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部分:約公元前1500年以降——印度教——你的名字是寬容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人生的目標是要獲得解脫,擺脫無情的再生循環,被那稱為梵天的一切秩序的終極來源所吸納。
-
-
第7部分:約公元前1500年以降——印度教——你的名字是寬容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渴望解脫的觀念是基於歷史家杜蘭特(Will Durant)所謂的「對生命的厭惡……,這是印度教一切思想的暗流。」這種黯淡、悲觀的態度建於《彌勒優婆尼沙曇經》,它問道:「此身既為諸般欲念所苦,例如憤怒、貪婪、妄想、恐懼、沮喪、羨妒、與可悅的事物分離、擺脫不了可厭的事物、飢餓、乾渴、衰老、死亡、疾病、憂傷等,在這些慾望中享樂又有什麼好處呢?」
《普拉拿》提出一個逃避這種不幸情況的方法。《普拉拿》(意即古事)是一系列的文獻,很可能在公元第一世紀輯成。這些經流傳得相當廣泛,是一般平民的經典。《伽路達普拉拿》聲稱:「真正快樂有賴於滅絕一切感情。……有愛就有煩惱。……捨棄了愛就得到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