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部分:公元前1513年以降——宗教最暢銷書警醒!1990年 | 1月8日
-
-
另一方面,印度教則在受接納的正典和其他被視為半神聖資料之間作出區分。印度教的一般神聖作品稱為《天啟》(Sruti), 意思是「從聆聽而學習」,所指的是重要的啟示,包括《吠陀經》和《優婆尼沙曇》(《奧義書》)在內。
-
-
第6部分:公元前1513年以降——宗教最暢銷書警醒!1990年 | 1月8日
-
-
在另一方面,據《宗教百科全書》所載,《吠陀經》的續集《優婆尼沙曇》早在公元前第八至第四世紀就以梵語編纂,但要到「公元1656年才初次用文字記錄下來」。這並非出於疏忽而是蓄意的。歷史家杜蘭特(Will Durant)解釋:「《吠陀經》和史詩都是歌曲,是給人世世代代傳誦的;它們不是讓人用眼睛去讀而是用耳朵去聽的。」
有些印度教徒和佛教徒仍然聲稱,經文只用口頭傳誦才能表達最大的韻味和意義。因此他們對念經——據稱具有拯救能力的詞語——特別重視。《新大英百科全書》說,「據稱以正確的方式和發音念經也許能勸使或甚至迫使諸神將魔術和屬靈的力量賜給信徒,這種力量是不能以其他方法得到的。」
誰的話語?為多少人而作?
並非所有經典都聲稱是神的作品或要求人將之廣為宣揚及供應萬民閱讀。例如,印度教的《優婆尼沙曇》(意思是「坐近」)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宗教導師們慣於只把祕密教理傳給最優秀和最得意的門生,亦即「坐近」他們的人。《宗教百科全書》說:「優婆尼沙一詞含有奧祕的色彩。事實上,《優婆尼沙曇》明確地表示,其中的教理並不打算傳授給一般人……[而是]挑選出來的人才可以聽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