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歷史可信嗎?
    警醒!2001年 | 3月8日
    • 歷史可信嗎?

      「讀歷史使……我們覺得,大家都是同一個團體的成員。這個團體從我們出生以前的悠悠歷代,一直延續到我們死後的千秋萬世。」——《歷史研究指南》,邁克爾·斯坦福著。

      忘記歷史,猶如抹去記憶。沒有歷史,你和家人、部族以至整個民族,就像沒有根源,沒有過去似的。要是這樣,眼前一切就變得毫無根據了,也沒有什麼意義可言。

      歷史是前人經歷的總匯,很值得我們借鑑。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記取歷史教訓,就能避免重蹈覆轍。一位哲學家斷言,忘記過去的人要罰他們重複過去。多讀歷史能開闊我們的思想,使我們對古代的文明世界、以往的驚人發現和昔日的傳奇人物,有進一步的了解,也教曉我們用不同的觀點看事物。

      既然歷史所記述的都是前人往事,我們又怎能確定這些記載是可信的呢?很明顯,歷史記事必須真實可靠,我們才能從中吸取寶貴的教訓。歷史事實不是全都迎合我們的心意,但我們弄清楚真相後,就該坦然接受。歷史猶如美中帶刺的仙人掌,既能啟發思考,又能刺痛人心。

      在接續的文章,我們會探討歷史的不同方面,看看我們所讀的歷史是否真實可靠。我們也會談談,信史對明辨事理的讀者有什麼益處。

      [第3頁的圖片]

      奈費爾提蒂王后

      [第3頁的圖片]

      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吸取什麼教訓?

      [第3頁的圖片鳴謝]

      Nefertiti: Ägyptisches Museum der Staatlichen Museen Preußischer Kulturbesitz, Berlin

      Border: Photograph taken by courtesy of the British Museum

  • 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吸取什麼教訓?
    警醒!2001年 | 3月8日
    • 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吸取什麼教訓?

      「對歷史學家來說,沒什麼比詳實記述事情的前因後果更重要。」——格拉爾德·施拉巴赫,歷史學助理教授。

      歷史學家常常問道:某些事件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要發生?比方說,歷史告訴我們,羅馬帝國衰亡了。但羅馬帝國為什麼衰敗下來?是因為統治階層貪污腐化,荒淫無度?還是因為帝國幅員太廣,難以管治,加上軍費開支浩大呢?是因為羅馬帝國樹敵太多?還是因為兵力不夠敵軍雄厚?

      東歐的共產主義政體,過去一直對西方國家構成威脅。沒想到,近年來在東歐一個接一個的國家,共產政權彷彿在一夜之間瓦解了。背後原因是什麼?我們可以從中吸取什麼教訓?歷史學家想要尋求的就是這類問題的答案。他們提供答案之餘,對事情所作的評述到底帶有多少個人偏見呢?

      歷史可信嗎?

      與其說歷史學家是科學家,倒不如說他們更像歷史的偵探。他們研究分析歷史記錄,質疑問難,尋根究底,目的是要查明真相。很可惜,他們常常迷失方向,看不清前進的目標。一個原因是,歷史學家的工作主要同人有關。活人的心思他們尚且不能識透,何況是死人的。此外,歷史學家可能有先入之見,也可能抱有成見。由於這個緣故,最優秀的歷史著作有時所反映的,充其量也不過是作者本人對歷史事件的重新演繹而已。

      當然,歷史學家有自己的觀點,不一定表示他的著作失實。聖經的撒母耳記上下兩卷、列王紀上下兩卷和歷代志上下兩卷,分別報導相同的事件。雖然這幾卷書是由五位執筆者寫成的,但其中的記載並沒有顯著的矛盾,也沒有大的差錯。四福音的記載也一樣。聖經執筆者甚至把個人的缺點和愚蠢的過失記錄下來。世俗的作家很少會這樣做。——民數記20:9-12;申命記32:48-52。

      讀歷史,除了考慮作者可能抱有成見之外,還要考慮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作者的動機。邁克爾·斯坦福在《歷史研究指南》寫道:「每逢聽到手握大權的、貪求權勢的,或他們的同夥,講述過去所發生的事,歷史學家都必須持懷疑態度,審慎對待。」如果歷史著作字裡行間流露出國家主義精神,甚至明目張膽地煽動民族主義狂熱,作者顯然是別有用心。遺憾的是,有些歷史教科書也鼓吹這樣的精神。某國所頒的政令公開聲明,教授歷史的目的在於「鞏固人民的民族主義感情,增強他們的愛國心……因為教授國史能鼓動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的愛國行為」。

      篡改歷史

      有時候,歷史記載不僅受個人偏見所支配,還被人做了手腳。且舉例說明。《歷史真相》一書指出,前蘇聯政府「刻意把托洛茨基的名字從史冊中刪去,使這名政委在蘇聯史上消失蹤影」。托洛茨基到底是誰?他是俄國十月革命的領導人,在列寧之下居第二位。列寧死後,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發生了衝突,被開除出黨,後來遭暗殺。前蘇聯政府甚至把百科全書中涉及托洛茨基的內容全部除去。歪曲歷史,焚毀唱反調的書刊,凡此種種,都是獨裁政權慣用的手段。

      篡改歷史不是什麼新事。這個做法源遠流長,至少可以上溯到古代的埃及和亞述。不管是法老、君王還是皇帝,個個都心高氣傲,自命不凡,一心要名留史冊。他們習以為常地誇大自己的功績。至於不光彩的事,例如吃敗仗,他們不是輕描淡寫,就是把有關的記載刪除。有時候,他們甚至對不光彩的事隻字不提。且看看古代以色列的歷史。聖經對以色列的君王和臣民都一視同仁,把兩者的功過揭露無遺,跟埃及和亞述的記載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歷史學家怎樣考證古代文獻的真確性?他們把這些文獻跟古代的賦稅記錄、法典、拍賣奴隸的告示、商業信件、業務記錄、私人信件、私人檔案、陶器碎片的刻印文字、航海日誌、在墓穴裡發現的遺物等等比較比較。這些文物可提供不同的線索,使歷史學家對官方記錄有進一步的了解。誠實的歷史學家通常會說清楚,有什麼地方是空白的,有什麼事物還不能確定。有時他們也會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論。不管怎樣,為求對歷史事件有平衡合理的看法,精明的讀者準會多方查證,翻閱不同的參考書。

      儘管歷史學家要面對很多棘手的問題,他們的工作還是大有貢獻的。一部歷史著作指出:「世界歷史雖然難寫,……但對我們關係重大,是我們必須認識的。」通過歷史,我們既可以窺見前人的經歷,也可以進一步了解人類目前的處境。比方說,我們很快就看出,人類從古到今都展現出同樣的個性特徵。世人一次又一次地顯出這些特徵,對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也許由於這個緣故,歷史重演這句話就應運而生了。說歷史重演又是否完全正確呢?

      歷史真的重演嗎?

      根據往昔的事態發展,我們能夠準確無誤地預告未來嗎?某些類型的事件確實重複出現了。例如,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說:「曾經存在的文明,最後都一一瓦解了。」他接著又說:「歷史所記敘的都是徒勞無功、壯志未酬的故事。……身為歷史學家,我常常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悲劇是避免不了的。」

      其實,帝國衰亡的經過,沒有兩個是一模一樣的。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在一夜之間,被米底亞人和波斯人攻陷了。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希臘帝國分裂為幾個王國,最後通通給羅馬帝國吞併了。至於羅馬帝國的滅亡經過,這個問題一直引起爭論。歷史學家格拉爾德·施拉巴赫問道:「羅馬帝國是 在什麼時候垮台的?羅馬帝國真的垮了台嗎?在公元前400年和公元前600年之間,西歐有些情況 改變了,但大部分還是一如既往。」a很明顯,歷史上有些事態發展是會重複出現的,但不是全部。

      歷史不斷提醒我們,人為統治往往以失敗告終。由於統治階層只顧利己、目光短淺、營私舞弊、任人唯親、貪權好利,德政從古到今都難以實施。史冊滿是有關軍備競賽、條約失效、戰禍頻仍、社會暴亂、貧富不均、經濟崩潰的記載。

      為了說明這點,請留意《哥倫比亞世界史》怎樣評論,西方文明對世界其他地方所產生的影響:「哥倫布和科爾特斯使西歐的人民大開眼界,看出對外擴張大有可為。西歐的人民千方百計要別人改信自己的宗教,不擇手段地追名逐利。他們動不動就訴諸武力,強行把西方文明傳播到幾乎全球每個角落去。西方的侵略者得寸進尺,貪得無厭。他們利用先進武器,迫使其他國家成為歐洲列強的附庸。……簡單地說,這些大洲[非洲、亞洲和南北美洲]的人民,持續不斷地遭到西方人的殘酷剝削。」聖經的傳道書8:9說:「這人管轄那人,令人受害。」這句話多真實啊!

      鑑於人類的往跡乏善可陳,德國一位哲學家禁不住嗟嘆:歷史告訴我們,人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過任何教訓。耶利米書10:23說:「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人沒有能力定自己的腳步,這件事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遭遇的困難比以往任何時候要多,規模也是空前未有的。既然這樣,我們怎麼能夠應付呢?

      前所未有的困難

      在人類歷史上,地球從沒有像現在那樣,備受各種各樣的難題所威脅:濫伐森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動植物紛紛絕種、臭氧層變得稀薄、污染、全球氣溫上升、海洋生態瀕危、人口爆炸等等。

      《自然環境滄桑史》一書指出:「環境瞬息萬變,現代社會窮於應付。」《世界監察》雜誌的編輯埃德·艾爾斯寫道:「我們面對的困難,是我們從沒有經歷過的。儘管有無可辯駁的證據表明事情非同小可,我們還是懵然不覺。叫我們束手無策的困難就是,在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裡,生物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使自然生態發生了巨變。」

      考慮到這些及其他相關的問題,歷史學家帕爾東·蒂林哈斯特聲稱:「社會發展的方向已經變得複雜無比。我們大多數人都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情況實在令人害怕。歷史學家能提出什麼指引,給迷惑不解的現代人呢?他們所能提供的看來很有限。」

      歷史學家也許茫然無措,不知該提出什麼意見才好。我們的創造主早就成竹在胸。他在聖經裡預告,在最後的日子,世界會有「難以應付的兇險時代」。(提摩太後書3:1-5)正如下篇文章指出,耶和華還進一步給我們指明出路。這是歷史家無法做到的。

      [腳注]

      a 施拉巴赫的評論跟但以理先知的預言一致。但以理預告,羅馬帝國會被內部衍生的政治勢力所接替。請參看《要留意但以理的預言!》的第4和第9章,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

      [第5頁的精選語句]

      「每逢聽到手握大權的[人]……講述過去所發生的事,歷史學家都必須持懷疑態度,審慎對待。」——歷史學家邁克爾·斯坦福

      [第4頁的圖片]

      尼祿皇帝

      [鳴謝]

      Roma, Musei Capitolini

      [第7頁的圖片]

      「這人管轄那人,令人受害」,這句話從古到今都是千真萬確的

      [鳴謝]

      “The Conquerors,” by Pierre Fritel. Includes (left to right): Ramses II, Attila, Hannibal, Tamerlane, Julius Caesar (center), Napoléon I, Alexander the Great, Nebuchadnezzar, and Charlemagne. From the book The Library of Historic Characters and Famous Events, Vol. III, 1895; planes: USAF photo

  • 聖經——真實的歷史記載?
    警醒!2001年 | 3月8日
    • 聖經——真實的歷史記載?

      這些人責備統治者。他們嚴厲批評祭司。他們申斥平民的邪惡行為。他們甚至把自己的弱點和過錯記錄下來,公之於世。他們屢受滋擾,慘遭迫害,有些因說實話、寫真理而惹上了殺身之禍。他們到底是誰?聖經的先知,當中有不少都是聖經的執筆者。——馬太福音23:35-37。

      在《歷史學家與歷史》一書,帕奇·史密斯寫道:「無論是英雄還是惡棍,無論是族人還是敵人,[希伯來人]對他們都一視同仁,通通給以無情的批評,因為他們是在上帝的督導下執筆的。他們掩藏真相,非但得不到好處,反而招致重大損失。」史密斯又寫道:「不管是敘利亞的戰士君王還是埃及的,他們的編年史大多冗長沉悶,使上帝選民的記載更顯得引人入勝,……因為記載不但透露上帝的選民怎樣備嘗艱辛,也講述他們怎樣戰勝敵人。希伯來裔的事件記錄者深通寫史的要訣:他們敘述的都是真人真事,連當事人的過錯和缺點也如實披露。」

      聖經的執筆者做事一絲不苟,他們的記載百分之百準確。作家沃納·凱勒用歷史和考古學的角度去分析聖經。他在《史書聖經》一書的序言裡寫道:「鑑於鐵證如山,……以下的話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事實證明,聖經總是對的!』」

      精彩的記載、深刻的教訓

      聖經的執筆者大多是平民百姓,例如農夫、牧人、漁夫等等。他們寫聖經的時間,前後用了一千六百多年。儘管平民出身,他們所寫的東西卻深具價值,對後世所產生的影響遠優於古今任何其他著作。他們的記載受到四面八方的抨擊,但依然能夠保持完整,一直留存至今。(以賽亞書40:8;彼得前書1:25)今天,不管是全書還是其中一部分,聖經已被譯成二千二百多種語言,語言版本比其他任何書刊要多!聖經有什麼獨特之處?從以下的經文就可以找著答案。

      「經書全部都是上帝所靈示的,對於教導、責備、修直事態、按正義施行管教,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可以完全勝任,裝備齊全,行各樣良善的作為。」——提摩太後書3:16,17。

      「從前寫下來的話,全是為教導我們而寫的,好讓我們藉著忍耐,藉著經書所帶來的安慰,可以懷有希望。」——羅馬書15:4。

      「這些事一一臨到他們[以色列人]身上,作為鑑戒,並且寫了下來,正是警告我們[基督徒]這些到了各事物制度終結的人。」——哥林多前書10:11。

      不錯,聖經是上帝用聖靈啟示的,其中所記載的都是真人真事:有些人行事叫上帝的心歡喜,有些人卻令上帝不悅。上帝也定意把聖經保存下來。這就是聖經遠比其他書刊優勝的原因。聖經所記載的絕不是不近人情的行為準則,也不是逗小孩子喜愛的短篇兒童故事。誠然,聖經是上帝命人寫下來的,但這反而使聖經更富人情味,內容更加精彩,在一代接一代的讀者心裡引起了共鳴。考古學家威廉·奧爾布賴特說:「聖經對道德和屬靈的事充滿真知灼見。上帝通過人類的親身經歷,把這麼獨特的啟示傳給世人。聖經的教訓不但對二三千年前的人適用,對現代人也大有裨益。」

      聖經的教訓永不過時,總是切合實用。為了說明這點,讓我們回到人類歷史的開頭去,看看我們可以從創世記的記載中吸取什麼重大教訓。關於人類的起源,只有聖經才能提供真確的資料。

      古代的記載提供適時的教訓

      創世記不但講述人類家庭的起源,還透露其他資料,包括人類祖先的名字。談到人類的起源,沒有任何歷史著作能像聖經那樣,提供這麼明確的資料。你也許會問:「知道人類的始祖是誰,對我們有什麼價值呢?」這種知識對我們有無比的價值。創世記透露,不論膚色,不分部族民族,人人都出自同一的始祖。由此表明,種族主義是毫無根據的。——使徒行傳17:26。

      創世記就道德標準提出了指導原則。這卷書記述所多瑪、蛾摩拉和周圍的城有什麼遭遇。由於這些城的居民耽於性變態行為,上帝把他們消滅了。(創世記18:20-19:29)聖經的猶大書7節說:「所多瑪、蛾摩拉和周圍的城也極度淫亂,隨從肉體做變態的事,……成了鑑戒,擺在我們面前。」雖然上帝並沒有頒布道德律法給所多瑪和蛾摩拉的居民,但像所有人一樣,上帝也賦予他們良心作用。由於這個緣故,上帝有充分理由要他們對自己的腐敗行為負責。(羅馬書1:26,27;2:14,15)現今的情況也一樣。對於上帝的話語聖經,不管人類接受不接受,上帝都要他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帖撒羅尼迦後書1:8,9。

      有關逃生的歷史教訓

      羅馬提圖斯凱旋門上的浮雕所刻畫的,是羅馬士兵在公元70年摧毀耶路撒冷後,把聖殿的神聖器皿掠走的情景。當年有超過一百萬猶太人慘遭殺害。順服的基督徒卻逃過大難,保住了生命,因為他們聽從耶穌先前的警告:「你們看見耶路撒冷被安營的軍隊圍住,就知道城快要荒涼了。到時,在猶地亞的,應該開始逃到山上去;在城裡的,應該退去;在鄉下的,不該進城。因為這是執行公正的日子。」——路加福音21:20-22。

      耶路撒冷所經歷的苦難,並不僅是久遠的往事,而是預示著整個世界不久就會遭受一場更大的災難。但一如既往,在這場浩劫中,準會有人逃出生天。聖經把他們形容為「一大群人」,「是從所有國族、部族、民族、語言來的」。他們能夠「從大患難中出來」,是因為他們對耶穌所流的血抱有信心。這種信心具有穩固的基礎,是以聖經的歷史和預言為依歸的。——啟示錄7:9,14。

      永不重演的歷史

      在我們現今的日子,聖經所預言的最後一個世界霸權,也就是英美世界霸權,正在國際政治中佔盡優勝。鑑往知來,英美世界霸權就像先前的霸權一樣,最後也會走向滅亡。怎麼滅亡呢?聖經表明,這個霸權的結局很獨特。但以理書2:44的預言指向1914年,預告當時掌權的政治勢力,或「王國」,將有什麼遭遇:「這些君王在位的日子,天上的上帝要設立一個永不滅亡的王國。這個王國不會歸給其他民族,倒要把其他王國通通打碎滅絕。這個王國必萬世屹立。」(《新世界譯本》)

      上帝的王國就是耶穌基督所領導的天上政府。在先前提及的「大患難」的高潮,也就是哈米吉多頓,上帝的王國會把人間的殘暴政權消滅淨盡。此後,這個王國「不會歸給其他民族」,意思是指上帝的王國永不會被推翻,也不會落選離職。王國的版圖會擴展「到地極」。——詩篇72:8。

      偽宗教、殘暴的政治勢力和貪婪的商業制度,循環往復地蹂躪世人。這個為害人間的循環終於止息了。詩篇72:7應許說:「義人要發旺,大有平安,好像月亮長存。」到時,自私自利、高傲自大的風氣會不復存在,全球都會彌漫著愛,因為愛是上帝的超卓特質。(約翰一書4:8)耶穌說:「[要]彼此相愛。」關於這點,歷史家威爾·杜蘭特曾說:「我一生研究歷史,從中學得的最大教訓跟耶穌所提出的一樣。……世界上最有實質價值的東西就是愛。」

      上帝深愛世人,所以用聖靈啟示聖經的寫作。惟獨聖經才能增進我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了解。我們鼓勵你花點時間學習聖經,吸收予人生命的知識。為了幫助人認識聖經,耶和華見證人聽從耶穌的吩咐,向鄰人傳講「王國的好消息」。這個好消息不久就會成為事實,再也不是尚待實現的預言。——馬太福音24:14。

      [第9頁的精選語句]

      「事實證明,聖經總是對的!」——沃納·凱勒

      [第11頁的精選語句]

      「聖經對道德和屬靈的事充滿真知灼見。……聖經的教訓不但對二三千年前的人適用,對現代人也大有裨益。」——考古學家威廉·奧爾布賴特

      [第9頁的圖片]

      摩押石碑:碑文記述米沙王對摩押和以色列之戰的說法(列王紀下3:4-27)、聖經所提及的不同地區,以及代表上帝名字的古希伯來字母。

      [鳴謝]

      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

      古羅馬銀元:複製品上刻著提比略·凱撒的肖像和名字(馬可福音12:15-17)。

      《拿波尼度編年史》:這塊楔形文字泥板證實,巴比倫突然被居魯士攻陷。(但以理書第5章)

      [鳴謝]

      圖片由大英博物館提供。

      石板:上面刻著本丟·彼拉多的拉丁名字。

      [鳴謝]

      圖片由以色列古代文物管理局提供,版權歸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所有。

      背景是《死海書卷》:《死海書卷》的以賽亞書經考究證實,這卷書經過一千年的輾轉抄寫以後,內容依舊保持完好,沒什麼大改變。

      [鳴謝]

      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的聖經神龕。

      [第10頁的圖片]

      提圖斯凱旋門上的浮雕證實,耶路撒冷在公元70年遭受毀滅

      [鳴謝]

      Soprintendenza Archeologica di Roma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