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猶太教——通過聖經與傳統尋求真神
    人類尋求真神
    • 上帝是獨一的

      29.(甲)簡而言之,現代猶太教是什麼?(乙)猶太人怎樣將自己的猶太身分表達出來?(丙)猶太教有些什麼節日和習俗?

      29 簡而言之,猶太教是一個民族的宗教。因此,歸信者就變成猶太民族和猶太宗教的屬下成員。猶太教是絕對的一神主義宗教,它認為上帝插手於人類歷史,特別以有關猶太人的歷史為然。猶太人的崇拜包括每年的若干節日和各種習俗。(可參看第230-1頁的附框。)雖然沒有任何信條或教條受全部猶太人所接納,根據申命記6:4宣布上帝是獨一真神的禱文「舍瑪」卻構成了在會堂舉行的崇拜的中心部分。這個禱文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

      30.(甲)猶太人對上帝懷有什麼看法?(乙)猶太人對上帝的看法怎樣與基督教國的看法彼此衝突?

      30 一神信仰傳給了基督教和回教。據拉比赫茨(J.H. Hertz)博士說:「絕對一神教的崇高宣言乃是對所有多神教的宣戰。……照樣,舍瑪排除了基督教的三位一體教條,認為三位一體違反了上帝的惟一性。」e現在讓我們看看猶太人對於死後的生命有什麼信仰。

      死亡、魂與復活

      31.(甲)靈魂不死的教義怎樣變成了猶太教的主張?(乙)靈魂不死之說造成了什麼難題?

      31 現代猶太教的基本信仰之一是,人有個不死的魂在身體死後仍然生存。但此說是起源於聖經的嗎?《猶太文史百科全書》坦率地承認:「也許在希臘人的影響之下,靈魂不死的教義才進入了猶太教。」可是,此舉造成了一項教義上的難題,正如同一資料來源解釋:「基本上,復活和靈魂不死這兩種信仰是互相矛盾的。前者所指的是末日的集體復活,意即在地裡沉睡的死者會從墳墓中活過來,後者所指的則是魂在身體死後的情況。」猶太教的神學怎樣解決這個難題呢?「猶太教認為人死後魂在另一個境界活下去(由此興起了關於天堂和地獄的一切信仰),身體則躺在墳墓裡,等到所有死者在地上復活時獲得肉體的復活。」

      32.聖經對於死者有什麼說法?

      32 大學講師赫茨伯格(Arthur Hertzberg)寫道:「[希伯來文]聖經本身表示,人生的活動範圍就是這個世界。聖經並沒有提倡天堂與地獄的教義,日漸明確的觀念不過是死者最後會在末日復活而已。」這是對聖經觀念所作的一個簡單、正確的解釋,而聖經的觀念便是,「死了的人毫無所知,……在你所必去的陰間[人類墳墓的總稱]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傳道書9:5,10;但以理書12:1,2;以賽亞書26:19。

      33.起初猶太人對復活的教義懷有什麼看法?

      33 據《猶太文史百科全書》所載,「在拉比時代,死者復活的主張被認為是猶太教的中心教義之一,」而且「是與靈魂不死的信仰有別的」。f可是,靈魂不死之說在今日受到猶太教屬下一切教派所接納,死人復活的道理反而受到拒絕。

      34.與聖經的觀點相反,塔木德怎樣描繪魂?後來的作家提出什麼評論?

      34 與聖經相反,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塔木德充滿了對不死靈魂的闡釋、故事,甚至描繪。後來猶太教神祕主義的作品喀巴拉甚至鼓吹源於古代印度教的轉世投生(魂的輪迴)之說。(可參看第5章。)在今日的以色列,此說已被視為猶太教的主張而普遍受人接納,它在哈西德派的信仰和文學中也擔任重要角色。例如,布貝爾(Martin Buber)在《哈西德派的故事——後期的大師》一書中包括一則出自以利梅勒克(利岑斯克的一個拉比)派的靈魂故事:「在贖罪日,拉比耶和書亞誦念阿沃達禱文,這禱文原是大祭司在耶路撒冷聖殿服務時誦念的。在其中的某個地方,他本該念道:『因此他說』,但他卻斷不會這樣說,相反,他說:『因此我說。』因為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魂以前一度在耶路撒冷的大祭司體內。」

      35.(甲)猶太教改革派對靈魂不死的說法採取什麼立場?(乙)關於魂,聖經有什麼清楚的主張?

      35 猶太教改革派甚至變本加厲,乾脆否認復活的信仰。它把復活一詞從改革派的禱告書中刪去,只承認靈魂不死的信仰。可是,聖經在創世記2:7所表達的主張卻清楚得多,它說:「主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吹生氣於其鼻,人就變成活的魂。」(《耶路撒冷譯本》)身體與靈(意即生命力)結合起來,於是成為「活的魂」。g(創世記2:7,《新世》;7:22;詩篇146:4)反過來說,有罪的人一死去,魂也就死了。(以西結書18:4,20,《廣東話聖經》)因此,人一死就失去一切知覺而不復存在了。他的生命力歸回賜人生命的上帝。(傳道書3:19;9:5,10;12:7)聖經向死者提出的真正希望乃是復活——希伯來文:特茲耶夫含密蒂姆(techi·yathʹ ham·me·thimʹ),意即「死者復生」。

      36,37.關於未來的生命,聖經中的忠心希伯來人相信什麼?

      36 雖然這項結論也許使不少猶太人感到驚訝,但數千年來,復活一直是崇拜真神的人所懷的真正希望。大約3500年前,飽受痛苦的忠心人物約伯提及將來有一天,上帝會使他從「希屋爾」——墳墓——中活過來。(約伯記14:14,15)預言者但以理也接獲保證他會在「末期」活過來。——但以理書12:2,13。

      37 我們沒有任何聖經根據認為這些忠心的希伯來人相信自己有個不死的魂在陰府繼續活著。他們顯然有充分理由相信,能夠數算和控制宇宙眾星的至高主宰會在施行復活時記得他們。他們既忠於他和他的名,他自然也會忠於他們。——詩篇18:25,《新世》;147:4;以賽亞書25:7,8;40:25,26。

      猶太教與上帝的名

      38.(甲)在使用上帝的名字方面,多個世紀以來曾有什麼變化發生?(乙)上帝的名字基於什麼字根?

      38 猶太教認為,雖然上帝的名字被人以文字記錄下來,這個名字是如此神聖,人實在不應將它讀出來。h結果,在以往2000年間,這名字的正確讀法已失傳了。可是,猶太人並非一向都懷有這種看法。大約3500年前,上帝對摩西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耶和華[希伯來文:יהוה, YHWH]——你們祖宗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這]是我的名,直到永遠;這也是我的[稱呼],直到萬代。」(出埃及記3:15;詩篇135:13)上帝的名字和稱呼是什麼?《塔納克》譯本的腳注說:「那名YHWH(傳統讀作Adonai, 『主』)與字根哈雅(hayah, 意思是『會是』)有關。」因此,我們在這裡見到上帝的聖名,即四字神名,由四個希伯來文子音字母YHWH所組成(Yahweh, 雅威)。多個世紀以來,這個名字的拉丁化形式在英語中以JEHOVAH(耶和華)一詞為人所知。

      39.(甲)上帝的名何以如此重要?(乙)猶太人為什麼不再讀出上帝的名字?

      39 雖然在強調使用上帝的名字方面,情形已發生過劇烈改變而與古時迥異,自古至今猶太人卻一向都極為重視上帝的私有名字。正如科恩(A. Cohen)博士在《通俗塔木德》一書中聲稱:「古人將特別的尊崇歸於上帝的『獨特名字』,他曾將這名(四字神名,JHVH)啟示給以色列人。」上帝的名字之所以深受尊崇是因為它代表和特別顯揚上帝本身。畢竟,上帝不但親自宣布這名字,同時也吩咐手下的崇拜者使用它。既然上帝的名字在希伯來文聖經中出現過6,828次之多,由此可見使用這個名字是多麼重要。可是,虔誠的猶太人卻認為讀出上帝的私有名字便是不敬。i

      40.關於使用上帝的名,有些猶太權威人士怎樣說?

      40 論到古代拉比(不是聖經)禁止人讀出這名的命令,拉比馬謨斯坦(A. Marmorstein)在《古代拉比對上帝的觀念》一書中寫道:「有一個時期,猶太人對於禁止[使用上帝之名]的命令完全一無所知。……在埃及或巴比倫,猶太人均不知道要遵守一條禁止人在日常談話或打招呼時使用上帝名字(四字神名)的律法。可是,從公元前第三世紀至公元第三世紀,卻有這樣的禁令存在,而且部分受人遵守。」在較早時候,人們不但可以使用這個名字,而且正如科恩博士說:「曾經一度,甚至平信徒也受到鼓勵可以隨意公開使用這個名字。……據稱這項建議是由於當時的人想把以色列人從[非猶太人]區別出來的緣故。」

      41.據一個拉比所稱,什麼影響導致禁止人使用上帝的名字?

      41 那末,究竟什麼導致禁止人使用上帝的名字呢?馬謨斯坦博士回答說:「希臘化影響對猶太宗教的抗拒,連同祭司和貴族的變節叛道,導致後來訂立了一個規例,在聖所[耶路撒冷的聖殿]內不准說出四字神名。」由於過度熱心避免徒呼上帝的名,他們竟完全禁止人在談話中使用這個名字,以免低貶和削弱真實上帝的身分。在宗教反對和變節叛道的共同壓力之下,上帝的名字遂不再在猶太人當中通用了。

      42.關於使用上帝的名字,聖經的記載表明什麼?

      42 可是,正如科恩博士指出:「在聖經時代,看來並沒有什麼禁忌不准人在日常談話中使用[上帝的名]。」族長亞伯拉罕曾「求告耶和華的名」。(創世記12:8)希伯來文聖經的大多數執筆者都恭敬地大量使用這名,直至公元前第五世紀瑪拉基書寫成的日子。——路得記1:8,9,17。

      43.(甲)關於猶太人使用上帝的名字一事,事實充分表明什麼?(乙)猶太人停止使用上帝的名所造成的間接影響是什麼?

      43 顯而易見的是,古代的希伯來人確曾使用和讀出上帝的名字。至於後來的轉變,馬謨斯坦承認:「[公元前]第三世紀上半葉,在使用上帝的名字方面發生了顯著的重大轉變;這在猶太教神學和哲學方面促成了許多改變,直至今日仍感覺到事情的影響。」失去這個名字的影響之一是,上帝是一位匿名之神的觀念有助於促成神學上的真空,基督教國的三位一體教義遂乘虛而入,順利發展。j——出埃及記15:1-3。

      44.禁止人使用上帝的名還造成了其他什麼影響?

      44 拒絕使用上帝的名減弱了對真神的崇拜。正如一位注釋者說:「不幸的是,若將上帝稱為『主』,這詞雖然正確,卻是冷淡乏味的。……我們要記住,把YHWH或阿特乃(Adonay)譯為『主』使舊約聖經的許多經文變成抽象、拘謹和含糊,這種情形是原文絕對沒有的。」(《古代以色列對上帝的認識》)耶和華(或雅威)這個崇高而充滿意義的名字本來在希伯來文聖經中出現達數千次之多,但現在卻從許多譯本中被刪去,這是多麼令人惋惜的事!——以賽亞書43:10-12。

      猶太人仍然等候彌賽亞來臨嗎?

      45.我們有什麼聖經根據要相信彌賽亞的來臨?

      45 希伯來文聖經有許多預言,使猶太人在2000多年前就期待彌賽亞來臨。撒母耳記下7:11-16表示彌賽亞會出自大衛的家系。以賽亞書11:1-10預言他會為全人類帶來正義與和平。但以理書9:24-27所提供的年代資料則預告彌賽亞會在何時出現以及何時被剪除死去。

      46,47.(甲)生活在羅馬統治下的猶太人期望怎樣的彌賽亞來臨?(乙)猶太人對彌賽亞所懷的熱切期待發生了什麼改變?

      46 正如《猶太文史百科全書》解釋,到了第一世紀,猶太人對彌賽亞的期望極之殷切。他們心目中的彌賽亞是「天賦特殊本領的大衛子孫,羅馬時代的猶太人相信上帝興起這位救主去擺脫異教統治的軛,治理復興的以色列王國。」不過,猶太人所期待的英勇善戰的彌賽亞並沒有出現。

      47 可是,正如《新大英百科全書》指出,期待彌賽亞來臨的希望對於把猶太人團結起來渡過許多磨難十分重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猶太教能夠歷劫猶存有賴於對彌賽亞的應許和未來懷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但隨著現代猶太教在18和19世紀興起,許多猶太人不再被動地等候彌賽亞來臨了。最後,由於納粹所發動的大屠殺,許多猶太人失去了耐心和希望。他們開始把彌賽亞的信息視作一種負累,於是加以重新解釋,認為這僅是指一個和平、繁榮的新時代。自那時以來,雖然有若干例外,但以整體而言,我們很難說猶太人正在等待一位彌賽亞來臨了。

      48.關於猶太教,我們可以提出什麼合理的問題?

      48 猶太教已轉變成為一種並不期待彌賽亞的宗教。這種改變引起了若干嚴重問題。例如,數千年來猶太教一直相信彌賽亞是個人物,這是否信錯了呢?哪一種形式的猶太教能夠幫助人尋求上帝?是添上了希臘哲學色彩的古代猶太教?是過去200年來新興的非彌賽亞猶太教?抑或還有其他途徑把對彌賽亞所懷的希望如實、準確地保全下來?

      49.我們向誠懇的猶太人發出什麼邀請?

      49 鑑於這些問題,我們建議誠懇的猶太人重新檢討彌賽亞這個題目,查考一下有關拿撒勒人耶穌的聲稱,但不是根據基督教國的說法,而是根據希臘文聖經的猶太執筆者的說法。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基督教國的各教派由於鼓吹不是來自聖經的三位一體道理,結果有分促成猶太人拒絕相信耶穌。猶太人既珍視「[主]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的純正道理,三位一體的主張顯然不是猶太人所能接受的。(申命記6:4)

  • 猶太教——通過聖經與傳統尋求真神
    人類尋求真神
    • [第220,221頁的附欄或圖片]

      希伯來人的聖書

      希伯來文的聖書開始於「塔納克」(Tanakh)。「塔納克」這個名字來自希伯來文的猶太教聖經的三部分,即:律法書(托拉,Torah)、先知書(Nevi’im)和聖錄(Kethuvim),把每部分的第一個字母合起來,就組成了「塔納克」(TaNaKh)一詞。這些書以希伯來文和阿拉姆文寫成,寫作時間從公元前16世紀延續至公元前第5世紀。

      猶太人相信它們是在不同和程度遞減的感示之下寫成的,因此他們按照各書的重要性定下先後次序:

      律法書——摩西所寫的五本書,即「摩西五經」(Penta-teuch, 希臘文「五卷」之意),由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這五本書共同構成。可是,「托拉」也可以用來指猶太人的全部聖經,以及口傳律法和塔木德(可參看下頁)。

      先知書——從約書亞記至各大先知書(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 以及12本「小」先知書,從何西阿書至瑪拉基書。

      聖錄——包括詩篇、箴言、約伯記、雅歌、耶利米哀歌這五本詩歌性質的書。此外也包括路得記、傳道書、以斯帖記、但以理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歷代志上、下。

      塔木德

      從外邦人的觀點看來,「塔納克」(即猶太教聖經)乃是最重要的猶太教經典。可是,猶太人卻有不同的看法。許多猶太人同意斯坦索特茲(Adin Steinsaltz)拉比的評論:「若說聖經是猶太教的基石,那末塔木德就是中央的支柱,從基礎上矗立起來支撐著整幢靈性和心智上的架構。……它在理論和實踐上對猶太人生活的影響是沒有其他書籍能望其項背的。」(《重要的塔木德》)那末,塔木德究竟是什麼?

      正統派的猶太人認為上帝不但在西奈山通過摩西賜下書面律法(托拉),並且向他透露若干關於怎樣遵行律法的具體解釋,而這些解釋則是藉口頭傳下來的。它稱為口傳律法。因此,塔木德乃是口傳律法的扼要記錄,加上後來的評注和解釋,由公元第二世紀直至中世紀的拉比將之編纂成書。

      塔木德通常分成兩個主要部分:

      密西拿(Mishnah):蒐集成套的聖經律法附加評注,基於一批稱為坦拿英(Tannaim, 老師)的拉比所作的解釋。它在公元第二世紀末和第三世紀初用文字記錄下來。

      革馬拉(Gemara, 原稱為「塔木德」):密西拿經的評注專輯,由後期(公元第三至第六世紀)的拉比所作。

      除了這兩大部分之外,塔木德還包括中世紀拉比們對革馬拉的評注。其中一位聲名卓著的拉比是拉希(Rashi, 又名Solo-mon ben Isaac, 1040-1105年),他把塔木德艱深難懂的語文譯成簡單易明的文字。另一位赫赫有名的拉比是蘭巴姆(Rambam, 又名Moses ben Maimon, 較多人認識的名字是邁蒙尼德,1135-1204年),他把塔木德改編為一個精簡的版本(「密西拿托拉」),從而使所有猶太人都可以讀到。

      [圖片]

      下圖:一卷古代的托拉,從所謂的以斯帖陵(伊朗)出土;右圖:基於聖經經文的希伯來語和意第緒語讚美詩

      [第226,227頁的附欄或圖片]

      猶太教——眾說紛紜的宗教

      猶太教的各宗派之間存有很大的分歧。在傳統上,猶太教強調宗教儀式。他們為這些事爭辯,比討論信仰還要多,結果在猶太人當中造成了嚴重的緊張,並且導致猶太教分裂成三大宗派。

      正統派猶太教——這個宗派不但接納希伯來文的「塔納克」為受神感示的聖經,而且相信摩西在西奈山上從上帝同時接獲口傳和書面律法。正統派的猶太人謹守誡命和律法,相信彌賽亞仍會出現而把以色列帶入黃金時代。由於正統派中意見分歧,結果出現了不同的派別。哈西德派便是一例。

      哈西德派(Hasidim, 又作Chasidim, 意即「敬虔」)——這些人被視為極端的正統派。以「美名大師」為人所知的以色列·本·以利撒(Israel ben Eliezer)於18世紀中葉在東歐創立了這個教派,教徒所遵從的教旨強調音樂和舞蹈,藉此導致神祕的歡樂。他們的很多信仰(包括投生轉世在內)都以稱為喀巴拉的猶太教玄祕書籍為根據。今日,他們的領導者是里比(意第緒語的「拉比」),信徒認為里比是極為公義的男子或聖人。

      今日哈西德派的教徒主要散布在美國和以色列。他們穿著18和19世紀特別款式的東歐服裝,以黑色為主。這使他們十分引人注目,尤以在現代都市的環境中為然。今日他們分裂成許多教派,各自跟從不同的顯要里比。其中的盧巴韋克(Lubavitchers)派十分活躍,他們積極在猶太人當中招收信徒。有些教派相信只有彌賽亞才有權為猶太人復興以色列國,因此反對非宗教性的以色列國。

      猶太教改革派(又稱為「自由」和「進步」派)——這項運動在19世紀初開始於西歐,以18世紀猶太學者門德爾松的主張為根據。他認為猶太人應該吸收西方文化而不應與外邦人隔離。改革派的猶太人否認托拉是上帝啟示的真理,也把有關飲食、潔淨、衣著的猶太律法視作過時。他們相信會有所謂「四海一家的彌賽亞紀元」來臨。近年來他們已退而較接近傳統的猶太教。

      保守派猶太教——1845年在德國出現,是猶太教改革派的一個分支。他們覺得改革派揚棄了太多的傳統猶太教習俗。保守派猶太教並不承認摩西曾從上帝接獲口傳律法。相反,他們認為拉比們為了使猶太教適應新時代而發明了口傳的托拉。保守派猶太人順服聖經的教訓和拉比的律法,如果所作的規定「與現代猶太人生活條件一致的話」。(《猶太知識之書》)他們在禮拜儀式中採用希伯來語和英語,並且嚴守飲食律法(kashruth, 飲食教規)。他們在禮拜中容許男女同座,但這是正統派所不許的。

      [圖片]

      左圖: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城的哭牆前;上圖:一個猶太人在禱告,背景是耶路撒冷

      [第230,231頁的附欄或圖片]

      若干重要節日與習俗

      大多數猶太節日均基於聖經。以一般而言,這些節日或與各種收穫有關而是季節性的節期,或與歷史事件有關。

      ▪ 安息日(Shabbat)——猶太人一週的第七日(從星期五日落至星期六日落時分)被視為該週的聖日。守安息日乃是崇拜的一個重要部分。猶太人在安息日前往會堂誦讀托拉和禱告。——出埃及記20:8-11。

      ▪ 贖罪日(Yom Kippur)——這個嚴肅的節日以禁食和自我檢討為特色。它以開始於猶太人新年歲首的十日悔罪為高潮。根據猶太的世俗曆法,新年相當於陽曆九月。——利未記16:29-31;23:26-32。

      ▪ 住棚節(Sukkot)[右上圖]——也稱為會幕節或收割節。這個節日慶祝收穫和農作年主要部分的結束。在十月舉行。——利未記23:34-43;民數記29:12-38;申命記16:13-15。

      ▪ 再獻聖殿節(Hanukkah)——在十二月舉行的一個流行節日,目的是要紀念馬加比人擺脫敘利亞和希臘的統治,恢復猶太人的獨立及於在公元前165年12月在耶路撒冷再次呈獻聖殿。通常以點燃蠟燭八天為特色。

      ▪ 掣籤節(Purim)——在二月杪或三月初舉行,紀念公元前第五世紀猶太人在波斯從哈曼和他的滅族陰謀中獲救。——以斯帖記9:20-28。

      ▪ 逾越節(Pesach)——設立這個節日是要紀念以色列人(公元前1513年)獲得拯救脫離埃及的奴役。這是最隆重和最古老的猶太節日,在(猶太曆)尼散月14日舉行,按陽曆則通常在三月杪或四月初之間。每個猶太家庭均聚集起來共進逾越節晚餐(或稱為Seder, 即逾越節家宴)。在隨後的七天不可吃任何酵。這段時期稱為無酵餅節(matzot)。——出埃及記12:14-20,24-27。

      猶太人的若干習俗

      ▪ 割禮(Circumcision)——是猶太男孩的重要典禮,在嬰兒出生後第八日施行。它通常稱為亞伯拉罕的約,因為割禮是上帝和亞伯拉罕立約的記號。歸信猶太教的男子也必須受割禮。——創世記17:9-14。

      ▪ 受誡禮(Bar Mitzvah)[下圖]——是猶太人的另一個重要儀式。這個名稱的實際意思是「誡命之子」,「名稱所指的是受誡者已達到宗教上和法律上的成熟地步,也指男孩在13歲又一日時正式獲得這個身分的場合。」它在公元15世紀才成為猶太人的習俗。——《猶太文史百科全書》。

      ▪ 經文楣銘(Mezuzah)[上圖]——猶太家庭通常很易辨認出來,因為在門口可以看見有經文楣銘或經卷匣懸掛在門楣右邊。經文楣銘是一小幅羊皮紙,其上寫有錄自申命記6:4-9和11:13-21的經文。羊皮紙捲起來放在小匣裡,然後把匣懸在住宅每個房間的門楣上。

      ▪ 圓頂小帽(Yarmulke, 男子的便帽)——據《猶太文史百科全書》說:「正統派的猶太人……認為不論在會堂內外,以小帽蒙頭乃是順服猶太傳統的記號。」「塔納克」從沒有提及人在崇拜時要蒙頭,因此塔木德提及這是個可供選擇的習俗。哈西德派的猶太婦女若非全時蒙頭便是剃去頭髮而戴假髮。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