說不過去的。
● 「凡事都不要好辯爭勝,不要自命不凡,倒要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優越。」(腓立比書2:3)別人總有些優點是我們沒有的。見識淺薄的人才會小看他人。沒有任何種族或文化是十全十美的。
● 「所以我們只要有機會,就該對所有人行善。」(加拉太書6:10)不管對方是什麼種族、文化,我們只要和藹可親、樂於助人,就能消除隔閡和誤會。
[第8,9頁的圖片]
埃塞俄比亞裔和厄立特里亞裔的見證人和睦共處,一起敬拜上帝
[第10頁的圖片]
曼弗雷德受過共產牢獄之苦,卻沒有向仇恨低頭
[第10頁的圖片]
實踐聖經教訓,有助於除去人與人之間的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