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威脅有多大?
    警醒!2003年 | 11月8日
    • 威脅有多大?

      1997年10月,三週大的女嬰奧莉·馬林感染了耳炎。幾天後,奧莉的耳炎依舊沒有起色,醫生就給她開了抗生素。一般來說,服了抗生素就會很快痊癒,但奧莉的情形並不是這樣。每個抗生素療程結束後,她的耳朵都繼續發炎。

      奧莉一年之內,接受了17個不同的抗生素療程。她21個月大的時候,耳炎進一步惡化,醫生只好連續14天替她靜脈注射最後可用的抗生素。幸好,奧莉終於康復了。

      類似的情況已越來越普遍,患者也不再局限於嬰孩和老人。任何年紀的人都可能因感染病菌而倒下,甚至死去。本有奇效的抗生素,今天也屢戰屢敗。其實,有些醫院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發現,遇到很厲害的病菌,不同的抗生素都無濟於事;到了六七十年代,抗藥性病菌已在社區裡蔓延。

      有些研究人員表示,抗藥性病菌不斷增加,主要原因是人們濫用抗生素,並用混合了大量抗生素的飼料餵養動物。1978年,一個醫務人員說,人們濫用抗生素,情況已經「完全失控」。難怪90年代,世界各地的報章都紛紛出現以下頭條:「超級病菌大駕光臨」「超級病菌佔了上風」「濫用抗生素培植超級病菌」。

      這些新聞是危言聳聽嗎?一些權威的醫療組織並不這樣看。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在2000年的傳染病報告中說:「新千年的序幕剛剛揭開,人類就要面對新的危機。一些以往能夠抑制的病菌,……現在彷彿都穿上刀槍不入的盔甲,頑強抵禦抗生素。」

      情勢有多嚴峻呢?世界衛生組織報導,「抗藥性病菌負隅頑抗,令治愈傳染病的機會十分渺茫」。若干權威甚至說人類可能會返回「未有抗生素的年代」,意思是再沒有任何抗生素可以治病。

      雖然今天科學昌明,抗藥性病菌卻出奇制勝,席捲全球。為什麼呢?我們可以怎樣保護自己和別人呢?未來有什麼對策應付抗藥性病菌呢?接著的文章提供一些答案。

  • 頑強的病菌何以捲土重來?
    警醒!2003年 | 11月8日
    • 頑強的病菌何以捲土重來?

      自從生命在地球出現,病毒、細菌、原生動物、真菌,以及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就已經存在。微生物是最簡單的生物,適應力卻特別強,甚至在極惡劣的環境中也能生存。不論是海洋深處熾熱的火山口,還是北極冰冷的水中,都能發現微生物的蹤跡。現在,微生物正使出渾身解數,跟威脅牠們生存的勁敵——抗微生物藥——頑抗。

      一百年前,科學家已察覺到一些微生物可以致病,但當時誰也沒聽說過抗微生物藥。因此,人如果得了嚴重的傳染病,醫生除了安撫病人就沒別的辦法了。病人要靠自身免疫力跟病菌搏鬥。要是免疫系統敗下陣來,後果就不堪設想。即使是小小的抓傷,傷口感染了細菌的話,也往往能導致死亡。

      因此,當第一種安全的抗微生物藥——抗生素——面世,的確為醫藥界帶來了新的突破。a繼20世紀30年代研製了磺胺藥,40年代研製了青霉素和鏈霉素後,接著的幾十年有不少新抗微生物藥相繼面世。到了90年代,這支抗菌生力軍已增至大約150個化合物,分屬15個類別。

      功敗垂成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些人認為人類已經戰勝了傳染病菌。有些微生物學家甚至相信,傳染病菌即將成為逝去的夢魘。1969年,美國衛生局局長向國會作證,人類快要為「研究傳染病菌劃上句號」了。1972年,諾貝爾獎得獎人麥克法蘭·伯內特跟戴維·懷特合著的書說:「有關傳染病菌的未來趨勢,一個比較可信的預測是,這個課題會變得沉悶,再沒有新意。」事實上,當時有的人更認為傳染病菌很快就會在世上絕跡。

      由於相信傳染病菌已被打敗,人類不禁沾沾自喜。例如,一個護士留意到,抗生素面世後,一些較年輕的護士竟忽視簡單的個人衛生。這個資深的護士深知病菌多麼可怕,就提醒她們勤洗手,卻被搶白了一番:「不必杞人憂天,現在我們有抗生素嘛。」

      過度依賴和濫用抗生素終於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傳染病菌不但沒有絕跡,還向人類全面反攻,成為世上的頭號殺手!另一方面,其他因素也加速了傳染病菌的擴散,例如戰亂、發展中國家營養不良的問題日益嚴重、清潔水源缺乏、衛生環境惡劣、世界旅遊業急速發展,以及全球氣候改變等。

      細菌全力反擊

      人類萬萬沒有想到,普通細菌的抗藥能力會這麼強,竟成為棘手的難題。然而,追溯往跡,人類本應 預料到細菌會產生抗藥性的。為什麼呢?且以殺蟲劑為例。人類在40年代中期研製出殺蟲劑。b當年,乳牛場主噴了殺蟲劑後,蒼蠅的數目銳減,不禁大為興奮。但是,有些蒼蠅卻生存下來,牠們的後代對殺蟲劑也產生了抗藥性。不久,這些不怕殺蟲劑的蒼蠅就大量繁殖起來。

      早在殺蟲劑面世,以及1944年開始給病人服用青霉素之前,有害的細菌已顯示出牠們詭異的自衛本領。發現青霉素的微生物學家弗萊明就留意到這點。他在實驗室裡觀察到,金黃色葡萄球菌繁殖幾代之後,牠們的細胞壁就越來越有能力阻擋藥物進入菌體。

      有見及此,弗萊明教授早在60年前就發出警告,病人體內的病菌極可能對青霉素產生抗藥性。如果青霉素的劑量未能殲滅有害的細菌,抗藥性的後代就會不斷增加。結果,這類病菌再度活躍時,就連青霉素也無能為力了。

      《抗生素——是禍是福?》指出:「事實證明,弗萊明的推斷非常準確,甚至情況比他所說的還要嚴重。」怎麼會這樣呢?原來,有些細菌的基因(脫氧核糖核酸的細小藍圖)能產生抵禦青霉素的酶。因此,即使病人長期使用青霉素,病情仍舊沒有轉機。這個發現叫人多麼震驚!

      為了戰勝傳染病菌,醫學界從40至70年代起,就不斷研製新的抗生素,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80和90年代。新的抗生素能抑制對舊藥物有抗藥性的細菌。可是幾年之後,這些新藥又再敗於頑強的細菌手下。

      人類發現,細菌似乎足智多謀,常常叫藥物喪失功效。細菌的應變能力無奇不有,例如變換細胞壁,阻止抗生素進攻;改變自身的化學結構,令抗生素無法消滅牠們。即使抗生素能進入菌體,細菌也能迅速排走抗生素,或者分解抗生素,使藥物無用武之地。

      人類使用抗生素越多,不同種類的抗藥性細菌就繁殖得越迅速,傳播得越廣泛。人類徹底失敗了嗎?這又不盡然。如果一種抗生素治不好某一類感染,通常用另一種抗生素卻能奏效。雖然抗藥性病菌製造了很多麻煩,但目前還未到失控的程度。

      能頑抗不同的藥物

      接著,醫學家發現細菌竟能交換基因,不禁大吃一驚。起初,他們以為只有同類的細菌才能交換基因,後來卻發現,種類迥異的細菌竟有相同的抗藥基因。通過互換基因,不同種類的細菌對常用的各種藥物就築起了更堅固的防線。

      更糟的是,90年代的研究顯示,有些細菌天生就有抵抗力,對入侵的藥物了無懼色。有些細菌即使只遇上一種抗生素,但跡象顯示,牠們能夠抵禦多種天然和合成的抗生素。

      前景黯淡

      今天,雖然大部分抗生素仍能治好許多人,但這些藥物將來也同樣有效嗎?《抗生素——是禍是福?》指出:「無論是哪一類感染,頭一次採用的抗生素未必就能見效。」該書又說:「有些地區缺乏足夠的抗生素,換言之,當地根本沒有 現成的抗生素是有效用的。……50年前,我們預測有些病菌會在世上絕跡,但今天卻有很多人飽受這些病菌煎熬,甚至死在牠們手中。」

      細菌並不是惟一產生抗藥性的微生物。病毒、真菌、細小的寄生生物也有驚人的適應能力。全球醫學界陷於困境,深恐以往費盡心思研製出來的藥物,已無法抑制肆虐的病菌。

      那麼,還有什麼對策嗎?醫學界能對付抗藥性病菌嗎?或至少能控制牠們嗎?傳染病菌困擾全球,抗生素和其他抗微生物藥可以怎樣反敗為勝呢?

      [腳注]

      a 「抗生素」一詞通常指用來抵禦致病菌的藥物。「抗微生物藥」則是個統稱,所有能消滅致病微生物如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的藥物,都是「抗微生物藥」。

      b 殺蟲劑和某些藥物都含毒性,好壞參半。抗生素能消滅病菌,但同時也一併殺滅了有益的細菌。

  • 病菌不再禍害人類
    警醒!2003年 | 11月8日
    • 病菌不再禍害人類

      微生物對於地上眾生的生命非常重要。土壤和人體中不少部分都有微生物。正如第7頁的附欄「微生物的種類」指出,「萬億細菌寄居於人體」。大部分細菌對人體都有益處,甚至不可或缺。相對來說,導致疾病的細菌僅屬少數。不過,終有一天,人類能夠擺脫所有病菌的禍害。

      我們探討怎樣消除病菌的禍害之前,會看看近年來,人們為對抗病菌做了些什麼。請讀讀附欄「保健之道」,也請留意在應付抗藥性病菌方面,醫學界有什麼對策。

      全球對策

      世界衛生組織前總幹事布倫特蘭醫學博士提到一些方案。在《2000年傳染病報告》的「應付抗藥性病菌」一文裡,布倫特蘭指出,「要遏制抗藥性病菌的威脅,就得制定一套全球對策」,還呼籲「所有醫療機構都必須緊密聯繫」。她強調:「我們要跟傳染病展開一場大搏鬥。」

      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了一份文件——《應付抗藥性病菌的全球對策》。其中一項對策是向各大醫療機構和一般民眾,提出有關的「注意事項及處理方法」。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對策》還包括教育人民如何避免傳染病,並指出人們一旦受到感染,就該如何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抗微生物藥。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也呼籲醫護人員,包括醫生、護士,以及其他在醫院和療養院工作的人,改善防疫措施,避免病菌擴散。然而,調查顯示,很多醫護人員接觸病人之後,再去接觸另一個病人之前,仍然忽略洗手,或不更換手套。

      調查還表明,有些醫生濫開抗生素。原因之一是,許多病人以為抗生素能使他們迅速痊癒,就催逼醫生開抗生素;為了取悅病人,醫生只好就範。時常,醫生既不願花時間教育病人,也無從辨別病菌的種類。此外,醫生開的可能是較新、較貴的廣譜抗生素,結果使抗藥性病菌的問題更加棘手。

      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對策》也包括向醫院、國家衛生機構、食物供應商、製藥公司和立法機關發出呼籲。報告籲請這些機構通力合作,遏止抗藥性病菌對全球的威脅。那麼,這個對策有效嗎?

      障礙重重

      在對抗病菌方面,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對策》間接提到一大障礙:製藥商的圖利心態。正如聖經說,貪財是「一切禍害的根源」。(提摩太前書6:9,10)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對製藥商的管制也不容忽視。無論是藥物推銷員接觸醫護人員,還是由製藥商贊助、為醫護人員而設的教育計劃,政府都應當適當地加以監管。」

      製藥公司不但極力遊說醫生採用他們的產品,現在甚至通過電視廣告直接向大眾推銷。結果,濫用抗生素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抗藥性病菌也因而大量繁殖。

      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對策》,還談到用抗生素混和飼料的問題。資料說:「有些國家,獸醫的收入有百分之40或以上來自售賣藥物,這是限制人們使用抗微生物藥的一大障礙。」不少證據表明,抗藥性病菌之所以形成和大量繁殖,是人們過度使用抗生素所致。

      事實上,抗生素的產量大得驚人。單是美國,每年就生產2000萬公斤抗生素!全球的總產量大約只有一半用於人類,其餘的則用來噴灑在農作物上,或跟飼料混和,以促進禽畜的生長。

      政府有責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對策》的行政摘要說:「執行全球對策的責任,主要在各國政府身上。各國政府的響應和支持十分重要。」

      不少政府確實制定了一些計劃去應付抗藥性病菌,而且注重國內外的合作。計劃包括:記下各種抗藥性病菌和使用過的抗微生物藥,並妥善保管這些記錄;改善預防傳染病的措施;在醫藥和農業方面適當地使用抗微生物藥;研究病菌的抗藥能力;研製新藥物。儘管這樣,世界衛生組織的《2000年傳染病報告》仍然不表樂觀。為什麼呢?

      報告指出,「各國缺乏政治決心,政府最關注的也許不是公眾的健康福利」。報告又說:「社會動盪、貧窮、移民潮和環境大受破壞等問題,使數目龐大的人口暴露在疾病的威脅下,結果傳染病蔓延,抗藥性病菌肆虐。」可悲的是,長久以來,沒有政府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 病菌不再禍害人類
    警醒!2003年 | 11月8日
    • [第9頁的附欄]

      保健之道

      你做些什麼,才能降低抗藥性病菌的威脅呢?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指導方針。首先,防止病菌進一步擴散,減低傳染的可能性;其次,適當地使用抗生素。

      要減低染病的可能性,防止疾病蔓延,最佳方法當然是設法保持身強力壯。要增強抗病能力,有什麼方法呢?

      增強免疫力

      1.要設法做到以下三點:攝取適當的營養、有足夠的運動,還要有充足的睡眠。

      2.要注意個人衛生。專家強調,最要緊的就是勤洗手,這樣做能有效地預防疾病,也能避免把病菌傳播給別人。

      3.要確保食物安全。煮東西的時候,要特別留意雙手和環境是否清潔。用來洗手和沖洗食物的水也必須是清潔的。由於食物容易滋生細菌,因此肉類要徹底煮熟,食物也要適當地貯存和冷藏。

      4.有些地區,蚊蟲是傳染惡疾的媒介。如果你住在那些地區,就要盡量減少晚間或清早的戶外活動,因為蚊蟲這時候特別活躍。此外,也要使用防蚊用具。

      5.接種疫苗能增進免疫力,強化你抵抗若干常見病菌的能力。

      慎用抗生素

      1.購買和使用抗生素或抗微生物藥之前,要請教專業人士。直銷的藥物通常對賣方而非買方有利。

      2.不要催逼醫生給你開抗生素。即使醫生順你的意思為你開藥,也可能只是害怕失去一個顧客而已。且以普通感冒為例。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並不能治療感冒。因此如果你受病毒感染,服用抗生素不但無濟於事,反而會抑制體內有益的細菌,甚至助長抗藥性病菌繁殖。

      3.不要總是想用新藥,因為新藥對你的病不一定有幫助,還可能使你不必要地多付藥費。

      4.無論你正考慮哪種療法,要從可靠的來源獲得進一步的有關資料。資料包括:這種療法達成什麼目的?可能會有什麼副作用?藥物混合使用會有問題嗎?還有什麼因素令服用這種藥物造成危險呢?

      5.如果某種抗生素對你的病真的 有幫助,就要按照醫生的指示,完成整個療程,即使中途病情已有好轉,也要把抗生素用完為止。完成整個療程才能確保感染完全消除。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