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基督徒的合一
「試想像有人稱呼你為弟兄姊妹,」天主教作家莫索(Domenico Mosso)寫道,「不是神父這樣稱呼你,而是你身旁的中年紳士或剛巧走到你身邊的漂亮少女這樣稱呼你。『對不起!請再說一次,』『我是說,弟兄,你早!』『你怎敢如此冒昧。……我完全不認識你,怎能這麼熟不拘禮呢?我們畢竟是在教堂裡呀。』」
在基督教國的各教會裡,真正的弟兄情誼的確已消失了。這充分反映出在他們當中缺乏基督徒的團結。可是,耶和華見證人卻迥然不同。我們像早期耶穌的跟從者一般隨時以弟兄姊妹相稱。(彼得後書3:15)不論你處身於世界的什麼地方,你都可以在最鄰近的王國聚會所裡受到像弟兄般溫暖、熱誠的接待。另一件事實也表明耶和華見證人具有團結的精神,那便是,他們當中所有會眾都跟從同一模式的教導,並且所有見證人均參與宣揚「王國好消息」的工作。——馬太福音24:14,《新世》。
耶穌在臨死的晚上向上帝禱告說:「我……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而對我懷具信心的人請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啊,與我合一,我與你合一。」(約翰福音17:20,21,《新世》)聖經的記載表明耶和華上帝的確答允了耶穌的懇求,使久已存在於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積怨在早期的基督徒當中藉著基督的教訓所產生的團結力量而煙消雲散。——加拉太書3:28。
可是,他們必須繼續努力才能保持這種團結。使徒保羅勸諭他的同工要「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他們絕不應分門結黨;反之,「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上帝,就是眾人的父。」上帝在會眾中設立了使徒、牧者和牧師,目的是要幫助「眾人在[信仰]上同歸於一。」——以弗所書4:1-6,11-14。
在現代,耶和華見證人得以保持這種「合一」。可是有許多不同的因素可能會危害到我們『在信仰上的合一』。這些因素包括獨立自主的精神、文化背景和種族的差異,以及存在於基督徒同工當中的種種弱點和不完美等。那麼,我們怎樣才能保持這種團結呢?
接受同一的屬靈餵養
耶和華並沒有給基督徒個別的啟迪;反之,基督任命了一個『忠心而有見識的僕人』階級去負責在普世供給基督徒所需的聖經研讀資料和適時的訓示。(馬太福音24:45-47)為了配合這種國際性的需要,《守望台》雜誌現今以103種文字印行而銷流全球。
基督徒接受同一的屬靈餵養可以促進及保持他們在信仰上的合一。可是,有時某些訓示看來在某些國家中並不適用,我們可以因此就認為我們不需要這些資料嗎?絕不然。性不道德和偶像崇拜在古代的哥林多城十分流行,保羅向住在該城的基督徒發出的若干警告也許看來對住在鄉下的基督徒不大適用。(哥林多前書6:15,16;10:14)然而,各地的基督徒均將保羅的寫作視為《聖經》的一部分。——彼得後書3:16。
今日的情形也一樣,某些文章的資料對當地的環境可能不像其他的文章那麼適用,但我們仍然應該敏於接受這些預先的警告,因為我們深知在這個通訊科技發達的時代,世界任何一處所形成的不良風氣都可以很迅速地蔓延到地球的其他角落。
人的不完美和極端的觀點
門徒雅各說:「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雅各書3:2)由於生來的不完美,人也往往有走極端的傾向。假若彼此對事物懷有同一的觀點,這也許不會造成難題。例如,兩個極端講究的人在一起可能相處得很好。但假若一個不拘小節的人與一個極端講究的人在一起,就可能永無寧日了!
耶和華見證人來自「各國、各族、各民、各方」。(啟示錄7:9)由於這緣故,我們當中的個別分子可能在諸如飲食習慣、衣著品味、照顧健康的方法及甚至社交禮儀等事上有迥異的看法。這些彼此不同的見解無需在我們當中形成對峙的局面。聖經警告我們要提防極端的傾向,並且鼓勵我們要力求保持平衡和合理。聖經說:「從上而來的智慧是……促進和平的、通情達理的。」——雅各書3:17,《新世》。
不錯,聖經很明確地譴責某些行為。但它卻時常鼓勵我們要在兩個極端之間保持中庸之道。請考慮一下聖經對以下幾個問題所提出的主張:
世俗工作:「懶惰使人沉睡,懈怠的人,必受飢餓。」(箴言19:15)「你們不能服事上帝,又服事金錢。」——馬太福音6:24,《新譯》。
言談:「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言10:19)「凡事都有定期……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傳道書3:1,7。
社交:「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35)「你的腳要少進鄰舍的家,恐怕他厭煩你。」——箴言25:17。
教養兒女:「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言13:24)「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歌羅西書3:21。
我們在觀點上越保持平衡而非趨於極端,我們與其他基督徒之間的磨擦便越少。可是,倘若由於人的不完美,彼此間仍發生意見衝突,那又如何呢?要切記保羅在歌羅西書3:13所說的話:「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
『他絆倒我』
可是,會眾中有些分子可能由於背景的緣故為人極端敏感,很容易因為別人無意的言談舉止便貿然認為對方懷有不良的動機。無論如何,這些過度敏感的人若容許自己被一些瑣事所困擾,或者更嚴重的是,在會眾中撒播使人分裂的種子而引起不安,那會是多麼令人遺憾!
誠然,聖經譴責一些可以使其他門徒絆倒的行為。(路加福音17:1,2)成熟的基督徒應當敏於體察同工的感覺。但與此同時,聖經也向我們提出有力的勸告,要我們避免過度敏感、小題大做。(傳道書7:9)再者,我們若在弟兄中將某個人的弱點暴露出來而四處表露自己的不滿,這種行為乃是「耶和華所恨惡」的事之一。——箴言6:16-19。
上帝的靈可以幫助我們克服過度敏感的傾向。我們不應將思想集中在弟兄的弱點之上,反之,我們可以憑著聖靈之助,思念一些積極而有造就的事。(腓立比書4:8)這樣行可以促進而非破壞基督徒的團結。
團結並非劃一
可是,普世的團結絕非意味到要扼殺自我或毫無主見。事情若牽涉到聖經的原則,我們會樂於摒棄這個世界獨立自主的思想模式而接受耶和華的靈的指引。即使如此,在執行傳福音者的任務時,我們仍然有許多機會發揮自己所長及運用自己的想像力。事實上,我們的弟兄時常在作見證方面採用一些別出心裁的方法以適應當地的需要。
除此之外,有許多活動是並不直接牽涉到聖經原則的,包括某些當地習俗在內。例如,在歐洲大陸,人們打招呼時通常會彼此握手;但在遠東的某些地方,他們則彼此鞠躬。然而,兩者均為基督徒所接納。或者考慮一下衣著和髮型的問題。聖經只向我們提出一些基本的指導方針,勸勉人要保持端莊和平衡。在這個範圍內,我們可以一方面表現「健全的頭腦」,同時按照個人的喜好而行。——提摩太前書2:9,10,《新世》。
長老們必須時刻留意在向別人提出勸告時謹守聖經的原則而非僅憑個人的喜好。當然,在屬靈的事務方面,他們會帶頭促進真正的團結。我們也可以各盡本分,經常研讀聖經及『忠心僕人』所出版的刊物,藉此「察驗自己,是不是持守著信仰」。(哥林多後書13:5,《新譯》)我們也可以藉著勇敢地「公開宣布」自己的信仰而在工作上保持合一。——希伯來書13:15,《新世》。
這樣我們便可以聽從上帝所感示的勸告:「弟兄們,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哥林多前書1:10。
[第31頁的圖片]
即使人有理由感覺不悅,力求與別人保持良好關係乃是維持團結的要素