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死後的情況——世人的看法守望台1999年 | 4月1日
-
-
人死後的情況——世人的看法
「人死了,能再活嗎?」——約伯記14:14,《現譯》。
1,2.親人去世的時候,人往往怎樣尋求慰藉?
在紐約市的一個靈堂裡,到來瞻仰遺容的親友默默地逐一走過少年的靈柩。這個少年17歲就給癌症奪去了生命。哭得肝腸寸斷的母親不住反覆地說:「湯美現在快樂了。上主要湯美到天堂去陪伴他。」做母親的一直相信,人死後會到天堂去。
2 在相隔一萬一千公里外的印度賈姆訥格爾,一個家庭裡做父親的死了,三個兒子中的長子燃點火葬用的柴堆。在柴火的噼啪聲中,婆羅門的僧人誦念梵語的禱文:「願永遠不死的靈魂生生不休,與最終的實體合一。」
3.自古以來,人們一直思索哪些問題?
3 死亡是人世間司空見慣的事。(羅馬書5:12)人很自然就想到,人一死是否就一了百了。古人約伯是耶和華上帝的忠心僕人,他反覆思索草木的自然循環後,有感而發地說:「被砍下來的樹還有希望;它可能回復生機,長出幼芽嫩枝。」那麼,人又怎樣呢?約伯問:「人死了,能再活嗎?」(約伯記14:7,14,《現譯》)古往今來,生活在任何社會裡的人都想過這些問題:人死後還有生命嗎?假如有,是怎樣的生命呢?因此,世人普遍相信什麼呢?為什麼他們相信呢?
萬變不離其宗
4.人是否在死後仍然生存,不同宗教的信徒相信什麼?
4 很多聲稱信奉基督教的人相信,人死後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獄。另一方面,印度教徒就相信輪迴。根據伊斯蘭教的信仰,人死後有審判日,到時候安拉會按照人生前所做過的事,判定人進天堂或下火獄。在有些國家,當地有關死人的傳統信仰,跟所謂的基督教教義混合了起來,形成各種離奇古怪的道理。比如說,在斯里蘭卡,不管佛教徒還是天主教徒每逢家裡有人死了,家人都會把所有窗和門打開,把屍體放在棺材裡,雙腳朝著正門。他們相信,這樣布置靈堂,是為死人的幽靈或靈魂打開出路。西非不少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也有一個習俗,就是在人死後把所有鏡子遮蓋著,以免有人在照鏡子的時候看見亡魂。四十天後,親友就慶祝靈魂升上天堂。
5.大部分的宗教都相信什麼中心教義?
5 各個宗教的見解雖然不一致,卻也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相信人內裡有種東西,不管叫做靈魂、幽靈還是鬼魂也好,總之是永存不滅的,而且在人的軀體死後仍然生存。一般基督教裡大大小小的宗派和教派,幾乎都主張人有不死的靈魂。靈魂不死也是猶太教的正統信仰。印度教所相信的輪迴,也是以靈魂不死為基礎的。伊斯蘭教徒相信,軀體死後,靈魂仍然生存。澳大利亞的原住民、非洲的泛靈論信徒、神道教徒,甚至佛教徒都同樣相信靈魂不死,只是教義的細節互有出入。
6.有些學者對靈魂不死的見解有什麼看法?
6 可是,有些人卻認為,人一死,有意識和知覺的生命就完全終止了。他們認為,人的思想和感情生活,竟然可以通過虛幻莫測的靈魂,在脫離軀體後延續下去,簡直就不合情理。20世紀的西班牙學者烏納穆諾寫道:「人相信靈魂不死,其實只是希望靈魂不死;不過,這種希望強烈到踐踏理性,把理性視而不見,結果希望變成了信念。」堅信類似道理的也包括歷代各種人物,例如著名的古代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和伊壁鳩魯、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蘇格蘭哲學家休謨、阿拉伯學者阿威羅伊、印度獨立後的首任總理尼赫魯等。
7.有關靈魂不死這個信仰,現在必須清楚了解什麼重要問題?
7 世上既然有這些互相矛盾的見解和信仰,我們不禁要問:人真的有不死的靈魂嗎?如果沒有 靈魂不死這回事,這個道理又為什麼會成為今天大部分宗教的核心教義呢?靈魂不死的觀念源自哪裡呢?我們必須尋求真實而令人滿意的答案,因為事情牽涉到我們的未來。(哥林多前書15:19)首先,我們探討一下靈魂不死這種教義的起源。
教義的誕生
8.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在提倡靈魂不死的主張方面,起了什麼作用?
8 據稱,首先提出靈魂不死這個信仰的,是公元前5世紀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等人。可是,靈魂不死的信仰並不是由他們創立的。他們僅是把靈魂不死的道理加以修飾和改頭換面,令這種信仰變得像哲學一樣更具吸引力,較易為當日和後世的有識之士所接受罷了。事實上,他們之前的古波斯瑣羅亞斯德教信徒和古埃及人,已經相信靈魂不死了。問題是,這個信仰到底源自哪裡呢?
9.古埃及、波斯和希臘的文化,同樣受哪裡影響?
9 《巴比倫與亞述的宗教》說:「在古代世界,埃及、波斯和希臘都深受巴比倫的宗教所影響。」論到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同一本書說:「從埃爾-厄馬爾納a出土的銘刻顯示,埃及自古就跟巴比倫有來往,因此巴比倫的見解風俗顯然有很多機會滲入埃及的宗教信仰裡。」古波斯和希臘的文化也受到差不多同樣的影響。
10.巴比倫人認為人死後生命就怎樣了?
10 那麼,古巴比倫人相信靈魂不死嗎?有關這一點,美國賓雪法尼亞大學的小莫里斯·賈斯特羅教授指出:「在巴比倫,不論一般人還是宗教領袖,都沒有想過生命到頭來會徹底消滅。[他們認為,]死亡不過是轉換生命形式的途徑。哪怕有人否認[今生的生命]是不死的,巴比倫人還是認為,人死後就以不同的形態存在,要逃避這件事根本不可能。」巴比倫人相信,人死後生命仍然以某種形式延續下去。鑑於這種觀念,他們埋葬死人的時候都有陪葬品,讓死人身後使用。
11,12.洪水後,靈魂不死的觀念起源自什麼地方?
11 靈魂不死的道理顯然源自古巴比倫。這一點要緊嗎?的確要緊,因為據聖經透露,巴比倫城,又稱為巴別,是挪亞的曾孫寧錄建立的。挪亞時代的全球洪水過去後,世上的人只說一種語言,也只有一種宗教。寧錄這個人不但「總跟耶和華作對」(《新世》),他和追隨他的人更希望「傳揚[自己]的名」。寧錄建立了一座城,並且在城裡蓋了一座高塔,創立了另一種宗教。——創世記10:1,6,8-10;11:1-4。
12 傳說中寧錄是遇害橫死的。寧錄既然創立和建造巴比倫城,又是巴比倫城第一個國王,自然深受人民尊崇。有些學者認為,由於神祇馬爾杜克(又稱米羅達)被譽為巴比倫的建立者,巴比倫不少國王也以米羅達為名,所以馬爾杜克很可能象徵被奉為神的寧錄。(列王紀下25:27;以賽亞書39:1;耶利米書50:2)如果這個推斷正確,人有靈魂和靈魂在人死後繼續生存的見解,必然在寧錄的日子已經相當流行。無論如何,從史書的記載可見,靈魂不死的觀念,源自洪水之後的巴別,即巴比倫。
13.靈魂不死的觀念怎樣散播到世界各地?結果怎樣?
13 聖經進一步透露,上帝在巴別混亂了人類的語言,令建築高塔的人言語不通,被迫停工,從那裡「分散[到]全地上」。(創世記11:5-9)要知道,這些一心要蓋高塔的人雖然說的語言改變了,他們的想法觀念卻絲毫沒變。結果,他們把自己的宗教主張也帶到世界各地去。巴比倫的各種宗教思想,包括靈魂不死的主張,也因此散播到全球各地去,成為世上各主要宗教的基本教義。於是,偽宗教世界帝國就這樣形成了;聖經用很貼切的措詞去形容這個帝國,說:「大巴比倫,眾娼妓和地上可憎東西的母親。」——啟示錄17:5。
偽宗教世界帝國向東伸展
14.巴比倫的宗教信仰怎樣散播到印度次大陸?
14 有歷史家說,三千五百多年前,一大群膚色白皙的雅利安人從西北方遷移到印度河谷,即現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一帶。這些人後來散居恆河平原和印度各處。有些專家說,這些移居者的宗教信仰,源自古代伊朗和巴比倫的教義。後來,他們的宗教思想成為印度教的基礎。
15.靈魂不死的觀念怎樣影響現今的印度教?
15 在印度,靈魂不死的觀念演變成輪迴這種教義。印度教的聖人眼看世上罪惡充斥,人類飽歷憂患,經過苦苦思索,終於創立了稱為「業」的因果律。他們把這個律則跟靈魂不死的信仰結合起來,產生了輪迴的主張,就是認為人在今生不論行善還是作惡,都會在來世得到回報或懲罰。信眾的目標,是從轉世輪迴的循環裡獲得解脫,跟所謂的至高實體合一。多個世紀以來,隨著印度教傳播到各地,輪迴的主張也流傳各處。這個主張已成為現代印度教的主要信仰。
16.有關人死後的什麼信仰,主宰了東亞大部分人的宗教思想和習俗?
16 印度教也衍生了其他宗教,例如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這些宗教也相信輪迴。隨著佛教傳入東亞的大部分地區,包括中國、朝鮮半島、日本等地,這種宗教對整個地區的文化和宗教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結果,有些混合了佛教、通靈術和祖先崇拜的宗教興起來,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要數道教、儒家學說和神道教。於是,人死後以另一種生命形式繼續生存,成為東亞地區的主要宗教思想,大大影響到這裡大部分人的風俗習慣。
猶太教、一般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又怎樣?
17.古代的猶太人相信人死後就怎樣了?
17 猶太教、一般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信徒,相信人死後還有另一種生命嗎?先談談歷史最悠久的猶太教。猶太教起源自約莫四千年前,即亞伯拉罕的時代,比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引用和修飾靈魂不死的理論要早得多。古代的猶太人相信死人復活,並不相信人內裡有某種永存不滅的東西。(馬太福音22:31,32;希伯來書11:19)那麼,靈魂不死這個教義怎樣滲進猶太教呢?從歷史可以找到答案。
18,19.靈魂不死的信仰怎樣給引進猶太教裡?
18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中東一帶。繼亞歷山大之後的統治者,一直奉行亞歷山大所推行的希臘化運動,於是希臘和猶太兩種文化就混合起來了。過了一段時間,猶太人逐漸熟悉希臘的思想,有些猶太人甚至成為哲學家。
19 公元1世紀的斐洛,是其中一個受到希臘哲學影響的猶太哲學家。他很欽佩柏拉圖,並且試圖利用希臘哲學去闡釋猶太教的信仰。他的做法對後來的猶太思想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塔木德》是猶太教的拉比對口傳律法所作的注釋,這部經典也受到希臘的思想所影響。《猶太文史百科全書》說:「講解《塔木德》的拉比們相信,靈魂在人死後繼續生存。」後來猶太教的神祕哲學著作,例如《喀巴拉》,甚至提倡輪迴的見解。結果,靈魂不死的主張通過希臘哲學,偷偷摸摸地混進了猶太教。這個主張又是怎樣滲進一般的基督教裡呢?
20,21.(甲)早期的基督徒對柏拉圖或希臘的哲學主張有什麼看法?(乙)什麼情況促使柏拉圖的思想跟基督教的教義混合起來?
20 耶穌基督創立了純真的基督教。論到耶穌,上文提到的烏納穆諾寫道:「他相信猶太人原本主張的肉體復活,而不是[希臘的]柏拉圖所主張的靈魂不死。」這位學者總結說:「靈魂不死是個異教的哲學主張。」由於這個緣故,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使徒保羅嚴嚴警告公元1世紀的基督徒,要他們提防「哲學和空虛騙人的話」,因為「這樣的事所根據的是人的傳統,是世界的基本事物,而不是基督」。——歌羅西書2:8。
21 這個「異教的哲學主張」是在什麼時候和怎樣滲進有名無實的基督教裡呢?《新不列顛百科全書》說:「公元2世紀中期,受過希臘哲學薰陶的基督徒開始覺得,他們需要用希臘哲學的措詞去表達自己的信仰,一來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頭腦,二來就是為了令受過教育的異教徒歸信基督教。最適合他們的哲學就是柏拉圖的學說。」有兩個早期的哲學家,奧利金和奧古斯丁,對一般基督教的教義有深遠的影響。他們兩人都深受柏拉圖的思想所影響,並且有分把柏拉圖的主張跟基督教的信仰混合起來。
22.靈魂不死的教訓怎樣一直是伊斯蘭教的主要教義?
22 猶太教和有名無實的基督教接受靈魂不死的主張,是由於受柏拉圖的哲學所影響,伊斯蘭教卻從創教以來就接受這個觀念。伊斯蘭教的經典《古蘭經》說,人有個靈魂在死後繼續生存,靈魂的最後歸宿不是到天上的樂園享福,就是在烈火熊熊的地獄受罰。這倒不是說,阿拉伯的學者沒有試圖把伊斯蘭教的信仰,跟希臘的哲學結合起來。其實,阿拉伯世界也受到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所影響。可是,靈魂不死仍然是伊斯蘭教徒的信仰。
23.下一篇文章會探討有關人死後的什麼重要問題?
23 顯然,關於人死後的遭遇,世界各地的宗教基於靈魂不死的主張,提出了各式各樣的信仰。這些信仰一直影響千千萬萬人,甚至支配和縛束了他們的思想。基於這些事實,我們禁不住要問:關於人死後有什麼遭遇,我們有可能知道真相嗎?人死後仍然生存嗎?聖經怎樣說呢?我們會在下一篇文章探討這些問題。
-
-
人死後的情況——聖經的看法守望台1999年 | 4月1日
-
-
人死後的情況——聖經的看法
「你本是塵土, 仍要歸於塵土。」——創世記3:19。
1,2.(甲)世人對於死後的情況有什麼不同的見解?(乙)我們要知道聖經說人有沒有靈魂,就要查考什麼?
印度教哲學家尼基拉南達認為:「永遠受苦論,跟上帝愛眾生的信仰,簡直南轅北轍。……人犯錯若干年,靈魂就要遭受永刑,沒有改過的機會,絕對不能言之成理。」
2 很多人像尼基拉南達一樣,覺得永遠刑罰這種教訓令他們深感不安。同樣,有些人也始終不明白怎樣才算是達到涅槃的境界,怎樣才算是跟自然合而為一。人到底有沒有靈魂呢?人死後的情況是怎樣呢?對於這些問題,就連自認信仰基於聖經的人,也有不同的見解。聖經到底怎樣說呢?我們要找到答案,就要看看在聖經裡偶爾譯作「魂」或「靈魂」的詞語,希伯來語和希臘語的原文是什麼意思。
聖經有提及不死的靈魂嗎?
3.(甲)在《希伯來語聖經》,哪個詞偶爾在漢語聖經裡翻做「靈魂」?這個詞的基本意思是指什麼?(乙)創世記2:7怎樣證實,尼發希 可以指人本身?
3 在《希伯來語聖經》裡,希伯來語尼發希 一詞出現過754次,漢語聖經裡偶爾譯做「靈魂」。尼發希 是什麼意思呢?根據《聖經及宗教詞典》,這個詞「通常指整個生物本身」。從創世記2:7對尼發希 的描述,可以證實這個定義;經文說:「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原文:活的尼發希],名叫亞當。」請留意,聖經說世上第一個人「成了」尼發希。換句話說,亞當不是有 一個尼發希,他本身就是尼發希;就像說誰成了 醫生,誰本身就是 醫生一樣。因此,尼發希 是指整個人本身。
4.在《基督教希臘語聖經》,哪個詞偶爾在漢語聖經裡翻做「靈魂」?這個詞的基本意思是指什麼?
4 在《基督教希臘語聖經》裡,希臘語普緒克 一詞出現過一百多次,漢語聖經裡偶爾譯做「魂」或「靈魂」。普緒克 跟尼發希 一樣意思,通常指人本身。例如,請細讀下面列出的經文(全部引自《和合本》):「我現在心[普緒克]裡憂愁。」(約翰福音12:27)「眾人[普緒克]都懼怕。」(使徒行傳2:43)「在上有權柄的,人人[普緒克]當順服他。」(羅馬書13:1)「勉勵灰心的人[普緒克]。」(帖撒羅尼迦前書5:14)「藉著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普緒克]。」(彼得前書3:20)從上面的經文清楚可見,普緒克就像尼發希 一樣意思,指人本身。根據學者奈杰爾·特納解釋,這個詞「指的是人自己,就是上帝把魯阿[靈]吹進去的那個軀體。……詞義的重點是指人的整體」。
5.動物是尼發希 嗎?請解釋。
5 很有意思的一點是,聖經裡的尼發希 不單用來指人,也可以指動物。例如在創世記1:20,聖經形容海裡的動物受造時,上帝下命令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尼發希]。」在接著的一個創造日,上帝說:「地要生出活物[尼發希]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創世記1:24。
6.我們從聖經使用尼發希 一詞的方法,可以看出什麼?
6 由此可見,聖經裡的尼發希 和普緒克,是指人或動物本身,或者指人和動物所享有的生命。(參看以上附欄。)聖經對尼發希 的定義十分簡單,前後一貫,絕不夾雜任何複雜的哲學概念和迷信的見解。既然這樣,我們必須馬上弄清楚這個問題:按照聖經,人死後有沒有靈魂繼續生存呢?
死了的人毫無知覺
7,8.(甲)聖經說死人的情況怎樣?(乙)請引用經文,說明尼發希 是會死的。
7 傳道書9:5,10斬釘截鐵地說明了死者的情況:「死了的人毫無所知……[墳墓裡]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因此,人死了就是不再存在。詩篇執筆者也指出,人一死「就歸回塵土;他所打算的,當日就消滅了」。(詩篇146:4)死了的人毫無知覺,終止了一切活動。
8 上帝向亞當宣判刑罰的時候說:「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世記3:19)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亞當、賦予他生命之前,亞當根本不存在。亞當一死,他就像從前一樣,不存在於世間。死亡就是他所受到的懲罰,而不是給轉移到另一個領域去。他死後還有一個靈魂繼續活下去嗎?在聖經裡,尼發希指人本身,所以亞當死去的時候,整個稱為亞當的人也死了,沒有任何部分仍然生存。這個事實說不定會令相信靈魂不死的人感到奇怪。可是,聖經明確地說:「犯罪的[尼發希],他必死亡。」(以西結書18:4)利未記21:1也提到「死人[死了的尼發希]」(大部分漢語聖經譯本也翻做「死人」)。此外,聖經也吩咐拿細耳人不可走近「死人[死了的尼發希]」(《新譯》;《和合本》譯作「死屍」)。——民數記6:6。
9.聖經說拉結的「靈魂要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9 可是,創世記35:18記載,拉結生第二個兒子時難產而死,彌留之際,聖經說:「她將近於死,靈魂[尼發希]要走的時候,就給她兒子起名叫便俄尼;他父親卻給他起名叫便雅憫。」這節經文表示拉結去世的時候,她體內的一部分離開了身體嗎?根本不是這樣。別忘記,尼發希 也可以指人所享有的生命。所以,經文說拉結的「靈魂[尼發希]」,其實是指她的「生命」。因此,其他漢語聖經譯本把「靈魂要走」這一個詞組,翻做「快要斷氣」(《呂譯》《現譯》)或「正要斷氣」(《新譯》)。經文根本就沒有暗示,拉結還有像鬼魂般的部分在死後仍然生存。
10.寡婦的兒子從死裡復生,「靈魂」怎樣「仍入他的身體」?
10 列王紀上17章也記載了一個類似的事例,就是一個寡婦的兒子從死裡復活。在22節,經文敘述以利亞為男孩禱告,「耶和華應允以利亞的話,孩子的靈魂[尼發希]仍入他的身體,他就活了」。同樣,這裡的「靈魂」是指「生命」。因此,《聖經新譯本》把經文翻做:「孩子的生命果然恢復,活過來了。」不錯,男孩得回的是生命,不是某種像鬼魂般的東西。以利亞對男孩母親說的一句話,印證了這裡的推理:「看哪,你的兒子[整個人]活了。」——列王紀上1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