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印度教——尋求解脫的宗教
    人類尋求真神
    • 16.(甲)大多數印度教徒對階級制度懷有什麼看法?(乙)關於階級制度,甘地發表過什麼言論?

      16 印度教一個廣為人知的特色是瓦爾納,意即階級制度。這種制度把社會劃分成幾個嚴格的階級。(請參看第113頁的附框。)雖然佛教徒和耆那教徒揚棄這種制度,我們卻留意到印度教社會仍然被這種制度所分割。正如美國和其他地方仍持續出現種族歧視,同樣,階級制度在印度人心目中已經根深柢固。這是階級意識的一種形式,至今這種意識在英國和其他地方的社會仍以較小的程度出現。(雅各書2:1-9)是故,一個人若在印度的嚴格階級制度中出生,就差不多無法加以擺脫。事實上,一般印度教徒也不求擺脫。他將之視為命中注定的事,是一生無法逃脫的命運,是前生所為(「業」)的結果。但階級制度究竟是怎樣開始的呢?我們不得不再次回顧印度教的神話。

      17,18.據印度教神話說,階級制度是怎樣開始的?

      17 據印度教神話所載,最初的四個主要階級是按照人類原始的父親人物——原人(Purusha)——的身體部分來劃分的。《黎俱吠陀》的讚美詩說:

      「他們分割原人時把他分成多少份?

      他們把他的口、他的雙臂稱為什麼?把他的雙腿、雙足稱為什麼?

      婆羅門[最高階級]是他的口,他的雙臂稱為剎帝利。

      他的兩腿成為吠舍,他的雙足產生了首陀羅。」——《世界經典》。

      18 因此,最高階級的婆羅門僧侶據稱出自原人的口,即他的最高部分。統治階級或武士(剎帝利)來自他的兩臂。稱為吠舍的商人和農夫起源於他的雙腿。最低級的首陀羅,即勞工階級,則來自他身體的最低部分——雙足。

      19.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什麼階級產生?

      19 後來還有更低的階級產生,稱為賤民或不可接觸者,甘地則以較仁慈的口吻稱他們為哈利珍,意即「屬於毗濕奴神的人」。雖然不可接觸者的制度自1948年以來已在印度被列為非法,但不可接觸的賤民依然過著非人生活。

      20.階級制度還有些其他什麼特色?

      20 隨著時間過去,階級的數目也日漸增多,印度社會中的各行各業均分屬於各種不同階級。這種把人囿限於某個社會階層的古代階級制度其實帶有種族色彩,「其中包括不同的種族類型,從[膚色較淺的]雅利安人至[膚色較深的]達羅毗荼人之前的種族不等。」瓦爾納(階級)一詞的原意是「顏色」。「為首的三個階級是膚色最淺的雅利安人;第四個階級由皮膚黝黑的非雅利安土著構成。」(《神話傳說叢書——印度篇》,麥肯齊[Donald A. Mackenzie]著)事實上,關於「業」的宗教主張使印度的階級制度變本加厲,把千百萬人困在永久的貧窮和不平之中。

  • 印度教——尋求解脫的宗教
    人類尋求真神
    • 婆羅門(Brahman)——僧侶,階級制度的最高層;最高的實體也以此為名。可參看第116頁

  • 印度教——尋求解脫的宗教
    人類尋求真神
    • 哈利珍(Harijan)——不可接觸階級的成員;意即「上帝的子女」,是甘地所賜的嘉名

  • 印度教——尋求解脫的宗教
    人類尋求真神
    • 剎帝利(Kshatriya)——專業人士、統治階級和武士,階級制度的第二層

  • 印度教——尋求解脫的宗教
    人類尋求真神
    • 首陀羅(Sudra)——勞工,四個主要階級中最低的一層

  • 印度教——尋求解脫的宗教
    人類尋求真神
    • 吠舍(Vaisya)——商人和農人階級;階級制度中的第三層

  • 印度教——尋求解脫的宗教
    人類尋求真神
    • 1.業瑜伽(Karma Yoga)——「業瑜伽(行動之道)是行動的訓練。基本上說來,業道意味到按照人的生活處境來行法(dharma)。人人都要履行若干責任,例如禁戒殺生、禁戒酒肉,但個別的人所要作的特殊道法則視乎那人屬於什麼階級和居於什麼地位而定。」——《亞洲各大宗教》。

      這種瑜伽嚴格地在階級的範圍內施行。為了保持階級的純淨,人不可與不同階級的人通婚或進食;人屬於什麼階級則視乎人在前生所作的業而定。因此人並不把自己屬於某個階級視為不公平,而是將其視作前生的遺產。印度教的哲學並不把所有男女視為完全平等。相反,人憑著階級、性別、甚至膚色而劃分。通常人的膚色越淺,便屬於越高的階級。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