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第7部分:約公元前1500年以降——印度教——你的名字是寬容
    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有一個時期,以動物作祭牲曾是崇拜的重要部分,需要由祭司主持必需的儀式。婆羅門祭司的勢力日益強大,後來甚至成立一個支派,稱為婆羅門教。奧根(T. W. Organ)說:「祭司們受人畏懼和尊崇比諸神更甚,因為祭司只要把儀式變更一下,就可以消滅敵人。」由於獻祭儀式越來越複雜,遂產生了一種趨向,強調苦行主義或肉體上的禁欲。

      輪迴是基本的信條。這個信條最遲在《優婆尼沙曇》(《奧義書》)中宣布。《優婆尼沙曇》是印度教的一套經書,最可能是在公元前第一千年的上半期寫成。書中主張人死後在天堂或地獄暫住,然後按照業律轉世為人或動物,比生前所享的地位較高或較低。人生的目標是要獲得解脫,擺脫無情的再生循環,被那稱為梵天的一切秩序的終極來源所吸納。

      吠陀教信奉許多的神。不過,據《印度哲學概念》一書所載,它的信徒對此感到不滿,因此「逐漸趨向一神的概念,……把以前的諸神綜合起來……成為一個概念化的神。」因此,稱為梵天的神是不具人格、沒有任何屬性和特質的,但卻化身為各個不同的神祇。

      渴望解脫的觀念是基於歷史家杜蘭特(Will Durant)所謂的「對生命的厭惡……,這是印度教一切思想的暗流。」這種黯淡、悲觀的態度建於《彌勒優婆尼沙曇經》,它問道:「此身既為諸般欲念所苦,例如憤怒、貪婪、妄想、恐懼、沮喪、羨妒、與可悅的事物分離、擺脫不了可厭的事物、飢餓、乾渴、衰老、死亡、疾病、憂傷等,在這些慾望中享樂又有什麼好處呢?」

  • 第7部分:約公元前1500年以降——印度教——你的名字是寬容
    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加爾各答的祭司喇馬克立什拿試圖把印度教和他認為是最好的西方宗教思想混合起來。他辯稱,正如水在不同的語言裡有不同的名稱,同樣,「永久的智慧和至福之源,有人稱之為上帝,有人稱之為阿拉,有人稱之為耶和華,有人稱之為哈里,也有人稱之為梵王。」正如「人可以憑梯子、竹枝、樓梯和繩子之助登上屋頂,接近神的方法也可以殊途同歸。……不同的信仰只是通往全能者那裡的殊途而已。」

      這樣的寬容態度使印度教的崇拜兼收並蓄。它容許有些教派帶領人崇拜梵王(婆羅門教),其他的崇拜毗濕奴(毗濕奴派),還有些則崇拜濕婆(濕婆派)。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